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初步奠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时代,中华文明形成并初步发展。
1.政治: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早期国家产生,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秦汉初步实现“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进一步巩固。
2.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走向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手工业发展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商业也相应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
3.民族和对外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初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外联系。
4.思想文化:商周时期礼乐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专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 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地方分权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 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经济 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
社会 结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 文化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理性化
教育 制度 学在官府,官办教育一统天下,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专题三 秦汉王朝的巨大奠基性成就
1.开创大一统: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统一。
2.确立政治体制:通过皇帝制度、郡县制、 官僚政治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正式形成。中华文明真正从早期国家步入成熟国家。
3.确立经济形态: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被确立和推广。
4.确立主流思想:为适应大一统需要,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5.形成斗争模式:秦汉时期形成确立的政治斗争模式(皇权与相权、地方与中央、皇帝与外戚、清流与浊流等)和阶级矛盾模式(农民与地主、统治者与民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6.对外交流发端:以海陆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对域外的文化交流由此发端。
1.(2023·甘肃学业水平合格考1题)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这说明当时( )
A.宗法制影响深远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制度逐步完善
2.(2023·北京第二次学业水平合格考1题)如图为“宜侯夨”青铜簋。簋内铭文记述了西周时期周王册封夨,将其迁徙到宜地,并赏赐给土地、人口等,以及宜侯夨对周王的赞颂。通过该铭文能够了解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2022·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2题)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楚国国君熊渠也兴兵于外,取得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封其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少子为越章王。这反映了( )
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度瓦解
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宗法制度崩溃
4.(2023·广西学业水平合格考3题)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 )
A.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
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
D.大力推行郡县制度
5.(2023·北京第二次学业水平合格考3题)《汉书》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剖裂疆土……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武帝时,“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中朝的设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盐铁官营的实行
6.(2022·山东学业水平合格考3题)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B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墓葬大小规格不一,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也日益明显,B项正确;西周时期产生宗法制,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阶级分化,未体现手工业技术高低,排除C项;当时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记述了西周时期周王册封夨,将其迁徙到宜地”可知,铭文记述的是周王对夨的册封,C项正确;禅让制是夏朝以前的制度,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制度,排除B项;此时还没有出现郡县制,排除D项。
3.C 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扩大诸侯国领土,私自封王,反映了西周晚期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分封制是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4.A 据材料“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可以看出秦用颜色彰显统一的格局,A项正确;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排除C项;大力推行郡县制度是秦的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5.B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较大,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出现“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的现象,B项正确;中朝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材料反映的是王国问题,排除C项;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会导致“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的王国范围缩小,排除D项。
6.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 / 3(共20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初步奠
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
的封建大一统时代,中华文明形成并初步发展。
1. 政治: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早期国家产生,逐步形成了以分封
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秦汉初步
实现“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进一步巩固。
2. 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走向铁犁牛耕,土
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
形态;手工业发展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商业也相应发展;黄
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
3. 民族和对外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逐步增
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
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初步发展;丝绸之
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外联系。
4. 思想文化:商周时期礼乐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
同;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
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东
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专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 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地方分权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 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经济 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
私有或国有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社会结
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
层崛起
思想文
化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
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理
性化
教育制
度 学在官府,官办教育一统
天下,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专题三 秦汉王朝的巨大奠基性成就
1. 开创大一统: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真正实现
了统一。
2. 确立政治体制:通过皇帝制度、郡县制、 官僚政治等制度的确立
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正式形成。中华文明真正从
早期国家步入成熟国家。
3. 确立经济形态: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被确立和推广。
4. 确立主流思想:为适应大一统需要,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
思想。
5. 形成斗争模式:秦汉时期形成确立的政治斗争模式(皇权与相权、
地方与中央、皇帝与外戚、清流与浊流等)和阶级矛盾模式(农民
与地主、统治者与民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6. 对外交流发端:以海陆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对域外的文化
交流由此发端。
1. (2023·甘肃学业水平合格考1题)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墓葬中大
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
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这说明当时( )
A. 宗法制影响深远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手工业技术先进 D. 社会制度逐步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墓葬大小规格不一,贫富分化、阶
级分化也日益明显,B项正确;西周时期产生宗法制,与材料时间
不符,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阶级分化,未体现
手工业技术高低,排除C项;当时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 (2023·北京第二次学业水平合格考1题)如图为“宜侯夨”青铜
簋。簋内铭文记述了西周时期周王册封夨,将其迁徙到宜地,并赏
赐给土地、人口等,以及宜侯夨对周王的赞颂。通过该铭文能够了
解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 根据材料“记述了西周时期周王册封夨,将其迁徙到宜
地”可知,铭文记述的是周王对夨的册封,C项正确;禅让制是夏
朝以前的制度,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制度,排除B项;此
时还没有出现郡县制,排除D项。
3. (2022·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2题)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楚国
国君熊渠也兴兵于外,取得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封其长子为句
亶王,次子为鄂王,少子为越章王。这反映了( )
A. 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 分封制度瓦解
C.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 宗法制度崩溃
解析: 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扩大诸侯国领土,私自封
王,反映了西周晚期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C项正确;A项材料未
体现,排除;分封制是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
强调血缘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4. (2023·广西学业水平合格考3题)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水气
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
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 )
A. 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 B. 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 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 D. 大力推行郡县制度
解析: 据材料“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可以看出秦
用颜色彰显统一的格局,A项正确;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
说,排除C项;大力推行郡县制度是秦的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
关,排除D项。
5. (2023·北京第二次学业水平合格考3题)《汉书》记载,西汉刚建
立时,“剖裂疆土……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
武帝时,“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造成这种
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朝的设立 B. “推恩令”的实行
C.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 盐铁官营的实行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较
大,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出现“齐分为
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的现象,B项正确;中朝是加
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对
西域地区的管辖,材料反映的是王国问题,排除C项;盐铁官营增
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会导致“齐分为七,赵
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的王国范围缩小,排除D项。
6. (2022·山东学业水平合格考3题)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
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增强了西汉实力
B. 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 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 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
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A、C、D三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