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天命观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因血缘关系,祖先神灵和“天”会一直庇佑其统治。周人则赋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即:上天是否庇佑依据是“有德”而非血缘。这一变化( )
A.实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 B.论证了周政权的合法性
C.蕴含了原始民主的色彩 D.打破了贵族的血缘特权
2.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中有这样的记载:“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这些法令( )
A.反映汉代阶级矛盾尖锐 B.体现汉律儒家化的趋势
C.完成了礼法结合的进程 D.维护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3.“崔卢郑王”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高门士族。在唐代,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合计出过28位宰相,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也分别出宰相8人、12人和7人。由此可知( )
A.唐朝科举制缺乏公平性 B.皇帝依赖高门士族维护统治
C.宰相整体素质逐渐下降 D.门阀政治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4.唐代末期,有不少藩镇注重内部治理。例如: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法令齐一,赋税均轻”;雄武军节度使刘怦“广屯田,节用”;义武节度使张孝忠在荒年“与其下同粗淡”。藩镇此举旨在( )
A.奉行朝廷政令 B.恢复儒学地位 C.增强自身实力 D.发展当地经济
5.下表为明朝正德初年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变化表。由此可知( )
正德初年(1506) 149万两
嘉靖十一年(1532) 243万两
嘉靖二十八年(1549) 295.7116万两
万历五年(1577) 435.94万两
天启年间 327万余两
A.封建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B.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
C.明朝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D.张居正改革成效卓著
6.金瓶掣签制度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是两百多年来较合情合理、公正的方法,成为不可逾越的认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历史定制。清政府实行此制度( )
A.践行因俗而治的理念 B.推动宗藩朝贡体制的建立
C.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D.正式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7.1895年康有为主张开议院,后又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由此推知,制度局( )
A.利于推进维新变法进程 B.得到保守势力的支持
C.严重威胁到皇帝的权威 D.成为政府的行政中枢
8.1915年,北京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将经义规定为文官考试的必试科目。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文考试也仍以经义为主,而且不得以白话作答。据郑寿岩回忆,直到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末期,这种情况仍未改变。这一做法( )
A.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强化 B.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C.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特色 D.打断了新文化运动进程
9.在协定关税下,晚清中国税率维持在5%的水平。民国初年,政府多次尝试提高关税,均未取得实质进展。1928年6月,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到1936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达到31.2%,最高税率达80%。关税税率的变化,说明我国( )
A.关税自主权取得重大进展 B.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C.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10.1955年,万隆会议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引申和发展,通过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说明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C.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成员 D.积极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11.下表是1982年《洛阳日报》中一则广告的部分内容,由此可以推断的是( )
XXX公司提供新产品、优质产品、名牌产品开展部分名牌耐用品赊销业务
杭州 14寸西湖黑白电视全频道 422元 第一次收182元 以后每月收40元
……
兰州 白鸟台式收录机 276元 第一次收156元 以后每月收20元
常州 星球台式收音机三波段 143元 第一次收53元 以后每月收15元
洛阳特约维修点——洛阳市百货大楼维修部
经销电视一律实行三包 从即日起开始保修二年 电话:819481XX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具雏形 B.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所突破
C.形成从沿边到内陆的对外开放格局 D.商业借贷刺激了个人超前消费
12.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内容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的颁布( )
A.标志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求 D.健全了我国基层政府的治理体系
13.苏格拉底作为奠定西方哲学基础的主要人物之一,他通过谈话教授哲学,对当时的许多观念提出挑战,但是70岁时被民众投票,以不信雅典城邦的神话(渎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处死。由此可见( )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B.苏格拉底的思想不合民众需求
C.人民主权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D.雅典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14.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庭虽然通常由其领主或者代理人主持,但农奴也会参会听审,还可以通过鼓噪的方式施加压力,影响判决。这说明( )
A.庄园农奴拥有公民身份 B.西欧存在一定民主传统
C.领主无法控制庄园法庭 D.庄园法庭判决过于随意
15.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不久,英国政府也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这些做法( )
A.加快英国殖民扩张的步伐 B.避免了传统选官方式弊端
C.促进了英国选官制度变革 D.保证了政府工作的廉洁性
16.20世纪50年代,美国外汇收支逆差迅速增加、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到1960年底出现了黄金储备不足以抵补短期外债的情况。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时期美元的境遇变化( )
A.折射了美国经济实力的下滑
B.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崩溃
C.体现了世界银行作用的下降
D.表明世界金融领域缺少国际协调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汉时期,中国对外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汉朝的对外交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陕西蓝田吕大钧创办的《吕氏乡约》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乡约。吕大钧出于“邻里乡党、利害相关”的认识和“愿与乡人共行斯道,善相劝勉,恶相告诫”的期待创办乡约,形成了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理性化的基层自治组织。《吕氏乡约》推行之后逐渐德润乡里、化民成俗,使蓝田民风日渐淳朴,甚至引导整个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南宋以后,大儒朱熹十分欣赏《吕氏乡约》的基层教化做法,于是亲自修改其条目撰成《增损吕氏乡约》。在朱熹理学的巨大影响下,南宋许多地方士绅尝试以《增损吕氏乡约》为蓝本组建乡约组织,使南宋乡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建立后,出于接续中原文明之传统血脉的自觉意识,明朝政府继承了宋代儒者治理乡村社会的道德教化主张。明太祖朱元璋创设老人制,并在乡间设立申明亭、旌善亭,以淳化民风、教化乡里。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明朝政府大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约,乡约这种基层治理模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他们纷纷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乡约这种基层治理方式加以完善和落实,明代的乡约治理实践也因此成为后世乡村治理的典范模式。清代,乡约逐渐沦为官府宣讲圣谕的工具,日益疏离于百姓生活,最终导致衰败没落。
——摘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来《吕氏乡约》得到推广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到明清时期乡约的变化趋势,并简析乡约制度的历史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英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许多人生活在贫民窟中,面临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为此,英国议会在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前往济贫院领取救济,而济贫院的管理则由地方政府负责。济贫院提供的救济包括食物、住所和劳动机会等,但是这些救济条件恶劣、待遇低下,被贫困者普遍视为耻辱。古典自由主义学者对《济贫法》的消极功能提出了批判,认为《济贫法》将辛勤劳动者的报酬给予贫民,实际上是在变相鼓励和支持懒惰行为……济贫院制度的管理和运营存在严重的腐败和不公现象。因此,人们开始探索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1844年,英国通过了《穷人医疗法》,建立了国家公共医疗制度,为贫困者提供医疗救助。1875年,英国通过了《穷人法》,废除了济贫院制度,建立了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的贫困救济制度。此外,英国政府还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
——摘自董文胜《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济贫法》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英国济贫制度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济贫制度发展过程体现出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劳秀斯致力于解决的个人基本权利、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国际法、国际关系学科中永恒的聚焦点。格劳秀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道德、法律地位,都平等地享有财产权、获葬权、宗教信仰权等基本权利。他主张以正义和法律约束国际社会行为,如战争、人道主义援助、自由航行与贸易等。他强调自然法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约束力,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法的权威逐渐转让给国际法,国际法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担负起保障个人权利、限制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格劳秀斯在论述国际法思想时,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他在世界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李林《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及其世界主义价值》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联合国宪章》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这一规定对国家的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巨大进步,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这为国际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在二战后有了明显的发展。二战后还出现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C B C A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B C A
17.从原因角度
阐述: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稳定;②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③统治阶级思想开放,政府支持和鼓励;④对外交通路线发达。
从特点角度
阐述:范围广;既有海路,也有陆路;积极主动;以和平交往为主。
从影响角度
阐述: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国与世界联系;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示例:汉朝的对外交往
阐述:两汉时期,中国对外交往范围显著扩大,体现出积极主动的开放态势。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过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汉代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加上汉武帝思想开放,支持和鼓励对外交往。如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成功打通了通往西部世界的通道,汉朝势力向西延伸至中亚、西亚地区。陆路方面,以长安为起点,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可抵达中亚和西亚;海路则从南方港口出发,最远航行至印度南部,促进了海上贸易。此外,当罗马帝国鼎盛时,汉朝主动寻求与罗马的联系,东汉时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虽未能直接抵达,但加深了对罗马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总之,汉朝的对外交往以陆海并举为特点,不仅拓展了疆域,还增进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奠定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18.(1)原因: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政府积极推动;地方士绅的倡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理学的发展。
(2)趋势: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推广;从宣讲伦理道德到宣讲圣谕;从地方实施到全国推行。
影响:利于弘扬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维护封建统治。
19.(1)原因: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圈地运动的开展;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民主政治发展。
问题:救济水平低;伤害被救济者尊严;助长懒惰行为;管理不规范。
(2)特点:不断完善;立法推进;济贫领域扩大;注重人文关怀;政府主导。
20.(1)特点:强调个人权利平等;注重正义和法律的约束作用;自然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历史价值: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际法的基础,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趋势:集体安全理念取得进步;实施保障得到增强;体系日益完善;国际司法机构权威增强。
意义:有利于维护国际局势总体和平;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国际合作及国际组织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