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2.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是( )
A.北方人民的南迁 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麦稻复种制的普及
3.两汉时,桑树种植以黄河流域为主。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广,在这些地区蚕一年达到四五熟,能进行高等级丝绸的生产。这可用来说明( )
A.南方地区的开发 B.区域经济的平衡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经济结构的调整
4.北魏孝文帝把联姻作为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扩大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使鲜卑族的文化取向逐渐与汉族相洽,渐至于文化共享。这段论述旨在说明北魏孝文帝的联姻政策( )
A.展现了汉文化的先进性
B.消除了传统的“夷夏”民族观
C.革除了北魏的落后风俗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
5.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运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6.唐玄宗即位后,“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唐玄宗的举措( )
A.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贯彻
C.保证了国家吏治的清明
D.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7.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农耕图”,绘制于唐代。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B.中原农耕技术的推广
C.政府主导边疆地区的开发
D.自耕农生活困苦不堪
8.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9.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
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
10.《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文中写道:“(隋唐以后)中国人笃信教育,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受教育是通向由政府给予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于青年人头脑中的狂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这一现象( )
A.使兴学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B.促进了文化广泛传播和发展
C.推动了私学合法地位确立
D.堵塞了门阀贵族入仕的途径
11.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并集体议事于门下省的政事堂,三省职权合并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宰相权力。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B.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
C.平衡了中枢权力结构
D.体现了民主决策特色
12.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行政级别 财政来源
中央 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 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州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魏晋时期,援道入儒的玄学日益兴盛,与此同时玄学贵无,释氏讲空,名士与名僧皆贵无贱有,追求返璞归真的状态。东晋高僧慧远自身兼通经学与玄学,试图以佛为主会通儒道、兼治百家。以上情况表明( )
A.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C.佛教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D.政府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14.《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如图中顾恺之把那位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婀雅而传情。其体现出的绘画特征是( )
A.“用笔细腻” B.“以形写神”
C.“吴带当风” D.“骨力遒劲”
15.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这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6.唐朝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外国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反映了唐朝( )
A.良好的文化氛围 B.频繁的对外交流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开明的对外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
《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期……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
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简要指出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说出你对孝文帝改革的看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综此几点,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由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7分)
(2)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7分)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B 据材料“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志在千里”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二者都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故选B项;构建和谐社会是现代国家的追求,排除A项;以民为本是在强调百姓的重要作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天下大同是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A 小麦是北方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将小麦带到南方,因此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A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东汉时期就推广到了珠江流域,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中外贸易通道,排除C项;宋代稻麦复种技术逐渐普及,排除D项。
3.A 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桑蚕业发展,反映了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了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桑蚕业发展,无法体现区域经济的平衡,排除B项;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D 鲜卑族与汉族联姻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强调民族交融而非对北魏鲜卑族的影响,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大运河促进国内商品贸易发展,并非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农业结构优化,排除C项。
6.D 唐玄宗整顿吏治,有利于吏治的清明,精简机构、选拔人才、重视对县令的选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巩固国家的统治,以上措施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唐玄宗设立藩镇和节度使,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排除A项;材料和“休养生息”政策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
7.B 根据图片中的“铁犁”“牛耕”等现象可知,唐朝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已传播到边疆地区,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C 唐朝时期刺史汇报对象由尚书省转为地方节度使,说明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与皇权强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9.A 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建立了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但到了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种变化改变了东汉晚期地方豪强大族控制选官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不能保证完全公平公正,排除B项;东汉晚期,豪强地主控制了地方选官权,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是为了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排除C项;门阀士族并非九品中正制催生,排除D项。
10.A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为平民读书和入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兴学重教成为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对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私学,排除C项;门阀贵族入仕仍然具有一定优势,排除D项。
11.A 唐代不仅实行多相制,而且将以前的一相职权分割成了三部分,这种分散相权的做法必然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统治,故选A项;三省长官皆为宰相,易导致部门间推诿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化中枢权力结构,而不是平衡,排除C项;三省“集体议事”最终都是为皇权服务,所以不可能是“民主决策”,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施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分享两税的关系,这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B项;材料与削弱藩镇割据势力无关,排除A项;“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玄学的出现和佛教融合儒道及百家,反映了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丧失”错误,排除A项;佛教本土化只是反映材料部分含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
14.B 《洛神赋图》中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故选B项;“用笔细腻”是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征,排除A项;“吴带当风”是唐朝“画圣”吴道子的绘画特征,排除C项;“骨力遒劲”是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的柳体的主要特征,排除D项。
1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C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不是国家药典,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中医学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排除D项。
16.D 唐朝政府吸引大批外国商人、学者,还为这些外国的商人和学者营造宽松的环境,体现了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故选D项;A、B、C三项未体现材料主旨, 排除。
17.(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封建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
(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看法:孝文帝改革虽有不足之处,但从长远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改革在总体上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及材料二“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期”可知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封建化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根据材料二“实为魏之极盛时期……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知,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小问,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影响进行说明。
18.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
题目:唐朝的盛衰之势。
阐述: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信息,可选与唐朝相关的内容,如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几个关键词。拟定题目为唐朝的盛衰之势。阐述时,主要从开元盛世的发生与影响、安史之乱的背景及造成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说明。选择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9.示例一
论题:唐朝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阐述:唐朝,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化,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唐朝历经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等统治者对科举制不断完善,使得选拔标准由原来的家世门第逐渐演变成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原则也相对更为公平、公开、客观。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唐朝科举制的日益完善,使得选官制度无论是选拔标准、选拔方式还是选拔原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故唐朝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示例二
论题: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
阐述: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体系,自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到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尚书省下设六部,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更加有序。三省六部制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综上所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较三公九卿制,在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机制的高效运行等方面有了重大变化,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示例三
论题: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阐述:两税法实行之前,赋税制度“以丁身为本”,按丁征税,而两税法却实行“以资产为宗”,体现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汉朝的编户制度和唐初的租庸调制均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辅之以一定的徭役、杂役和兵役等,唐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此外,两税法规定税收可以缴纳货币,推动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宋、明、清时期的税制改革均以两税法为蓝本。
综上所述,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古代赋税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解析:论题可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唐朝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唐朝是兵役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
论题一:唐朝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阐述:可从选官方式、标准的变化、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及其作用等角度加以论述。
论题二: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阐述:可从三公九卿制的内容、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及作用等角度进行论述。
论题三: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阐述:可从汉朝的编户制度和唐初的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两税法征税标准、两税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
20.(1)特点: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
(2)因素:安定统一,统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可知,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根据材料中南北朝书法特点和用途不同以及材料“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 3(共52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
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
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 构建和谐社会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坚持以民为本 D. 追求天下大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志在千里”并结合
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二者都希望实现国家统
一,故选B项;构建和谐社会是现代国家的追求,排除A项;以民
为本是在强调百姓的重要作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天下大同
是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
《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
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是( )
A. 北方人民的南迁 B. 铁犁牛耕技术传播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麦稻复种制的普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小麦是北方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将小麦带
到南方,因此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A项正
确;铁犁牛耕技术在东汉时期就推广到了珠江流域,排除B项;丝
绸之路是中外贸易通道,排除C项;宋代稻麦复种技术逐渐普及,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两汉时,桑树种植以黄河流域为主。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
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广,在这些地区蚕一年达到四五熟,能
进行高等级丝绸的生产。这可用来说明( )
A. 南方地区的开发 B. 区域经济的平衡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析: 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桑蚕业发展,反映
了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材料
只反映了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桑蚕业发展,无法体现区域
经济的平衡,排除B项;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D项材
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北魏孝文帝把联姻作为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扩大相互交流的
一种手段,使鲜卑族的文化取向逐渐与汉族相洽,渐至于文化共
享。这段论述旨在说明北魏孝文帝的联姻政策( )
A. 展现了汉文化的先进性
B. 消除了传统的“夷夏”民族观
C. 革除了北魏的落后风俗
D.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
解析: 鲜卑族与汉族联姻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故
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
材料强调民族交融而非对北魏鲜卑族的影响,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
的梨运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A. 经济作物普及 B. 海外贸易发展
C. 农业结构优化 D. 南北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
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故选D项;材料反映
的是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
大运河促进国内商品贸易发展,并非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
映的是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农业结构优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唐玄宗即位后,“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停废闲散诸司、监、署
十余所,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唐玄宗的
举措( )
A. 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 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贯彻
C. 保证了国家吏治的清明 D. 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唐玄宗整顿吏治,有利于吏治的清明,精简机构、选拔
人才、重视对县令的选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巩固国家的统
治,以上措施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唐玄宗设
立藩镇和节度使,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排除A项;材料和“休
养生息”政策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农耕图”,绘制于唐代。此图可以用来说
明当时( )
A.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B. 中原农耕技术的推广
C. 政府主导边疆地区的开发 D. 自耕农生活困苦不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铁犁”“牛耕”等现象可知,唐朝时
期,铁犁牛耕技术已传播到边疆地区,故B项正确;A、C、D三项
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
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解析:C 唐朝时期刺史汇报对象由尚书省转为地方节度使,说明
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与皇权强化的说法
无关,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
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 加强了中央权力 B. 保障了公平公正
C. 迎合了豪强地主 D. 催生了门阀士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建立了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举
荐人才,但到了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
地人才评定等级,这种变化改变了东汉晚期地方豪强大族控制选官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不能保证完全公
平公正,排除B项;东汉晚期,豪强地主控制了地方选官权,九品
中正制实行之初是为了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排除C项;门阀士族并
非九品中正制催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文中写道:“(隋唐以后)中国人笃
信教育,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受教育
是通向由政府给予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
于青年人头脑中的狂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这一现
象( )
A. 使兴学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B. 促进了文化广泛传播和发展
C. 推动了私学合法地位确立
D. 堵塞了门阀贵族入仕的途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为
平民读书和入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兴学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对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影响,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私学,排除C项;门阀贵族入仕仍然具有一定
优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并集体议事于门下
省的政事堂,三省职权合并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宰相权力。据此
可知,唐代“三省制”( )
A. 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B. 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
C. 平衡了中枢权力结构 D. 体现了民主决策特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唐代不仅实行多相制,而且将以前的一相职权分割成
了三部分,这种分散相权的做法必然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故选A项;三省长官皆为宰相,易导致部门间推诿现象的发生,
并不一定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化中枢
权力结构,而不是平衡,排除C项;三省“集体议事”最终都是
为皇权服务,所以不可能是“民主决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
税法的实施( )
行政级别 财政来源
中央 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 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州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 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 B.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 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 D. 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施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分
享两税的关系,这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B项;材
料与削弱藩镇割据势力无关,排除A项;“杜绝了”说法绝对,
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魏晋时期,援道入儒的玄学日益兴盛,与此同时玄学贵无,释氏
讲空,名士与名僧皆贵无贱有,追求返璞归真的状态。东晋高僧
慧远自身兼通经学与玄学,试图以佛为主会通儒道、兼治百家。
以上情况表明( )
A. 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 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C. 佛教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D. 政府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玄学的出现和佛教融合儒道
及百家,反映了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
确;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丧失”错误,排除A
项;佛教本土化只是反映材料部分含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
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如图中顾恺之把那位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婀雅而传情。其体现出的绘画特征是( )
A. “用笔细腻” B. “以形写神”
C. “吴带当风” D. “骨力遒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洛神赋图》中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反映出
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故选B项;“用笔细腻”是王羲之书法
的主要特征,排除A项;“吴带当风”是唐朝“画圣”吴道子的
绘画特征,排除C项;“骨力遒劲”是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的柳体
的主要特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
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
部国家药典。这部药典是( )
A. 《神农本草经》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本草纲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
家颁行的药典,C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已知
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不是国家药典,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
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中医学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唐朝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
施,将大批外国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
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反映了唐朝( )
A. 良好的文化氛围 B. 频繁的对外交流
C. 发达的商品经济 D. 开明的对外政策
解析: 唐朝政府吸引大批外国商人、学者,还为这些外国的
商人和学者营造宽松的环境,体现了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故选
D项;A、B、C三项未体现材料主旨, 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
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
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
《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
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期……诸族遂
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
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答案: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封建化政策,改汉姓、
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
俗等。
解析: 根据材料一“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及材料二“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期”可知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封建化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简要指出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说出你对孝
文帝改革的看法。(6分)
答案: 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看法:孝文帝改革虽有不足之处,但从长远看,这是一次成
功的改革。改革在总体上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
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历史
的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根据材料二“实为魏之极盛时期……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知,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小问,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影响进行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
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
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
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
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
答案:
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
题目:唐朝的盛衰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
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
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
政权、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
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
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
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信息,可选与唐朝相关的内容,如
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几个关键词。拟定题目为
唐朝的盛衰之势。阐述时,主要从开元盛世的发生与影响、安
史之乱的背景及造成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说明。选择其他,言
之有理亦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
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
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租税制度,结束了
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
制。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
自由兵役制。综此几点,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
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
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唐朝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唐朝,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化,
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是中国古代选官制
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唐朝历经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等统治者对科举制不断完善,
使得选拔标准由原来的家世门第逐渐演变成学识才能,选拔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原则也相对
更为公平、公开、客观。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
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
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综上所述,唐朝科举制的日益完善,使得选官制度无论是选拔标
准、选拔方式还是选拔原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故唐朝是中国古
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示例二
论题: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体系,自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
官制,到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
体系日臻完备。
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唐朝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彼此分工明
确又相互制约;尚书省下设六部,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
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更加有序。三省六部制一方面分散和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决策失误,提高
了办事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综上所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较三公九卿制,在权力之间的相互
制约与机制的高效运行等方面有了重大变化,是中国古代中央机
构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示例三
论题: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阐述:两税法实行之前,赋税制度“以丁身为本”,按丁征
税,而两税法却实行“以资产为宗”,体现了中国古代赋税制
度的重大变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汉朝的编户制度和唐初的租庸调制均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
辅之以一定的徭役、杂役和兵役等,唐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规
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
和一切杂税、杂役,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
的财政收入。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
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此外,两税法规定税收可以缴纳货币,推动了实物地租向
货币地租的转化,宋、明、清时期的税制改革均以两税法为蓝
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综上所述,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古代赋税和财
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解析:论题可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唐朝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
变革时期;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唐朝是
兵役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
论题一:唐朝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阐述:可从
选官方式、标准的变化、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及其作用等角度加以
论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题二: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
革。阐述:可从三公九卿制的内容、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三省六
部制的运行及作用等角度进行论述。
论题三: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阐述:可
从汉朝的编户制度和唐初的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两税法征税标
准、两税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由政府收集
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
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
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
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
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
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
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
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
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
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
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
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7分)
答案: 特点: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
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
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可知,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根据材料中南北朝书法特点和用途不同以及材料“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等角度进行概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
(7分)
答案: 因素:安定统一,统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
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