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赤壁赋》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赤壁赋》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14: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园残垣寻心语,大江明月寄哲怀
---《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地坛为背景,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对生命、苦难、亲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寻求精神突围的心路历程。苏轼的《赤壁赋》则描绘了赤壁之下的江月之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实现精神超脱的豁达情怀。两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联
读价值。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单课的学习,对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作品中蕴含的深层哲理思考和精神突围过程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同时,学生对史铁生和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不够熟悉,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作者的精神困境与突围方法。
三、课时目标
1.细读两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部分,梳理出两篇文章作者与自然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脉络。
2.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史铁生和苏轼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困境与他们的突围方式。
3.从古人面对精神困境的态度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境。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找出两篇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段落,分析如何体现两位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根据提供的作者资料和补充阅读材料,总结史铁生和苏轼的精神困境和面对困境时的精神突围方式。
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一次自己面临精神困境的具体事件,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态和应对方式。然后思考如果借鉴史铁生和苏轼的精神品质,自己会如何更好地应对这次困境。帮助学生提升面对精神困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学习活动
情境导入:
(PPT 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轮椅上的史铁生在地坛公园,另一张是苏轼泛舟赤壁的图画)
他们一个在荒芜的园子里思考生死,一个在江月的变幻中领悟永恒。他们如何从绝望中找到出路?"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左面这是谁?史铁生。右面这张图是谁?苏轼”,今天,我们要走进两位作家的世界: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日复一日摇着轮椅去地坛;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写下千古名篇。他们一个在荒芜的园子里思考生死,一个在江月的变幻中领悟永恒。他们如何从绝望中找到出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图片中的人物进行识别。这种简单的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这两位作家的基本认知,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想要知道这两位看似不同时代的作家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以及课堂将围绕他们展开怎样的内容。最后提出关键问题“他们如何从绝望中找到出路?”制造出强烈的悬念,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他们想要在课堂中探寻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两篇作品的学习和探究中。
【学习任务一】
品景析感,梳理心路——梳理情感或心态变化
阅读《赤壁赋》和《我与地坛》,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请同学分享预习作业,梳理作者情感或心态变化的脉络。
《我与地坛》
时间节点 描写的景物 我的心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教师总结明确:
时间节点 描写的景物 我的心态
第一次 十五年前双腿残废后不久 琉璃、门壁、高墙、老柏树…… 失魂落魄
第二次 双腿残废后的最 初几年 蚂蚁、蜂儿、瓢虫、蝉、露水…… 向往生
第三次 经常出入地坛的 十五年间 落日、雨燕、古柏、落叶…… 思考活
《赤壁赋》
时间节点 体现情感的相关语句 描写的景物 我的心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教师总结明确:
时间节点 体现情感的相关语句 描写的景物 我的心态
第一阶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清风、水波、明月、白露、水光 乐
第二阶段 苏子愀然、托遗响于悲风。 山川、长江、明月 悲
第三阶段 客喜而笑 水、明月、清风 喜
【设计意图】
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与地坛》和《赤壁赋》中,史铁生和苏轼都借助细腻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此任务旨在引导学生聚焦两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段落,通过仔细品读、分析,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自然景物来映射内心的情感波动,进而梳理出作者在与自然对话过程中情感或心态的变化轨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也为后续深入探究作者的精神困境和突围方式奠定基础。
【学习任务二】
境由心生,悟道寻真——探寻精神困境与突围方式。史铁生和苏轼的情感或心态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探寻他们的精神困境以及突围方式,小组讨论 5 分钟后派代表回答。
精神困境 突围方式
史铁生
苏轼
教师总结明确:
精神困境 突围方式
史铁生 身体残疾 人生迷茫 与自然对话、 母爱、写作
苏轼 怀才不遇 人生短暂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积极入 世、寄情自然、学习佛法。)
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苏轼因时而易的处世哲学。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积极考取功名建功立业,但多次被贬,面对仕途挫折,他又借道家“寄情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苏轼被贬黄州时也接触和学习佛教,努力实现自我超脱。他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儒释道三种思想中切换自如。
林语堂说:“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苏东坡身上找到自己。”或许你在某个时刻遇见他,又在某个时刻因他而释怀。人生何故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设计意图】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与内心世界的综合反映。史铁生和苏轼在各自的人生中都遭遇了重大的精神困境,他们在作品中通过文字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挣扎、思考与突围。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作品,探寻作者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实现精神突围的。
【学习任务三】
心感困局,境寻突围——反思重新突破困境方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一次自己面临精神困境的具体事件,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态和应对方式。然后思考如果借鉴史铁生和苏轼的精神品质,自己会如何更好地应对这次困境。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习了两篇作品后,对作者面对精神困境的态度和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面临精神困境的事件及应对方式,并思考借鉴史铁生和苏轼的精神品质后如何更好地应对困境。这一设计旨在促使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感悟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通过反思和交流,深化对精神困境应对策略的认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加积极、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布置:
史铁生和苏轼的精神品质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请思考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我们如何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这种积极面对困境、追求精神超脱的文化精神。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字数不少于 500 字。
下一节课小组内展示课堂习作,根据习作评价量表点评修改,润色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