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下面表格内容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据此推断,该时期(  )
记述 出处
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岳、十二牧、司空、司徒、士、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 《尚书·尧典》
舜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省灾肆赦,怙终贼刑 《尚书·舜典》
到禹时,“令民皆别禹,不如言,刑从之” 《史记·夏本纪》
A.出现了邦国林立的局面
B.是我国可考信史的开始
C.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
D.具备早期国家基本雏形
3.商代,蚕、桑、丝、帛等字常见于卜辞,且在青铜器纹饰中有头圆、双眼突出、身屈曲做蠕动状的蚕纹,玉饰中有雕琢得形态逼真的玉蚕。这反映出当时(  )
A.成熟的文字已形成 B.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
C.蚕桑事业较为发达  D.统治者对农事的重视
4.西周时期,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发“授民授疆土”的册命书,并由史官当众宣读。受封者获得官属、奴隶、礼器、仪仗等,并要遵循朝觐周王的礼仪“立中廷,北向”。这一史实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官僚政治的形成
C.君臣关系的强化  D.儒家伦理的认同
5.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表明(  )
A.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B.专制王权遭到削弱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解体
6.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而很快取代青铜兵器。这一变化表明(  )
A.铁器得到广泛应用  B.青铜器具不如铁器
C.古代冶金技术进步  D.官营武器工业出现
7.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商鞅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崇本抑末”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转变  B.百家争鸣的影响
C.政治制度的转型  D.铁犁牛耕的普及
8.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强调君主不用贤则国家危亡;墨子认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要求将才干纳入考核体系。这些主张(  )
A.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B.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C.表明诸子思想趋于一致
D.标志着宗法制度的崩溃
9.李斯针对秦王的逐客令,上《谏逐客书》,劝阻了秦王的逐客行为,不仅阻止了秦国的人才流失,而且巩固了秦的人才政策,对秦国的强盛起到重要作用。这表明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人民渴望统一
C.人才政策合理  D.国家日益强盛
10.下列历史叙述集中反映了秦朝(  )
文献记述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A.“大一统”观念产生
B.华夏认同愈加强烈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国家治理趋于完善
11.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这一措施(  )
A.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
B.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
C.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
D.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秦朝)者,秦也,非天下也。”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力弱小必被强国所灭
B.国家的命运由自己决定
C.人民支持秦国灭掉六国
D.天下反叛秦朝致其灭亡
13.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规定宫中帷帐不许用丝织品,嫔妃衣裙不得曳地;营建宫室不得用金银铜装饰;匈奴犯边,守将固守城池、不得主动出击等。实施这些治国举措,主要是因为(  )
A.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B.西汉综合国力尚弱
C.推崇勤俭节约的国策  D.统治者的率先垂范
14.《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化(  )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抑制了市场活力  D.加强了经济集权
15.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6.近年来,我国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9卷古纸。这9卷古纸的质地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经过碳14鉴定,这些纸要比蔡伦生活的时代早100多年。这些发现说明了(  )
A.汉代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B.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
C.造纸术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
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从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在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人们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和垃圾堆里,还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
——摘自石兴邦《西安半坡村新石器
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 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 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迹可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 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具,烹煮食物;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为早期餐具。
——摘自董琦《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状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6分)
18.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按其来源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宜侯夨(cè)簋(ɡ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ɡ)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材料二
  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其中有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2分)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时期。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
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
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的原因。(8分)
单元质量检测(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D 我国文化遗存在各大主要区域均有分布并且各有特点,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D项正确;材料中各地区文化遗存各有特点,排除A项;材料只是介绍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分布情况,不能体现渐进性,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是遗存分布情况,未涉及先进性问题,排除C项。
2.D 尧舜禹时期,有阶级对立和国家机器,说明作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故选D项;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我国可考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排除B项;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时代发生在尧舜禹时期之前,排除C项。
3.C 蚕、桑等字常见于商代卜辞中,蚕纹和玉蚕常见于青铜器纹饰和玉饰中,蚕桑事业在商代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说明当时蚕桑事业较为发达,故选C项;材料无法说明成熟文字形成,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对农事的态度,排除D项。
4.C 西周时期,周天子颁发“授民授疆土”的册命书,并由史官当众宣读,仪式的举行是为了强化君臣关系,故选C项;A项是强化对地方的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排除;B项是在秦朝,排除;儒家伦理是在春秋战国之后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
5.A 据材料“‘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可知当时王室呈现衰微的趋势,导致天子需要向诸侯祈求财物,传统秩序遭到破坏,故选A项;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专制王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诸侯与天子之间的礼仪秩序被破坏,并未体现分封等级秩序的破坏,排除C项;战国时期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才导致了宗法制的解体,排除D项。
6.C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材质在不断变化,武器的锋利和坚硬程度在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铁器很快取代青铜兵器,并不能说明铁器得到广泛应用,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C 由原来的重视商业到商鞅的抑制商业,是因为各国政治制度逐渐转型,为了建立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而重农抑商,C项正确。
8.B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竞相招揽人才以赢得兼并战争中的优势地位,故选B项;重视选贤举能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人才流动,排除A项;各学派重视人才,但其立场、标准等均存在差异,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重视人才不代表宗法制度崩溃,排除D项。
9.C 材料反映了人才对秦国强盛的作用,所以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是人才政策合理,故选C项;材料主要说明人才政策合理,没有体现地理位置优越和人民的要求,排除A、B两项;国家日益强盛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10.C 《史记》《汉书》《藏书》中都对于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进行了高度评价,反映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大一统”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材料并未体现秦朝统一对华夏认同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秦统一后如何进行国家治理,没有介绍国家治理的政策措施,排除D项。
11.C 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说明岭南的政局不稳,需要强化军事统治,故选C项;设置南海尉适应秦初并岭南之地的现实,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A项;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设置岭南三郡,并未实施分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实施暴政,而非在岭南设置南海尉,排除D项。
12.B 由材料“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秦朝)者,秦也”可知,六国和秦朝的灭亡皆由自身原因造成,故选B项;材料的核心是评论六国被秦所灭和秦朝灭亡的原因,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3.B 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诸项规定,都体现了节俭、休战等与民休息的政策,究其原因是秦末农民战争、四年楚汉战争的战乱,给经济带来了破坏,国家贫弱,故选B项;汉初“休养生息”是道家的思想,排除A项;C项不是治国举措的原因,而是表现,排除;D项是国家贫弱在统治者身上的具体体现,排除。
14.D 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管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货币体系,排除A项;铸币权收归中央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加强中央对经济的管控,不能确定是否会抑制市场活力,排除C项。
15.D 材料中两种途径:“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即修建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即对外交往,关键是“隔”和“通”,即指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故选D项;“用制险塞”指的是构筑长城,与联络西域、修建驿道无关,排除A、C两项;“导途凿空”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与开凿灵渠无关,排除B项。
16.B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掘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的9卷古纸经过碳14鉴定,比蔡伦生活的时代早100多年,表明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造纸术是否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C项;A、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17.(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出现原始艺术品;审美意识提高;原始农业出现;磨制石器出现。
(2)为探索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二“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可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根据材料一“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可知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根据材料一“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可归纳出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二“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可归纳出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根据材料一“其他的装饰品”可归纳出现原始艺术品及审美意识提高;根据材料二“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可归纳出原始农业出现;从制造的工具来看,磨制石器出现。第(2)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探索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18.(1)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
(2)材料一:分封制。分封制稳定了周朝初期的统治,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周朝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周朝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郡县制。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实现。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宜侯夨簋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中的里耶秦简属于文献史料。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宜侯夨簋体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稳定了周朝初期的统治,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周朝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周朝文化的传播。根据“洞庭郡”可知里耶秦简反映了郡县制;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实现。
19.示例一
标题: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以民为本;道家希望无为而治,崇尚逍遥自由;墨家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平民利益;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学派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但各家学说的中心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及理想的人生道路。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是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示例二
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阐述: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统治,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这些都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
解析:任选一个标题,如选择: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学生围绕标题,可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各学派的代表以及主张、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始皇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所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学生可围绕标题,结合秦朝、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实行的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也可选择其他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即可。
20.(1)缺乏统治经验;忽视意识形态建设;秦始皇早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征发繁重,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
(2)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统一了全国文字,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视意识形态建设;根据材料一“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统治经验;秦始皇早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征发繁重,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第(2)问,根据材料二“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根据材料二“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二“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了全国文字,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1 / 3(共51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
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 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 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 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我国文化遗存在各大主要区域均有分布并且各有特点,
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D项正确;材料中各地区文化
遗存各有特点,排除A项;材料只是介绍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分布情
况,不能体现渐进性,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是遗存分布情况,
未涉及先进性问题,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下面表格内容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据此推断,该时期
(  )
记述 出处
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岳、十二牧、司
空、司徒、士、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
职 《尚书·尧典》
舜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象以典刑,流宥
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省灾肆
赦,怙终贼刑 《尚书·舜典》
到禹时,“令民皆别禹,不如言,刑从之” 《史记·夏本
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出现了邦国林立的局面 B. 是我国可考信史的开始
C. 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 D. 具备早期国家基本雏形
解析:  尧舜禹时期,有阶级对立和国家机器,说明作为早期国
家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故选D项;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我国可考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排除B项;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时
代发生在尧舜禹时期之前,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商代,蚕、桑、丝、帛等字常见于卜辞,且在青铜器纹饰中有头
圆、双眼突出、身屈曲做蠕动状的蚕纹,玉饰中有雕琢得形态逼真
的玉蚕。这反映出当时(  )
A. 成熟的文字已形成 B. 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
C. 蚕桑事业较为发达 D. 统治者对农事的重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蚕、桑等字常见于商代卜辞中,蚕纹和玉蚕常见于青铜
器纹饰和玉饰中,蚕桑事业在商代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说明当时蚕桑事业较为发达,故选C项;材料无法说明成熟文字形
成,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
对农事的态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西周时期,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发“授民授疆土”的册命书,并由史
官当众宣读。受封者获得官属、奴隶、礼器、仪仗等,并要遵循朝
觐周王的礼仪“立中廷,北向”。这一史实说明当时(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官僚政治的形成
C. 君臣关系的强化 D. 儒家伦理的认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西周时期,周天子颁发“授民授疆土”的册命书,并由
史官当众宣读,仪式的举行是为了强化君臣关系,故选C项;A项
是强化对地方的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排
除;B项是在秦朝,排除;儒家伦理是在春秋战国之后逐渐形成
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
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
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表明
(  )
A. 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B. 专制王权遭到削弱
C. 分封制遭到破坏 D. 宗法制解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可知当时
王室呈现衰微的趋势,导致天子需要向诸侯祈求财物,传统秩序遭
到破坏,故选A项;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中,不存在专制王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诸侯与天子之
间的礼仪秩序被破坏,并未体现分封等级秩序的破坏,排除C项;
战国时期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才导致了宗法制的解体,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
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而很快取代青铜兵器。这一变化表
明(  )
A. 铁器得到广泛应用 B. 青铜器具不如铁器
C. 古代冶金技术进步 D. 官营武器工业出现
解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材质在不断变化,武器的锋利
和坚硬程度在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故选
C项;材料只反映了铁器很快取代青铜兵器,并不能说明铁器得到
广泛应用,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
战国,商鞅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崇本抑末”在秦国
率先得到实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政策的转变 B. 百家争鸣的影响
C. 政治制度的转型 D. 铁犁牛耕的普及
解析:  由原来的重视商业到商鞅的抑制商业,是因为各国政治
制度逐渐转型,为了建立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而重农抑
商,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强调君主不用贤则国家危亡;
墨子认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要求将才干纳入考核体
系。这些主张(  )
A. 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B. 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C. 表明诸子思想趋于一致 D. 标志着宗法制度的崩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竞相招揽人才以赢得兼
并战争中的优势地位,故选B项;重视选贤举能有助于打破传统的
“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人才流动,排除A项;各学派重视人才,
但其立场、标准等均存在差异,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重视人才
不代表宗法制度崩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李斯针对秦王的逐客令,上《谏逐客书》,劝阻了秦王的逐客行
为,不仅阻止了秦国的人才流失,而且巩固了秦的人才政策,对秦
国的强盛起到重要作用。这表明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是(  )
A. 地理位置优越 B. 人民渴望统一
C. 人才政策合理 D. 国家日益强盛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人才对秦国强盛的作用,所以秦能够实现统
一的原因是人才政策合理,故选C项;材料主要说明人才政策合
理,没有体现地理位置优越和人民的要求,排除A、B两项;国家
日益强盛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下列历史叙述集中反映了秦朝(  )
文献记述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A. “大一统”观念产生 B. 华夏认同愈加强烈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 国家治理趋于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史记》《汉书》《藏书》中都对于秦始皇灭六国、
实现统一进行了高度评价,反映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故选C项;“大一统”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春秋
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
族,材料并未体现秦朝统一对华夏认同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
并未体现秦统一后如何进行国家治理,没有介绍国家治理的政策
措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
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
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这一措施(  )
A. 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 B. 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
C. 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 D. 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岭
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说明岭南的政局不
稳,需要强化军事统治,故选C项;设置南海尉适应秦初并岭南
之地的现实,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A项;岭南之地并
入秦版图之后,设置岭南三郡,并未实施分封,排除B项;秦二
世而亡的原因是实施暴政,而非在岭南设置南海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族秦(秦朝)者,秦也,非天下也。”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
是(  )
A. 国力弱小必被强国所灭 B. 国家的命运由自己决定
C. 人民支持秦国灭掉六国 D. 天下反叛秦朝致其灭亡
解析:  由材料“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秦朝)者,秦
也”可知,六国和秦朝的灭亡皆由自身原因造成,故选B项;材
料的核心是评论六国被秦所灭和秦朝灭亡的原因,A、D两项与材
料主旨不符,C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规定宫中帷帐不许用丝织品,嫔妃衣裙
不得曳地;营建宫室不得用金银铜装饰;匈奴犯边,守将固守城
池、不得主动出击等。实施这些治国举措,主要是因为(  )
A. 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B. 西汉综合国力尚弱
C. 推崇勤俭节约的国策 D. 统治者的率先垂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诸项规定,都体现了节
俭、休战等与民休息的政策,究其原因是秦末农民战争、四年
楚汉战争的战乱,给经济带来了破坏,国家贫弱,故选B项;
汉初“休养生息”是道家的思想,排除A项;C项不是治国举
措的原因,而是表现,排除;D项是国家贫弱在统治者身上的
具体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
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
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化(  )
A. 健全了货币体系 B. 减轻了农民负担
C. 抑制了市场活力 D. 加强了经济集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造成了货币的
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
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确
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央对经
济的管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货币体系,排除A项;铸币权收
归中央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加强中央对经济的管控,
不能确定是否会抑制市场活力,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
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
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A. 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 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 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两种途径:“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即修建长
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即对外交往,关键是“隔”和
“通”,即指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故选D项;“用制险
塞”指的是构筑长城,与联络西域、修建驿道无关,排除A、C两
项;“导途凿空”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与开凿
灵渠无关,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近年来,我国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9卷古纸。这9卷
古纸的质地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经过碳14鉴定,这些纸要比
蔡伦生活的时代早100多年。这些发现说明了(  )
A. 汉代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B. 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
C. 造纸术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 D.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掘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的9卷
古纸经过碳14鉴定,比蔡伦生活的时代早100多年,表明西汉时期
已经出现了纸,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造纸术是否最早出现于
秦汉时期,排除C项;A、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
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从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
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
土建造房子。在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人们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
和垃圾堆里,还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
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
——摘自石兴邦《西安半坡村新石器
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 000年前,其丰
富的史前文化遗迹可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
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 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
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
具,烹煮食物;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
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
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
叉、勺作为早期餐具。
——摘自董琦《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生
活状况。(8分)
答案: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出现原始艺术品;审美意识提高;原始农业出现;磨制石器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二“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可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根据材料一“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可知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根据材料一“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可归纳出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二“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可归纳出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根据材料一“其他的装饰品”可归纳出现原始艺术品及审美意识提高;根据材料二“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可归纳出原始农业出现;从制造的工具来看,磨制石器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半坡遗址和甘肃、青
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6分)
答案: 为探索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解析: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探索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类型的
划分有多种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
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按其来源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
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宜侯夨(cè)簋(ɡ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ɡ)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其中有
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
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2分)
答案: 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宜侯夨簋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中的里耶秦简属于文献史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10分)
答案: 材料一:分封制。分封制稳定了周朝初期的统
治,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周朝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周朝
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郡县制。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
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宜侯夨簋体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稳定了周朝初期的统治,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周朝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周朝文化的传播。根据“洞庭郡”可知里耶秦简反映了郡县制;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
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
时期。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
对应时期。(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标题: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
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
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以民为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道家希望无为而治,崇尚逍遥自由;墨家提倡节俭,主张“兼
爱”“非攻”“尚贤”,代表平民利益;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
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国
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
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学派提出
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
繁荣局面。但各家学说的中心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治国平天下
之道及理想的人生道路。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
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是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而
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二
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阐述: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
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
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汉承
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统治,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
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这些都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
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
朝的确立时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任选一个标题,如选择: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春秋战
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引
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学生围
绕标题,可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各学派的代表以及主张、百
家争鸣出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如选择: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始皇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
治,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王
朝,所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学生可围绕标题,结合秦朝、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实行的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也可选择其他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
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
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
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
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
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
后世中国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
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
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
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
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
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
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
复杂共同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6
分)
答案: 缺乏统治经验;忽视意识形态建设;秦始皇早
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征发繁重,严
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一“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视意识形态建设;根据材料一“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统治经验;秦始皇早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征发繁重,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
实的共同体”的原因。(8分)
答案: 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形成了全
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统一了全国文字,
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二“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根据材料二“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二“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了全国文字,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