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及八王之乱的史实;探究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2.立足历史解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 3.立足家国情怀,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任务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设问1: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西晋为何短暂统一?
1.背景
(1)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司马氏掌权:①曹魏中期,司马懿打败政治对手,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②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2.建立: 年,司马懿的孙子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 为都,史称 。
3.统一: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自主学习任务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设问2:西晋建立后统治有何特点?何谓“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
(1)背景:①西晋的统治腐朽:西晋建立后,重用世家大族,其中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②宗室诸王势力强大: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时间: 时
(3)实质: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
(4)影响: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②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 。
③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 的转折点。
2.西晋的灭亡
(1)原因:①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②北方民族南下:内迁各族强烈反抗西晋朝廷的暴政,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2)标志:316年,内迁的 攻陷西晋都城。
自主学习任务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设问3: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遭遇了西晋怎样的统治?
北方各族
(1)生活地点: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2)生活方式:北方游牧民族大部分在草原上放养马、羊、牛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内迁的概况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北方各族及内迁方向 西北的 和 由西向东迁人关中地区。
墓碑草原的 和 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结果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有数万户,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魏灭蜀 266 司马炎 洛阳 西晋 .280
自主学习任务二、晋惠帝 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由盛而衰 匈奴人
自主学习任务三、氐人和羌人 匈奴人和羯人 鲜卑人
议一议:西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点拨】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典例】.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B.政治腐败,豪华奢侈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八王之乱,民不聊生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题干反复强调和讥讽的是钱,说明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金钱至上,A项正确;政治腐败主要表现是官员贪污现象严重,卖官鬻爵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注重 门第意味着在 婚姻、社会交往或职业选择中,重视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以及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题干强调的金钱至上不符,排除C项;西晋统治腐朽,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与题干强调的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练1-1】.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政权的实力较强,而最终西晋能够统一全国,也是有经济实力这个基础做保障,从当时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重心在北方,A项正确;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出现在北魏,排除B项;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练1-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司马懿控制了魏国 B.曹魏灭蜀
C.司马爽改国号为晋 D.西晋灭吴
【答案】D
【详解】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项正确;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但此时国家尚未统一,排除A项;263年,魏灭蜀,此时西晋尚未建立,排除B项;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该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小组讨论:西晋从统一全国到灭亡,统治时间短暂,犹如昙花一现。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
【点拨】
原因:
1.统治集团奢侈享乐,统治腐败;
2.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使西晋走向衰落;
3.内迁的少数
启示:
1.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勤政爱民;
2.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3.各民族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营造融洽的民族关系;
4.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民族起兵反抗暴政。
【典例】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少数民族与汉人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北人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答案】(1)政治因素:西晋短暂统一全国,前秦、北魏等政权统一黄河流域,为日后的大统一奠定基础;民族因素: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经济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客观上要求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与联系;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有西晋短暂统一全国,前秦、北魏等政权统一黄河流域,为日后的大统一奠定基础;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客观上要求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与联系;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2024·安徽安庆·三模)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形势图,它们的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D
【详解】根据地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直到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才结束了割据混乱局面,这反映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地图材料不能直接体现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排除A项;“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在西晋统一后结束,该变化只能反映第一幅图的情况,排除B项;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主要是在西晋末年以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同学绘制了图2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因此,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C项正确;秦朝结束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排除B项;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3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 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
【答案】D
【详解】由材料“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可知,题干材料反复强调和讥讽的是钱,材料反映了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崇尚财富,追名逐利之风盛行,D项正确;贵族当权,轻视功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享乐之风盛行,不可能鄙视富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而不是能力至上,排除C项。故选D项。
4.对于“短命王朝”西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评论道,“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材料中“封同姓而骨肉残”是指( )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动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 )
A.加速了西晋灭亡 B.有利于维护统治
C.导致了八王之乱 D.延缓了统一进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可见司马炎的措施有利于维护统治,B项正确;加速了西晋灭亡是八王之乱,排除A项;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不是司马炎统治时期,排除C项;延缓了统一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材料反映了“八王之乱”发生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可以得出,材料体现从了“八王之乱”发生的背景,西晋恢复了分封制度,八个封王手握重兵,才引发了“八王之乱”,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八王相互混战的具体过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八王之乱的结果,排除C项;“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由盛转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以看出,内迁的少数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大禹的后代,黄帝与大禹都是我国古代传说时代的人物,可以看出内迁少数民族通过对中原地区的文化的认同,从而确立其正统地位,进而有利于统治,D项正确;西晋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中原数十万人逃往南方,形成人口迁徙高潮,排除A项;内迁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排除B项;当时没有实现全国的再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4·广东·模拟预测)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观点旨在强调( )
A.北人南迁带来新基因 B.孝文帝推动了民族交融
C.少数民族有其优越性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五胡……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并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气魄和中原儒家传统交融,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内迁,不体现北人南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孝文帝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并不体现其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广东汕头·三模)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西晋时期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其细毛毡子等影响了中原百姓的习惯,反映了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西晋时期,政权更迭无从得出,排除A项;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体现在江南地区,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少数民族习俗影响中原文化,并不体现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广西南宁·二模)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
A.国家稳定 B.经济繁荣 C.政权分立 D.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影响中原地区,使得当时人们的生活起居也有了不少的变化。这三幅图画就形象地反映出了原属少数民族的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人们的生活中,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因此国家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与经济繁荣和政权分立无直接关系,排除BC项。故选D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交流是每个时代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材料三 下图所示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1)材料一中的路线是谁开辟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为后来哪条贸易通道的开通奠定基础?说说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指出该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2)请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两条路线。
(3)材料三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发展中呈现出什么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有怎样的认识。(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人物:张骞。通道:丝绸之路。长官:西域都护。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路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黄河流域,中原汉族大量南迁。
(3)现象:民族交融。
(4)认识:各民族之间交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民族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发展。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东西方往来的路线图,是张骞通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长官:根据课本知识,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意义:根据课本知识,直接概括即可: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路线:根据材料二“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可知一条路线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根据材料二“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可知另一条路线是中原汉族大量南迁。
(3)现象:根据材料三“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所以材料三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发展中呈现出的民族交融现象。
(4)认识:材料一反映了丝绸之路以及对西域的管辖,材料二反映了人口迁移,材料三反映了民族交融,综合上述材料,从民族和平交往、民族融合、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出认识即可,如各民族之间交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民族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及八王之乱的史实;探究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2.立足历史解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 3.立足家国情怀,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任务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设问1: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西晋为何短暂统一?
1.背景
(1)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司马氏掌权:①曹魏中期,司马懿打败政治对手,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②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2.建立: 年,司马懿的孙子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 为都,史称 。
3.统一: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自主学习任务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设问2:西晋建立后统治有何特点?何谓“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
(1)背景:①西晋的统治腐朽:西晋建立后,重用世家大族,其中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②宗室诸王势力强大: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时间: 时
(3)实质: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
(4)影响: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②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 。
③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 的转折点。
2.西晋的灭亡
(1)原因:①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②北方民族南下:内迁各族强烈反抗西晋朝廷的暴政,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2)标志:316年,内迁的 攻陷西晋都城。
自主学习任务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设问3: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遭遇了西晋怎样的统治?
北方各族
(1)生活地点: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2)生活方式:北方游牧民族大部分在草原上放养马、羊、牛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内迁的概况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北方各族及内迁方向 西北的 和 由西向东迁人关中地区。
墓碑草原的 和 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结果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有数万户,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魏灭蜀 266 司马炎 洛阳 西晋 .280
自主学习任务二、晋惠帝 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由盛而衰 匈奴人
自主学习任务三、氐人和羌人 匈奴人和羯人 鲜卑人
议一议:西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点拨】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典例】.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B.政治腐败,豪华奢侈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八王之乱,民不聊生
【变式练1-1】.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变式练1-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司马懿控制了魏国 B.曹魏灭蜀
C.司马爽改国号为晋 D.西晋灭吴
小组讨论:西晋从统一全国到灭亡,统治时间短暂,犹如昙花一现。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
【点拨】
原因:
1.统治集团奢侈享乐,统治腐败;
2.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使西晋走向衰落;
3.内迁的少数
启示:
1.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勤政爱民;
2.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3.各民族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营造融洽的民族关系;
4.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民族起兵反抗暴政。
【典例】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少数民族与汉人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北人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2024·安徽安庆·三模)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形势图,它们的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同学绘制了图2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3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 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
4.对于“短命王朝”西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评论道,“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材料中“封同姓而骨肉残”是指( )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动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5.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 )
A.加速了西晋灭亡 B.有利于维护统治
C.导致了八王之乱 D.延缓了统一进程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材料反映了“八王之乱”发生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8.(2024·广东·模拟预测)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观点旨在强调( )
A.北人南迁带来新基因 B.孝文帝推动了民族交融
C.少数民族有其优越性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9.(2024·广东汕头·三模)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
10.(2024·广西南宁·二模)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
A.国家稳定 B.经济繁荣 C.政权分立 D.民族交融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交流是每个时代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材料三 下图所示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1)材料一中的路线是谁开辟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为后来哪条贸易通道的开通奠定基础?说说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指出该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2)请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两条路线。
(3)材料三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发展中呈现出什么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有怎样的认识。(写出一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