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度开始解体 B.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C.诸侯势大威胁王权 D.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2.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礼崩乐坏
3.据下图可知,当时( )
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4.根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的魏、燕、赵、秦等地区出土了大量铁制农具,其种类有鑺、镰、锸、锄、铲、耙、犁铧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 B.铁制农具普及全国
C.农业收益得以增加 D.冶铁业由官府垄断
5.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趾高气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
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
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
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
6.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耕织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7.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理念 B.有教无类
C.道法自然 D.个人修养
8.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
D.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治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10.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1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修建的一个高峰时期,如楚国的芍陂、魏国的西门渠、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得以修建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制的萌芽
B.水旱自然灾害的频发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国家统一与政局稳定
12.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燕行刀币,赵、魏行布币,楚国行蚁鼻钱,秦国行圜钱。在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秦国国力明显增强
B.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C.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D.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1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
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
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
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B 春秋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相继出现卿大夫当权的局面,材料中“公室”指的是诸侯直系亲属,而“卿大夫”则不是直系亲属,“以下克上”说明宗法制度受到挑战和冲击,B项正确;“开始”无法判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国内部权力争斗,不是威胁王权,排除C项;等级制度依然存在,排除D项。
2.A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体现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华夏观念的认同,故选A项;B、D两项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排除;各诸侯国通过变法运动逐步走向封建化,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D 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不断增加,这反映出该时期区域性大国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故选D项;题干曲线图反映的是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属于军事战争范畴,与经济联系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争方式仍旧以步兵为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B项;题干曲线图反映的是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但是并没有反映战争的范围,不能得出“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的结论,排除C项。
4.C 黄河流域种类全、数量多的铁制农具的出土,说明战国时期农具的进步促进农业收益得以增加,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仅北方地区的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普及全国,排除B项。
5.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如临淄这样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材料说明齐国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临淄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齐国在中原地区的经济地位,排除B项;战国时期最富成效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排除C项。
6.D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与贵族无关,排除A项;奖励耕织不会触及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义、气节等个人修养,故选D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排除C项。
8.B 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法家代表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其在诸家思想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墨家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排除C项;D项只是法家思想崛起的客观原因,排除。
9.(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第(2)问,根据材料二“免而无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可推断出好战嗜杀等要点。
10.C “尊王攘夷”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排除A项;据材料“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可知并不是真正因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而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排除B项;“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争夺霸主地位,是对分封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
11.A 楚国、魏国、秦国能够修筑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主要是由于中央集权制的萌芽,能够集全国之力进行工程建设,故选A项;水旱自然灾害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楚国的芍陂修建于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2.B 战国晚期各诸侯国都铸行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说明各国间商贸往来密切,为了方便商贸交流而铸行他国货币,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工商业主富有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混乱”,排除D项。
13.A 儒家、法家和道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说明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故选A项;施行仁政只能代表儒家的观念,排除B项;“趋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4.(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
(2)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政;墨家主张尚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治)。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据材料一“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可得出,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可得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据材料二“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得出,儒家主张仁政;据材料二“韩非认为‘以法为教’”可得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治);据材料二“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可得出,墨家主张尚贤。
3 / 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唯物史观: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的原因。 2.时空观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分布、统一趋势的渐现。 3.史料实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商鞅变法的内容、百家争鸣的内容。 4.历史解释:理解变法运动的影响、百家争鸣的意义。 5.家国情怀:理解华夏认同、应时而变,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争霸:春秋时期, 、晋国、楚国、吴国与 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反映了王室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
2.战国纷争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 掌握了实权。
(2)过程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3.民族关系的变化
(1)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2)结果: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9“春秋列国形势图”和P10“战国形势图”,思考:二者相比较,后者有何显著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我的思考:
辨析比较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
(1)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令诸侯;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完成统一大业。
(2)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主之间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 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 、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商鞅变法(性质:新兴地主阶级主导的封建化改革)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①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政治上: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基层管理上:在民间实行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特点 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 的一次变法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史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符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2)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政治思想: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成就:以“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文化贡献: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 》当中。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理论
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
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③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误区警示道家学派≠道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2)政治上
①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②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3)文化上: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主要派别及主张
儒家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 ”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主张以 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符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运动。
(2)它不仅为新兴的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概念阐释
士
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主题一 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视角1 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史料一 到战国初期,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
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我的思考:
视角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二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
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我的思考: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背景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方向 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 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影响 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1.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秦穆公任用奴隶百里奚;战国时期,秦孝公下求贤令,燕昭王筑黄金台求士。这些举措( )
A.彰显国君权威 B.维护贵族特权
C.强化中央集权 D.适应社会变动
2.商鞅认为“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兵农怠而国弱”,这一思想也成为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是( )
A.奖励耕战 B.以法治国
C.尊崇君主 D.重建伦理
主题二 治国济世——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角1 战国时期的文化变迁
史料一 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种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战国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我的思考:
视角2 诸子百家的治国主张
史料二 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墨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我的思考:
史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探究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我的思考: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性
在治国 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 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性恶”
在人与 自然的 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人生 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相生相胜”
在社会成 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秩序混乱,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恢复秩序成为其政治思想探究的重要出发点。为此,他主张( )
A.以法治国,专制集权 B.我无为而民自化
C.以道得民,为政以德 D.兼相爱,交相利
2.如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C.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D.诸子思想各异相互影响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
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人士子,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或质疑辩难,既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
2.命题价值: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了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下列诸侯国均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齐、楚、燕、晋 B.韩、赵、楚、秦
C.齐、鲁、楚、秦 D.韩、赵、燕、晋
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3.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等广大地区,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而且种类、数量都很多。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开始出现铁农具 B.各地均衡发展
C.农耕技术成熟 D.生产力提高
4.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下列哪一学派思想与这一发展理念有相似之处(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6.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 )
A.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
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齐国 越国 2.(1)卿大夫 3.(1)①华夏
教材开发
提示:
变化:晋国三分,诸侯国数量减少;各国修建了长城;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趋势:战争激烈,国家趋向统一;周边少数民族的强大;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增强。
知识点二
1.(1)铁制 都江堰 (2)货币 2.(4)耕织 军功 县制 什伍 彻底
教材开发
提示:
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知识点三
1.(2)①为政以德 (3)有教无类 (4)论语
知识点四
2.相生相胜 法 3.(1)思想解放 (2)地主阶级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宗法、分封制秩序瓦解,政治权力重心下移;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社会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夺取政治权利。
视角2 提示:
举措:农耕方面,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方面,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法治方面,严刑峻法,推行什伍连坐;集权方面,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因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坚持创新。
活学活用
1.D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进行变法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与彰显国君权威及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C两项;当时的变法改革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排除B项。
2.A 材料“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意为国家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尊贵,商鞅对农耕和作战的强调体现在奖励耕战,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法律的作用,排除B项;法家强调君权独尊,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儒家重视重建伦理,商鞅是法家代表,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坏,私学发展,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不适应时代需要,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民族交融加强,华夏文化不断吸收外族文化。
视角2 史料二 提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法治;墨家主张以贤治国或尚贤。
史料三 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活学活用
1.C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故选C项;A项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D项是墨家思想,排除。
2.D 据材料可知,墨子、孔子、孟子、惠施、庄子、荀子、韩非之间存在广泛的师徒关系或者熟识关系,体现了诸子思想之间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受到影响,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诸子百家之间相互影响,但法家思想并非源于儒家思想,这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哪种思想处于核心地位,排除B项;诸子思想存在不同,虽然有相互影响,但没有“趋同”,排除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2.B 诸夏与少数民族的会盟属于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的政治交往,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进而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项正确;“同源共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D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多地出现战国时期的铁器,说明当时铁器广泛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故选D项;“开始”一说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各地均衡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未体现农耕技术成熟,排除C项。
4.B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小家庭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宗法制仍然有较大的影响,排除C项;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
5.D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道家思想注重道法自然,与绿色发展观相契合,D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儒家提倡“仁政”,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排除C项。
6.C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人生、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是墨家思想,排除;“都满足”说法错误,法家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排除D项。
8 / 8(共85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
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
治变动,理解战国时
期变法运动的必然
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
说;通过孟子、荀
子、庄子等了解“百
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 1.唯物史观: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
家争鸣的原因。
2.时空观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
国的分布、统一趋势的渐现。
3.史料实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状况、商鞅变法的内容、百家争鸣的内
容。
4.历史解释:理解变法运动的影响、百家
争鸣的意义。
5.家国情怀:理解华夏认同、应时而变,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 春秋争霸:春秋时期, 、晋国、楚国、吴国与 等
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
“春秋五霸”(反映了王室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
2. 战国纷争
齐国
越国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 掌握
了实权。
卿大夫
(2)过程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
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3. 民族关系的变化
(1)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 ”,在频繁往来和
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实质是华夏文化影
响力的扩大)。
华夏
(2)结果: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
广泛。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9“春秋列国形势图”和P10“战国形势图”,思考:二
者相比较,后者有何显著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变化:晋国三分,诸侯国数量减少;各国修建了长城;北方少数民族
数量减少。
趋势:战争激烈,国家趋向统一;周边少数民族的强大;生产力水平
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增强。
辨析比较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
(1)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
令诸侯;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完成统一大业。
(2)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主之间的战争;战国时期的
战争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 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
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 、郑国
渠、芍陂。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各地涌
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有的工商业主富
比王侯。
铁制
都江堰
货币
2. 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
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商鞅变法(性质:新兴地主阶级主导的封建化改革)
时
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
容 ①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 ;“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政治上: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
行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基层管理上:在民间实行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耕织
军功
县制
什伍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特点 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 的一次变法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彻底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史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
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
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拓展延伸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符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2)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
的重要力量。
(3)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1. 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 ”,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政治思想: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其思想的保守
性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
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为政以德
(3)教育成就:以“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
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文化贡献: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
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 》当中。
2. 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理论
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
求天人合一。
有教无类
论语
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③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过多干
预,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这些观点见于
《老子》一书。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误区警示
道家学派≠道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
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
兴起于东汉。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1. 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2)政治上
①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
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②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3)文化上: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 主要派别及主张
儒家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
礼重法
道家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
“ ”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
科学认识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
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主张以 为工具管理国
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相生相胜
法
3. 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
想领域内的反映(符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运动。
(2)它不仅为新兴的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
分深远。
思想解放
地主阶级
概念阐释
士
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
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
的读书人。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视角1 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史料一 到战国初期,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
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
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
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
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发生的变化。
提示:宗法、分封制秩序瓦解,政治权力重心下移;铁器使用和牛耕
推广,社会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
求夺取政治权利。
视角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二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
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
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
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
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
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
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
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
富强的主要因素。
提示:
举措:农耕方面,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方面,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制;法治方面,严刑峻法,推行什伍连坐;集权方面,推行
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因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坚持创新。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背景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
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方向 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
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 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影响 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
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1.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秦穆公任用奴隶百里
奚;战国时期,秦孝公下求贤令,燕昭王筑黄金台求士。这些举措
( )
A. 彰显国君权威 B. 维护贵族特权
C. 强化中央集权 D. 适应社会变动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进行变法改革,是
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与彰显国君权威及强化
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C两项;当时的变法改革打击了贵族的特
权,排除B项。
2. 商鞅认为“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兵农怠而国弱”,这
一思想也成为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的
重要举措是( )
A. 奖励耕战 B. 以法治国
C. 尊崇君主 D. 重建伦理
解析: 材料“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意为国家依靠农
耕和作战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尊贵,商鞅对农
耕和作战的强调体现在奖励耕战,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法律的作
用,排除B项;法家强调君权独尊,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儒
家重视重建伦理,商鞅是法家代表,排除D项。
主题二 治国济世——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角1 战国时期的文化变迁
史料一 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
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
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种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
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
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战国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坏,私学发展,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
文化不适应时代需要,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民族交融加强,华夏
文化不断吸收外族文化。
视角2 诸子百家的治国主张
史料二 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
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
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墨四种思想流派
的治国主张。
提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法治;墨家主张
以贤治国或尚贤。
史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
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
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探究3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
影响。
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社会
的发展,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性
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性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
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
命;阴阳家提出“相生相胜”
在社会成员关
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1.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秩序混乱,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恢复秩序成
为其政治思想探究的重要出发点。为此,他主张( )
A. 以法治国,专制集权 B. 我无为而民自化
C. 以道得民,为政以德 D. 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
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
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故选C项;A项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是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D项是墨家思想,排除。
2. 如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 )
A. 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 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C. 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D. 诸子思想各异相互影响
解析: 据材料可知,墨子、孔子、孟子、惠施、庄子、荀子、
韩非之间存在广泛的师徒关系或者熟识关系,体现了诸子思想之间
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受到影响,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诸子百家
之间相互影响,但法家思想并非源于儒家思想,这与史实不符,排
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哪种思想处于核心地位,排除B项;诸子思
想存在不同,虽然有相互影响,但没有“趋同”,排除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
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
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
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
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
的黄金时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人士子,或著书立说,或聚
徒讲学,或质疑辩难,既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
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
2. 命题价值: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
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
意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具有现实价值。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
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
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
了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下列诸侯国均属于“战国七雄”
之一的是( )
A. 齐、楚、燕、晋 B. 韩、赵、楚、秦
C. 齐、鲁、楚、秦 D. 韩、赵、燕、晋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
赵、魏、秦,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2.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
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 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 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 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解析: 诸夏与少数民族的会盟属于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的政
治交往,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进而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项正确;“同源共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无
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 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等
广大地区,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而且种类、数量都很多。这
反映出战国时期( )
A. 开始出现铁农具 B. 各地均衡发展
C. 农耕技术成熟 D. 生产力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多地出现战国时期的铁器,说明当
时铁器广泛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故选D项;“开始”一说
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各地均衡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未体现农耕技术成熟,排
除C项。
4. 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
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A. 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 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 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小家庭制,废除井田制,承
认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
础,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
时宗法制仍然有较大的影响,排除C项;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加强,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
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下列哪一学派思想与这一发展
理念有相似之处( )
A. 墨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解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
得住乡愁”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道家思想注重道法
自然,与绿色发展观相契合,D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排除A项;儒家提倡“仁政”,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
国,排除C项。
6. 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
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
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
生活的认识( )
A. 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 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
C. 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 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人生、宇宙万
物的看法,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思想文
化的丰富养料,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是墨家思
想,排除;“都满足”说法错误,法家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排
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卿大夫
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这表明当
时( )
A. 分封制度开始解体
B.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C. 诸侯势大威胁王权
D. 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春秋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相继出现卿大夫当权的局面,
材料中“公室”指的是诸侯直系亲属,而“卿大夫”则不是直系亲
属,“以下克上”说明宗法制度受到挑战和冲击,B项正确;“开
始”无法判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国内部权力争斗,不
是威胁王权,排除C项;等级制度依然存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
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融的加快
B.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C. 变法运动的推动
D. 礼崩乐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
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
了华夏认同观念,体现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华夏观念的认同,故选A
项;B、D两项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排除;各诸侯国通过变法运
动逐步走向封建化,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据图可知,当时( )
A. 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 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 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 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
均距离不断增加,这反映出该时期区域性大国之间的冲突不断加
剧,故选D项;题干曲线图反映的是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属于
军事战争范畴,与经济联系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军事
战争方式仍旧以步兵为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B项;题
干曲线图反映的是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但是并没有反映战争的
范围,不能得出“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的结论,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根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的魏、燕、赵、秦等地区出土了大量铁
制农具,其种类有鑺、镰、锸、锄、铲、耙、犁铧等。据此可知,
战国时期( )
A. 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 B. 铁制农具普及全国
C. 农业收益得以增加 D. 冶铁业由官府垄断
解析: 黄河流域种类全、数量多的铁制农具的出土,说明战国
时期农具的进步促进农业收益得以增加,C项正确;A、D两项材
料未体现,排除;仅北方地区的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战国时期铁制
农具普及全国,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
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趾高气
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
A. 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 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
C. 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 D. 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如临淄这样人口众多、商贾云集
的中心城市,材料说明齐国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故选D项;材
料无法体现临淄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齐国在中原
地区的经济地位,排除B项;战国时期最富成效的变法是秦国的商
鞅变法,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
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
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重农抑商 B. 奖励耕织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解析: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平民有可能
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D项正确;重农抑
商政策与贵族无关,排除A项;奖励耕织不会触及贵族的利益,排
除B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强调的是( )
A. 治国理念 B. 有教无类
C. 道法自然 D. 个人修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义、气节等个人修养,故
选D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
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
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
A. 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 B.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 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 D. 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解析: 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
趋势,B项正确;法家代表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其在诸家思想中
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墨家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排除C
项;D项只是法家思想崛起的客观原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
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
“免而无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
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
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
治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答案: 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
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归
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
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答案: 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
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解析:根据材料二“免而无耻”“严刑峻法”“恐惧
和贪欲”可推断出好战嗜杀等要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
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 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 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
C. 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 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尊王攘夷”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
意识,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王室
地位衰微,排除A项;据材料“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
狄’国家”可知并不是真正因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而是打着
“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排除B项;“尊王攘夷”的
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争夺霸
主地位,是对分封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修建的一个高峰时期,如楚国的芍
陂、魏国的西门渠、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得
以修建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央集权制的萌芽 B. 水旱自然灾害的频发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国家统一与政局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楚国、魏国、秦国能够修筑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主要是
由于中央集权制的萌芽,能够集全国之力进行工程建设,故选A
项;水旱自然灾害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楚国的芍陂修建于春
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
尚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燕行刀币,赵、魏行布币,楚国
行蚁鼻钱,秦国行圜钱。在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
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秦国国力明显增强 B. 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C. 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D. 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解析: 战国晚期各诸侯国都铸行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说明各
国间商贸往来密切,为了方便商贸交流而铸行他国货币,故选B
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工商业主富有的信
息,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混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
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
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 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
B. 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
C. 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
D. 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儒家、法家和道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希望建
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说明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故选A
项;施行仁政只能代表儒家的观念,排除B项;“趋同”说法不
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
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
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
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
“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
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
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
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
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
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
解析: 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据材料一“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可得出,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
派的治国主张。
答案: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政;墨家主张
尚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治)。
解析:据材料二“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可得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据材料二“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得出,儒家主张仁政;据材料二“韩非认为‘以法为教’”可得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治);据材料二“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可得出,墨家主张尚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