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一、填空题
1.如图,是等边三角形,是中线,延长至点E,使,,垂足为F.若,,则的面积是 .(用含a和b的式子表示)
2.如图,在中,∠ACB=90°,∠B=15°,点D为AB中点,DE⊥AB交BC于点E,BE=8cm,则AC= cm.
3.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中,点M、N分别是边、的中点,Q是边上的一点.连接、,将沿着直线翻折,若点C恰好与线段上的点P重合,则的长等于 .
4.如图,已知和均为等边三角形,点O是的中点,点D在射线上,连结,则 ,若,则的最小值= .
5. 如图, 在等腰△ABC中, 将 沿直线BC平移至 将点B绕点A逆时针旋转 得到点D,连接DA'、DC',在平移过程中, |的最大值为 .
二、单选题
6.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和,则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7.如图,中,,,,为的中点,若动点E以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的方向运动,设E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连接,当是直角三角形时,的值为( )
A.4 B.7或9 C.4或9 D.4或7或9
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一边长为,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A. B. C. D.或
9.以下列各组线段长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2,3,5 B.6,6,13 C.8,5,2 D.6,8,10
10.四根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和,用其中三根搭三角形,下列四个数中不是所搭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B. C. D.
11.如图,点E,F分别是菱形边的中点,交的延长线于点G.若,则的度数是( )
A. B. C. D.
12.在和中,,,,已知,则( )
A.或 B.或 C.或 D.或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以线段为边在第四象限内作等边,点为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设点的坐标为,连结,以线段为边的第四象限内作等边,直线交轴于点,点的坐标是( )
A. B. C. D.
14.如图,直线与相交于点,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上.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5.如图,在中,,若将该三角形往任意一方向一次性平移4个单位得到,分别取边的中点,则线段的长可能是( )
A.6 B.7 C.2 D.3
16.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其中一个内角是它另外一个内角的两倍,且它的其中一边长是另外一边长的两倍,若它最短的边长为1,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不可能是( )
A. B. C. D.
17.如图,在等边中,过点作射线,点分别在边上,将沿MN折叠.使点落在射线CD上的点处,连接。已知。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为定值;②当时,四边形为菱形;③当点与重合时.;④当最短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三、解答题
18.中,、、所对的边分别是、、,且.
(1)若,,求;
(2),,求,.
19.在中,.
(1)若是整数,求的长;
(2)已知是的中线,若的周长为17,求的周长.
20.如图,在中,,,是边的中点,的周长是18,则的长是
21.如图,在矩形中,.为对角线,E、F分别是的中点,交对角线于点O.
(1)求的长;
(2)点G是对角线上的点,,求的长.
22.已知:如图,在△ABC中,∠B=30°,∠C=45°,AC=2,
求(1)AB的长;
(2)S△ABC.
23.如图,在正方形 ABCD中,E是CD的中点,F是AD的中点,BE 与CF 相交于点 P,连结 AP.设 AB=a.
(1)求证:BE⊥CF.
(2)求 AP,CP的长(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
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以为边在第一象限作平行四边形,其中,.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移动,过点作的垂线,交折线于点.将平行四边形在的左侧部分沿折叠,点O的对应点落在x轴上,设折叠部分与平行四边形的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当重叠部分为三角形时(如图1),求S和的函数关系式(不写的取值范围);
(2)当重叠部分为四边形时,请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3)在点从点移动到点的过程中,S是否有最大值?如果有,请求出S的最大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2.4
3.
4.;.
5.
6.C
7.D
8.A
9.D
10.B
11.C
12.D
13.A
14.C
15.D
16.D
17.A
18.(1)20
(2),
19.(1)8
(2)10
20.13
21.(1)
(2)1或4
22.(1)4;(2)2+2.
23.(1)证明:∵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 ∠D=∠BCE=90°,CD=BC=AD,
∵ E是CD的中点,F是AD的中点,
∴ EC=CD,FD=AD,
∴ EC=FD,
∴ △CDF≌△BCE(SAS),
∴ ∠DCF=∠CBE,
∵ ∠DCF+∠BCP=90°,
∴ ∠CBE+∠BCP=90°,
∴ ∠CPB=180°-∠CBE-∠BCP=90°,
∴ BE⊥CF;
(2)解:延长CF交BA的延长线于点G,如图
∵ ∠D=∠FAG=90°,DF=AF,∠DFC=∠AFG,
∴ △CDF≌△GAF(ASA),
∴ CD=GA=AB=a,
∵ BE⊥CF,
∴∠BPG=90°,
∴ AP为Rt△BGP斜边BG上的中线,
即AP=BG=a,
由勾股定理得,BE==a,
∵ BE⊥CF,
∴ S△BCE=EC·BC=CP·BE,即EC·BC=CP·BE,
∴a·a=CP·a,
即CP=.
24.(1)
(2)或;
(3)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