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8:33

文档简介

专题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元朝行省制推动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上深受中原政治制度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经济:封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租佃制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弛,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3.民族和对外关系:各民族政权并立对峙但以和平交往为主,民族交融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宋元对外贸易超过前代,贸易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思想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儒学复兴,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外传;以宋词、元曲、风俗画为代表的市民化、多元化文学艺术繁荣;少数民族文字产生。
专题二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军事方面: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4.城市发展:打破坊市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5.文化方面: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
6.社会习俗方面:科举制度促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专题三
政治 中央集权 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时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时汉族文人进取无望,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 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文化 科技 印刷术、火 药、指南针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1.(2022·北京学业水平合格考8题)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
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D.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2.(2023·北京学业水平合格考7题)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戒奢从简
C.崇文抑武  D.严刑峻法
3.(2023·广西学业水平合格考6题)《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了(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
4.(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合格考7题)元朝,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一制度(  )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清除了民族隔阂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抑制了土地兼并
5.(2022·广西学业水平合格考5题)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  )
A.商业繁荣发展  B.农业技术先进
C.坊市制度完善  D.城市管理混乱
6.(2023·甘肃学业水平合格考6题)宋代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士族阶层日益走向衰落
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进步
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7.(2022·湖南学业水平合格考5题)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B 为了削弱唐末五代出现的藩镇割据势力,北宋统治者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控制,其中在地方设置转运司对地方财政进行控制,B项正确;枢密使是中央掌管军权的长官,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权力的副相,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D项。
2.C 据材料“罢免宿将兵权……提高士人的地位”可知,为抑制武将实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D 据材料可知,辽国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因俗而治,D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并非地方制度,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并非等级分化,排除B项;因俗而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
4.C 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是行省制度,在行省制度下,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等都受到中央的制约,所以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无法起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排除A项;行省制度的内容涉及管理民族地区,但是行省制度的实施却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问题,并且行省制度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商业繁荣,东京酒肆瓦市经营白昼通夜不断,打破对商业时间限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商业繁荣,与农业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打破了坊市限制,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完成之后,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也带动了南方教育与文化的进步,B项正确;士族阶层在东晋之后逐步走向衰落,至宋代时,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士族阶层已基本消亡,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南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崇文抑武”是宋代重要的政策,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7.A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排除C项;明清时期形成八股取士,排除D项。
3 / 3(共22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
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
展的时期。
1. 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和元朝行省制推动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政
权在政治上深受中原政治制度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
2. 经济:封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租佃制
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
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
弛,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3. 民族和对外关系:各民族政权并立对峙但以和平交往为主,民族交
融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
融出现新高潮。宋元对外贸易超过前代,贸易范围扩大,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
4. 思想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儒学复兴,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
的官方哲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外传;以宋
词、元曲、风俗画为代表的市民化、多元化文学艺术繁荣;少数民
族文字产生。
专题二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
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
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 经济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
土地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
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 军事方面: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4. 城市发展:打破坊市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
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5. 文化方面: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
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
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
6. 社会习俗方面:科举制度促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
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
动更加自由。
专题三 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 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适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时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
全面繁荣;元朝时汉族文人进取无望,促进了
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 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
响了两宋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宋词、话本、
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文化 科技 印刷术、火 药、指南针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火药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1. (2022·北京学业水平合格考8题)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
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
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
A. 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 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D. 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解析:  为了削弱唐末五代出现的藩镇割据势力,北宋统治者在
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控
制,其中在地方设置转运司对地方财政进行控制,B项正确;枢密
使是中央掌管军权的长官,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权力的
副相,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
D项。
2. (2023·北京学业水平合格考7题)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
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无为而治 B. 戒奢从简
C. 崇文抑武 D. 严刑峻法
解析:  据材料“罢免宿将兵权……提高士人的地位”可知,为
抑制武将实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C项正确;A、B、
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 (2023·广西学业水平合格考6题)《辽史》载:“辽国官制,分
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了(  )
A. 行政区划的混乱 B. 等级分化的严重
C. 统治危机的加深 D. 因俗而治的特点
解析:  据材料可知,辽国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
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因俗而治,D项正确;
南、北面官制并非地方制度,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体现了因
俗而治,并非等级分化,排除B项;因俗而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排
除C项。
4. (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合格考7题)元朝,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
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这一制度(  )
A. 缓和了阶级矛盾 B. 清除了民族隔阂
C.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抑制了土地兼并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是行省制度,在行省制度下,地
方的行政、财政、军事等都受到中央的制约,所以行省制度维护了
国家统一,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无法起到
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排除A项;行省制度的内容涉及管理民族地
区,但是行省制度的实施却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材料没
有涉及土地问题,并且行省制度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5. (2022·广西学业水平合格考5题)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
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
夜”营业;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
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  )
A. 商业繁荣发展 B. 农业技术先进
C. 坊市制度完善 D. 城市管理混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商业繁荣,东京酒肆瓦市经营
白昼通夜不断,打破对商业时间限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商业繁
荣,与农业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打破了坊市限制,
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6. (2023·甘肃学业水平合格考6题)宋代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
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 士族阶层日益走向衰落
B.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进步
C.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 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完成之
后,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也带动了南方教育与文化的进步,B项
正确;士族阶层在东晋之后逐步走向衰落,至宋代时,随着社会流
动的加快,士族阶层已基本消亡,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南方经
济与文化的发展,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崇文抑武”是宋代重
要的政策,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7. (2022·湖南学业水平合格考5题)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 科举制的完善 B.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 察举制的发展 D. 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解析: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
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
制,排除C项;明清时期形成八股取士,排除D项。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