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6:55: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1.结合《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及结果。(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战国七雄
设问1:何为战国?战国七雄是怎样形成的,进行了哪些兼并战争,带来了什么影响?
1·战国时期
(1)“战国”:因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① 》一书而得名,是西汉刘向编订的。
(2)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 ② 后期,即战国时期。
2.战国时期的政局
(1)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2) ③ 国被韩、 ④ 、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3)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 ⑤ 、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依然称雄的有:齐国、楚国、秦国。
3.战国时期的战争
(1)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 ⑥ ”的旗号。
(2)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3)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 ⑦ 。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⑧ 等。
(1)特点:七国相互之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 ⑨ 广,持续时间长。
(2)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 ⑩ 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华夏认同。
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
设问2: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1.背景
(1)战国时期, 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 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结果:各国经过变法改革, 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3.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1)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政治:确立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 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改革需要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设问3: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你知道战国时期伟大的工程吗?
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战国时期, 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 。
3.水利工程的发展——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 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 、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②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战国七雄
①战国策;②东周;③晋;④赵;⑤燕;⑥尊王攘夷;⑦兼并;⑧长平之战;⑨区域;⑩君主;
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
铁制; 政治经济; 封建; 地主; 秦孝公; 县; 井田; 土地; 社会发展;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冶铁; 城市; 李冰; 岷江; 防洪
议一议:商鞅变法的影响?
【点拨】
①对当时:秦国国力大为增强, 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秦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
②对后世: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典例】.“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 )
A.秦灭六国的影响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商鞅变法的背景 D.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变式练1-1】秦孝公年间,秦国开启了空前绝后的“商鞅变法”,这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从此踏上振兴之路,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最终得以“大一统”。材料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A.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B.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因损害旧贵族的利益而失败 D.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化需要
【变式练1-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面赏必行,罚必当”;楚国吴起提出“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联提出“有功者,各以率授上爵。”由此可知,各国通过变法( )
A.停止了兼并战争 B.普遍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彻底瓦解了旧贵族等级体系
小组讨论:当时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什么感受,他们最渴望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点拨】
感受:诸侯争霸战争带来痛苦,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和平。
消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典例】材料二 如下图。
(2)据材料二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3)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下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生活在图中历史时期的人物是( )
A.齐桓公 B.商鞅 C.周文王 D.晋文公
3.(2024·广东汕头·一模)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认同观念发展
C.各国地位趋于平等 D.周王的威信被削弱
4.小华同学在梳理某一史实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这一史实( )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C.使东汉出现比较安定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6.(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7.(2024·辽宁抚顺·模拟预测)学者余秋雨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 )
A.长城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8.(2024·江西抚州·模拟预测)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动荡”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政权分立 C.文明曙光 D.社会转型
9.(2024·福建福州·三模)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B.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10.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材料旨在说明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B.变法改革的必要性
C.百家争鸣的可能性 D.社会变革的全面性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文资料。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畎亩(田地)之勤(劳力)。——《国语》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墨子说:“(战争使)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
材料三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兼并战争”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问题,举两例说明商鞅的对策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1.结合《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及结果。(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战国七雄
设问1:何为战国?战国七雄是怎样形成的,进行了哪些兼并战争,带来了什么影响?
1·战国时期
(1)“战国”:因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① 》一书而得名,是西汉刘向编订的。
(2)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 ② 后期,即战国时期。
2.战国时期的政局
(1)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2) ③ 国被韩、 ④ 、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3)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 ⑤ 、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依然称雄的有:齐国、楚国、秦国。
3.战国时期的战争
(1)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 ⑥ ”的旗号。
(2)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3)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 ⑦ 。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⑧ 等。
(1)特点:七国相互之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 ⑨ 广,持续时间长。
(2)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 ⑩ 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华夏认同。
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
设问2: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1.背景
(1)战国时期, 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 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结果:各国经过变法改革, 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3.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1)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政治:确立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 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改革需要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设问3: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你知道战国时期伟大的工程吗?
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战国时期, 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 。
3.水利工程的发展——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 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 、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②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战国七雄
①战国策;②东周;③晋;④赵;⑤燕;⑥尊王攘夷;⑦兼并;⑧长平之战;⑨区域;⑩君主;
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
铁制; 政治经济; 封建; 地主; 秦孝公; 县; 井田; 土地; 社会发展;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冶铁; 城市; 李冰; 岷江; 防洪
议一议:商鞅变法的影响?
【点拨】
①对当时:秦国国力大为增强, 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秦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
②对后世: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典例】.“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 )
A.秦灭六国的影响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商鞅变法的背景 D.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在变法中公正无私、赏罚分明,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秦灭六国的影响是结束了分裂割据,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A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为小篆、北击匈奴等,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秦国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练1-1】秦孝公年间,秦国开启了空前绝后的“商鞅变法”,这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从此踏上振兴之路,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最终得以“大一统”。材料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A.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B.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因损害旧贵族的利益而失败 D.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化需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使积贫积弱的秦国 最终得以‘大一统’”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商鞅变法对秦国统一中国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对旧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是从商鞅变法成功的角度,而不是失败角度,排除C项;选项与事实相悖,商鞅变法是适应当时秦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面赏必行,罚必当”;楚国吴起提出“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联提出“有功者,各以率授上爵。”由此可知,各国通过变法( )
A.停止了兼并战争 B.普遍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彻底瓦解了旧贵族等级体系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C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但并未彻底瓦解旧贵族等级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小组讨论:当时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什么感受,他们最渴望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点拨】
感受:诸侯争霸战争带来痛苦,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和平。
消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典例】材料二 如下图。
(2)据材料二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3)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答案】(2)最东:齐;最南:楚。
(3)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
【详解】
(2)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齐国,最南的诸侯国是楚国。
(3)主要特点: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攻伐不断,为在战争中取胜,各国重视变法,所以这一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关系变化无关,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下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生活在图中历史时期的人物是( )
A.齐桓公 B.商鞅 C.周文王 D.晋文公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形势图信息“齐、楚、秦、燕、赵、魏、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战国形势图,商鞅是战国人物,他在秦国主持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B项正确;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周文王是周朝奠基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广东汕头·一模)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认同观念发展
C.各国地位趋于平等 D.周王的威信被削弱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诸夏”的概念从仅限于姬姓诸侯国扩展到包括非姬姓和边远地区的诸侯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或民族认同的扩大,即更多的诸侯国被纳入到“诸夏”的范畴中,这反映了民族认同观念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关于国家逐渐统一的直接证据,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到各国地位趋于平等,“平等”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威信或其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力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小华同学在梳理某一史实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这一史实( )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C.使东汉出现比较安定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关键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排除A项;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使东汉出现比较安定局面,排除C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与题干其它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民以殷富,国以富强”“为秦开帝业”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认为秦国为七国之首,全靠商鞅变法;李斯认为商鞅之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王充认为商鞅之法为秦国开辟帝业奠定基础。所以,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D项正确;“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的说法与题干“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不符,排除A项;“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以及“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的说法与题干“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6.(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实现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不涉及瓦解封建社会秩序,维护的是封建社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辽宁抚顺·模拟预测)学者余秋雨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 )
A.长城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C项正确;长城在北方地区,排除A项;郑国渠在关中平原,排除B项;灵渠在今广西境内,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4·江西抚州·模拟预测)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动荡”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政权分立 C.文明曙光 D.社会转型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是社会大动荡时期,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阶段,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政权分立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等的部分时代特征,排除B项;文明曙光是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福建福州·三模)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B.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可知,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大量减少,局部统一实现,从而有利于国家逐渐走向统一,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现象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并不能反映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排除A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趋势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材料旨在说明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B.变法改革的必要性
C.百家争鸣的可能性 D.社会变革的全面性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变法更好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故题干反映的是变法改革的必要性,B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未强调兼并战争的残酷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变法的必要性,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变法的必要性,而不是变法的全面性,排除D项。故选B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文资料。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畎亩(田地)之勤(劳力)。——《国语》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墨子说:“(战争使)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
材料三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兼并战争”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问题,举两例说明商鞅的对策是什么。
【答案】(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影响:促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影响: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但在兼并过程,促进了民族交融。
(3)为解决生产率低下: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为解决土地制度落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图片文字“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畎亩(田地)之勤(劳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影响:根据材料二“(战争使)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可知,“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根据材料二“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得出,促进了民族融合。
(3)对策: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为解决生产率低下,商鞅采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商鞅变法采取了: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解决土地制度落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