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这反映出( )
A.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B.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边疆地区农业进步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被称为“漠北粮仓”或“天下粮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稻麦复种的推广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民族交融的推动
3.元代棉纺织业发展迅猛,棉花产地在北方,但北方气候干燥,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这种差异( )
A.大大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刺激了传统行业的技术革新
C.使得元代棉布质量总体不高
D.奠定了棉纺织业的生产布局
4.《梦粱录》记载了杭州许多茶坊的名字,如:潘节干茶坊、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武林旧事》亦有相关记载( )
A.娱乐活动盛行 B.饮茶习俗兴盛
C.城市商业繁荣 D.世俗文化形成
5.宋朝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 )
A.宋朝手工业发展的状况
B.宋朝纸币诞生的原因
C.宋朝纸币使用带来的影响
D.宋朝抑商政策的影响
6.隋炀帝在位时期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元朝改变了隋唐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重新开通大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程。二者共同作用是( )
A.推动民间长途贩运 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解决南粮北调问题 D.加快南方经济开发
7.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
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D.缘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8.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河北邯郸的《小儿蹴鞠图》瓷枕,距今已有接近900年的历史。该文物( )
A.可研究当时的民众生活
B.具有重意趣的审美取向
C.展现了尚武的社会风气
D.可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
9.宋以前,奴婢如同主人家的牛、羊,是可以任意打骂和买卖的。宋代奴婢与主人是雇佣关系,双方签订雇佣契约,一旦所约定的期限到了,奴婢又恢复了自由身。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奴婢政治地位上升 D.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10.北宋后期,“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相当多的儒生文士,亦“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这反映出( )
A.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
B.商品经济冲击了社会观念
C.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
D.儒家思想日益走向世俗化
11.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
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12.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西铭》一书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理念( )
A.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
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13.朱熹在《小学》中说:“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这一著作表明( )
A.宋朝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朱熹注重幼童的行为规范
C.《家礼》是教化乡里的范本 D.理学著作开始带有强制力
14.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15.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 )
A.冲击了正统思想 B.迎合了市民需要
C.凸显了士人文化 D.加强了思想控制
16.《芙蓉锦鸡图》(如图)为宋徽宗题字的花鸟画,画作凸显了锦鸡华贵的特征,其精细干练的线条突出锦鸡羽毛之细腻与“骨力”之美。据图可知( )
A.政治影响画作内容
B.宋徽宗善于创新借鉴
C.该画富有人文寓意
D.花鸟画注重逼真描摹
17.宋代士大夫掀起藏书风气,藏书最多的达十万卷,超过官方藏书。与此相关的宋代科技文化成就是( )
A.造纸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C.市民文学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创造
18.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到了英宗年间政府更是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等于说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承认了商人的入仕权。到此,科举制度成为普通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和重要管道。其中,富民阶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财富为自身和下代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进而蟾宫折桂,成功实现整个商人家庭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隋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上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宋代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代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并做简要评析。
20.南宋陈勇《农书》记载:“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得益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
C.说明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推动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1.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唐代瓷器,就色泽而言,可观者仅青白二色。至宋,则于青白二色外,更能为诸种耀目之红色、紫色,于是中国瓷色,五彩具备。这表明,宋代制瓷业( )
A.以五大名窑为代表
B.产品大量出口海外
C.在继承中取得发展
D.注重运用科技成果
22.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23.宋朝商业呈现“网络状”分布格局,即以大城市为中心,城镇市场为拱卫,乡村集市墟场为外围的分布状态。城镇环绕都市,集市环绕城镇,形成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24.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25.北宋在科场考试中,命题并不以儒者为限,多杂出老庄之书,且在思想、学术、文学及艺术上对各个流派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正统发生动摇
B.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
D.理学不受政府重视
26.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确立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这反映出南宋( )
A.皇权直接决定了理学兴亡
B.纲常伦理有利于稳定政权
C.理学的政治地位空前强化
D.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
27.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B.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
D.日益普及的自然科学
28.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B.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D.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29.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
A.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B.风俗画成为绘画主流
C.理学思想影响绘画创作
D.艺术创作的雅俗共赏
30.法国学者谢和耐说:“正是有了宋版书,当时的绝大部分著作以及到宋代尚流行的更早的著作得以保存至今,这些印刷品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材料。”这说明了( )
A.宋版书印刷质量好 B.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
C.宋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D.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31.战国时,我国就已创造了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宋代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用于航行的指南针。北宋匠人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南宋时对北宋火药配方进行改进,发明了爆炸性的“铁火炮”。这说明,宋代主要科技成就( )
A.依赖实践经验总结 B.注重继承前人成果
C.具有广泛世界影响 D.服务于外贸的需求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1.正店指有曲酒专卖权的酒店,拥有造酒作坊,专门接待京城中上层社会人士的饮食业场所。
2.圆形为商业网点。
——朱金《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
研究——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
结合所学知识,从题图中提取一条符合宋代城市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观点合理,逻辑严密。)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B 茶叶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表明茶叶产量增加,反映出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茶叶种植的技术,排除A项;茶叶种植主要在南方,不在边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茶叶生产,无法说明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D项。
2.D 元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游牧文明与南方的农耕文明交融,推动了农业技术在岭北行省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长足进步,故选D项;岭北地区粮食丰产并非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岭北行省是北方省份,主要种植粟等作物,不适合水稻种植,稻麦复种主要在南方,排除B项;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3.D 据材料可知,棉花产地在北方,而棉纺织业发展在南方。因此这种差异奠定了元代棉纺织业的生产布局,故选D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棉纺织业的生产分布,而不是技术革新,排除B项;元代南方棉纺织业兴盛,不能得出元代棉布质量不高,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杭州茶坊众多,从现象上看是饮茶习俗的兴盛,与娱乐活动相关,但从本质上看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服务业获得巨大发展的时代风貌,故选C项;娱乐活动盛行只是宋代杭州茶坊的表象反映,排除A项;饮茶习俗只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世俗文化与题意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5.B 材料反映的是在四川铁钱不便于携带流通,为了解决金属货币难以携带的弊端,四川出现了纸币,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尚未出现纸币,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排除D项。
6.B 隋炀帝在位时期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程,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由此可知,二者共同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大运河运输的不仅是粮食,排除C项;宋朝时,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排除D项。
7.A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方向主要是南方,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晋永嘉之乱后的人口迁徙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选A项;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B项;唐代和北宋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唐代安史之乱后的人口迁移源于地方叛乱,并非少数民族侵入中原,排除D项。
8.A 据材料可知,该瓷枕是宋朝时期的文物实物,通过瓷枕和瓷枕上的图画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民众生活,故选A项;仅根据一个瓷枕无法推断当时的审美取向,排除B项;蹴鞠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因此不能展现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C项;仅根据《小儿蹴鞠图》无法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一旦所约定的期限到了,奴婢又恢复了自由身”可知,奴婢与主人关系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选B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而不是实现了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地位,排除C项;手工工场出现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D项。
10.B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重商”观念盛行,题干中“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儒生文士……身为沽贩”等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选B项;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北宋时期,传统儒学仍然为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恪守“士农工商”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汉代时,儒学就开始出现世俗化趋势,排除D项。
11.A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出现很多“好孩子”形象,如“笑语不妄”“力学勤苦”“幼而端谨”,这是受到儒家伦理规范的影响,与理学的世俗化有关,A项正确;“好孩子”形象的出现体现了宋代重视儿童教育,并不能说教育发达,排除B项;“好孩子”形象展示了好孩子的标准,并未确立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宋代门第观念确实弱化,但与“好孩子”形象无关,排除D项。
12.C 张载认为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统治者与人民、人与人之间的爱要像爱同胞手足一样,说明张载具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故选C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材料主旨是大爱,排除A项;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佛教思想,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可知,朱熹认为对幼儿应该给予好的行为示范,进而规范幼童的行为,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朱熹的观点,未反映理学向基层的渗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家礼》,不能得知《家礼》是教化乡里的范本,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朱熹的观点,没有反映其是否具有强制力,排除D项。
14.C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柳永,故选C项;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关汉卿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排除A、B、D三项。
15.B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元曲得以发展,故选B项;元曲属于文学,并不会冲击正统思想,排除A项;士人文化强调文人追求的道德品质,而材料强调元曲属于歌剧艺术,排除C项;元曲属于文学作品,并不会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
16.C 由题画诗“秋劲拒霜盛……安逸胜凫鹥”可知,宋徽宗流露出对锦鸡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人文寓意,故选C项;此时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政治上面临危机,但此画作华丽典雅,给予观者视觉上的舒适感,并未体现政治对画作的影响,排除A项;画作本身并未体现出创新,排除B项;该花鸟画注重写意而非逼真描摹,排除D项。
17.D 据材料“宋代”“藏书最多的达十万卷”可知,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故选D项。
18.B 根据“元朝”“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王祯的《农书》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排除C项;《授时历》是元代的历法著作,排除D项。
19.(1)变化:宋代科举选拔范围扩大,商人可以参加科举。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扩展。
(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
评析: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这些情况反映到婚姻观中,即门第观念淡化,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变化:根据材料“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得出宋代科举选拔范围扩大,商人可以参加科举。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扩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得出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宋代时期婚姻观变化的原因、影响方面分析作答。
20.A 根据“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分析可知,南宋时,通过“晒暴”“加粪”以及调整种植结构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产量,这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并不能说明是南方经济发展促进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效果,排除D项。
21.C 宋瓷在唐代仅青白两色的基础上,发展为“五彩具备”,这是在继承中取得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五大名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产品出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B 据材料可得出,北宋已经出现了外卖现象,同时市民热衷于下饭馆来解决吃饭问题,市民阶层兴起,北宋城市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只是显示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当时已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坊市格局已被打破,排除C项;自然经济瓦解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D项。
23.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A、B、C三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4.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多样,是社会流动性加强的结果,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排除B项;传统社会结构仍是“士农工商”,并未解体,排除C项。
25.C 根据材料“多杂出老庄之书”“思想、学术、文学及艺术上对各个流派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可知,北宋学术氛围较为宽松,故选C项;A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6.C 据材料“正式确立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政治地位空前强化,这主要是为加强皇权服务,C项正确;“直接决定了”夸大了皇权对理学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就伦理纲常对稳定政权的作用展开论述,排除B项;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创新,排除D项。
27.A 材料表明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而程朱理学要求研究万物才能寻得理,这反映了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故选A项;研究自然万物不是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得不出自然科学的日益普及,排除D项。
2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D项正确;材料中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这不属于汉字具有包容性的范畴,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期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排除C项。
29.C 理学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反映的是理学思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C项正确;绘画技巧的发展不能说明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山水画属于文人画,非世俗画,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0.D 根据材料可知,正是有了宋代印刷术的存在,多数著作保留至今,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印刷术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到印刷术质量如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化,排除B项;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排除C项。
31.B 由材料可知,宋代科技指南针、活字印刷、铁火炮均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说明宋代科技注重继承前人成果,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注重继承前人成果,而非依赖实践经验,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排除C项;指南针提高了航海技术,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服务于外贸需求,其他两项发明均未涉及,排除D项。
32.示例
信息: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商业被局限在固定的区域,有着时间限制。伴随着商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宋代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干预,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坊市制度、宵禁制度崩溃,商品交易日趋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图中有正店、当铺、算命摊点、医馆、旅店、瓦子等各种行业店铺,而且分布较分散,整条商业街的经营业态丰富,各式店铺行业云集。这正是北宋东京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市场活跃,商业发达,城市空前繁荣的突出表现。
解析:从材料中的店铺分布位置和所学知识可提取的信息为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关于阐释可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材料中店铺的分布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6 / 6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1.唯物史观: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理解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反映的时代特征。 2.时空观念:理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史料实证:了解本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 4.历史解释:理解宋朝社会发生的变化;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和特点。 5.家国情怀:了解宋元科技成就的世界价值;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知识点一 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的种植
①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生产专业化),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②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 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品经济繁荣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 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2)货币需求量剧增
①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 作为主币发行。
(3)城市兴盛:北宋东京(《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反映了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南宋 、元朝的大都和 尤以繁华著称。
(4)海外贸易繁荣(宋朝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① 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 、明州等。
4.经济重心南移
(1)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 ”。
(3)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概念阐释
榷场
宋辽夏金政权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需纳税、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榷场的设立是为了适应各地区的经济需要,也有控制边境贸易、安边绥远的作用。
误区警示
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知识点二 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
(1)背景: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时,门第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2)原因
①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②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宋朝,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拓展延伸
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宋代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2)宋代科举考试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知识点三 儒学的复兴
1.背景
(1)从三国到五代, 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 运动。
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 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
5.内容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 ”。
(2)人生观: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3)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6.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构图解史
程朱理学的内涵
知识点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
1.宋词
(1)起源: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
(2)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3)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4)代表: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 、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2.元曲
散曲 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 ①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②代表: 、王实甫等。 ③地位: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 ,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4.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 ,不拘法度。
5.绘画
(1)成就以 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 和笔墨情趣。
(2)花鸟画、 水平也很高。
6.科技(以实用科技为主,具有实用性)
(1)三大发明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 。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 ,广泛应用于航海。
(2)其他成就
①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元朝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67“元朝杂剧演出壁画”,思考:元朝杂剧兴起的原因。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天文和历法之间的关系
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历法则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重视天文历法一是满足农业生产的“授农以时”的需要,二是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人受命于天”的依据。
主题一 人间烟火——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视角1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史料一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太湖流域、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农大批涌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古代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宋朝都城和商业的特色
史料二
探究 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的变化。
我的思考:
1.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纸币出现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市兴盛 坊市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不再严格监控;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商品经济 繁荣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政策变化 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海外贸易 发达 海外贸易税收是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人口分布: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人才教育: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风俗习惯:南方的风俗习惯推广到全国,如饮食、服饰、信仰等。
1.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当时通过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江汉平原 D.太湖平原
2.“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段关于宋朝的记载,有助于研究当时(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城市的繁荣
C.纸币的出现 D.夜市的出现
主题二 雅俗共赏——宋元时期的思想和文学艺术
视角1 宋代理学
史料一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宋词的兴盛
史料二 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词发展到后来,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了。到了宋代,词很快发展起来,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樊宗有《浅析宋词兴盛的原因》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我的思考:
1.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
(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4)强调伦理道德: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2.宋元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1)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逐渐普及;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
(2)表现
①绘画方面: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
②书法方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③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
④戏曲方面: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等。
1.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个人的行为好坏无法影响天理的变化。他们还强调人伦就是天理,这些理论( )
A.复兴了先秦时期的儒学
B.旨在强化封建伦理教化
C.强调唤醒人内心的良知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2.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感,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的提高
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商品化、世俗化趋势
世界领先——宋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材料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自然科技黄金时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宋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西方国家称之为中国“自然科技黄金时代”。
2.命题价值: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北宋时封建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5)程朱理学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识,成为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精神上的原动力。
(6)宋代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较重视,常常奖励发明创造者。
(7)承继了唐代繁荣科技的遗产。
1.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这反映出宋朝( )
A.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B.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D.农民拥有更多土地
2.宋朝绢帛织锦的消耗多仰仗东南,其中苏浙一路的上供便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业市镇的兴起
C.重农抑商的取消 D.赋税制度的改革
3.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朝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B.崇文抑武的特点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门第等级观念变化
4.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一思想( )
A.强调道义责任 B.倡导经世务实
C.追求和谐共生 D.崇尚守正创新
5.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
A.宋代时期发明了火药
B.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C.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D.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6.元杂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反映了市民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气息,广为流传。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主要是( )
A.文化政策的宽松 B.文人儒生的推崇
C.市民阶层的活跃 D.各族文化的交融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2)①煤 3.(1)①市场 ②榷场 (2)②纸币 (3)临安 杭州 (4)①外贸 ③泉州 4.(2)苏湖熟,天下足
知识点三
1.(1)儒家学说 (2)儒学复兴 2.现实 5.(1)天理 (3)格物致知
知识点四
1.(4)柳永 2.关汉卿 3.话本 4.个性 5.(1)山水画 意境 (2)人物画 6.(1)①毕昇 ②军事 ③指南针
教材开发
提示: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的加入;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表现:外来新品种的引种与推广;垦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丝织业中心和棉纺织业中心;商品经济活跃。
影响: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
视角2 提示:唐朝长安,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宋代出现娱乐场所瓦肆,夜市、晓市分布明显;商业区沿河分布。
活学活用
1.D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苏湖”指的是江浙一带的太湖平原,D项正确;华北平原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A项;汉中平原位于陕西,排除B项;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排除C项。
2.C 据材料可知,宋朝铁钱太重,难以运输和携带,为了方便运输和携带,纸币产生,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货币“铁钱”,无法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仅凭“街市买卖”无法得出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看出夜市是否出现,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神;儒学哲学化、思辨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理性主义的哲学。
视角2 提示: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需求;商品经济的繁荣。
活学活用
1.B 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强调天理的权威,把人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旨在强化封建伦理教化,故选B项;北宋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和改造,并非简单重复,排除A项;强调唤醒人内心良知的是陆王心学,排除C项;强化封建道德伦理的客观唯心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D项。
2.D 材料“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体现了文艺的商品化,“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体现了文艺的世俗化趋势,故选D项;材料不能说明享乐主义,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宋代还没有兴起人文主义精神,排除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A 稻麦复种和一年三熟是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经济结构是强调行业内部或农工商业的结构,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与经济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农业的发展,没有涉及北方的情况,且农业的情况不能整体代表经济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不能反映农民土地的多少,且据所学可知,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大量减少,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苏浙一路的上供便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可知,宋朝丝织物的消耗仰仗东南,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A项;宋朝时期全国的绢帛织锦消耗多仰仗东南,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非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B、D两项;宋朝时期并没有取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3.D 从隋唐到宋朝,门第等级观念对取士和婚姻的影响逐渐淡化,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4.A 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应该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担负起社会责任,A项正确;倡导经世务实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的相处,排除C项;守正创新是指继承传统与创新创造统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D “炮”是火字旁,引申指使用火药的重型武器的一类,此字在宋代象棋中的使用说明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故选D项;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成书于八九世纪,排除A项;唐代已有象棋,排除B项;洋枪洋炮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排除C项。
6.C 元杂剧盛行于城乡之间,反映市民文化,是市民阶层活跃的表现,故选C项;元朝时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文化政策并不宽松,排除A项;元杂剧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市民阶层的活跃,而非文人儒生的推崇和各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D两项。
9 / 9(共127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1.唯物史观: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
关系;理解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反映的时代特征。
2.时空观念:理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史料实证:了解本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
和城市发展的表现。
4.历史解释:理解宋朝社会发生的变化;理解
程朱理学的内容和特点。
5.家国情怀:了解宋元科技成就的世界价值;
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
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的种植
①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生产专业
化),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②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
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2. 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
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 作燃
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煤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
著进步。
3.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品经济繁荣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 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
置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市场
榷场
(2)货币需求量剧增
①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开始出现纸
币——交子(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
物)。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 作为主币发行。
纸币
(3)城市兴盛:北宋东京(《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反
映了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南宋 、元朝的大都
和 尤以繁华著称。
(4)海外贸易繁荣(宋朝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① 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
品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 、明州等。
临安
杭州
外贸
泉州
4. 经济重心南移
(1)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
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
仓,谚语称“ ”。
(3)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
中在江南。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
程。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
的粮食。
苏湖熟,天下足
概念阐释
榷场
宋辽夏金政权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
官营贸易外,商人需纳税、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
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榷场的设立是为了
适应各地区的经济需要,也有控制边境贸易、安边绥远的作用。
误区警示
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
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
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知识点二 社会的变化
1. 门第观念淡化
(1)背景: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时,门
第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2)原因
①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
公平竞争。
②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
政治增添了活力。
(3)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
关心祖先名望。
2.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宋朝,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
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
交易税即可。
(2)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
制更为松弛。
拓展延伸
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宋代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
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2)宋代科举考试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
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知识点三 儒学的复兴
1. 背景
(1)从三国到五代, 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
不及佛教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 运动。
2. 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 服务,
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
方面的作用。
儒家学说
儒学复兴
现实
3. 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也被称
为“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
”。
(2)人生观: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
度的欲望。
(3)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 ”,认为只有深刻探
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
的认识。
天
理
格物致知
5. 内容
6. 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
远影响。
构图解史
程朱理学的内涵
知识点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
1. 宋词
(1)起源: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
(2)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3)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
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4)代表: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 、李清
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柳永
2. 元曲
散曲 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
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 ①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
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②代表: 、王实甫等。
③地位: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 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
,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关汉卿
话
本
4. 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 ,
不拘法度。
5. 绘画
(1)成就以 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 和
笔墨情趣。
(2)花鸟画、 水平也很高。
个性
山水画
意境
人物画
6. 科技(以实用科技为主,具有实用性)
(1)三大发明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 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 。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 ,广泛应用
于航海。
毕昇
军事
指南针
(2)其他成就
①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
技成果。
②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
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
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元朝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
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67“元朝杂剧演出壁画”,思考:元朝杂剧兴起的原
因。
提示: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
层的加入;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拓展延伸
天文和历法之间的关系
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历法则侧重于
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逐
渐形成并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重视天文历法一是满足农业
生产的“授农以时”的需要,二是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人
受命于天”的依据。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人间烟火——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视角1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史料一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
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
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
国之首。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
闽、赣等地。太湖流域、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
农大批涌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
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
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对古代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提示:
表现:外来新品种的引种与推广;垦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
高;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丝织
业中心和棉纺织业中心;商品经济活跃。
影响: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形成了南方经
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
视角2 宋朝都城和商业的特色
史料二
探究 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
分布上发生的变化。
提示:唐朝长安,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
不复存在;宋代出现娱乐场所瓦肆,夜市、晓市分布明显;商业区沿
河分布。
1.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纸币出现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市兴盛 坊市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不再严格监控;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商品经济繁荣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政策变化 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海外贸易发达 海外贸易税收是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
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方工商业
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人口分布: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
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人才教育: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
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
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
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
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6)风俗习惯:南方的风俗习惯推广到全国,如饮食、服饰、信
仰等。
1. 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当时通过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
要产自( )
A. 华北平原 B. 汉中平原
C. 江汉平原 D. 太湖平原
解析: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
的南移,“苏湖”指的是江浙一带的太湖平原,D项正确;华北平
原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A项;汉中平原位于陕西,排除B项;江
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排除C项。
2. “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
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段关于宋朝的记载,有助于研究当时
( )
A. 农业经济的发展 B. 城市的繁荣
C. 纸币的出现 D. 夜市的出现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朝铁钱太重,难以运输和携带,为
了方便运输和携带,纸币产生,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货币
“铁钱”,无法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仅凭“街市
买卖”无法得出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看出夜
市是否出现,排除D项。
主题二 雅俗共赏——宋元时期的思想和文学艺术
视角1 宋代理学
史料一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
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
“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
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
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提示: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神;儒学哲
学化、思辨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理性主
义的哲学。
视角2 宋词的兴盛
史料二 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
道。词发展到后来,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了。到了宋代,词很快发展起来,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
纷填词。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
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
词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樊宗有《浅析宋词兴盛的原因》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提示: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
荣;市民阶层的需求;商品经济的繁荣。
1. 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
(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
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
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
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4)强调伦理道德: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
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
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
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都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2. 宋元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1)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
起;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逐渐普及;
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
(2)表现
①绘画方面: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
②书法方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
法”。
③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
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
角色。
④戏曲方面: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
所——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等。
1.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个人的行为好坏无法影响天理的变
化。他们还强调人伦就是天理,这些理论( )
A. 复兴了先秦时期的儒学
B. 旨在强化封建伦理教化
C. 强调唤醒人内心的良知
D. 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解析: 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强调天理的权威,把
人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旨在强化封建伦理教化,故选B项;北宋
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和改造,并非简单重复,排除A项;强调
唤醒人内心良知的是陆王心学,排除C项;强化封建道德伦理的客
观唯心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D项。
2.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感,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
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
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 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 士人阶层审美情趣的提高
C.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 文艺商品化、世俗化趋势
解析: 材料“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体现了文艺的商品化,
“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体现了文艺的世俗化趋
势,故选D项;材料不能说明享乐主义,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宋代还没有兴起人文主义精神,排除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世界领先——宋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材料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
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
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
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自然科技黄金时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在社会经济、文
化发展的前提下,宋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数学、天
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了很高的
水平。西方国家称之为中国“自然科技黄金时代”。
2. 命题价值: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北宋时封建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
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
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使得指南针
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5)程朱理学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
识,成为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精神上的原动力。
(6)宋代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较重视,常常奖励发明创
造者。
(7)承继了唐代繁荣科技的遗产。
1. 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
还可以一年三熟。这反映出宋朝( )
A. 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B. 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 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D. 农民拥有更多土地
解析: 稻麦复种和一年三熟是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结果,有利
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
经济结构是强调行业内部或农工商业的结构,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与经济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农业的发
展,没有涉及北方的情况,且农业的情况不能整体代表经济的情
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不能反
映农民土地的多少,且据所学可知,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大
量减少,排除D项。
2. 宋朝绢帛织锦的消耗多仰仗东南,其中苏浙一路的上供便超过全国
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商业市镇的兴起
C. 重农抑商的取消 D. 赋税制度的改革
解析: 根据材料“苏浙一路的上供便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
一”可知,宋朝丝织物的消耗仰仗东南,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故选A项;宋朝时期全国的绢帛织锦消耗多仰仗东南,反映了经济
重心的南移,而非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B、D
两项;宋朝时期并没有取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3.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
念仍然十分流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
的现象。但宋朝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
一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B. 崇文抑武的特点
C.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门第等级观念变化
解析: 从隋唐到宋朝,门第等级观念对取士和婚姻的影响逐渐
淡化,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
排除。
4. 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
这一思想( )
A. 强调道义责任 B. 倡导经世务实
C. 追求和谐共生 D. 崇尚守正创新
解析: 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应该与国家联系在
一起,担负起社会责任,A项正确;倡导经世务实是明末清初思想
家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的相
处,排除C项;守正创新是指继承传统与创新创造统一,与材料不
符,排除D项。
5. 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
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
A. 宋代时期发明了火药 B. 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C. 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D. 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解析: “炮”是火字旁,引申指使用火药的重型武器的一类,
此字在宋代象棋中的使用说明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故选D项;我
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成书于八九世纪,排除A
项;唐代已有象棋,排除B项;洋枪洋炮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排
除C项。
6. 元杂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反
映了市民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气息,广为流传。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主
要是( )
A. 文化政策的宽松 B. 文人儒生的推崇
C. 市民阶层的活跃 D. 各族文化的交融
解析: 元杂剧盛行于城乡之间,反映市民文化,是市民阶层活
跃的表现,故选C项;元朝时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文化政策并不
宽松,排除A项;元杂剧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市民阶层的活跃,而非
文人儒生的推崇和各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D两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这反映出
( )
A. 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B. 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 边疆地区农业进步 D.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解析: 茶叶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表明茶叶产量增加,反映出茶
叶种植面积的扩大,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茶叶种植的技术,排
除A项;茶叶种植主要在南方,不在边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
茶叶生产,无法说明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 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度
提高,被称为“漠北粮仓”或“天下粮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稻麦复种的推广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民族交融的推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元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游牧文明与南方的农耕文明交
融,推动了农业技术在岭北行省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
长足进步,故选D项;岭北地区粮食丰产并非源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排除A项;岭北行省是北方省份,主要种植粟等作物,不适合
水稻种植,稻麦复种主要在南方,排除B项;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是
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 元代棉纺织业发展迅猛,棉花产地在北方,但北方气候干燥,不宜
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这种
差异( )
A. 大大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刺激了传统行业的技术革新
C. 使得元代棉布质量总体不高
D. 奠定了棉纺织业的生产布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可知,棉花产地在北方,而棉纺织业发展在南
方。因此这种差异奠定了元代棉纺织业的生产布局,故选D项;南
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
棉纺织业的生产分布,而不是技术革新,排除B项;元代南方棉纺
织业兴盛,不能得出元代棉布质量不高,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4. 《梦粱录》记载了杭州许多茶坊的名字,如:潘节干茶坊、俞七郎
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
坊、一窟鬼茶坊、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武林旧事》亦有相关
记载( )
A. 娱乐活动盛行 B. 饮茶习俗兴盛
C. 城市商业繁荣 D. 世俗文化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杭州茶坊众多,从现象上看是饮茶习俗
的兴盛,与娱乐活动相关,但从本质上看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服
务业获得巨大发展的时代风貌,故选C项;娱乐活动盛行只是宋代
杭州茶坊的表象反映,排除A项;饮茶习俗只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
个方面,排除B项;世俗文化与题意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5. 宋朝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
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
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 )
A. 宋朝手工业发展的状况
B. 宋朝纸币诞生的原因
C. 宋朝纸币使用带来的影响
D. 宋朝抑商政策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在四川铁钱不便于携带流通,为了解决金
属货币难以携带的弊端,四川出现了纸币,故选B项;A项与材料
无关,排除;当时尚未出现纸币,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
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6. 隋炀帝在位时期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元朝改变了隋唐时期迂回
曲折的航线,重新开通大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程。二者共同作用是
( )
A. 推动民间长途贩运 B.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 解决南粮北调问题 D. 加快南方经济开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隋炀帝在位时期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南北经
济交流,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程,进一步促进了南
北经济交流,由此可知,二者共同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选
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大运河运输的不仅是粮食,排除C
项;宋朝时,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7.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
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
A.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
C. 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D. 缘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方向主
要是南方,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晋永嘉之乱后
的人口迁徙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选A项;北民南
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
一,排除B项;唐代和北宋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唐代
安史之乱后的人口迁移源于地方叛乱,并非少数民族侵入中原,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8. 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河北邯郸的《小儿蹴鞠图》瓷枕,距今已有接近
900年的历史。该文物( )
A. 可研究当时的民众生活
B. 具有重意趣的审美取向
C. 展现了尚武的社会风气
D. 可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瓷枕是宋朝时期的文物实物,通过瓷枕
和瓷枕上的图画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民众生活,故选A项;仅
根据一个瓷枕无法推断当时的审美取向,排除B项;蹴鞠属于体育
运动的范畴,因此不能展现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C项;仅根据
《小儿蹴鞠图》无法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9. 宋以前,奴婢如同主人家的牛、羊,是可以任意打骂和买卖的。宋
代奴婢与主人是雇佣关系,双方签订雇佣契约,一旦所约定的期限
到了,奴婢又恢复了自由身。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 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B. 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 奴婢政治地位上升 D. 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材料“一旦所约定的期限到了,奴婢又恢复了自由
身”可知,奴婢与主人关系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削
弱,故选B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而不是实现了平等,
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地位,排除C项;手工工场出现是在
明中叶以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0. 北宋后期,“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相
当多的儒生文士,亦“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这反映出
( )
A. 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
B. 商品经济冲击了社会观念
C. 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
D. 儒家思想日益走向世俗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重商”观念盛行,
题干中“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儒生文士……身为
沽贩”等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选B项;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排除;北宋时期,传统儒学仍然为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恪守“士
农工商”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汉代时,儒学就开始出现世
俗化趋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1. 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
中的“儿童观”(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 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
C. 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 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出现很多“好孩子”形象,如
“笑语不妄”“力学勤苦”“幼而端谨”,这是受到儒家伦理规
范的影响,与理学的世俗化有关,A项正确;“好孩子”形象的
出现体现了宋代重视儿童教育,并不能说教育发达,排除B项;
“好孩子”形象展示了好孩子的标准,并未确立幼童的行为规
范,排除C项;宋代门第观念确实弱化,但与“好孩子”形象无
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2.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西铭》一书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
类)。张载的这一理念( )
A. 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
B. 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 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D. 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张载认为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统治者与人民、人
与人之间的爱要像爱同胞手足一样,说明张载具有胸怀天下的责
任意识,故选C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材料主旨是大爱,排
除A项;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排除B项;材料未涉
及佛教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3. 朱熹在《小学》中说:“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
诳。”这一著作表明( )
A. 宋朝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 朱熹注重幼童的行为规范
C. 《家礼》是教化乡里的范本
D. 理学著作开始带有强制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可
知,朱熹认为对幼儿应该给予好的行为示范,进而规范幼童的行
为,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朱熹的观点,未反映理学向基层的
渗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家礼》,不能得知《家礼》是
教化乡里的范本,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朱熹的观点,没有反
映其是否具有强制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4. 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
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
物是( )
A. 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 D. 关汉卿
解析: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柳永,故选C项;苏轼和辛弃疾都
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关汉卿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排除A、B、
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5. 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
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 )
A. 冲击了正统思想 B. 迎合了市民需要
C. 凸显了士人文化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
大,因此元曲得以发展,故选B项;元曲属于文学,并不会冲击
正统思想,排除A项;士人文化强调文人追求的道德品质,而材
料强调元曲属于歌剧艺术,排除C项;元曲属于文学作品,并不
会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6. 《芙蓉锦鸡图》(如图)为宋徽宗题字的花鸟画,画作凸显了锦
鸡华贵的特征,其精细干练的线条突出锦鸡羽毛之细腻与“骨
力”之美。据图可知( )
A. 政治影响画作内容
B. 宋徽宗善于创新借鉴
C. 该画富有人文寓意
D. 花鸟画注重逼真描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由题画诗“秋劲拒霜盛……安逸胜凫鹥”可知,宋徽
宗流露出对锦鸡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人
文寓意,故选C项;此时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政治上面临危机,但此画作华丽典雅,给予观者视觉上的舒适
感,并未体现政治对画作的影响,排除A项;画作本身并未体现
出创新,排除B项;该花鸟画注重写意而非逼真描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7. 宋代士大夫掀起藏书风气,藏书最多的达十万卷,超过官方藏
书。与此相关的宋代科技文化成就是( )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C. 市民文学的兴起 D. 活字印刷术的创造
解析: 据材料“宋代”“藏书最多的达十万卷”可知,与此
相关的科技成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8. 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
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
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书》
C. 《农政全书》 D. 《授时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元朝”“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全国范围
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王祯的
《农书》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B项正确;《齐
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
光启所著,排除C项;《授时历》是元代的历法著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
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到了英宗年间政府更是下
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等
于说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承认了商人的入仕权。到此,科举制
度成为普通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和重要管道。其中,富民阶
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
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财富为自身和下代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进而
蟾宫折桂,成功实现整个商人家庭的社会流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材料二 隋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
不问阀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上
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
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
钱财成为一时之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
社会流动与宋代社会结构变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
其影响。
答案:变化:宋代科举选拔范围扩大,商人可以参加科举。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读
书风气的扩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变化:根据材料“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得出宋代科举选拔范围扩大,商人可以参加科举。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扩展等方面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代时
期婚姻观的变化,并做简要评析。
答案: 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
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
评析: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
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
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
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
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这些情况反映到婚姻观中,即门第
观念淡化,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
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变化:根据材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得出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宋代时期婚姻观变化的原因、影响方面分析作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 南宋陈勇《农书》记载:“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
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
收,又足以助岁计也。”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得益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
C. 说明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 推动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
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分析可知,南
宋时,通过“晒暴”“加粪”以及调整种植结构来提高土地利用
率,提升产量,这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主要
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并不能说明是南方经济发展促进的,排除
B项;材料并未体现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效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1.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唐代瓷器,就色泽而言,可观者仅青白
二色。至宋,则于青白二色外,更能为诸种耀目之红色、紫色,
于是中国瓷色,五彩具备。这表明,宋代制瓷业( )
A. 以五大名窑为代表 B. 产品大量出口海外
C. 在继承中取得发展 D. 注重运用科技成果
解析: 宋瓷在唐代仅青白两色的基础上,发展为“五彩具
备”,这是在继承中取得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五大名
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产品出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2.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
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
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菜。”这说明,北宋( )
A.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 城市经济繁荣
C. 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 自然经济瓦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可得出,北宋已经出现了外卖现象,同时市民
热衷于下饭馆来解决吃饭问题,市民阶层兴起,北宋城市经济繁
荣,B项正确;材料只是显示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不能说
明当时已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坊
市格局已被打破,排除C项;自然经济瓦解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
经济现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3. 宋朝商业呈现“网络状”分布格局,即以大城市为中心,城镇市
场为拱卫,乡村集市墟场为外围的分布状态。城镇环绕都市,集
市环绕城镇,形成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
A. 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 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 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 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
了一些区域性市场,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社会生产力
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A、B、C三项
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4. 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
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
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 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 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 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多样,是社
会流动性加强的结果,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排除B项;传统社会
结构仍是“士农工商”,并未解体,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5. 北宋在科场考试中,命题并不以儒者为限,多杂出老庄之书,且
在思想、学术、文学及艺术上对各个流派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
度。这反映出北宋( )
A. 儒学正统发生动摇 B. 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C. 学术氛围较为宽松 D. 理学不受政府重视
解析: 根据材料“多杂出老庄之书”“思想、学术、文学及
艺术上对各个流派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可知,北宋学术氛围
较为宽松,故选C项;A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D两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6. 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确立了程颢、
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这反映出南宋
( )
A. 皇权直接决定了理学兴亡
B. 纲常伦理有利于稳定政权
C. 理学的政治地位空前强化
D. 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正式确立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
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政治地位空
前强化,这主要是为加强皇权服务,C项正确;“直接决定了”
夸大了皇权对理学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就伦理纲常对稳
定政权的作用展开论述,排除B项;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
创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7.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
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
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B. 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C. 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 D. 日益普及的自然科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材料表明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而程朱
理学要求研究万物才能寻得理,这反映了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故选A项;研究自然万物不是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排除B项;知
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出现
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得不出自然科学的日益普及,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8.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如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B.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D.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
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
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
的频繁,D项正确;材料中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
文字,这不属于汉字具有包容性的范畴,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
期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
法得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9.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
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
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
A.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B. 风俗画成为绘画主流
C. 理学思想影响绘画创作
D. 艺术创作的雅俗共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理学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同时对水的波纹、树
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反映的是理学思
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C项正确;绘画技巧的发展不能说明自然
科学取得重大进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山水画属于文人画,非
世俗画,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0. 法国学者谢和耐说:“正是有了宋版书,当时的绝大部分著作以
及到宋代尚流行的更早的著作得以保存至今,这些印刷品向我们
提供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材料。”这说明了( )
A. 宋版书印刷质量好
B. 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
C. 宋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D. 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正是有了宋代印刷术的存在,多数著
作保留至今,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印刷术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到印刷术质量如
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化,排除B项;雕版印刷术出
现于唐朝,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1. 战国时,我国就已创造了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宋代在此基
础上发明了用于航行的指南针。北宋匠人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
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南宋时对北宋火药配方进行
改进,发明了爆炸性的“铁火炮”。这说明,宋代主要科技成就
( )
A. 依赖实践经验总结 B. 注重继承前人成果
C. 具有广泛世界影响 D. 服务于外贸的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 由材料可知,宋代科技指南针、活字印刷、铁火炮均
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说明宋代科技注重继承前人
成果,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注重继承前人成果,而非依赖实
践经验,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排
除C项;指南针提高了航海技术,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服务
于外贸需求,其他两项发明均未涉及,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1.正店指有曲酒专卖权的酒店,拥有造酒作坊,专门接待京
城中上层社会人士的饮食业场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 圆形为商业网点。
——朱金《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
研究——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
结合所学知识,从题图中提取一条符合宋代城市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观点合理,逻辑严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示例
信息: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商业被局限在固定的区域,有着时间限制。伴
随着商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宋代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干预,商
业活动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坊市制度、宵禁制度崩溃,商品
交易日趋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图中有正店、当铺、算命摊
点、医馆、旅店、瓦子等各种行业店铺,而且分布较分散,整条商
业街的经营业态丰富,各式店铺行业云集。这正是北宋东京城市商
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市场活跃,商业发达,城市空前繁荣的突出
表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解析:从材料中的店铺分布位置和所学知识可提取的信息为商业活
动打破时空限制。关于阐释可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突破
时间和空间限制、材料中店铺的分布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
后进行归纳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