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4:39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李白的《古风·其三》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扫六合”所采取的策略是(  )
A.远交近攻  B.声东击西
C.釜底抽薪  D.合纵连横
2.有人在评价秦朝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郡县制
3.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4.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等。此后又多次迁徙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开垦荒地。这些措施(  )
A.减轻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B.破坏了岭南地区的环境
C.加强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D.开始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秦从统一到灭亡仅仅14年,但他完成了长城、灵渠、阿房宫等古代重大工程和修建了绵延几千里的驰道。这些举世闻名工程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秦朝严苛的法律  B.统治者对战争的重视
C.人民积极性提高  D.大一统国家的控制力
6.秦始皇事后对于焚书事件曾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其“焚书”(  )
A.保存了传统的文化典籍
B.致使先秦诸子理论消失
C.是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
D.摧毁了所有的历史书籍
7.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  )
A.政治业绩显著  B.下层民众铤而走险
C.统治危机严重  D.郡县制度引发不满
8.《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0.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11.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成为“大一统”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皇权至上  B.等级森严
C.垂直管理  D.分工明显
12.“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在此,柳宗元所说的“公天下之端”是指(  )
A.秦朝开创了皇帝制
B.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
C.秦朝郡县制的推行
D.秦朝统治者的大公无私
1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构秦国体制,提升了制度效率,实现了国与民的利益均衡,推动了国家的崛起;统一后,秦朝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秦始皇将秦制推广至全国,导致制度僵化、效率下降,最终二世而亡。秦亡的教训说明(  )
A.制度建设需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
B.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C.法家的治国思想与时代格格不入
D.商鞅变法埋下了秦朝灭亡的隐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用秦朝的经济模式来统一原六国的经济,把货币统一作为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手段,沉重地打击了东方六国的私营工商业。在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和地方豪强都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和山川林泽等经济资源,在长途贩运、贱买贵卖的同时,经营矿冶和经济作物种植等商品生产活动。而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除了厉行重农抑商以外,还严控山川林泽等资源,吏
民均无使用山川林泽的自由。始皇帝统一货币后,那些贵族和工商业主不能像以往那样凭借其技术和资源私铸钱币以牟利,其正常的商业经营也因此而中断或者受到限制。
——摘编自臧知非《汉初货币制度变革与
经济结构的变动——兼谈张家山汉简、
<钱律>问题》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A 秦王嬴政为吞并六国,实现全国统一,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故选A项。
2.C 秦始皇将“三皇”中的“皇”和“五帝”中的“帝”两字结合,彰显自己的功业,与材料中“(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相符,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制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故选B项。
4.C 秦始皇征服岭南后,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徙人口到岭南,其目的是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同时,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管理,而非“减轻中原地区人口压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岭南地区的环境,排除B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
5.D 秦朝统一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各项重大工程的修建,D项正确;秦朝严苛的法律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统治者对战争的重视程度与阿房宫的修建无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对人民征收赋税较重,无法提高人民积极性,排除C项。
6.C 秦始皇所焚的是不利于其统治的书,这是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的表现,故选C项,排除A项;B项中“消失”表述错误,排除;有关秦国历史的书不在焚烧之列,排除D项。
7.C 秦始皇出巡过程中出现了行刺事件和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民心,统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材料中针对秦始皇的行为和言论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业绩,排除A项;行刺以及言论并不一定出自下层民众,排除B项;材料中的行为和言论针对的是秦始皇而非郡县制,排除D项。
8.B “戍卒叫,函谷举”指陈胜、吴广起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指秦朝灭亡,故选B项。
9.(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史料价值:《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得出文献史料,由材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得出实物史料。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皆明壹之”“迁陵洞庭郡”得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由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记述内容的结合得出有助于历史的研究。第(2)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得出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0.C 秦的统一符合战国中晚期的历史前进方向,秦国在水利、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优于东方各国,这为兼并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秦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讲求实用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国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无法直接得出秦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排除D项。
11.A 据材料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故选A项;等级森严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排除B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项;分工明显是中央机构的特点,排除D项。
12.C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是“公天下之端”,故选C项。
13.A 商鞅变法构建的秦国体制在战国时期能富国强兵,助推秦国统一,却在秦朝僵化,成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可见制度建设需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时而变,A项正确;B项结论违背基本历史认知,排除;法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是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秦亡的部分原因是秦朝固守商鞅变法构建的体制而不是商鞅变法本身,排除D项。
14.示例
论题:统一货币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秦始皇灭东方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货币形制、重量、单位等币制混乱的状况,削弱了六国贵族对工商业的影响,加强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维护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稳固了政局。
总之,币制统一顺应时代发展,是秦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始皇帝统一货币后,那些贵族和工商业主不能像以往那样凭借其技术和资源私铸钱币以牟利,其正常的商业经营也因此而中断或者受到限制”可知统一货币巩固了秦朝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货币对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 / 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唯物史观:认识秦统一的条件、秦朝政治制度建立的根源。 2.时空观念: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和疆域范围。 3.史料实证:了解秦巩固专制集权的措施、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4.历史解释:理解秦统一的意义、短命而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理解秦短命而亡的启示,感悟人民的伟大力量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
1.统一条件
(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条件: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个人因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综合国力:商鞅变法后,秦尊奉    ,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统一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2)秦朝征服了南方    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秦朝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巩固统治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制度 皇位 世袭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    ,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权 独尊 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皇权 至上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    的决定权
中央 机构 三公九 卿制 三公指丞相、    、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地方 制度 郡县制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表现),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其他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    ,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重大意义
(1)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的    国家形成。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6“里耶秦简户籍簿”图片及文字,思考:秦朝的户籍制度有何特点?“里耶秦简户籍簿”的出土有何史料价值?
我的思考:                                            
构图解史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
1.表现
秦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②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③实行“    ”
秦二世 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结果: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推动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焚书坑儒”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以强制手段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政治统治。
(3)影响: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残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
知识点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
(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    ”,不久失败。
(2)发展: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    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
(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3)原因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辨析比较
比较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战争
项目 秦末农民起义 楚汉战争
战争目的 反抗秦的暴政 争夺全国统治权
代表阶级 农民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
战争性质 农民战争 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帝位之争
主题一 六王毕,四海一——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视角1 郡县制的重大作用
史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
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我的思考:                                            
                                             
视角2 秦朝统一的深远影响
史料二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我的思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2)官僚政治
①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
②各级管理机构不再由贵族世袭、垄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高度集权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②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
(4)家国同治
①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服务。
②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1.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实行分封制    B.确立王位世袭制
C.实行郡县制  D.确定“皇帝”称号
2.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直道,全长700千米,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走完行程。此举意在(  )
A.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监察制度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经济交流
主题二 “阿房,阿房,亡始皇”——大秦帝国的灭亡
视角1 秦朝速亡的多种原因
史料一 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摘编自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
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探究 史料一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何在?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制度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秦朝的民族政策
史料二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
视阈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探究 归纳史料二中作者对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攻越”的战争政策?
我的思考:                                            
                                             
秦朝速亡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远影响
民本思想 有限回归 秦朝遭遇农民战争的打击迅速崩溃,展示了人民大众的力量,促使君主施政重视民生
抛弃依赖刑法暴力的治国策略 秦朝以刑法暴力控制社会和人民,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与民生息,此后历代王朝建立后大都采取文治政策
君主权力 适度制约 秦朝施行暴政而亡,后代王朝统治阶层以史为鉴,适度限制君主权力,防范君主权力的失控
法家思想遭遇历代统治者的冷落 汉初抛弃法家治国思想,汉武帝时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法家再也没有取得主导社会政治的思想地位
1.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驰道,筑长城,建宫殿,秦朝约2 000万总人口中,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壮丁总数至少300万人次。材料揭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严刑峻法
C.徭役繁重   D.赋税沉重
2.有学者认为:“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在它面前只剩下灭亡这一条道路了。”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君主过度集权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B.自耕农经济具有封闭和脆弱性
C.君主专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存在弊端
大一统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材料
国外学者   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中国人”,这个词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那个时期的人,要么以“秦人”“齐人”“楚人”为人所知,要么以其他诸侯国国名命名,或者以某个特定地域命名,比如“关内人”。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 ——摘编自[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
国内学者   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所以秦朝的统一有利于中华认同的形成。 ——摘编自邓曦泽《中华认同的形成》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民族认同
秦朝统一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凝结成大一统政权几乎是华夏民族内心理所当然的追求。秦朝消除了各诸侯国间的根本性差异,并为大一统形式提供了可供沿用的制度、文化与管理模板。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有独特的历史贡献。
2.命题价值: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1)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些少数民族逐渐与华夏族交融。秦的统一,是长期以来民族交融的一个总结。
(2)秦统一后,在辽阔的版图上,不仅生活着诸多民族,而且在统一的地域里,周边民族和华夏族进一步交融;同时,南方的蛮族、百越,也加快了同中原各族交融的步伐,陆续加入华夏族的行列。北方的匈奴与中原地区各族的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3)形成民族与文化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东汉班固的《汉书·主父偃传》评价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班固评价秦始皇的功绩是(  )
A.实行严酷律法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国家  D.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体现了秦朝(  )
A.官印制度的重要作用
B.政治制度的完备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3.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4.秦统一六国后,采取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取代了通俗易懂、简易辨认的隶书。秦朝舍弃隶书而采取小篆,从汉字发展的趋势上来说(  )
A.秦统一文字不符合潮流
B.小篆不利于汉字的推广
C.使小篆完全取代了隶书
D.隶书逐渐退出书法舞台
5.秦始皇除兴修了伟大的工程之外,还是文化的创立者。秦始皇称帝后将《周礼》的山川祭祀制度化,将江河祭祀也纳入了国家礼制。此举有利于(  )
A.结束诸侯纷争    B.维护国家统一
C.确立中央集权  D.提升儒学地位
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反秦力量走向联合
C.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5)法家 2.(1)远交近攻 (2)越族 3.(1)皇帝 至高无上 太尉 中央 (2)度量衡 4.(2)中央集权
教材开发
 提示:
特点:有户主、居住地、人名、家庭成员及性别和课役身份等的登记,较为完备。
价值:为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秦朝的户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知识点二
1.焚书坑儒
知识点三
1.(1)张楚 (2)刘邦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视角2 提示: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活学活用
1.C 秦朝实行郡县制,这是秦代比西周武王、成王时“进步”的主要表现,故选C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A项;夏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建军事通道,由此加强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对于发展经济、维护统一、巩固国防有重要意义,因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北疆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故选C项;修建直道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排除B项;直道的修建有利于经济交流,但并不是秦始皇修建的目的,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速亡原因:秦朝吏治的败坏。
制度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视角2 提示:
认识:不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而是好大喜功,继续施行武力征伐政策。
评价: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短命而亡。
活学活用
1.C 据材料可知,秦朝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壮丁总数至少300万人次,徭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选C项;焚书坑儒属于文化专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秦朝徭役繁重,未体现严刑峻法和赋税沉重,排除B、D两项。
2.A 该学者认为导致秦朝速亡的原因是君主过度集权破坏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排除B项;秦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意为吞并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由此可知班固赞颂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方面的功绩,故选C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与实行严酷律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B、D三项。
2.C 据材料可知,皇帝的印章称为“玺”,玉玺为皇帝独有,体现了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突出的是皇帝制度,并不是官印制度,排除A项;“政治制度的完备”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机构的状况,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分封制的建立扩大了统治区域,而郡县制仅仅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郡县制,当时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没有借鉴西周地方管理,排除D项。
4.B 隶书通俗易懂、书写方便,而秦朝的官方文字小篆圆劲均匀,刻写不便,从汉字发展角度来说,小篆不利于汉字的推广,故选B项;秦统一文字符合“大一统”的时代潮流,排除A项;秦朝时期,虽然小篆被定为官方文字,但它并未完全取代隶书,反而到了汉代,隶书取代了小篆成为主要书法字体,排除C、D两项。
5.B 秦始皇祭祀山川江河,意在强调国家权威,有助于加强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项;秦朝统一结束了诸侯纷争,排除A项;祭祀山川江河是在建立中央集权之后方能有效实行的,排除C项;秦朝崇尚法家思想,排除D项。
6.D 据材料“诛暴秦”“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等信息可知,秦朝末年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明秦末统治不得人心,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秦朝短命而亡”及反秦力量之间的关系变化,排除A、B两项;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
7 / 7(共81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唯物史观:认识秦统一的条件、秦朝政
治制度建立的根源。
2.时空观念: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和疆域范
围。
3.史料实证:了解秦巩固专制集权的措
施、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4.历史解释:理解秦统一的意义、短命而
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理解秦短命而亡的启示,感
悟人民的伟大力量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
1. 统一条件
(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
统一。
(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
阻碍。
(3)地理条件: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个人因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综合国力:商鞅变法后,秦尊奉 ,奖励耕战,国家
日益强盛。
法家 
2. 统一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相继灭
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2)秦朝征服了南方 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
的控制。
(3)秦朝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
长城。
远交近攻 
越族 
3. 巩固统治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制度 皇位 世袭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
为 ,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权 独尊 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皇权 至上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 的决定权
皇帝 
至高无上 
中央
机构 三公九
卿制 三公指丞相、 、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
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
央政府
地方
制度 郡县制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
表现),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
由 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太尉 
中央 
(2)其他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 ,修驰
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加
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
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度量衡 
4. 重大意义
(1)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
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统
一的 国家形成。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央集权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6“里耶秦简户籍簿”图片及文字,思考:秦朝的户籍
制度有何特点?“里耶秦简户籍簿”的出土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特点:有户主、居住地、人名、家庭成员及性别和课役身份等的登
记,较为完备。
价值:为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秦朝的户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
史料。
构图解史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
1. 表现
秦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
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②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③实行“ ”
秦二世 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焚书坑儒 
2. 结果: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推动了秦末农民
起义的爆发。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焚书坑儒”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以强制手段实现学术思想的统
一。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政治统治。
(3)影响: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人们的
思想,残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
知识点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 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
(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
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 ”,不久失败。
(2)发展: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
年, 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张楚 
刘邦 
(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3)原因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
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
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2. 楚汉战争
辨析比较
比较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战争
项目 秦末农民起义 楚汉战争
战争目的 反抗秦的暴政 争夺全国统治权
代表阶级 农民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
战争性质 农民战争 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帝位之争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六王毕,四海一——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视角1 郡县制的重大作用
史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提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
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
区的控制。
视角2 秦朝统一的深远影响
史料二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
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
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
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提示: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
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的交
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2)官僚政治
①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
②各级管理机构不再由贵族世袭、垄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
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高度集权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②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最终集权于
皇帝。
(4)家国同治
①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
帝服务。
②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1. 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
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 实行分封制 B. 确立王位世袭制
C. 实行郡县制 D. 确定“皇帝”称号
解析:  秦朝实行郡县制,这是秦代比西周武王、成王时“进
步”的主要表现,故选C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A项;夏朝
确立了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直道,全长
700千米,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走完行程。此举意在(  )
A.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监察制度
C. 巩固国家统一 D. 促进经济交流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
修建军事通道,由此加强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对于发展经济、维护
统一、巩固国防有重要意义,因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
通道,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北疆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故选C项;
修建直道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
制度,排除B项;直道的修建有利于经济交流,但并不是秦始皇修
建的目的,排除D项。
主题二 “阿房,阿房,亡始皇”——大秦帝国的灭亡
视角1 秦朝速亡的多种原因
史料一 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被百姓看
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
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
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摘编自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
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探究 史料一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何在?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
层制度原因。
提示:
速亡原因:秦朝吏治的败坏。
制度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视角2 秦朝的民族政策
史料二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
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
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
视阈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探究 归纳史料二中作者对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
攻越”的战争政策?
提示:
认识:不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而是好大喜功,继续施行武力征
伐政策。
评价: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但也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短命而亡。
秦朝速亡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远影响
民本思想有限
回归 秦朝遭遇农民战争的打击迅速崩溃,展示了人民大众
的力量,促使君主施政重视民生
抛弃依赖刑法暴力的治国策略 秦朝以刑法暴力控制社会和人民,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与民生息,此后历代王朝建立后大都采取文治政策
君主权力适度
制约 秦朝施行暴政而亡,后代王朝统治阶层以史为鉴,适
度限制君主权力,防范君主权力的失控
法家思想遭遇
历代统治者的
冷落 汉初抛弃法家治国思想,汉武帝时尊崇儒术,此后儒
学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法家再也没有取得主导
社会政治的思想地位
1. 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驰道,筑长城,建宫
殿,秦朝约2 000万总人口中,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壮丁总数至少
300万人次。材料揭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  )
A. 焚书坑儒 B. 严刑峻法
C. 徭役繁重 D. 赋税沉重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壮丁总数至少
300万人次,徭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故选C项;焚书坑儒属于文化专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秦朝徭役繁重,未体现严刑峻法和赋税沉重,排除B、
D两项。
2. 有学者认为:“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
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
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在它面前只剩下
灭亡这一条道路了。”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君主过度集权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B. 自耕农经济具有封闭和脆弱性
C. 君主专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 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存在弊端
解析: 该学者认为导致秦朝速亡的原因是君主过度集权破坏社
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排除B
项;秦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潮
流,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大一统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材料
国外
学者   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中国人”,这
个词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那个时期的人,要么以
“秦人”“齐人”“楚人”为人所知,要么以其他诸侯国国
名命名,或者以某个特定地域命名,比如“关内人”。公元
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
——摘编自[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
国内
学者   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
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所以秦朝
的统一有利于中华认同的形成。
——摘编自邓曦泽《中华认同的形成》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民族认同
秦朝统一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凝结成大一统政权几乎是
华夏民族内心理所当然的追求。秦朝消除了各诸侯国间的根本性差
异,并为大一统形式提供了可供沿用的制度、文化与管理模板。对
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有独特的历史贡献。
2. 命题价值: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1)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的
关系日益密切,一些少数民族逐渐与华夏族交融。秦的统
一,是长期以来民族交融的一个总结。
(2)秦统一后,在辽阔的版图上,不仅生活着诸多民族,而且在
统一的地域里,周边民族和华夏族进一步交融;同时,南方
的蛮族、百越,也加快了同中原各族交融的步伐,陆续加入
华夏族的行列。北方的匈奴与中原地区各族的联系也得到进
一步加强。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巩
固的基础。
(3)形成民族与文化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
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
先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 东汉班固的《汉书·主父偃传》评价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
一,功齐三代。”班固评价秦始皇的功绩是(  )
A. 实行严酷律法 B.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建立统一国家 D. 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解析: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意为吞并东方六国,统一全
国,由此可知班固赞颂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方面的功绩,故选C
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与实行严酷
律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
B、D三项。
2.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在少府
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体
现了秦朝(  )
A. 官印制度的重要作用 B. 政治制度的完备
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 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解析:  据材料可知,皇帝的印章称为“玺”,玉玺为皇帝独
有,体现了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突出
的是皇帝制度,并不是官印制度,排除A项;“政治制度的完备”
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机构的状况,排除
D项。
3. 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
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划定疆
域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 扩大了统治区域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借鉴了西周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
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
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分封制的建立扩大了统治区
域,而郡县制仅仅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
期就出现了郡县制,当时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
封制,郡县制的建立没有借鉴西周地方管理,排除D项。
4.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取代了通俗易懂、简易辨
认的隶书。秦朝舍弃隶书而采取小篆,从汉字发展的趋势上来说
(  )
A. 秦统一文字不符合潮流 B. 小篆不利于汉字的推广
C. 使小篆完全取代了隶书 D. 隶书逐渐退出书法舞台
解析:  隶书通俗易懂、书写方便,而秦朝的官方文字小篆圆劲
均匀,刻写不便,从汉字发展角度来说,小篆不利于汉字的推广,
故选B项;秦统一文字符合“大一统”的时代潮流,排除A项;秦
朝时期,虽然小篆被定为官方文字,但它并未完全取代隶书,反而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了小篆成为主要书法字体,排除C、D两项。
5. 秦始皇除兴修了伟大的工程之外,还是文化的创立者。秦始皇称帝
后将《周礼》的山川祭祀制度化,将江河祭祀也纳入了国家礼制。
此举有利于(  )
A. 结束诸侯纷争 B. 维护国家统一
C. 确立中央集权 D. 提升儒学地位
解析:  秦始皇祭祀山川江河,意在强调国家权威,有助于加强
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项;秦朝统一结束了诸侯纷争,
排除A项;祭祀山川江河是在建立中央集权之后方能有效实行的,
排除C项;秦朝崇尚法家思想,排除D项。
6.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
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
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 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 反秦力量走向联合
C. 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 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解析:  据材料“诛暴秦”“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等信息可
知,秦朝末年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
义,说明秦末统治不得人心,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秦朝短命而
亡”及反秦力量之间的关系变化,排除A、B两项;秦的统一结束
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排除C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李白的《古风·其三》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
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扫六合”所采取的策略是(  )
A. 远交近攻 B. 声东击西
C. 釜底抽薪 D. 合纵连横
解析:  秦王嬴政为吞并六国,实现全国统一,采取了远交近攻
策略,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有人在评价秦朝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
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该制度
是(  )
A. 禅让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度 D. 郡县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秦始皇将“三皇”中的“皇”和“五帝”中的“帝”两
字结合,彰显自己的功业,与材料中“(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
哲强烈联想的称呼”相符,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制
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是秦朝的地
方行政制度,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
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
“它”指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禅让制
解析:  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
推行郡县制,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等。此后又多次迁徙
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开垦荒地。这些措施(  )
A. 减轻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B. 破坏了岭南地区的环境
C. 加强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D. 开始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秦始皇征服岭南后,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徙
人口到岭南,其目的是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同时,加强了
对岭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强化对岭
南地区的管理,而非“减轻中原地区人口压力”,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岭南地区的环境,排除B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秦从统一到灭亡仅仅14年,但他完成了长城、灵渠、阿房宫等古代
重大工程和修建了绵延几千里的驰道。这些举世闻名工程的修建主
要得益于(  )
A. 秦朝严苛的法律 B. 统治者对战争的重视
C. 人民积极性提高 D. 大一统国家的控制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秦朝统一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最大限
度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各项重大工程的修建,D项
正确;秦朝严苛的法律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统治者
对战争的重视程度与阿房宫的修建无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对
人民征收赋税较重,无法提高人民积极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秦始皇事后对于焚书事件曾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
之。”其“焚书”(  )
A. 保存了传统的文化典籍 B. 致使先秦诸子理论消失
C. 是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 D. 摧毁了所有的历史书籍
解析:  秦始皇所焚的是不利于其统治的书,这是其在思想文化
上实行专制的表现,故选C项,排除A项;B项中“消失”表述错
误,排除;有关秦国历史的书不在焚烧之列,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
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
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
(  )
A. 政治业绩显著 B. 下层民众铤而走险
C. 统治危机严重 D. 郡县制度引发不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秦始皇出巡过程中出现了行刺事件和陨石上刻下
“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民心,统
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材料中针对秦始皇的行为和言论并不
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业绩,排除A项;行刺以及言论并不一定
出自下层民众,排除B项;材料中的行为和言论针对的是秦始
皇而非郡县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
A. 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 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 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 平定南方、开凿灵渠
解析:  “戍卒叫,函谷举”指陈胜、吴广起义,“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指秦朝灭亡,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
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
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
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
郡”
材料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
们的史料价值。
答案: 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
物史料。
史料价值:《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
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
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得出文献史料,由材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得出实物史料。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皆明壹之”“迁陵洞庭郡”得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由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记述内容的结合得出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
意义。
答案: 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
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
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
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得出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
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
明,秦国(  )
A. 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 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 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 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秦的统一符合战国中晚期的历史前进方向,秦国在水
利、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优于东方各国,这为兼并战争提
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秦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讲求实用
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国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
越,无法直接得出秦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
成为“大一统”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
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这种制度的
特点是(  )
A. 皇权至上 B. 等级森严
C. 垂直管理 D. 分工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
特点是皇权至上,故选A项;等级森严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
点,排除B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皇帝制
度无关,排除C项;分工明显是中央机构的特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
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在
此,柳宗元所说的“公天下之端”是指(  )
A. 秦朝开创了皇帝制 B. 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
C. 秦朝郡县制的推行 D. 秦朝统治者的大公无私
解析: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是“公
天下之端”,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构秦国体制,提升了制度效率,实现了国
与民的利益均衡,推动了国家的崛起;统一后,秦朝外部环境发
生剧烈变化,秦始皇将秦制推广至全国,导致制度僵化、效率下
降,最终二世而亡。秦亡的教训说明(  )
A. 制度建设需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
B. 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C. 法家的治国思想与时代格格不入
D. 商鞅变法埋下了秦朝灭亡的隐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商鞅变法构建的秦国体制在战国时期能富国强兵,助
推秦国统一,却在秦朝僵化,成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可
见制度建设需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时而变,A项正确;B项结
论违背基本历史认知,排除;法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是
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秦亡的部分原因是秦朝固
守商鞅变法构建的体制而不是商鞅变法本身,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用秦朝的经济模式来统一原六国的经济,把货币统
一作为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手段,沉重地打击了东方六国的私营
工商业。在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和地方豪强都占有相当数
量的土地和山川林泽等经济资源,在长途贩运、贱买贵卖的同
时,经营矿冶和经济作物种植等商品生产活动。而秦国从商鞅变
法以来,除了厉行重农抑商以外,还严控山川林泽等资源,吏民
均无使用山川林泽的自由。始皇帝统一货币后,那些贵族和工商
业主不能像以往那样凭借其技术和资源私铸钱币以牟利,其正常
的商业经营也因此而中断或者受到限制。
——摘编自臧知非《汉初货币制度变革与经济结构的变动——兼谈张家山汉简、<钱律>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统一货币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秦始皇灭东方
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
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货币形制、
重量、单位等币制混乱的状况,削弱了六国贵族对工商业的影
响,加强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维护了
国家大一统的局面,稳固了政局。
总之,币制统一顺应时代发展,是秦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
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自拟论
题,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始皇帝统一货
币后,那些贵族和工商业主不能像以往那样凭借其技术和资源私
铸钱币以牟利,其正常的商业经营也因此而中断或者受到限制”
可知统一货币巩固了秦朝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货币对国
家统一的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展
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