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5:29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据《史记》记载,汉初大量农民流亡异乡,卖妻鬻子,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万金。基于此,汉初(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重视国家建设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
2.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3.西汉统治者面对广阔的帝国并鉴于秦亡教训,在周与秦之间找到一条企图加强专制集权的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  )
A.采用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中外朝制度  D.设立刺史制度
4.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这可用于说明(  )
A.君权相权矛盾尖锐  B.丞相阴谋篡权误国
C.中央集权制存弊端  D.汉武大帝雄才伟略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同样可以分割部分领地为列侯,归郡统辖。这一规定(  )
A.废除了西汉的王国  B.大大强化了皇权
C.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6.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C.实行盐铁官营  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
7.《史记·龟策列传》记载:“今上(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据此可知,汉武帝在治理国家时(  )
A.独尊孔孟儒学  B.兼采百家思想
C.倡导百家争鸣  D.推崇休养生息
8.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D.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9.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治理 B.西汉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C.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D.西汉时中原开始与西域交往
10.匈奴当户跪举灯(如图)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灯具底座为身着胡服的匈奴官吏昂首半跪作托灯状擎灯形象。灯盘中心有烛针。该文物可以用以研究(  )
A.汉匈民族关系  B.汉代官僚制度
C.瓷器铸造技术  D.少数民族封建化
11.秦朝与新朝都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迅速灭亡。与秦朝的暴政不同,新朝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绿林好汉们揭竿而起
B.推行理想化的社会改革
C.王莽篡权称帝盘剥百姓
D.旱灾蝗灾造成赤地千里
12.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一方面解除功臣兵权,并“保其福禄”;另一方面,又重用文人儒士治理国家。上述举措(  )
A.改变了藩镇割据状态
B.形成了君臣相安局面
C.消灭了豪强地主势力
D.反映了皇权专制无情
13.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4.东汉末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  )
A.绿林军起义  B.黄巾军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5.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全力以赴地弘扬“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这反映了秦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是(  )
A.“法治”  B.“道法自然”
C.“天人感应”  D.“大一统”
16.“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始于刘邦起兵,终于王莽覆灭,记述了二百三十余年间的史事人物。”据材料描述,判断此史书是(  )
A.《春秋》  B.《史记》
C.《后汉书》  D.《汉书》
17.梁元帝萧绎有诗云:“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与此诗相关的技术是(  )
A.造纸术  B.制瓷术
C.丝织术  D.印刷术
18.《黄帝内经》只论述“热病之常而不及其变”,而《伤寒杂病论》则认为热病有热症,也有寒症,有实症,也有虚症。这说明张仲景的学说(  )
A.重经验轻理论
B.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C.重视辨证施治
D.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19.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做了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从考古发现出发,详解了欧亚大陆早期的文化交流。在演讲结束时他指出:“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史料①:《穆天子传》记载了约3 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甘肃、青海和新疆一带。)
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甘肃地区多处发现的距今5 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黄牛骨骸,被认定为最早的家牛。在这些骨骸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
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整理
指出史料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史料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的理由。
20.汉初萧何任丞相,治事省约宽缓,“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其继任者曹参“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束”。二人的治国之策(  )
A.反映了汉朝宰相权力的膨胀
B.反映了汉初的因循守旧之风
C.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民本思想
D.适应了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
21.下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统治者 措施
汉高祖 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
汉文帝 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
汉景帝 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的权力
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 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22.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23.有学者在评价汉武帝时期的一项政策时说:“此类作坊资金足,规模大,劳动者是卒徒工匠,其收入支撑了对匈奴的战争,还对生产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项政策(  )
A.突破了“工商食官”制度
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体现了政府执行重商政策
D.壮大了奴隶制庄园经济
24.汉武帝时,建立太学,重用儒生;元帝、成帝之后,儒士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出现了“州牧郡守,家世传业”的“经术世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地方势力急剧膨胀
25.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对比研究表明,汉朝兵马俑中,步兵数量减少,骑兵成为主要兵力,战车数量亦大幅减少。据此可推知(  )
A.汉朝军事实力强于秦朝
B.汉朝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
C.王朝战争主要对象不同
D.农耕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展
26.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27.《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散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这些措施体现了光武帝治国的基本原则是(  )
A.扶植豪强地主  B.强化中央集权
C.实行休养生息  D.遏制地方势力
28.东汉时,以三公为丞相,但权力锐减。掌管内廷文书的尚书机构扩大,正式称尚书台,“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
A.宦官外戚交替掌权  B.决策流程趋于规范 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豪强地主控制朝政
29.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赋文《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等谱写了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其用辞构思,华丽壮阔。这主要折射出西汉(  )
A.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B.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综合国力日益强盛
D.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30.《黄帝内经》成书晚于《史记》,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仅29个医学案例约1.1万字的内容,就与《黄帝内经》在征引医学文献名谓、医学术语、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杂合以治”的治病理念等12个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上述现象认识准确的是(  )
A.《史记》亦是医学巨著
B.汉代的药物学成就突出
C.《黄帝内经》的继承性
D.中医理论在汉初已完善
31.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节选。这反映出(  )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A.西汉农业商品化生产繁荣发展
B.《九章算术》注重理论推导与证明
C.西汉小农经济的模式日益普及
D.《九章算术》应用数学的属性明显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旨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高祖之世,其弊病尚未显露。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益骄横“不听天子诏”,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七国之乱由此发生。与此同时,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了中央财政的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势力十分强大。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文景时期,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也做了些防备工作。汉武帝即位后,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
针对材料反映的西汉王朝所面临的问题,请你为即位之初的汉武帝提两条治国建议,并分析理由。(要求:建议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有理。)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A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改变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西汉政府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故选A项;重视国家建设并非解决社会经济破败的针对性措施,排除B项;西汉初年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办法并非建立完备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汉文帝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后厚葬会劳民伤财,不可取,实质是提倡节俭,故选C项。
3.A 汉初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在周与秦之间找到一条企图加强专制集权的中间路线”的说法,故选A项。
4.A 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体现了君权相权矛盾尖锐,故选A项;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其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内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推恩令”使得地方列侯依附郡县管理,而郡县听命于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推恩令”只是削弱王国的力量,在当时并没有废除王国,排除A项;“推恩令”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大大强化皇权,排除B项;“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与题干及史实不符,当时国家本身就是统一的,排除C项。
6.C 为限制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C项正确;颁布“推恩令”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与铸币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富商大贾,并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
7.B 据材料“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可知,汉武帝即位后,对百家之学都有采纳,故选B项;独尊孔孟儒学与材料“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不符,排除A项;采用百家思想,并非倡导百家争鸣,排除C项;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是积极有为的政策,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休养生息,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可得出当时的西域已经被纳入汉朝的版图中,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中不能证明得出,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域百姓常与中原往来,排除C项。
9.A 材料“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体现出西汉时期政府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治理,故选A项。
10.A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铸匈奴官吏形象来跪擎铜灯,反映了西汉和匈奴之间的矛盾,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非官僚制度,排除B项;匈奴当户跪举灯属于铜灯,非瓷器,排除C项;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是经济形态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11.B 王莽篡权称帝后,进行复古改革,盲目照抄儒家经典,理想化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地主阶级和农民均十分不满,社会矛盾激化,故选B项;农民起义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社会矛盾本身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而盘剥百姓是与秦朝的共同点,排除C项;灾害是引发起义的直接原因,不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2.B 解除功臣兵权防止其权力过大对皇权造成威胁,重用文人有利于吸收更多优秀人才为集权统治服务,形成君臣相安的局面,故选B项;东汉初年没有形成藩镇割据的状态,排除A项;“消灭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解除功臣兵权的同时给予丰厚的待遇,排除D项。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是对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描述,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并非“派系斗争”,且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两项;东汉晚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其很大的原因是东汉晚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并非皇帝昏庸愚昧,排除C项。
14.B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黄巾军起义,B项正确;王莽时期兴起了绿林军起义,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排除C项;明末李自成起义,排除D项。
15.D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大一统”的时代风貌,反映了秦汉文化的恢宏气象,故选D项;“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排除A项;“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排除B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排除C项。
1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故选D项;从材料中记载的时间来看是断代史,主要记载的是西汉历史,排除A、C两项;《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排除B项。
17.A 根据材料“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纪事,宁同鱼网时”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加工造成便于书写的纸,故选A项;制瓷技术、丝织技术以及印刷术与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排除B、C、D三项。
18.C 材料表明张仲景认为热病也得辨证的看,有热症也有寒症,有实症也有虚症,可知张仲景重视辨证施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验和理论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是张仲景对热症的解读,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B项;对热症的辨证分析与中医临床学基础无关,排除D项。
19.类型:①是文献史料;②③是实物史料。
理由: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与西域已有交流;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解析:类型,根据材料“史料①:《穆天子传》”可知史料①为文献史料;根据材料“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可知史料②③为实物史料。理由,根据材料“《穆天子传》记载了约3 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在这些骨骸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可知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与西域已有交流;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20.D 秦朝实行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萧何和曹参轻徭薄赋的治国措施适应了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治国的特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1.B 汉高祖时期“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汉文帝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景帝时期“削夺王国封地”,都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为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虽然汉朝前期有一系列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到汉武帝时期,依旧通过“推恩令”等措施继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排除A项;黄老无为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材料中汉朝前期统治者不断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不能体现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排除C项;虽然汉朝前期有一系列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但是到汉武帝时期,依旧通过“推恩令”等措施继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可知在汉武帝以前,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并未完全解决,排除D项。
22.D 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官员资历浅但参与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则资历深、不再参与决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朝”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最终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故选D项;中外朝制仅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发生了变化,决策的流程并未优化,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的结论,排除A项;内朝官和外朝官分别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会导致中央行政紊乱,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外朝制的设立并未使得中枢权力体系完善,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才意味着其得以完善,排除C项。
23.B 据材料可知,这一政策为汉武帝时期的官营政策,提高了政府经济收入,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故选B项;此类作坊属于官营手工业,属于“工商食官”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汉朝属于封建经济,不属于奴隶制庄园经济,排除D项。
2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士受到重用,C项正确;科举取士产生于隋朝,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现象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25.C 根据材料“汉朝兵马俑中,步兵数量减少,骑兵成为主要兵力,战车数量亦大幅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主要作战对象是北部的匈奴,因此以骑兵为主,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汉朝军事实力强于秦朝,排除A项;材料与休养生息无关,排除B项;骑兵成为主要兵力与农耕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展无关,排除D项。
26.C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物产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原地区,并受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反映了丝绸之路推动了物产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丰富了汉代社会生活,故选C项;就整个汉代社会而言,西域的物产与生活方式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文明对西域文明的影响,不能得知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排除B项;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并非生活腐朽堕落的表现,排除D项。
27.C 据材料可知,军队屯田使得粮食储备增加,光武帝诏令减少郡国田租征收,实行三十税一,反映了光武帝休养生息的治国原则,故选C项;封建政府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小农,所以不能体现出对豪强地主的扶植,排除A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落实到的是小农负担的减轻,并不是中央采取的对地方势力遏制的措施,排除D项。
28.C 据材料“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可知尚书台权力较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进而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故选C项;宦官外戚交替掌权是在东汉后期出现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尚书台的设立剥夺了丞相的部分权力,与决策流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豪强地主控制朝政,排除D项。
29.A 材料中“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华丽壮阔”等信息体现了汉赋恢弘的文化气度,这与汉代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相符,故选A项;西汉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并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排除B项;由材料中“扬雄”的生活年代可知,该时期,西汉王朝趋向衰亡,排除C项;汉赋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项。
30.C 材料体现的是《黄帝内经》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医学案例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说明的是《黄帝内经》的继承性,故选C项;《史记》属于史学著作,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错在“完善”,排除。
31.D 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的内容多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这正是其应用数学的表现,即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故选D项;材料中仅涉及计算粮食收成及家畜买卖的内容,无法得出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九章算术》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未涉及理论推导与证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特点,排除C项。
32.建议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理由: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初步削弱。
建议2: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郡国和豪强势力。
理由:王国和豪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建议3: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
理由: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势大,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建议4:对匈奴用兵,消除匈奴边患。
理由:匈奴经常南下掳掠,威胁西汉政权;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景时期,有对匈奴用兵的准备基础;中央集权加强,内顾之忧解决。
解析:根据材料“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七国之乱由此发生”可知当时面临的是王国势力膨胀问题;根据材料“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可知当时面临豪强势力过度发展问题;根据材料“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可知当时面临严重的边患问题。因此关于本题作答可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上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作答即可。
5 / 5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唯物史观:认识汉武帝加强集权的背景、文化成就突出的原因。 2.时空观念:了解两汉的时间及疆域、“推恩令”的作用。 3.史料实证: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及开疆拓土的史实、两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成就。 4.历史解释:理解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意义、两汉衰亡的原因和教训。 5.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政治智慧、两汉灿烂的文化成就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1)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
3.“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
4.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 ①分封    为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后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 ②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后平定叛乱
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
  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思想流派,汉初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黄老之学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所不为”,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1.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官员,刺史是地方监察官员),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目的是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①改革币制,将    收归中央。
②实行    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接受    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积极开拓疆域
(1)汉武帝任用卫青、    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在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    ”。
(4)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构图解史
“推恩令”
拓展延伸
对盐铁官营制度的评价
  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等。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1.短暂的“新”朝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建立: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结果:王莽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光武中兴”
(1)背景: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措施
政治上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上 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3.东汉衰亡
(1)“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②概况: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的“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    ”,遭到严厉镇压。
(2)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    ”发动起义,最后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思考:画像砖反映了东汉经济的什么现象?汉代的“市”有何特点?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特点
(1)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2)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农民依附其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3)军事: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力量。
(4)文化:精通儒学,把持地方舆论。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
①内容: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撰写而成,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    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通史体裁。
②地位:《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    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由东汉    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
2.文学
(1)汉赋:介于韵文和    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由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    修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    :东汉民间流行的一种诗体,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医学和科技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拓展延伸
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
  商朝(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春秋(竹木简牍,始用丝帛)→西汉(竹木简牍、丝帛,出现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侯纸”)。
主题一 “无为”到“有为”——西汉治国方略的变化与大一统的巩固
视角1 汉朝初年的治国思想
史料一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素朴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探究 你如何理解史料一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我的思考:                                            
                                             
视角2 汉武帝时期的国家治理
史料二 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整理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影响。
我的思考:                                            
                                             
汉承秦制,颇有损益
 (1)“汉承秦制”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颇有损益”
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④汉朝实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大体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1.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丞相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察举制
2.有学者认为:“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汉初(  )
A.承袭秦制才能长治久安
B.国家统一遭到六国贵族抵制
C.“郡”“国”并行有合理性
D.已不具备分封制的社会基础
主题二 “秦汉经行处”——两汉的衰亡与启示
视角1 西汉后期的统治困境
史料一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
——[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汉武帝积极有为的政策遗留了哪些历史问题?
我的思考:                                            
视角2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史料二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挈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探究  结合史料二,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考:                                            
                                             
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四大因素
(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王朝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趁机崛起,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股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1.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汉(  )
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D.豪强地主加剧兼并
2.下表所列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3 11 2 8 15 12 14 9
A.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繁荣之路
材料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独享的地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的地带。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我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推动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会桥梁》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文明交汇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将古老的世界联结起来。丝绸之路东起中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2.命题价值: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之所以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核心理念。
(5)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1.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  )
A.注重与民休息  B.冶炼技术落后
C.皇权日趋没落  D.贫富分化严重
2.下面是汉代郡国守相(郡守和国相)中军功受益阶层的占有率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朝(  )
A.统治政策调整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军功将领减少  D.政府推行重文轻武
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各盐产区设盐官,负责组织盐业生产,将产品统一收购发卖。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平抑市场物价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动商业发展  D.提高煮盐质量
4.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初年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屡次战败。汉武帝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良种马——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原地区的骑兵作战能力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宛马进入中原地区直接得益于(  )
A.民族交融的开始  B.地方政治的稳定
C.佛教的迅速传播  D.丝绸之路的开通
5.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颁布六次释放奴婢、三次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刘秀大规模地释放奴婢(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瓦解了封建等级秩序
C.减轻了国家负担
D.有利于社会恢复发展
6.司马迁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
A.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1)与民休息 (2)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 4.异姓功臣 
汉景帝
知识点二
1.(1)①推恩令 ②中朝 (2)①铸币权 ②盐铁 ③均输平准 (3)董仲舒 2.(1)霍去病 (2)河西走廊 (3)丝绸之路 
(4)西域都护府
知识点三
1.(2)王莽 2.(1)刘秀 (3)光武中兴 3.(1)②党人 
(2)②太平道
教材开发
 提示:
现象: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商业繁荣,集市交易繁忙的景象。
特点:汉代“市”的管理相当严格。
知识点四
1.(1)①汉武帝 ②文学 (2)班固  2.(1)散文 (2)民歌 (3)五言诗 3.(1)黄帝内经 (2)神农本草经 (3)九章算术 (4)蔡伦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
视角2 提示:
举措:颁布“推恩令”;实行察举制,任用贤能;尊崇儒术;实行“编户齐民”等。
影响:推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开拓边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活学活用
1.A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继承了秦朝的一些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和丞相制,故选A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秦朝没有实行封国制,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因俗而制设立侯国,体现了“郡”“国”并行有合理性,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土地兼并,赋税沉重,地主势力膨胀,流民增多,社会动荡等。
视角2 提示:东汉豪强地主土地兼并严重,穷奢极欲,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军阀混战是东汉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活学活用
1.C 根据材料可得出东汉时期地方的世家大族影响力大,威胁到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外戚干政和豪强地主的兼并,排除A、D两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B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东汉中后期即位的皇帝年龄都比较小,从而不能真正地掌握大权,导致权力被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故选B项;东汉末年少帝和献帝时期,东汉政权才逐渐名存实亡,排除A项;从桓帝和灵帝开始,东汉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排除C项;仅根据即位皇帝年龄无法推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A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提倡节俭,汉文帝霸陵的薄葬特点体现了西汉初年注重与民休息,A项正确;汉文帝要求薄葬,“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主要是为了节俭,不给百姓增添负担,而非因为冶炼技术落后或皇权没落,排除B、C两项;从汉文帝霸陵陪葬品简朴不能得出贫富分化严重,排除D项。
2.A 汉初军功集团实力强大,统治者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君主与臣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加强,汉武帝改变了既有的国策,从汉初黄老无为转为强调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新儒学,对内排挤军功集团、启用布衣宰相,对外不断削藩,打击地方豪强,故选A项;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但不是军功集团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长时间对匈奴作战,军功将领仍有不少,郡国守相中军功阶层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西汉政府并没有轻武,排除D项。
3.B 汉武帝设盐官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平抑市场物价和提高煮盐质量,排除A、D两项;盐铁官营是政府控制商业,排除C项。
4.D 汉朝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民族交融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排除C项。
5.D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法律形式释放和禁止虐杀奴婢,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劳动力,促进当时社会恢复发展,故选D项;释放奴婢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释放奴婢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等级秩序,“瓦解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释放奴婢与国家财政负担减轻无关,排除C项。
6.B 材料“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司马迁记录民族历史,反映了司马迁著书时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据“蛮夷民族”可知,司马迁认为自身民族优于其他民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今内容,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民族”观念不符,排除。
8 / 8(共115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巩固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汉朝削
藩、开疆拓土、尊
崇儒术等举措,认
识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巩固在中国
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
期的社会矛盾和农
民起义,认识两汉
衰亡的原因 1.唯物史观:认识汉武帝加强集权的背
景、文化成就突出的原因。
2.时空观念:了解两汉的时间及疆域、
“推恩令”的作用。
3.史料实证: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汉武
帝加强集权的措施及开疆拓土的史实、两
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成就。
4.历史解释:理解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意
义、两汉衰亡的原因和教训。
5.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
政治智慧、两汉灿烂的文化成就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
2. “文景之治”
(1)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减轻
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
称“ ”。
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 
3.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
4.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 ①分封 为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
胁,后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
②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后平定叛乱
汉承
秦制 
异姓功臣 
汉景帝 
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
  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思想流派,汉初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黄
老之学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所不为”,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
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是一
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1. 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 ,尚书令的作用
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推恩令 
中朝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
官员,刺史是地方监察官员),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
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
法行为。
(2)经济上(目的是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
统治)
①改革币制,将 收归中央。
②实行 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
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铸币权 
盐铁 
均输平准 
(3)思想上:接受 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 
2. 积极开拓疆域
(1)汉武帝任用卫青、 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
走廊的大片区域。
(2)在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
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 ”。
(4)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 ,作为管理
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霍去病 
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府 
构图解史
“推恩令”
拓展延伸
对盐铁官营制度的评价
  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
先进技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
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等。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1. 短暂的“新”朝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
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建立: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
灭亡。
(3)结果:王莽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3
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王莽 
2. “光武中兴”
(1)背景: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
国统一。
(2)措施
政治上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
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上 重视儒学
刘秀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武中兴 
3. 东汉衰亡
(1)“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
暗。
②概况: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的“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
被诬陷为“ ”,遭到严厉镇压。
党人 
(2)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
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 ”发动起义,最后
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太平道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思考:画像砖反映了
东汉经济的什么现象?汉代的“市”有何特点?
提示:
现象: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商业繁荣,集市交易繁忙的景象。
特点:汉代“市”的管理相当严格。
拓展延伸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特点
(1)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2)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农民依附其从事农业、手工
业生产。
(3)军事: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力量。
(4)文化:精通儒学,把持地方舆论。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1. 史学
(1)《史记》
①内容: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撰写而
成,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 年间的历史,首创了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通史体裁。
②地位:《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 特色的不朽
名著。
汉武帝 
文学 
(2)《汉书》:由东汉 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
班固 
2. 文学
(1)汉赋:介于韵文和 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
藻华丽。
(2)乐府诗:由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 修
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 :东汉民间流行的一种诗体,语言朴实、生动,
传播广泛。
散文 
民歌 
五言诗 
3. 医学和科技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
基础。
(2)东汉时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
著。
(3)《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
要地位。
(4)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
化的传播和发展。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蔡伦 
拓展延伸
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
  商朝(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春秋(竹木简牍,始用丝
帛)→西汉(竹木简牍、丝帛,出现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纸)→东汉
(“蔡侯纸”)。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无为”到“有为”——西汉治国方略的变化与大一统
的巩固
视角1 汉朝初年的治国思想
史料一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素朴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
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
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
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探究 你如何理解史料一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提示: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
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采取与
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
视角2 汉武帝时期的国家治理
史料二 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
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
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
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
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
字。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汉朝境内
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整理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并分析这些举
措带来的影响。
提示:
举措:颁布“推恩令”;实行察举制,任用贤能;尊崇儒术;实行
“编户齐民”等。
影响:推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开拓边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巩固;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创立了中国古
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汉承秦制,颇有损益
(1)“汉承秦制”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
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
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颇有损益”
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
社会的统治思想。
④汉朝实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称为
“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大体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
行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1.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
体现该论断的是(  )
A. 皇帝制与丞相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察举制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继承了秦朝的一些政治制
度,如皇帝制和丞相制,故选A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
除B项;秦朝没有实行封国制,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设
立的,排除D项。
2. 有学者认为:“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
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
俗。”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汉初(  )
A. 承袭秦制才能长治久安 B. 国家统一遭到六国贵族抵制
C. “郡”“国”并行有合理性 D. 已不具备分封制的社会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因俗而
制设立侯国,体现了“郡”“国”并行有合理性,故选C项;A、
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主题二 “秦汉经行处”——两汉的衰亡与启示
视角1 西汉后期的统治困境
史料一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
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
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
势力的逐步膨胀。
——[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汉武帝积极有为的政策遗留了哪些历史
问题?
提示:土地兼并,赋税沉重,地主势力膨胀,流民增多,社会动
荡等。
视角2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史料二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
焉。而清挈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
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
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探究  结合史料二,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
关系。
提示:东汉豪强地主土地兼并严重,穷奢极欲,加剧了阶级矛盾;豪
强地主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
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军阀混战是东汉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四大因素
(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王朝强大
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
败,匈奴趁机崛起,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势
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
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
宦官、士大夫等多股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
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
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起
义的最主要原因。
1. 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
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一现象反映出东
汉(  )
A. 外戚干政现象严重 B.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 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D. 豪强地主加剧兼并
解析:C 根据材料可得出东汉时期地方的世家大族影响力大,威
胁到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外戚干政和豪强地主的兼
并,排除A、D两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 下表所列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
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年龄 13 11 2 8 15 12 14 9
A.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东汉中后期即位的皇帝年龄都比
较小,从而不能真正地掌握大权,导致权力被外戚和宦官交替掌
握,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故选B项;东汉末年少帝和献帝时
期,东汉政权才逐渐名存实亡,排除A项;从桓帝和灵帝开始,东
汉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排除C项;仅根据即位皇帝年龄无法推知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繁荣之路
材料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独享的地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的
地带。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
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我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推动
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政治互
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会桥梁》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文明交汇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将古老的世界联结起
来。丝绸之路东起中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
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
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
通道。
2. 命题价值: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
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
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之所以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
煌的核心理念。
(5)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
动力源泉。
1. 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
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
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
(  )
A. 注重与民休息 B. 冶炼技术落后
C. 皇权日趋没落 D. 贫富分化严重
解析: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
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提倡节俭,汉文帝霸陵的薄葬特点体
现了西汉初年注重与民休息,A项正确;汉文帝要求薄葬,“不得
以金银铜锡为饰”,主要是为了节俭,不给百姓增添负担,而非因
为冶炼技术落后或皇权没落,排除B、C两项;从汉文帝霸陵陪葬
品简朴不能得出贫富分化严重,排除D项。
2. 下面是汉代郡国守相(郡守和国相)中军功受益阶层的占有率示意
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朝(  )
A. 统治政策调整
B.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军功将领减少
D. 政府推行重文轻武
解析:  汉初军功集团实力强大,统治者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
政策,使君主与臣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西汉大一
统局面的巩固和加强,汉武帝改变了既有的国策,从汉初黄老无为
转为强调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新儒学,对内排挤军功集团、启用布衣
宰相,对外不断削藩,打击地方豪强,故选A项;休养生息政策有
利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但不是军功集团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排除B项;汉武帝长时间对匈奴作战,军功将领仍有不少,郡国守
相中军功阶层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
强,排除C项;西汉政府并没有轻武,排除D项。
3.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各盐产区设盐官,负责组织盐业生产,将
产品统一收购发卖。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平抑市场物价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推动商业发展 D. 提高煮盐质量
解析:  汉武帝设盐官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其根本目
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
央集权,而不是平抑市场物价和提高煮盐质量,排除A、D两项;
盐铁官营是政府控制商业,排除C项。
4. 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初年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屡次战败。汉武帝
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良种马——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原地区的骑兵作
战能力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宛马进入中原地区直接得益于( )
A. 民族交融的开始 B. 地方政治的稳定
C. 佛教的迅速传播 D. 丝绸之路的开通
解析:  汉朝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民族交融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
项;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排
除C项。
5. 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颁布六次释放奴婢、三次禁止虐杀奴
婢的诏令,“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刘秀大规模地释放奴
婢(  )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瓦解了封建等级秩序
C. 减轻了国家负担 D. 有利于社会恢复发展
解析: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法律形式释放和禁止虐杀奴婢,这有
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劳动力,促进当时社会恢复发展,故选D
项;释放奴婢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释放奴婢一定程度
上打击了封建等级秩序,“瓦解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释放奴
婢与国家财政负担减轻无关,排除C项。
6. 司马迁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
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
A. 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 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 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 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解析:  材料“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
分”体现司马迁记录民族历史,反映了司马迁著书时多元一体的民
族意识,故选B项;据“蛮夷民族”可知,司马迁认为自身民族优
于其他民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今内容,排除C项;D项与
材料中“民族”观念不符,排除。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据《史记》记载,汉初大量农民流亡异乡,卖妻鬻子,米一石值万
钱,马一匹值万金。基于此,汉初(  )
A.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重视国家建设
C. 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 加强中央集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改变社会经济凋敝的
状况,西汉政府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故选A项;重视国家建设并
非解决社会经济破败的针对性措施,排除B项;西汉初年解决经济
问题的主要办法并非建立完备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
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
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
帝在此强调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轻徭薄赋
C. 崇尚节俭 D. 民贵君轻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文帝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后
厚葬会劳民伤财,不可取,实质是提倡节俭,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 西汉统治者面对广阔的帝国并鉴于秦亡教训,在周与秦之间找到一
条企图加强专制集权的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  )
A. 采用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中外朝制度 D. 设立刺史制度
解析:  汉初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
制,符合“在周与秦之间找到一条企图加强专制集权的中间路线”
的说法,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4. 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这可
用于说明(  )
A. 君权相权矛盾尖锐 B. 丞相阴谋篡权误国
C. 中央集权制存弊端 D. 汉武大帝雄才伟略
解析:  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
处死”,体现了君权相权矛盾尖锐,故选A项;汉武帝频繁更换丞
相,其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
料内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5.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
同样可以分割部分领地为列侯,归郡统辖。这一规定(  )
A. 废除了西汉的王国 B. 大大强化了皇权
C.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推恩令”使得地方列侯依附郡
县管理,而郡县听命于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推恩令”只是削弱王国的力量,在当时并没有废除王国,排除A
项;“推恩令”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大大强化皇权,排除B项;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与题干及史实不符,当时国家本身就是统一
的,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6. 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
急,黎民重困”。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C. 实行盐铁官营 D. 严厉打击豪强地主
解析:  为限制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实行盐铁
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C项正确;颁布“推恩
令”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材
料与铸币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富商大贾,并非豪
强地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7. 《史记·龟策列传》记载:“今上(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学。”据此可知,汉武帝在治理国家时(  )
A. 独尊孔孟儒学 B. 兼采百家思想
C. 倡导百家争鸣 D. 推崇休养生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可知,汉武帝
即位后,对百家之学都有采纳,故选B项;独尊孔孟儒学与材料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不符,排除A项;采用百家思
想,并非倡导百家争鸣,排除C项;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
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是积极有为的政策,且材
料并没有体现休养生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8.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
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
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 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B. 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 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D. 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
域的军政机构”可得出当时的西域已经被纳入汉朝的版图中,D项
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中不能证明得出,排
除;材料没有涉及西域百姓常与中原往来,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9. 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
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
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
息是(  )
A. 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治理
B. 西汉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C. 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D. 西汉时中原开始与西域交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材料“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
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体
现出西汉时期政府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治理,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0. 匈奴当户跪举灯(如图)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灯具底座为
身着胡服的匈奴官吏昂首半跪作托灯状擎灯形象。灯盘中心有烛
针。该文物可以用以研究(  )
A. 汉匈民族关系 B. 汉代官僚制度
C. 瓷器铸造技术 D. 少数民族封建化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铸匈奴官吏形象来跪擎铜灯,
反映了西汉和匈奴之间的矛盾,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
系,非官僚制度,排除B项;匈奴当户跪举灯属于铜灯,非瓷
器,排除C项;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是经济形态从游牧经济向农
耕经济转变,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1. 秦朝与新朝都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迅速灭亡。与秦朝的暴政不
同,新朝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绿林好汉们揭竿而起
B. 推行理想化的社会改革
C. 王莽篡权称帝盘剥百姓
D. 旱灾蝗灾造成赤地千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王莽篡权称帝后,进行复古改革,盲目照抄儒家经
典,理想化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地主阶级和农民均十分不满,
社会矛盾激化,故选B项;农民起义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
项;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社会矛盾
本身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而盘剥百姓是与秦朝的共同点,排除
C项;灾害是引发起义的直接原因,不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
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2.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一方面
解除功臣兵权,并“保其福禄”;另一方面,又重用文人儒士治
理国家。上述举措(  )
A. 改变了藩镇割据状态 B. 形成了君臣相安局面
C. 消灭了豪强地主势力 D. 反映了皇权专制无情
解析:  解除功臣兵权防止其权力过大对皇权造成威胁,重用
文人有利于吸收更多优秀人才为集权统治服务,形成君臣相安的
局面,故选B项;东汉初年没有形成藩镇割据的状态,排除A项;
“消灭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解除功臣兵权的同时给予丰厚
的待遇,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3. 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
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是
对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描述,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
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并非“派系斗争”,且与中央和地方的
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两项;东汉晚期,外戚和宦官交替
专权,其很大的原因是东汉晚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并非皇帝昏庸愚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4. 东汉末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最终
导致了(  )
A. 绿林军起义 B. 黄巾军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解析: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黄巾军起义,B项正
确;王莽时期兴起了绿林军起义,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排
除C项;明末李自成起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5. 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全力以赴地弘扬“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这
反映了秦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是(  )
A. “法治” B. “道法自然”
C. “天人感应” D. “大一统”
解析: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大一统”的时代风
貌,反映了秦汉文化的恢宏气象,故选D项;“法治”是一种
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排除A项;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
的根本属性,排除B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
应,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6.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始于刘邦起兵,终
于王莽覆灭,记述了二百三十余年间的史事人物。”据材料描
述,判断此史书是(  )
A. 《春秋》 B. 《史记》
C. 《后汉书》 D. 《汉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
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
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故
选D项;从材料中记载的时间来看是断代史,主要记载的是西汉
历史,排除A、C两项;《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
史,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7. 梁元帝萧绎有诗云:“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
宁同鱼网时?”与此诗相关的技术是(  )
A. 造纸术 B. 制瓷术
C. 丝织术 D. 印刷术
解析:  根据材料“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纪事,
宁同鱼网时”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
和旧鱼网加工造成便于书写的纸,故选A项;制瓷技术、丝织技
术以及印刷术与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排除B、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8. 《黄帝内经》只论述“热病之常而不及其变”,而《伤寒杂病
论》则认为热病有热症,也有寒症,有实症,也有虚症。这说明
张仲景的学说(  )
A. 重经验轻理论 B. 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C. 重视辨证施治 D.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材料表明张仲景认为热病也得辨证的看,有热症也有
寒症,有实症也有虚症,可知张仲景重视辨证施治,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验和理论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是张仲景对热症
的解读,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B项;对热症的
辨证分析与中医临床学基础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9. 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做了题
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从考古发现出发,详解
了欧亚大陆早期的文化交流。在演讲结束时他指出:“汉代张骞
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
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
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史料①:《穆天子传》记载了约3 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
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
(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甘肃、青海和新疆一
带。)
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甘肃地区多处发现的距今5 000年
(公元前3000年)的黄牛骨骸,被认定为最早的家牛。在这些骨
骸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
亚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整理
指出史料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史料说明“汉代张骞通西
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的理由。
答案:
类型:①是文献史料;②③是实物史料。
理由: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与西域已有交流;文献和实物
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
丝绸之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类型,根据材料“史料①:《穆天子传》”可知史料①为
文献史料;根据材料“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史料
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可知史料②③为
实物史料。理由,根据材料“《穆天子传》记载了约3 000年前周
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
(匹)’的记录”“在这些骨骸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
牛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
克墓出土的丝织品”可知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与西域已有
交流;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早在汉
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 汉初萧何任丞相,治事省约宽缓,“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
始”,其继任者曹参“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束”。二人的
治国之策(  )
A. 反映了汉朝宰相权力的膨胀
B. 反映了汉初的因循守旧之风
C. 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民本思想
D. 适应了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秦朝实行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萧何和
曹参轻徭薄赋的治国措施适应了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故选D
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治国的特点,A、B、C三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1. 下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统治者 措施
汉高祖 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
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
汉文帝 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
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
汉景帝 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
赋敛”的权力
A. 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B. 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C. 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 D. 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汉高祖时期“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汉文帝
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景帝时期“削夺王国封地”,都
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为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
进一步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虽然汉
朝前期有一系列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诸
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到汉武帝时期,依旧通过“推恩令”等措施
继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排除A项;黄老无为思想主要体现在经
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材料中汉朝前期统治者不断削弱地方
诸侯的权力,不能体现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排除C项;虽然汉朝前期有一系列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但是到汉武帝时期,依旧通过“推恩令”等措施继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可知在汉武帝以前,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并未完全解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2. 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
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
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
A. 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 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 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 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官员资历浅但参与决策,而以丞相
为首的外朝官员则资历深、不再参与决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
“内朝”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最终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故选D项;中外朝制仅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发生了变化,决策的流
程并未优化,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的结论,排
除A项;内朝官和外朝官分别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会导致中央
行政紊乱,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外朝制的设立并未使
得中枢权力体系完善,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才意味着其得以完
善,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3. 有学者在评价汉武帝时期的一项政策时说:“此类作坊资金足,
规模大,劳动者是卒徒工匠,其收入支撑了对匈奴的战争,还对
生产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项政策(  )
A. 突破了“工商食官”制度
B.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 体现了政府执行重商政策
D. 壮大了奴隶制庄园经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政策为汉武帝时期的官营政策,提
高了政府经济收入,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故选B项;此类
作坊属于官营手工业,属于“工商食官”制度,排除A项;汉武
帝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汉朝属于封建经济,不属
于奴隶制庄园经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4. 汉武帝时,建立太学,重用儒生;元帝、成帝之后,儒士逐渐成
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出现了“州牧郡守,家世传业”的“经
术世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 地方势力急剧膨胀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士受到重用,C项正确;科举取士产生于
隋朝,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且
与材料现象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5. 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对比研究表明,汉朝兵马俑中,步兵数量
减少,骑兵成为主要兵力,战车数量亦大幅减少。据此可推知
(  )
A. 汉朝军事实力强于秦朝
B. 汉朝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
C. 王朝战争主要对象不同
D. 农耕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材料“汉朝兵马俑中,步兵数量减少,骑兵成为
主要兵力,战车数量亦大幅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主要作
战对象是北部的匈奴,因此以骑兵为主,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
较,不能得出汉朝军事实力强于秦朝,排除A项;材料与休养生
息无关,排除B项;骑兵成为主要兵力与农耕经济区域进一步扩
展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6. 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
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
A. 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 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
C. 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 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物产和生活方式传入
中原地区,并受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反映了丝绸之路推动
了物产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丰富了汉代社会生活,故选C项;就
整个汉代社会而言,西域的物产与生活方式影响有限,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文明对西域文明的影响,不能得知西域文
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排除B项;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并
非生活腐朽堕落的表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7.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
散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
十税一,如旧制。”这些措施体现了光武帝治国的基本原则是
(  )
A. 扶植豪强地主 B. 强化中央集权
C. 实行休养生息 D. 遏制地方势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可知,军队屯田使得粮食储备增加,光武帝诏
令减少郡国田租征收,实行三十税一,反映了光武帝休养生息的
治国原则,故选C项;封建政府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小农,所以不
能体现出对豪强地主的扶植,排除A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
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
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落实到的是小农负担的减轻,并不是中
央采取的对地方势力遏制的措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8. 东汉时,以三公为丞相,但权力锐减。掌管内廷文书的尚书机构
扩大,正式称尚书台,“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
所归”。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
A. 宦官外戚交替掌权 B. 决策流程趋于规范
C.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豪强地主控制朝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
归”可知尚书台权力较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进而把权力集中
到皇帝手中,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故选C项;宦官外戚交替掌权
是在东汉后期出现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尚书台的设立剥
夺了丞相的部分权力,与决策流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
现豪强地主控制朝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9. 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赋文《甘泉》
《河东》《羽猎》《长杨》等谱写了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
田猎之盛,其用辞构思,华丽壮阔。这主要折射出西汉(  )
A. 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B. 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 综合国力日益强盛 D. 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材料中“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华丽壮
阔”等信息体现了汉赋恢弘的文化气度,这与汉代大一统的时代
特征相符,故选A项;西汉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思想文化专
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并不是人文主义精神
的体现,排除B项;由材料中“扬雄”的生活年代可知,该时
期,西汉王朝趋向衰亡,排除C项;汉赋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0. 《黄帝内经》成书晚于《史记》,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仅29
个医学案例约1.1万字的内容,就与《黄帝内经》在征引医学文献
名谓、医学术语、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杂合以治”
的治病理念等12个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上述现象认识准确
的是(  )
A. 《史记》亦是医学巨著 B. 汉代的药物学成就突出
C. 《黄帝内经》的继承性 D. 中医理论在汉初已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黄帝内经》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中的医学案例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说明的是《黄帝内经》的继承
性,故选C项;《史记》属于史学著作,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
关,排除;D项错在“完善”,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1. 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节选。这反映出(  )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
步,问收粟几何?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
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
羊、豕价各几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A. 西汉农业商品化生产繁荣发展
B. 《九章算术》注重理论推导与证明
C. 西汉小农经济的模式日益普及
D. 《九章算术》应用数学的属性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的内容多以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这正是其应用数学的表现,即掌握数学科学
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故选D
项;材料中仅涉及计算粮食收成及家畜买卖的内容,无法得出农
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九章算术》注
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未涉及理论推导与证明,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特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旨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
柱。高祖之世,其弊病尚未显露。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
益骄横“不听天子诏”,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七国之乱由此发
生。与此同时,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
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富
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
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了中央财
政的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占领了河套
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
万,势力十分强大。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
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
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
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并不
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文景时期,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
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也做了些防备工作。汉武帝即位后,
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贵
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针对材料反映的西汉王朝所面临的问题,请你为即位之初的汉武
帝提两条治国建议,并分析理由。(要求:建议明确,理由充
分,言之有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建议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理由: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
初步削弱。
建议2: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郡国和豪强势力。
理由:王国和豪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
盾。
建议3: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
理由: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势大,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
化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建议4:对匈奴用兵,消除匈奴边患。
理由:匈奴经常南下掳掠,威胁西汉政权;社会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文景时期,有对匈奴用兵的准备基础;中央集权加强,内
顾之忧解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根据材料“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七国之乱由此发生”可
知当时面临的是王国势力膨胀问题;根据材料“富商大贾、豪强
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
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可知当时面临豪强势力过度发展问
题;根据材料“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占领了河套
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可知当时面
临严重的边患问题。因此关于本题作答可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
及军事上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作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