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6:20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残破景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C.南方自然资源丰富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某班学生准备排练舞台剧,某一同学最喜欢扮演某一角色。理由是:他是三国之中立国西南、统治面积最小、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一角色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3.下面是东汉永寿三年到西晋太康元年户籍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10 677 960 56 486 856
三国时期 1 466 423 7 672 881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2 459 840 16 163 863
A.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豪强地主势力获得发展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D.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4.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5.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  )
A.改变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
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
D.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7.魏晋时期中原地区胡床广为流行,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一种胡服)渐成主流。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北民大量南迁  B.商品经济繁荣
C.胡汉已无界限  D.民族交融加强
8.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
浪潮与土地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0.“曹操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许昌之屯,乘黄巾之乱,民皆流亡,野多旷土也,此魏争夺天下之本图也。”由此可知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
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争霸战争已经结束
D.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
11.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12.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  )
A.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B.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
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3.某学者曾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交融
B.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经济文化发展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D.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交错居住,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B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凋敝,人烟稀少,这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有关,故选B项;自然条件恶劣不会造成“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的情况,排除A项;C项是南方开发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2.A 刘备以蜀地为根据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由于他是两汉皇族的后裔,随着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故选A项;孙权在东南地区建立了吴国,并非西南,排除B项;曹操并未称帝,排除C项;曹丕建立了魏国,占据中原地区,排除D项。
3.B 三国和西晋时期人口数量相较于东汉时期发生较大的变动,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大量人口隐匿于田庄之中,B项正确;A项发生于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发生于西晋末年,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B 材料“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体现保证士族的政治权力,“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体现保证士族的血缘纯正,二者都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D 根据材料“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可得出当地的开发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D项正确;经营方式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6.C 结合材料“公元383年”“前秦领袖苻坚”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该战役中战争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故选C项。
7.D 中原地区流行胡床,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胡服渐成主流,体现了中原地区汉族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表述绝对,排除。
8.B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这次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改革成功的有利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9.(1)表现:农业为主,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2)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朝自然资源优越,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农业。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得出农业为主,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根据材料“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得出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根据材料“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得出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根据材料“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得出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0.D 据材料可知,曹魏时期,百姓流亡,土地荒芜,成为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故选D项;东汉末年军阀分裂割据,排除A项;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曹操实行屯田制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此时仍是地方军阀争霸,排除C项。
11.D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即士族专权威胁君权,D项正确;东晋门阀并未取代皇权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士族专权,不是权力制约与平衡,B项错误;东晋士族专权不利于政权稳固,C项错误。
12.C 修建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东吴、西晋、东晋开凿的运河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所以这些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南北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征收赋税的方式,排除B项;此时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完成,南宋才完成南移,排除D项。
13.B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双向的,而非单向,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4.(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直接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
(2)政权:北魏。
改革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积极作用: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依据材料二“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交错居住,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是北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行的改革包括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可得出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依据材料二“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可得出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 / 6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唯物史观: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2.时空观念:明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疆域及内迁少数民族和北方流民南迁的分布区域。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图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表现。 4.历史解释:探究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等。 5.家国情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政权建立
①220年,曹丕称帝,定都    ,国号魏。
②刘备称帝,定都    ,史称蜀汉,简称蜀。
③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相争(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①    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西晋统治
(1)短暂统一
①建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羯、氐、羌和鲜卑。
(3)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4)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    贵族所灭。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28“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支柱:士族。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    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
(1)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    。
(2)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    ”。
(3)四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开发(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1)原因: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北民南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也充实了    资源。
(2)表现
4.疆域变迁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2)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    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概念阐释
门阀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士族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这种制度在东晋臻于鼎盛。门阀士族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
概念阐释
江南
  “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上的“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狭义上的“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教材中所指的应为狭义上的“江南”,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建立: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民族交融
①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    的典章制度。
②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2.淝水之战
(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
(2)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    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内容
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②以    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③改鲜卑姓为    ,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④定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影响: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北魏的分裂与隋朝的统一
(1)北魏的分裂及其演变(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合称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隋朝的统一:隋朝取代    ,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拓展延伸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很深。
(2)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平城时常受到北边强敌柔然的袭扰。
(4)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主题一 分裂中的新机——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视角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中国古代战争数量统计表
时期 战争次数 年均次数
先秦(从周平王东迁算起) 661 1.2
秦汉 682 1.6
三国两晋南北朝 1 677 4.6
隋唐五代 1 411 3.7
宋辽金夏 620 2
元明 1 141 3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探究 根据上面示意图和表格内容,谈谈你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战争冲突产生的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史料二 公元528年,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孝文帝拓跋宏的侄子)回洛阳,在宴会上陈庆之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摘编自(南北朝)杨衍之《洛阳伽蓝记》
探究 结合史料二,分析陈庆之对洛阳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态度转变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我的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局部统一多次出现,如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1.东晋时期,北方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表明(  )
A.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华夏认同观念正式形成
2.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皇权旁落,与门阀“共天下”。北方皇权却得到强化,如后赵皇帝石虎禁止私议朝政,鼓励下属检举长官,导致公卿等人人自危,不敢交谈。这一差异(  )
A.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造成了南方门阀制度的衰微
C.缩小了南北方制度差距
D.为北方完成统一准备了条件
主题二 动荡中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
视角1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摘自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
政府对待之政策》
史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南朝)沈约《宋书》
探究 史料一、二体现了哪些现象?与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
我的思考:                                            
视角2 江南经济发展的概况
史料三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梁)沈约《宋书》卷五十四
探究 史料三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的思考: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人口因素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自然条件 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社会环境 南方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政府政策 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
其他条件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影响
①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③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1.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自然条件优越  D.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2.两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其中会稽郡(今江南地区)被称为“晋之关中”。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农业发达  B.农业精耕细作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开发加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材料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
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中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命题价值:对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认识
(1)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民族交融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既包括少数民族借鉴汉族文化,又包括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3)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迁徙、交错居住,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联合斗争,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以及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都有助于民族交融。
(4)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基础;汉语、汉俗是中华民族交融的载体;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外化。
1.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刘秀
2.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写道:“曹魏翦弱藩戚,未几覆亡。晋室分兵八王,致乱尤速。晋以魏公族微弱,神器易迁,故委兵诸王,未几迭相攻伐,遂亡天下。”据此可知,西晋灭亡在于(  )
A.宗室诸王内战  B.内迁民族冲击
C.曹魏势力篡权  D.农民起义打击
3.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族专权  B.民族矛盾尖锐
C.北民南迁  D.政权更迭频繁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
B.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C.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D.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5.4世纪下半叶,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北方,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苻坚军队主力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广泛存在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魏晋南北朝以来,酥油茶或奶油茶逐渐在北方盛行。同时,中原世家大族也都喜食肉、乳酪,并带到了南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少数民族封建化  B.民族差别消除
C.民族交融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①洛阳 ②成都 (2)①魏 2.(2)匈奴 (4)匈奴
教材开发
 提示:从地理条件上来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
知识点二
1.(1)建康 (2)①士大夫 2.(1)宋 (2)南朝 (3)建康 
3.(1)劳动力 4.(1)黄河南岸 (2)四川
知识点三
1.(1)成汉 (2)①汉族 2.(1)淝水 3.(1)拓跋宏 (2)①洛阳 ②汉族 ③汉姓 (3)隋唐盛世 4.(2)北周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特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分裂对峙;南方相对安定;分裂中孕育统一。
影响:出现局部统一局面;破坏了社会经济;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人口的迁移等。
视角2 提示:
转变:从轻视到肯定、赞许。
历史信息:民族隔阂仍存在;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成果显著,洛阳发展;北方文化复苏、社会进步。
活学活用
1.A 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北方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重视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差异在逐渐减少,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是华夏认同观念正式形成的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D 南方皇权旁落,北方皇权加强,这一差异体现的是北方逐渐走向统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现象:史料一体现了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史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关系:史料一、二的现象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视角2 提示:
经济状况: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
活学活用
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刘宋的元嘉后期,社会稳定,徭役宽松,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嘉之治”,因此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刘宋政权实行的政策宽简和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选B项;北民南迁,人口增多是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排除D项。
2.D 材料“两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变成肥田沃野”体现的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这主要和北民南迁有关,故选D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A 据材料“益州(今四川成都)”并结合所学可知,刘备占据成都,建立蜀汉,与魏、吴鼎立,故选A项;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曹操以河南许昌为据点,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与材料“汉末一人物”不符,排除D项。
2.A 从材料中“晋室分兵八王”“未几迭相攻伐”可知,西晋分兵宗室诸王,后来诸王相互战争致使西晋灭亡,故选A项;材料没有描述内迁民族的冲击,排除B项;曹魏势力篡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宗室内战,而非农民起义,排除D项。
3.A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门阀政治,因此材料“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体现的是士族专权,故选A项;材料与民族矛盾尖锐、北民南迁及政权更迭频繁的说法无关,排除B、C、D三项。
4.D 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D项;A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北方人口的南迁,使得土地被开垦,因此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排除B项;江南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无关,南北民族交融是北人南迁的影响之一,排除C项。
5.C 淝水之战中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故选C项;前秦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阶级与民族矛盾激化,排除A项;B项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6.C 少数民族的食物在世家大族中流行,这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加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食物在汉族中流行,排除A项;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 / 7(共87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政权更迭的历
史脉络,认识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民族交融和区
域开发的新成就 1.唯物史观: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
蕴含的统一因素。
2.时空观念:明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
历史脉络、疆域及内迁少数民族和北方流民南
迁的分布区域。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图片,认识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表现。
4.历史解释:探究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
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等。
5.家国情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
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1. 三国鼎立
(1)政权建立
①220年,曹丕称帝,定都 ,国号魏。
②刘备称帝,定都 ,史称蜀汉,简称蜀。
③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洛阳 
成都 
(2)三国相争(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① 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
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魏 
2. 西晋统治
(1)短暂统一
①建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羯、氐、羌和鲜卑。
(3)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
演化为内战。
(4)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 贵族所灭。

奴 
匈奴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28“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和经济因素
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从地理条件上来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
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
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
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1. 东晋
(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
称东晋。
(2)支柱:士族。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 家
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
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
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建康 
士大夫 
2. 南朝
(1)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 。
(2)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
”。
(3)四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
又统称为六朝。
宋 

朝 
建康 
3. 江南开发(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
后于北方)
(1)原因: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
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北民南迁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也充实了
资源。
劳动
力 
(2)表现
4. 疆域变迁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附近,
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2)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 和荆襄,
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黄河南岸 
四川 
概念阐释
门阀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时期的累世
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士族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
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这种制度在东
晋臻于鼎盛。门阀士族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
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
概念阐释
江南
  “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上的“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地
区。狭义上的“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教材中所指的应为狭义上的
“江南”,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中国经济文化
发展较快的地区。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 十六国
(1)建立: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
“十六国”。
(2)民族交融
①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
的典章制度。
②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
存在。
成汉 

族 
2. 淝水之战
(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
晋,被击败于 。
(2)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
又加剧了。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
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淝水 

跋宏 
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
籍贯改为洛阳。
②以 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
汉语。
③改鲜卑姓为 ,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④定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洛阳 
汉族 
汉姓 
(2)内容
(3)影响: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隋唐盛世 
4. 北魏的分裂与隋朝的统一
(1)北魏的分裂及其演变(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合称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隋朝的统一:隋朝取代 ,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
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周 
拓展延伸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很深。
(2)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平城时常受到北边强敌柔然的袭扰。
(4)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分裂中的新机——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视角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中国古代战争数量统计表
时期 战争次数 年均次数
先秦(从周平王东迁算起) 661 1.2
秦汉 682 1.6
三国两晋南北朝 1 677 4.6
隋唐五代 1 411 3.7
宋辽金夏 620 2
元明 1 141 3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探究 根据上面示意图和表格内容,谈谈你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
特征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战争冲突产生的影响。
提示:
特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分裂对峙;南方相对安定;分
裂中孕育统一。
影响:出现局部统一局面;破坏了社会经济;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
了人口的迁移等。
视角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史料二 公元528年,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孝文帝
拓跋宏的侄子)回洛阳,在宴会上陈庆之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
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
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
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摘编自(南北朝)杨衍之《洛阳伽蓝记》
探究 结合史料二,分析陈庆之对洛阳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转
变。态度转变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提示:
转变:从轻视到肯定、赞许。
历史信息:民族隔阂仍存在;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成果显著,洛阳发
展;北方文化复苏、社会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
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局部统一多次出现,如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的开发,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
统一。
1. 东晋时期,北方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表
明(  )
A. 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B. 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 华夏认同观念正式形成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北方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
建立,他们重视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
权的差异在逐渐减少,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的发展状
况,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
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是华夏
认同观念正式形成的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
除D项。
2.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皇权旁落,与门阀“共天下”。北方皇权却
得到强化,如后赵皇帝石虎禁止私议朝政,鼓励下属检举长官,导
致公卿等人人自危,不敢交谈。这一差异(  )
A.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造成了南方门阀制度的衰微
C. 缩小了南北方制度差距
D. 为北方完成统一准备了条件
解析:  南方皇权旁落,北方皇权加强,这一差异体现的是北方
逐渐走向统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主题二 动荡中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
视角1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
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摘自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
政府对待之政策》
史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
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
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南朝)沈约《宋书》
探究 史料一、二体现了哪些现象?与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
现象:史料一体现了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史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轻
徭薄赋,劝课农桑。
关系:史料一、二的现象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视角2 江南经济发展的概况
史料三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
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
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梁)沈约《宋书》卷五十四
探究 史料三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经济状况: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促进了民族
交融。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人口因素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自然条件 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社会环境 南方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政府政策 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
其他条件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影响
①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
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③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促进了民
族交融。
1. 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
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
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口南迁 B.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 自然条件优越 D. 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刘宋的元嘉后期,社会
稳定,徭役宽松,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嘉之
治”,因此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刘宋政权实行的政策宽
简和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选B项;北民南迁,人口增多是江南经
济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方自然地理条
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排除D项。
2. 两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湖、鄱阳湖、
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其中会稽郡(今江南地区)被称为“晋之
关中”。这反映出当时(  )
A. 江南农业发达 B. 农业精耕细作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南方开发加速
解析:  材料“两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变成肥田沃野”体现的
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这主要和北民南迁有关,故选D
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
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重
心南移,排除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材料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
改革……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
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
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
华文化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
史上看,中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
融中和谐共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
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
了基础。
2. 命题价值:对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认识
(1)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
(2)民族交融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既包括少数民族借鉴汉族
文化,又包括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3)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迁徙、交错居住,经济文
化的友好交流、联合斗争,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
以及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都有助于民族交融。
(4)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
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儒家文
化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基础;汉语、汉俗是中华民族交融的载
体;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交融
的外化。
1. 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
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
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A. 刘备 B. 孙权
C. 曹操 D. 刘秀
解析:  据材料“益州(今四川成都)”并结合所学可知,
刘备占据成都,建立蜀汉,与魏、吴鼎立,故选A项;孙权建
立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曹操以河南许昌
为据点,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与材料“汉末一人
物”不符,排除D项。
2. 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写道:“曹魏翦弱藩戚,未几覆亡。晋室分
兵八王,致乱尤速。晋以魏公族微弱,神器易迁,故委兵诸王,未
几迭相攻伐,遂亡天下。”据此可知,西晋灭亡在于(  )
A. 宗室诸王内战 B. 内迁民族冲击
C. 曹魏势力篡权 D. 农民起义打击
解析:  从材料中“晋室分兵八王”“未几迭相攻伐”可
知,西晋分兵宗室诸王,后来诸王相互战争致使西晋灭亡,故
选A项;材料没有描述内迁民族的冲击,排除B项;曹魏势力篡
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宗室内战,而非农
民起义,排除D项。
3. 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
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士族专权 B. 民族矛盾尖锐
C. 北民南迁 D. 政权更迭频繁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门阀政治,因此
材料“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
排上坐”体现的是士族专权,故选A项;材料与民族矛盾尖锐、北
民南迁及政权更迭频繁的说法无关,排除B、C、D三项。
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
B.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C. 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D.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
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故选D项;A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
除;北方人口的南迁,使得土地被开垦,因此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
展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排除B项;
江南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无关,南北民族交融是北人南迁的影响之
一,排除C项。
5.4世纪下半叶,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北方,但是淝水之战
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
A. 苻坚军队主力被歼
B.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 各民族间的隔阂广泛存在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  淝水之战中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究其主要
原因在于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故选
C项;前秦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阶级与民族矛盾激化,排
除A项;B项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排除D项。
6. 魏晋南北朝以来,酥油茶或奶油茶逐渐在北方盛行。同时,中原世
家大族也都喜食肉、乳酪,并带到了南方。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少数民族封建化 B. 民族差别消除
C. 民族交融加强 D. 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少数民族的食物在世家大族中流行,这说明当时民
族交融加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食物在汉族
中流行,排除A项;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
无关,排除。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中野何萧条,千里
无人烟”的荒凉残破景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C. 南方自然资源丰富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凋敝,人烟稀少,这与政局动荡战
乱频繁有关,故选B项;自然条件恶劣不会造成“中野何萧条,千
里无人烟”的情况,排除A项;C项是南方开发的原因之一,与材
料不符,排除;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2. 某班学生准备排练舞台剧,某一同学最喜欢扮演某一角色。理由
是:他是三国之中立国西南、统治面积最小、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
正统的国君。这一角色是(  )
A. 刘备 B. 孙权
C. 曹操 D. 曹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刘备以蜀地为根据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由于他是两汉皇
族的后裔,随着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正统的
国君,故选A项;孙权在东南地区建立了吴国,并非西南,排除B
项;曹操并未称帝,排除C项;曹丕建立了魏国,占据中原地区,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下面是东汉永寿三年到西晋太康元年户籍人口变化表(部分)。据
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10 677 960 56 486 856
三国时期 1 466 423 7 672 881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2 459 840 16 163 863
A. 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 豪强地主势力获得发展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D.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三国和西晋时期人口数量相较于东汉时期发生较大的变
动,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大量人口隐匿于
田庄之中,B项正确;A项发生于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发生于西
晋末年,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
原因是(  )
A. 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 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 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 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解析:  材料“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体现保证士
族的政治权力,“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体现保证士族的血缘纯
正,二者都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故选B项;A、C、D三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
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
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  )
A. 改变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 B.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 D. 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
解析:  根据材料“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
地面积”可得出当地的开发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D项正
确;经营方式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
除B项;C项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
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
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解析:  结合材料“公元383年”“前秦领袖苻坚”等信息可
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该战役中战争的双方是前秦和东
晋,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胡床广为流行,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
而坐的习惯,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一种胡服)渐成主流。这
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北民大量南迁 B. 商品经济繁荣
C. 胡汉已无界限 D. 民族交融加强
解析:  中原地区流行胡床,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胡服渐成主
流,体现了中原地区汉族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
族交融加强,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表述绝
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
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
因是(  )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这
次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改革
成功的有利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
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
相比,此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
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
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
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
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
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
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
浪潮与土地开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
表现。
答案: 表现:农业为主,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
一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得出农业为主,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根据材料“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得出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根据材料“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得出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根据材料“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得出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
展的原因。
答案: 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
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南朝自然资源优越,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农业。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曹操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许昌之屯,乘黄巾
之乱,民皆流亡,野多旷土也,此魏争夺天下之本图也。”由此
可知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
A. 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争霸战争已经结束 D. 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曹魏时期,百姓流亡,土地荒芜,成
为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故选D项;东汉末年军阀分裂
割据,排除A项;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曹操实行屯田制有利于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此时仍是地方军阀争霸,
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
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 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 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 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 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解析: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
权,即士族专权威胁君权,D项正确;东晋门阀并未取代皇权政
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士族专权,不是权力制约与平衡,B项错
误;东晋士族专权不利于政权稳固,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
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的
开凿(  )
A. 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B. 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
C.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D.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修建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发展,东吴、西晋、东晋开凿的运河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
发,所以这些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故选C项;材
料没有提及南北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征
收赋税的方式,排除B项;此时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完成,南宋
才完成南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某学者曾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
有的有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交融
B. 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经济文化发展
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D. 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
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是双向的,而非单向,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
分裂状态,但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排除C
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
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
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
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
迁的浪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交错居住,开始
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
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
的大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
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
直接后果是什么?
答案: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直接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
工具和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依据材料二“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交错居住,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
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政权:北魏。
改革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
族通婚。
积极作用: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
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是北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行的改革包括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可得出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依据材料二“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可得出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