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原卷版+解析版)-【核心素养】同步探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7:07: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百家争鸣(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历史解释) 2.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自主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
设问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
1·老子简介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1),春秋后期 ① 国人。
(2)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2.老子的思想主张
(1)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② ”
(2)哲学: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处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主张“ ③ ”,追求“ ④ ”的理想社会。
3.老子的地位
(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 ⑤ 》,是道家的经典,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设问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1.孔子生平
·孔子是 ⑥ 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
·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
·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 ⑦ ,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 ⑧ ”。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 ⑨
积极意义: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孔子的教育成就
(1)创办 ⑩ ,主张“有教无类”;
(2)在教学中注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的文化贡献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
· 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 》《礼》《易》《乐》(编订六经)
5.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 》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设问3:何谓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有哪些影响?
1.百家争鸣的定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 、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的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
3.代表
(1)儒家孟子:主张实行“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儒家荀子:主张实行“礼治”,礼 并用
(2)墨家墨子:主张“ ”“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3)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 独立
(4)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 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5)兵家孙武: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 》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4.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文化传承: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
①楚;②道;③无为而治;④小国寡民;⑤道德经;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⑥春秋;⑦教育;⑧仁;⑨苛政;⑩私学; 道德; 春秋; 论语; 铁制; 政治经济; 封建;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 变革; 仁政; 法; 兼爱; 人格; 君主; 孙子兵法;
议一议: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点拨】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典例】.1.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恕”符合孔子“仁”的思想,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1】某校七(2)班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历史人物图片展。对下图人物介绍正确的是( )
孔子像
A.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B.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C.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孔子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B项正确;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练1-2】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国君的爵位(等级)有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之主。孔子在编修《春秋》时,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主张仁政治国 B.反对战争 C.维护等级秩序 D.提升周王权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之主”,而孔子在编修《春秋》时,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说明孔子并不承认楚国国君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仪,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主张仁政治国是孔子的主张,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战争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即使提升周王权威,也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小组讨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剧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适合成为治世药方?为什么?
【点拨】
法家。各国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纷纷在国内变法,法家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富国强兵,在战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了的局面是 。该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答案】(1) 局面:百家争鸣。 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2)观点:同意。
理由:春秋战国时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统治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显著,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哦变法确立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着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详解】(1)局面: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为了富国强兵,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用爱管理天下’‘用法管理全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2)阐释: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可知,春秋战国时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统治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显著,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哦变法确立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着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综上所述,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他的说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4·辽宁·模拟预测)某同学为老子设计了如下人物名片,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姓名 老子
时代 春秋时期
著作 《道德经》
主要思想
身份 道家学派创始人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B
【详解】据表格信息“老子”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B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道德经》 D.《韩非子》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无为、无欲”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无为而治”,这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与世无争,就能天下太平,记录老子言行的书籍是《道德经》,C项正确;《论语》是记录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行的书籍,排除A项;《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言行的书籍,排除B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河南许昌·二模)与下面诗歌表达思想相契合的是( )
我教人以愚中之智,弱中之强,水及未玷污的新生婴儿的柔顺的力量。我教人以谦卑的功课,张得过满则折弓,废物有用,居下位的有益。…… ——林语堂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辩证法 D.顺应自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我教人以愚中之智,弱中之强,水及未玷污的新生婴儿的柔顺的力量。我教人以谦卑的功课,张得过满则折弓,废物有用,居下位的有益”可知,林语堂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属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C项正确;仁者爱人属于儒家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无为而治强调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顺其自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并结合所学可知,仲尼是孔子的字,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与“万世师表”无关,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马棚失火后,没有关心马棚和马,而是关心有没有人受伤。这明显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孔子的核心思想“仁”,C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这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和,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孔子在着火后首先关心的是人”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6.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各种学说兴起。与下面示意图所示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 B.儒家学派——孔子
C.墨家学派——墨子 D.法家学派——韩非子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孔子创办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有教无类,与材料内容相符合,B项正确;道家学派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4·广东·模拟预测)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 )
A.顺应自然 B.勤劳节俭 C.以和为贵 D.重视孝道
【答案】C
【详解】材料“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意为伐木和种树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就不会光秃,百姓也有生活用的木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意为父子之间心意诚厚,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妻之间和和美美,家业才能旺发达,体现了家庭和睦;材料“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意为外内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体现了国家和谐。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C项正确;荀子的观点强调顺应自然,但与《礼记》《管子》的观点无关,排除A项;《礼记》的内容强调家庭和睦,但并未涉及勤劳节俭,排除B项;重视孝道是《礼记》强调的内容,但材料中荀子和管子的观点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如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A.推动社会流动 B.促进文化传承 C.服务现实政治 D.表达人生态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是希望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现实政治,C项正确;推动社会流动与百家争鸣的主张无关,排除A项;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是希望解决社会问题不是促进文化传承和表达人生态度,排除BD项。故选C项。
9.(2024·山西忻州·三模)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百家争鸣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材料意在强调(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所以无论是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还是文化层面来说,百家争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这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诸子思想的融合,排除A项;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A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变法改革,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B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顺应自然,排除C项;四人中只有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发展高峰被称作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根源。
【答案】高峰:“百家争鸣”。经济根源: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详解】高峰:根据材料一涉及的关键词信息“墨子、庄子、韩非、春秋、战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经济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形成的经济根源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百家争鸣(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历史解释) 2.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自主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
设问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
1·老子简介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1),春秋后期 ① 国人。
(2)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2.老子的思想主张
(1)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② ”
(2)哲学: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处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主张“ ③ ”,追求“ ④ ”的理想社会。
3.老子的地位
(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 ⑤ 》,是道家的经典,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设问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1.孔子生平
·孔子是 ⑥ 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
·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
·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 ⑦ ,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 ⑧ ”。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 ⑨
积极意义: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孔子的教育成就
(1)创办 ⑩ ,主张“有教无类”;
(2)在教学中注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的文化贡献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
· 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 》《礼》《易》《乐》(编订六经)
5.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 》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设问3:何谓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有哪些影响?
1.百家争鸣的定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 、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的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
3.代表
(1)儒家孟子:主张实行“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儒家荀子:主张实行“礼治”,礼 并用
(2)墨家墨子:主张“ ”“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3)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 独立
(4)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 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5)兵家孙武: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 》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4.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文化传承: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
①楚;②道;③无为而治;④小国寡民;⑤道德经;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⑥春秋;⑦教育;⑧仁;⑨苛政;⑩私学; 道德; 春秋; 论语; 铁制; 政治经济; 封建;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 变革; 仁政; 法; 兼爱; 人格; 君主; 孙子兵法;
议一议: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点拨】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典例】.1.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变式练1-1】某校七(2)班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历史人物图片展。对下图人物介绍正确的是( )
孔子像
A.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B.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C.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
【变式练1-2】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国君的爵位(等级)有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之主。孔子在编修《春秋》时,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主张仁政治国 B.反对战争 C.维护等级秩序 D.提升周王权威
小组讨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剧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适合成为治世药方?为什么?
【点拨】
法家。各国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纷纷在国内变法,法家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富国强兵,在战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了的局面是 。该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4·辽宁·模拟预测)某同学为老子设计了如下人物名片,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姓名 老子
时代 春秋时期
著作 《道德经》
主要思想
身份 道家学派创始人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2.(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道德经》 D.《韩非子》
3.(2024·河南许昌·二模)与下面诗歌表达思想相契合的是( )
我教人以愚中之智,弱中之强,水及未玷污的新生婴儿的柔顺的力量。我教人以谦卑的功课,张得过满则折弓,废物有用,居下位的有益。…… ——林语堂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辩证法 D.顺应自然
4.(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6.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各种学说兴起。与下面示意图所示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 B.儒家学派——孔子
C.墨家学派——墨子 D.法家学派——韩非子
7.(2024·广东·模拟预测)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 )
A.顺应自然 B.勤劳节俭 C.以和为贵 D.重视孝道
8.如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A.推动社会流动 B.促进文化传承 C.服务现实政治 D.表达人生态度
9.(2024·山西忻州·三模)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百家争鸣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材料意在强调(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0.(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发展高峰被称作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根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