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6:47: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通过时间轴梳理朝代更迭顺序,利用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 2.立足历史解释,通过材料研读,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读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3.立足家国情怀,用江南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任务一、淝水之战
设问1:什么是十六国?淝水之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1.背景
(1)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 ”。
(2)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3)383年,前秦君主 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2.概况
(1)时间: 年
(2)交战双方: vs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4)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3.前秦失败原因:前秦军队战线过长,力量分散;苻坚判断失误,产生畏惧心理;前秦士兵狼狈逃窜,失去战斗力。
自主学习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设问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 。
2.统一北方: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
②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③北魏 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2)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 ,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中原。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族制度;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以 替代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学习汉族礼仪。
自主学习任务三、北朝政权更替
设问3:北朝政权是怎样更替的?
1.北魏分裂:北魏六个军镇兵变的打击,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 。
2.北周的统治:(1)采取强国措施: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渐渐强大。
(2)北周灭齐:577年,北周灭掉 ,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设问4:民族交融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何意义?
1.表现
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结果: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 。
4.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十六国 苻坚 383 前秦 东晋
自主学习任务二、北魏 439 孝文帝 洛阳 汉服 汉姓
自主学习任务三、北周 北齐
自主学习任务四、大交融
议一议: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
【点拨】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典例】.如下表格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
迁都洛阳 讲汉话 改姓氏 通婚姻 穿汉服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答案】A
【详解】由题干表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很广泛,包括一系列汉化措施,讲汉话、改姓氏、通婚姻、穿汉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项正确;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练1-1】.人物:拓跋宏(又名元宏)生平大事: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传闻卑语,迁洛师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由材料得知此历史人物的贡献为:( )
A.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B.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C.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D.奖励农耕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传闻卑语,迁洛师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C项正确;北魏只统一可黄河流域,排除A项;北魏的统治区域在北方地区,与江南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奖励农耕,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练1-2】“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孝文帝主动推行上述政策,其实质是( )
A.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B.适应中原地区农耕文化
C.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追求民族关系平等和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涉及服饰、语言、籍贯、姓氏、门阀制度、通婚等方面,这些措施的实质是有利于适应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B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排除A项;材料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为了促进民族交融,没有涉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没有体现出追求民族关系平等和谐,排除D项。故选B项。
小组讨论:西如何理解“民族交融”?
【点拨】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
——摘编自姜越《热晋风流:一本书读懂魏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并促使民族交融的著名改革是什么改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鲜明合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观点: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论述:根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使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出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民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生产技术和工具等等。经过四百多年,不再有地域隔绝,南北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华的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少数民族带来的文化内容和技术工具等,也注入中华的传统文化,有新的发展和活力。到北朝末年,民族的差异逐渐消失。由此可见,民族交融给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繁荣。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汉朝时期,昭君出塞,推动汉朝与匈奴形成良好的关系;明朝与鞑靼和亲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交融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综上所述,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详解】(1)根据材料“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并促使民族交融的著名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容和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民族交融,故可拟定一个观点,为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可,如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使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出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民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生产技术和工具等等。经过四百多年,不再有地域隔绝,南北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华的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少数民族带来的文化内容和技术工具等,也注入中华的传统文化,有新的发展和活力。到北朝末到北朝末年,民族的差异逐渐消失。由此可见,民族交融给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繁荣。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汉朝时期,昭君出塞,推动汉朝与匈奴形成良好的关系;明朝与鞑靼和亲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交融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最后,总结陈述即可,综上所述,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24-25九年级上·山东菏泽·开学考试)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分裂的时代,但在各政权争斗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如西晋的统一,前秦的短暂统一北方等,反映出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B项正确;“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是东晋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战争和冲突,民族交融是主流,但是“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不能全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动乱的特征,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安徽·二模)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次战役形势图(局部),此战( )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B.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
C.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答案】C
【详解】根据题中图片可知是淝水之战,结合所学,公元383年,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动战争,占有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北方陷入了割据混战状态,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排除A项;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排除B项;晋阳之战等战国兼并战争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排除D项。故选C项。
3.“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淝水之战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详解】据材料“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淝水之战的影响,即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正确;淝水之战的背景为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淝水之战的内容以及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4.历史小游戏“看成语猜史事”,老师出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正确答案应该是( )
A.淝水之战 B.楚汉相争 C.八王之乱 D.赤壁之战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苻坚望东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是晋兵,胆战心惊,最后溃败,一路上“风声鹤唳”。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A项正确;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与题干信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没有联系,排除B项;西晋初期,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诸侯王,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与题干信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没有联系,排除C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题干信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
《北魏帝王出御图》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装。图片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无关,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材料没有体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并非只有北魏贵族才能穿汉服,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在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整理信息,并进行归纳。根据下图,能够归纳得出的结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
A.加剧统治危机 B.导致政权分立
C.增加民族隔阂 D.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思维导图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朝廷中说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巩固了统治,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未导致政权分立,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减少了民族隔阂,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山东烟台·二模)孝文帝改革前已经基本完工的大同云冈石窟中,佛教维摩诘像穿戴着尖顶帽和窄小胡服;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同样是维摩诘像,却穿戴着汉式的高帽和宽衣博带。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交流的趋势逐渐加强 B.石窟艺术的题材较为单一
C.改革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D.佛教盛行冲击了传统文化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孝文帝改革前已经基本完工的大同云冈石窟中,佛教维摩诘像穿戴着尖顶帽和窄小胡服;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同样是维摩诘像,却穿戴着汉式的高帽和宽衣博带。”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维摩诘的造像在云冈石窟中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但是洛阳龙门石窟中,其造像“头戴高帽,宽衣博带”即服饰带有汉族特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体现出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趋势逐渐加强,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石窟艺术性,因为不能说明石窟艺术的题材较为单一,反映的是文化交流的加强,排除B项;改革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信息中反映不出佛教盛行冲击了传统文化,题干反映的是当时文化交流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文中记载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国人暴动 B.商鞅变法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白鹭官”后人生活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白鹭官”的后人与汉族交往更加密切,生活习俗朝着改革所引领的方向发展,主要归功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与题干中描述的情况相符,D项正确;国人暴动是发生在西周时期的事件,与题干中鲜卑族、北魏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要是在秦国进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与鲜卑族没有关系,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与题干中的内容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可知孝文帝认为并未完成统一,因此并未举行封禅,说明孝文帝胸怀国家统一大志,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关于封禅的内容,无法得出学习汉族政治制度,排除A项;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导致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并未促进北方人口南迁,排除B项;唐朝中后期才出现藩镇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0.观察如表,其最能体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蜀 吴 西魏
东晋 宋 齐 梁 陈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人口迁徙 D.区域开发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表格显示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短暂统一,从东晋十六国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多个政权并存对峙,A项正确;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之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人口变化等相关信息,无法看出人口跨区域迁徙的结论,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域开发主要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没有涉及某区域社会经济有明显变化,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评卷人得分
二、论述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隔阂趋于消除,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民族交融。
——摘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阐述:魏晋南北朝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和用具等。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内迁各族人民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欢。北魏孝文帝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进行汉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当时的民族融合,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详解】观点:根据题干信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民族交融”可得出观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阐述:围绕观点,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发生的生活变化与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魏晋南北朝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和用具等。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内迁各族人民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欢。北魏孝文帝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进行汉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当时的民族融合,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通过时间轴梳理朝代更迭顺序,利用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 2.立足历史解释,通过材料研读,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读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3.立足家国情怀,用江南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任务一、淝水之战
设问1:什么是十六国?淝水之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1.背景
(1)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 ”。
(2)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3)383年,前秦君主 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2.概况
(1)时间: 年
(2)交战双方: vs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4)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3.前秦失败原因:前秦军队战线过长,力量分散;苻坚判断失误,产生畏惧心理;前秦士兵狼狈逃窜,失去战斗力。
自主学习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设问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 。
2.统一北方: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
②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③北魏 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2)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 ,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中原。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族制度;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以 替代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学习汉族礼仪。
自主学习任务三、北朝政权更替
设问3:北朝政权是怎样更替的?
1.北魏分裂:北魏六个军镇兵变的打击,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 。
2.北周的统治:(1)采取强国措施: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渐渐强大。
(2)北周灭齐:577年,北周灭掉 ,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设问4:民族交融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何意义?
1.表现
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结果: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 。
4.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十六国 苻坚 383 前秦 东晋
自主学习任务二、北魏 439 孝文帝 洛阳 汉服 汉姓
自主学习任务三、北周 北齐
自主学习任务四、大交融
议一议: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
【点拨】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典例】.如下表格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
迁都洛阳 讲汉话 改姓氏 通婚姻 穿汉服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变式练1-1】.人物:拓跋宏(又名元宏)生平大事: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传闻卑语,迁洛师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由材料得知此历史人物的贡献为:( )
A.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B.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C.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D.奖励农耕
【变式练1-2】“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孝文帝主动推行上述政策,其实质是( )
A.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B.适应中原地区农耕文化
C.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追求民族关系平等和谐
小组讨论:西如何理解“民族交融”?
【点拨】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
——摘编自姜越《热晋风流:一本书读懂魏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并促使民族交融的著名改革是什么改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鲜明合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1.(24-25九年级上·山东菏泽·开学考试)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
2.(2024·安徽·二模)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次战役形势图(局部),此战( )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B.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
C.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3.“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淝水之战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4.历史小游戏“看成语猜史事”,老师出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正确答案应该是( )
A.淝水之战 B.楚汉相争 C.八王之乱 D.赤壁之战
5.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
《北魏帝王出御图》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6.(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在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整理信息,并进行归纳。根据下图,能够归纳得出的结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
A.加剧统治危机 B.导致政权分立
C.增加民族隔阂 D.促进民族交融
7.(2024·山东烟台·二模)孝文帝改革前已经基本完工的大同云冈石窟中,佛教维摩诘像穿戴着尖顶帽和窄小胡服;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同样是维摩诘像,却穿戴着汉式的高帽和宽衣博带。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交流的趋势逐渐加强 B.石窟艺术的题材较为单一
C.改革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D.佛教盛行冲击了传统文化
8.(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文中记载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国人暴动 B.商鞅变法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9.(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10.观察如表,其最能体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蜀 吴 西魏
东晋 宋 齐 梁 陈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人口迁徙 D.区域开发
评卷人得分
二、论述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隔阂趋于消除,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民族交融。
——摘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