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6:50: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1.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唯物史观) 2.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王室衰微
设问1:何为春秋?周王室是怎样衰微的?
1·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 ,史称东周。
(2)“春秋”:因与 编订的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2.春秋时期的政治
(1) 制瓦解,“礼崩乐坏”,县、郡出现。
①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 ”。
②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 。
(2)周王室衰微;政治经济地位大减
①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 一带。
②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③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 ,导致周王室财政人不敷出,困难重重。
(3)结果:诸侯崛起,竞相 ,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自主学习任务二、诸侯争霸
设问2:春秋时期诸侯为何争霸?霸主有哪几位?
1.春秋时期的大动荡的表现之一是争霸。
2.当时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秦穆公、 、楚庄王以及后期先后北上争霸的吴王阖闾、越王 ,
3.各国以“ ”为旗帜,建立霸业。
4.春秋首霸——齐桓公
(1)地理位置优越:齐国近海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
(2)唯才是举,任用 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实力增强;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5.影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了灾难和痛苦,破坏了社会经济。
积极影响:促进了局部地区的 ,促进各国的制度改革。
自主学习任务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设问3:春秋时期经济为何发展?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总体情况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2.农业的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 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3.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 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王室衰微
洛邑;孔子;分封;礼崩乐坏;世袭;洛邑;共主;贡赋;称霸;
自主学习任务二、诸侯争霸
晋文公;勾践;尊王攘夷;管仲;民族交融;统一;
自主学习任务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牛耕;分工;金属货币;
议一议:王室衰微的结果?
【点拨】
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典例】.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的问题是( )
A.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B.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C.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 D.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变式练1-1】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变式练1-2】公元前720年,由于周平王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向鲁国乞求安葬费,打破“天 子不私求财”的传统。这反映春秋( )
A.社会关系变化 B.阶级矛盾尖锐 C.诸侯争霸激烈 D.分封制已解体
小组讨论:春秋争霸带来的影响。
【点拨】
①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③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典例】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利弊。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2.(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室权力衰微 B.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周桓王霸道好战 D.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3.(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4.(2024·云南楚雄·三模)司马迁说:“在春秋时期,杀害国君的事件发生了三十六起,国家灭亡的有五十二个,诸侯王四处逃亡而不能保住其政权的不可胜数。”以上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的混乱局面冲击了分封制 B.春秋时期的人们喜欢争斗
C.中国在春秋时期差点灭亡 D.春秋时期的动乱只是发生在上层社会
5.(2024·吉林四平·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6.(2024·河南信阳·二模)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第六代楚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庄王熊侣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兼容并包 B.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地域影响文化样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7.(2024·河南·中考真题)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较高生产力水平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8.(2024·河南周口·二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论语·颜渊》载“司马牛问仁”,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司马牛又叫“司马犁”。《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表明牛耕( )
A.出现于春秋时期 B.出现于战国时期 C.在当时不受重视 D.得到广泛的使用
9.(2024·湖北·模拟预测)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10.(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A.畜牧业发达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开始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牛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有许多关于牛的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
——《尚书》
秦(国)以牛田之。
——《史记》
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
——《礼记》
材料二 牛耕的普及,受制于犁的技术。新石器晚期和商代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
项目 ① ② ③
耕犁的A—A横截面剖视图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代替石制与铜制工具,犁的强度与耐磨性得到提高,为牛耕的普及创造条件。《墨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有众多古代简单机械的应用,如在《墨子》中论及了对斜面的利用。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牛的用途。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介绍,写出战国时期耕犁剖视图的序号,并指出这一时期耕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三,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以推广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耕技术推广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1.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唯物史观) 2.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王室衰微
设问1:何为春秋?周王室是怎样衰微的?
1·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 ,史称东周。
(2)“春秋”:因与 编订的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2.春秋时期的政治
(1) 制瓦解,“礼崩乐坏”,县、郡出现。
①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 ”。
②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 。
(2)周王室衰微;政治经济地位大减
①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 一带。
②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③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 ,导致周王室财政人不敷出,困难重重。
(3)结果:诸侯崛起,竞相 ,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自主学习任务二、诸侯争霸
设问2:春秋时期诸侯为何争霸?霸主有哪几位?
1.春秋时期的大动荡的表现之一是争霸。
2.当时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秦穆公、 、楚庄王以及后期先后北上争霸的吴王阖闾、越王 ,
3.各国以“ ”为旗帜,建立霸业。
4.春秋首霸——齐桓公
(1)地理位置优越:齐国近海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
(2)唯才是举,任用 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实力增强;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5.影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了灾难和痛苦,破坏了社会经济。
积极影响:促进了局部地区的 ,促进各国的制度改革。
自主学习任务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设问3:春秋时期经济为何发展?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总体情况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2.农业的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 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3.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 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王室衰微
洛邑;孔子;分封;礼崩乐坏;世袭;洛邑;共主;贡赋;称霸;
自主学习任务二、诸侯争霸
晋文公;勾践;尊王攘夷;管仲;民族交融;统一;
自主学习任务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牛耕;分工;金属货币;
议一议:王室衰微的结果?
【点拨】
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典例】.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的问题是( )
A.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B.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C.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 D.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可知,九鼎是周天子享用,但春秋时期诸侯享用九鼎,说明周天子权威衰弱,诸侯势力上升,礼崩乐坏,A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没有体现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通过春秋时期诸侯国打破周天子享用九鼎的限制,诸侯势力崛起,而不是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练1-1】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反而依附与强大的诸侯,题干信息“周平王卒,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安葬费。此后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而桓王死后,因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就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B项正确;礼崩乐坏指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的具体情况,没有涉及到政治腐败和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2】公元前720年,由于周平王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向鲁国乞求安葬费,打破“天 子不私求财”的传统。这反映春秋( )
A.社会关系变化 B.阶级矛盾尖锐 C.诸侯争霸激烈 D.分封制已解体
【答案】A
【详解】据题干信息“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天子不私求财’的传统从此打破。”可知,周王要向诸侯国乞求,显示了周王权威的下降和诸侯国实力的上升,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A项正确;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体现出阶级矛盾的尖锐,它更多地是反映了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间的争斗,排除C项;题干信息是分封制逐渐瓦解所带来的现象,但此时分封制并未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
小组讨论:春秋争霸带来的影响。
【点拨】
①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③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典例】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利弊。
【答案】(3)积极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详解】
(3)利弊:根据材料“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战争一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是,诸侯争霸长期战争带来了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文公是春秋霸主,材料体现的是召见周天子的情况,体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A项正确;诸侯争霸主要体现在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荣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室权力衰微 B.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周桓王霸道好战 D.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答案】A
【详解】据题干“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周桓王作为周王室的代表,率军征讨郑国却战败而归,这一事件直接反映出周王室在当时的权威和实力已经大幅下降,即周王室权力衰微,A项正确;郑国在当时并没有成为霸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实力,东周时期的霸主多为齐、晋等国,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周桓王有霸道好战的性格或行为,他的出征主要是基于郑国不来朝觐的不满,排除C项;东周时期,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尚未形成完善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中的事件与君主专制制度是否受到冲击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反而依附与强大的诸侯,题干信息“周平王卒,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安葬费。此后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而桓王死后,因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就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B项正确;礼崩乐坏指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的具体情况,没有涉及到政治腐败和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4.(2024·云南楚雄·三模)司马迁说:“在春秋时期,杀害国君的事件发生了三十六起,国家灭亡的有五十二个,诸侯王四处逃亡而不能保住其政权的不可胜数。”以上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的混乱局面冲击了分封制 B.春秋时期的人们喜欢争斗
C.中国在春秋时期差点灭亡 D.春秋时期的动乱只是发生在上层社会
【答案】A
【详解】根据《春秋》中的“被杀的君主多达三十六名,被灭亡的国家(指诸侯国)有五十二个,其中那些丢掉封地的诸侯更是不可胜数”,《论语》中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左传》中的“意欲移鼎于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分封制遭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是民间的人们争斗,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战国时期的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中国没有灭亡,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动乱除了发生在上层社会之外,还有百姓的土地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吉林四平·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因此对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认识正确的是“加快了民族的交融”,D项正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诸侯争霸战争”,不会促进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维护了周王的权威,不符合史实,因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出现诸侯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河南信阳·二模)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第六代楚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庄王熊侣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兼容并包 B.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地域影响文化样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表明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到庄王熊侣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说明中华文明兼容并包,A项正确;文化多元异彩纷呈是指各种文化同时发展,各展其姿,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走向融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走向融合,没有强调地域信息,排除C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起源较早,而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河南·中考真题)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较高生产力水平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头”“河北易县出土的铁镰刀”“河南辉县出土的铁锤口”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大范围使用。结合所学可知,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具,不是兵器,排除B项;仅从题干中的农具,无法说小农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农具,不能说明社会氛围宽松,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河南周口·二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论语·颜渊》载“司马牛问仁”,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司马牛又叫“司马犁”。《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表明牛耕( )
A.出现于春秋时期 B.出现于战国时期 C.在当时不受重视 D.得到广泛的使用
【答案】A
【详解】由题干可知,当时在人的姓名中使用“牛”的现象很普遍,牛与耕、犁联系密切,这说明了当时牛耕的存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耕出现于春秋后期,A项正确;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而非战国,排除B项;当时人们的使用“牛”的现象普遍,说明牛受到重视,排除C项;题干信息表明传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但不代表当时得到广泛使用,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4·湖北·模拟预测)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生产工具进步→农业、手工业、商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出现民族交融,战争带来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竞相争霸,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七雄争霸及各国进行变法改革,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的措施为颁布“推恩令”,经济方面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文化方面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主要是指夏商周等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A.畜牧业发达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开始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可知,考古发掘与古书记载相互印证,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开始使用,C项正确;题干体现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属于农业,不能得出畜牧业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对比,不能得出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的结论,且题干没有涉及楚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牛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有许多关于牛的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
——《尚书》
秦(国)以牛田之。
——《史记》
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
——《礼记》
材料二 牛耕的普及,受制于犁的技术。新石器晚期和商代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
项目 ① ② ③
耕犁的A—A横截面剖视图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代替石制与铜制工具,犁的强度与耐磨性得到提高,为牛耕的普及创造条件。《墨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有众多古代简单机械的应用,如在《墨子》中论及了对斜面的利用。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牛的用途。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介绍,写出战国时期耕犁剖视图的序号,并指出这一时期耕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三,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以推广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耕技术推广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答案】(1)用途:驾车,耕地,祭祀。
(2)序号:③。变化:由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到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
(3)条件:铁型取代石制与铜制耕型,安装铁犁,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和机械发明创新。
作用:牛耕技术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认识: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详解】(1)用途:根据材料一“肇牵牛车,远服贾 (意思是努力牵牛赶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可得出用于驾车,根据材料“秦(国) 以牛田之”可得出用于耕地,根据材料“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可得出用于祭祀。
(2)序号:根据材料二“新石器晚期和商代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铿刃部用铁,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可知,战国时期耕犁剖视图的序号是③。
变化:根据材料概括得出,这一时期耕犁的变化是由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到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
(3)条件: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代替石制与铜制工具,犁的强度与耐磨性得到提高,为牛耕的普及创造条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以推广的条件是铁型取代石制与铜制耕型,安装铁犁,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根据材料“《墨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有众多古代简单机械的应用,如在《墨子》中论及了对斜面的利用。”可得出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和机械发明创新。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认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