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此主张的本质是( )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2.唐朝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他的主张体现了( )
A.佛教尚未获得国人认同
B.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
C.唐朝文化政策包容开放
D.士大夫与皇权矛盾一直尖锐
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现实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社会动荡推动文化繁荣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4.如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 )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
C.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D.佛教思想最受尊崇
5.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C.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强化土地资源开发
6.唐代的魔术被称为“幻术”,是当时大众喜闻乐见的“胡”文化,《旧唐书·音乐志》中有“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的记载。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
C.唐代文化娱乐形式多样
D.中国世界影响力达到全盛
7.《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 )
A.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
C.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8.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份《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0.曹魏时期,一些学者为儒家《易经》和一些道家经典作注,醉心于道家的“逍遥”思想,正式喊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儒道思想趋同 B.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C.中外文化交汇 D.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儒学为中心,认为自己是中华正统。曹植的《神农赞》、牵秀的《黄帝颂》《北齐五郊乐歌·黄帝高明乐》等诗歌皆咏唱炎黄。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政权更替频繁 B.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北方民族关系融洽
12.如图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线条工细遒劲,人物形象逼真,设色艳而不俗。该画( )
A.是“吴带当风”技法的代表作
B.体现出文人画追求写意传神特点
C.表明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反映了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
13.据记载:新罗的职官,如宰相、侍中等都是仿唐制而设的;新罗的都城平壤,也是模仿隋唐的长安城而建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罗是唐朝的附属国
B.唐朝国力强盛
C.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
D.新罗经济欠发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类别 说明
行卷诗 应试者把自己的上佳作品献给社会贤达、名公巨卿,得其赏识,再向主考官推荐,以便中举。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大诗人杜甫也有许多行卷之作,如《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
应试诗 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而且关系到举子们能否被录取,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唐朝的科场考试必定会产生大量的诗歌,不仅数量多,且质量上乘
及第诗 中举后吟诗作歌,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风气。如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落榜诗 唐科举的发展,“落第”“下第”题材的诗篇几乎成为一大门类。如赵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叹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摘编自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类唐诗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这一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A 材料“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体现了三教中儒学的主导地位,故“三教合归儒”的本质是弘扬儒学,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C、D两项。
2.B 材料“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反映了唐朝儒家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学者对佛教的看法,无法得出国人对佛教的态度和唐朝的文化政策,排除A、C两项;材料涉及的是思想文化方面,并不是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项。
3.A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国力强盛,因此“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因此唐诗“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这体现了社会现实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由盛转衰对唐诗的影响,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唐诗情调的演变,排除D项。
4.C 《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据此判断,在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品已经出现,故选C项;“开始”说法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唐朝“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也无法判定“佛教思想最受尊崇”,排除B、D两项。
5.A 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时生产,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魔术“皆出西域”,可用来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B项正确;仅有魔术的传入不足以说明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排除A项;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只是部分信息,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A “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体现了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重视,“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体现了对人命的重视,可知《千金方》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故选A项;“价值较低”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是《唐本草》,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千金方》传播情况,排除D项。
8.C 《兰亭序》是用行书书写的,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是从新疆出土的中原书法抄本,这是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结果,C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9.(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隋唐两代”并结合时代特征,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交往等角度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可知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据材料二“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可知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据材料二“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可知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二“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可知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10.B 材料表明儒家思想家用道家的“逍遥”和“自然”解释儒家经典,体现了儒者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这是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对儒家学者的影响,故选B项;“儒道思想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外来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不属于外来文化,排除C项;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于隋唐时期,排除D项。
11.B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推崇儒学,自称中华正统,咏唱炎黄,反映出当时文化认同不断增强,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D 从画作中女性的身材及活动来看,展现的是唐朝时期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故选D项;“吴带当风”是吴道子绘画的技巧,排除A项;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排除B项;元以后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排除C项。
13.C 新罗作为中国的邻国,其官制、都城仿照唐朝,这说明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对周边国家辐射能力较强,故选C项;新罗不是中国的附属国,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新罗效仿唐朝不等于新罗经济欠发达,排除D项。
14.(1)共同特点:均与科举制度相关;均反映了诗人在科举制度下的际遇和心态。
(2)示例:随着科举制度在唐代的逐步完善,参加进士科考试成为广大读书人改变命运、门第生辉的主要途径。由于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学会题诗吟赋便成为参加试举的重要条件。士人不仅以诗参加举试,并且会因为诗好、出名而受到社会的尊重,这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影响了整个社会,有力地推动了唐朝社会各个阶层对诗歌的热爱,大大地刺激了诗人的创作,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唐诗走上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行卷诗”“应试诗”“及第诗”“落榜诗”可概括出均与科举制度相关;根据材料“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可概括出均反映了诗人在科举制度下的际遇和心态。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 / 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唯物史观: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时空观念: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3.史料实证: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教合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过程
时期 概况
汉朝 儒学 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 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 北朝 时期 道教 传播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 ”和“尊道”
佛教 盛行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新 发展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三教合 归儒”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三教互相吸纳渗透,并非‘三教’融为一体)”,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儒学 复兴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思想:唐中期韩愈(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唐朝 三教 并行 ①统治者奉行 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斗争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拓展延伸
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缺陷,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4)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思维点拨
“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文学 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文学、东晋 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②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艺术 书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②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并使它本土化)
拓展延伸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构图解史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知识点三 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时期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拓展延伸
《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1.佛学交流和研讨
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 ①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 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 ,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中国与日本、新罗之间 ①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 ,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 等港口城市定居。
【教材开发】
观察教材P49“唐招提寺”图片:从中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
我的思考:
主题一 多元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色
视角1 魏晋时期的思想变动
史料一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
玄学美学研究》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我的思考:
视角2 隋唐文化的突出特点
史料二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痴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我的思考:
1.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
分裂 烙印 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
民族 交融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交融的风格
思想 活跃 道教官方化,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科技 突出 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承上 启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既是对前朝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盛唐气象下文化的五大特征
(1)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
(2)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同时唐人率性,较少做作。
(3)博大恢宏的气势:如唐长安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
(4)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
(5)昂扬坚定与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
D.道教成为正统思想
2.陵阳公样是唐朝服饰纹样的精粹,它是在波斯联珠纹外层加入卷云纹等本土图案,体现了大唐昂扬富丽的时代气象。这反映了唐朝( )
A.灿烂辉煌的盛世景象
B.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C.奢靡享乐的社会风俗
D.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主题二 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流
视角1 唐朝的对外政策
史料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摘编自魏承思《论唐代文化政策与
文化繁荣的关系》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我的思考:
视角2 唐朝的对外交往
史料二 唐朝时中印交往频繁,中国僧人玄奘不惧艰险,长途跋涉,西行印度,谱写了中印关系史上辉煌的篇章。
探究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唐朝出现玄奘西行印度壮举的历史条件。
我的思考: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留下了壮游取经的“神话”。该高僧最有可能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2.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此现象表明隋唐文化( )
A.深受异域文化影响
B.对周边国家有巨大吸引力
C.是民族交流的产物
D.首开“中学西传”的先例
东亚文化圈
材料 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唐文化的繁荣,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论丛》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文化自信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在各个文化部门都获得了重大的成就。唐朝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壮观夺目的重要一页,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明传入了其他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逐渐构建成中华文化圈的初步局势。
2.命题价值: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
(4)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多元文化基因。
1.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独尊 B.三教合流
C.儒学式微 D.佛教一统
2.南朝时某思想家抨击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亡的观点,提出“岂容形亡而神在”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
A.荀子 B.董仲舒
C.范缜 D.韩愈
3.唐朝某诗人,其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最有可能是( )
A.杜甫 B.李白
C.元稹 D.白居易
4.如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它所反映的书法形式( )
A.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
B.书写气象突出灵动写意
C.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D.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
5.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成就,其中出现于隋朝的是( )
A.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B.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C.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
D.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6.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正统 贵儒 佛教 天命论 三教并行 禅宗
知识点二
建安 陶渊明 李白
知识点三
1.(1)祖冲之 (2)齐民要术 (3)裴秀 2.(1)赵州桥 (2)雕版印刷 (3)火箭 (4)僧一行 (5)千金方
知识点四
1.佛经 法显 玄奘 鉴真 空海 2.(2)留学生 (3)泉州
教材开发
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门阀政治),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
视角2 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的推动;文化政策开明(兼收并蓄)。
活学活用
1.B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得不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材料与佛教无关,排除C项;儒学才是当时正统思想,排除D项。
2.B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服饰吸收了波斯风格,说明当时唐朝推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关系,非民族政策,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视角2 提示: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人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活学活用
1.B 根据所学可知,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B项;法显是东晋时期的,排除A项;空海是日本的高僧,排除C项;鉴真是到日本,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尽市文籍”等信息可知,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广泛影响,有巨大吸引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首开”,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根据材料“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流”的局面,故选B项;“儒学独尊”是在西汉,排除A项;“儒学式微”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佛教一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范缜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荀子、董仲舒、韩愈均无此思想,排除A、B、D三项。
3.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诗人李白山水诗风格具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故选B项;杜甫、白居易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A、D两项;元稹诗风与白居易相近,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
4.B 《古诗四帖》属于狂草作品,其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它反映的书写气象具有突出灵动写意的特征,故选B项;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强调藏而不露、含蓄内敛,即“藏锋”,藏锋尤其在篆书、隶书和楷书中经常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行书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排除C项;楷书强调文字谨严整饬,排除D项。
5.D 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修建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石拱桥,故选D项;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排除A项;唐代“药王”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排除B项;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排除C项。
6.C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与自信的胸襟,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围绕科举制参考资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日本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 / 8(共78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唯物史观: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时空观念: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3.史料实证: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教合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 过程
时期 概况 汉朝 儒学
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 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
南北
朝时
期 道教
传播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 ”和“尊道”
正统
贵儒
时期 概况 魏晋
南北
朝时
期 佛教盛行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新 发展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
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三教合
归儒”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三教互相吸纳渗透,并非‘三教’融为一体)”,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佛教
时期 概况 唐朝 儒学
复兴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思想:唐中期韩愈(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三教
并行 ①统治者奉行 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对后世影响最大
天命论
三教并行
禅宗
2. 反佛斗争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
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丰
富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
遏制。
拓展延伸
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缺陷,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4)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思维点拨
“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
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
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仍
然占据统治地位。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文学 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文
学、东晋 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
学形式。
②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杜甫的诗作代
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艺
术 书
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
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
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
名
建安
陶渊明
李白
艺
术 绘
画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和《洛神赋图》。
②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
和花鸟画。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石
窟
艺
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并使它本土
化)
拓展延伸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
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
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构图解史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知识点三 科技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
图的方法。
祖冲之
齐民要术
裴秀
2. 隋唐时期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
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
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
于战争, 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
度。
(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它全面
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
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赵州桥
雕版印刷
火箭
僧一行
千金方
拓展延伸
《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
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
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
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1. 佛学交流和研讨
中国
与印
度、
中亚
之间 ①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
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
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 ,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中国
与日
本、
新罗
之间 ①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
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佛
经
法显
玄奘
鉴真
空
海
2. 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
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 ,有的留学
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 等
港口城市定居。
留学生
泉州
【教材开发】
观察教材P49“唐招提寺”图片:从中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
化交流的信息?
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
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
教对日本的影响。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多元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色
视角1 魏晋时期的思想变动
史料一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
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
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
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
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
玄学美学研究》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
代背景。
提示: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
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门阀政
治),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
视角2 隋唐文化的突出特点
史料二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
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7、
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
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
灵为神学所痴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
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的推动;文化政策开
明(兼收并蓄)。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
分裂烙印 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
民族交融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交融的风格
思想活跃 道教官方化,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
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科技突出 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裴秀的
《禹贡地域图》
承上启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既是对前朝文化的发
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 盛唐气象下文化的五大特征
(1)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
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
(2)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画中,世俗
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同时唐人率
性,较少做作。
(3)博大恢宏的气势:如唐长安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
(4)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盛唐文
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
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
(5)昂扬坚定与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
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
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
大的个人空间。
1. 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
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 儒道思想的融合
C.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 D. 道教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
了儒道思想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得
不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材料与佛教无关,排除C
项;儒学才是当时正统思想,排除D项。
2. 陵阳公样是唐朝服饰纹样的精粹,它是在波斯联珠纹外层加入卷云
纹等本土图案,体现了大唐昂扬富丽的时代气象。这反映了唐朝
( )
A. 灿烂辉煌的盛世景象 B. 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C. 奢靡享乐的社会风俗 D.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服饰吸收了波斯风格,说明当时唐朝
推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
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关系,非民族政策,排除D项。
主题二 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流
视角1 唐朝的对外政策
史料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
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
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
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
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
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摘编自魏承思《论唐代文化政策与
文化繁荣的关系》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
表现。
提示: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文化
受到尊重与接纳。
视角2 唐朝的对外交往
史料二 唐朝时中印交往频繁,中国僧人玄奘不惧艰险,长途跋涉,
西行印度,谱写了中印关系史上辉煌的篇章。
探究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唐朝出现玄奘西行印度壮举的历史条件。
提示: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
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人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
1. “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
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留下了壮游取经的“神话”。该高僧最有可能
是( )
A. 法显 B. 玄奘
C. 空海 D. 鉴真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
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B项;法显是东
晋时期的,排除A项;空海是日本的高僧,排除C项;鉴真是到
日本,排除D项。
2.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
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
籍”。此现象表明隋唐文化( )
A. 深受异域文化影响
B. 对周边国家有巨大吸引力
C. 是民族交流的产物
D. 首开“中学西传”的先例
解析: 根据材料“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
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尽市文籍”等信息可知,隋唐文化对
周边国家具有广泛影响,有巨大吸引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隋唐
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首
开”,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东亚文化圈
材料 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
化国,以其特有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
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
心力。……唐文化的繁荣,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
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
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论丛》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文化自信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在各个文化部门都获得了重大的
成就。唐朝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壮观夺目的重要一
页,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明传
入了其他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逐渐构建成中华文化圈
的初步局势。
2. 命题价值: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
基础。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
高峰提供人才基础。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
条件。
(4)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多元文化
基因。
1. 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
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
当时( )
A. 儒学独尊 B. 三教合流
C. 儒学式微 D. 佛教一统
解析: 根据材料“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
是老子”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流”的局面,故选B
项;“儒学独尊”是在西汉,排除A项;“儒学式微”无法从材料
中得出,排除C项;“佛教一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 南朝时某思想家抨击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亡的观点,
提出“岂容形亡而神在”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
A. 荀子 B. 董仲舒
C. 范缜 D. 韩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范缜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荀子、
董仲舒、韩愈均无此思想,排除A、B、D三项。
3. 唐朝某诗人,其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最有可
能是( )
A. 杜甫 B. 李白
C. 元稹 D. 白居易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诗人李白山水诗风格具
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故选B项;杜甫、白居易是现实主义风
格,排除A、D两项;元稹诗风与白居易相近,具有现实主义风
格,排除C项。
4. 如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它所反映的书法形式( )
A. 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 B. 书写气象突出灵动写意
C. 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D. 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
解析: 《古诗四帖》属于狂草作品,其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
放,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
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它反映的书写气象具有
突出灵动写意的特征,故选B项;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
强调藏而不露、含蓄内敛,即“藏锋”,藏锋尤其在篆书、隶书和
楷书中经常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行书兼具实用与审美功
能,排除C项;楷书强调文字谨严整饬,排除D项。
5.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成就,其
中出现于隋朝的是( )
A.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B.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C. 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
D. 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
存修建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石拱桥,故选D项;唐朝诗歌创
作进入黄金时代,排除A项;唐代“药王”孙思邈完成《千金
方》,排除B项;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
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
整的农书,排除C项。
6.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
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
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
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 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 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 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解析: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与自信的
胸襟,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围绕科举制参考资格,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日本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
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此主张的本质是( )
A. 弘扬儒学 B. 否定儒学正统
C. 传播佛教 D. 倡导思想多元
解析: 材料“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
教、道教的理论”体现了三教中儒学的主导地位,故“三教合归
儒”的本质是弘扬儒学,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儒学的
主导地位,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唐朝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
州。他的主张体现了( )
A. 佛教尚未获得国人认同 B. 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
C. 唐朝文化政策包容开放 D. 士大夫与皇权矛盾一直尖锐
解析: 材料“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反映了
唐朝儒家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B
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学者对佛教的看法,无法得出国人对佛教的
态度和唐朝的文化政策,排除A、C两项;材料涉及的是思想文化
方面,并不是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
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
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社会现实影响唐诗创作 B. 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 社会动荡推动文化繁荣 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国力强盛,因此“唐诗以豪放、浪
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因此唐诗“代之
以沉郁悲壮的情调”,这体现了社会现实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
确;材料强调唐朝由盛转衰对唐诗的影响,排除B项;C项材料未
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唐诗情调的演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如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
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 )
A. 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 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
C. 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D. 佛教思想最受尊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据此判断,在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品已经出现,故选C项;
“开始”说法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唐朝“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也无法判定
“佛教思想最受尊崇”,排除B、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
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
A.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C. 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 强化土地资源开发
解析: 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的是
农业生产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时生产,故选A项;B、C、D三项
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唐代的魔术被称为“幻术”,是当时大众喜闻乐见的“胡”文化,
《旧唐书·音乐志》中有“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
天竺尤甚”的记载。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B. 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
C. 唐代文化娱乐形式多样 D. 中国世界影响力达到全盛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魔术“皆出西域”,可用来
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B项正确;仅有魔术的传入不
足以说明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排除A项;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只
是部分信息,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
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
金方》( )
A. 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 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
C. 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 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体现了对妇女、
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重视,“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体现了对人命的
重视,可知《千金方》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故选A项;“价值
较低”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是《唐本
草》,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千金方》传播情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份《兰亭序》
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 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 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 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 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解析: 《兰亭序》是用行书书写的,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是
从新疆出土的中原书法抄本,这是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结果,C
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
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
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
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
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
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
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
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
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
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
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
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
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
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
原因。
答案: 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
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开放包
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
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解析:据材料一“隋唐两代”并结合时代特征,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交往等角度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
的影响。
答案: 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二“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可知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据材料二“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可知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据材料二“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可知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二“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可知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曹魏时期,一些学者为儒家《易经》和一些道家经典作注,醉心
于道家的“逍遥”思想,正式喊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口号。
这说明当时( )
A. 儒道思想趋同 B. 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C. 中外文化交汇 D.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表明儒家思想家用道家的“逍遥”和“自然”解
释儒家经典,体现了儒者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这是政局动荡、政
权更迭对儒家学者的影响,故选B项;“儒道思想趋同”不符合
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外来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宗
教,不属于外来文化,排除C项;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于隋唐时
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儒学为中心,认为自己
是中华正统。曹植的《神农赞》、牵秀的《黄帝颂》《北齐五郊
乐歌·黄帝高明乐》等诗歌皆咏唱炎黄。这反映了,当时( )
A. 南北政权更替频繁 B. 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C.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 北方民族关系融洽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推崇儒学,自称中华
正统,咏唱炎黄,反映出当时文化认同不断增强,B项正确;A、
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如图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线条工细遒劲,人
物形象逼真,设色艳而不俗。该画( )
A. 是“吴带当风”技法的代表作
B. 体现出文人画追求写意传神特点
C. 表明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 反映了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画作中女性的身材及活动来看,展现的是唐朝时期
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故选D项;“吴带当风”是吴道子绘
画的技巧,排除A项;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排除B项;元以后棉
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据记载:新罗的职官,如宰相、侍中等都是仿唐制而设的;新罗
的都城平壤,也是模仿隋唐的长安城而建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
A. 新罗是唐朝的附属国 B. 唐朝国力强盛
C. 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 D. 新罗经济欠发达
解析: 新罗作为中国的邻国,其官制、都城仿照唐朝,这说
明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对周边国家辐射能力较强,故选C
项;新罗不是中国的附属国,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新罗效仿唐朝不等于新罗经济欠发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类别 说明
行卷诗 应试者把自己的上佳作品献给社会贤达、名公巨卿,得其赏识,再向主考官推荐,以便中举。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大诗人杜甫也有许多行卷之作,如《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
应
试
诗 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而且关系到举子们能否被录取,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唐朝的科场考试必定会产生大量的诗歌,不仅数量多,且质量上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类别 说明
及第诗 中举后吟诗作歌,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风气。如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落榜诗 唐科举的发展,“落第”“下第”题材的诗篇几乎成为一大门类。如赵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叹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摘编自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类唐诗的共同特点。
答案: 共同特点:均与科举制度相关;均反映了诗人
在科举制度下的际遇和心态。
解析: 根据材料“行卷诗”“应试诗”“及第诗”“落榜诗”可概括出均与科举制度相关;根据材料“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可概括出均反映了诗人在科举制度下的际遇和心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这
一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 示例:随着科举制度在唐代的逐步完善,参加
进士科考试成为广大读书人改变命运、门第生辉的主要途
径。由于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学会题诗吟赋便成为参加
试举的重要条件。士人不仅以诗参加举试,并且会因为诗
好、出名而受到社会的尊重,这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影响
了整个社会,有力地推动了唐朝社会各个阶层对诗歌的热
爱,大大地刺激了诗人的创作,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唐诗
走上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