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和县两级,最高长官不允许武将担任,也不在当地的行政官员中产生,而是由朝廷派文官去担任,并且三年一换,不得连任。这些变化( )
A.缓解了边防的压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了地方官能力
D.直接促成了向学风气
2.宋代蔡襄担任三司使后,曾做过一次统计:若按照禁军一人每年耗费五十贯、厢军二十贯计算,军队每年总支出高达四千八百余万贯,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表明宋朝( )
A.军队管理混乱 B.军费开支的庞大
C.官僚队伍膨胀 D.军队战斗力较强
3.时人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据该评价可以得出( )
A.变法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B.变法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
C.变法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D.可能是反对派的夸大之词
4.宋人笔记《朝野类要》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都会举行宴射。由殿前马步三司轮差,陪同来使,射于玉津园,如果获胜会有“金带、升转官资之赏”。这表明,宋朝玉津园“宴射”( )
A.深受官僚阶层的欢迎
B.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
C.反映了社会尚武的精神
D.体现了耕战结合的观念
5.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政治家之一,他任用汉人制定各项政治制度,仿照宋朝建立官制,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
A.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
B.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
6.金朝猛安谋克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具有兵民合一的特色
B.沿袭了唐宋政治制度
C.保留契丹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7.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8.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
D.加强了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9.占城稻又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北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福建,后逐渐被政府推广至淮河流域;此外,宋太宗还曾要求将麦、粟、豆等北方农作物向南方推广。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助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农产品的南北交流推动了粮食的增产
C.南方经济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D.中外经济的交流促进了人民生活改善
10.如图为宋代定窑的孩儿枕,该瓷器将枕头设计成幼童的形象,用圆滑的腰部曲线来承接人的头部,儿童俯卧在床榻上,双臂环抱垫起头部,而头部则转向一边,右手持一个绣球,两脚交叉上翘,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宋代定窑孩儿枕( )
A.体现理学对社会秩序的构建
B.注重基本造型的仿古设计
C.可用于研究当时的制瓷技术
D.打破了官窑对烧瓷的垄断
11.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表格。据此,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地区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上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北民大量南迁 B.宋代财政收入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历史渊源
12.相扑角力是宋朝皇帝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天子身边的“内等子”都是从军营里选出的威武之士。他们日夜苦练,只为在之后的相扑升级赛中赢得比赛,进而获得职位。这体现出宋代( )
A.重文轻武的国策有所改变
B.多元化选官体系正式确立
C.统治者注重培养勇武之风
D.统治者耽于享乐疏于朝政
13.朱熹曾比较过“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他明确说:“《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出理学对儒学摒弃和创新
B.“四书”直接显示圣人之道
C.理学思想完全来源于“四书”
D.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
14.有学者指出,宋元话本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下层市民,作品大都涉及婚恋题材,其中不乏对婚俗的描写,从说媒相亲到下聘纳礼、花烛成婚,礼制规定的传统婚姻六礼均有叙写。这可用于说明( )
A.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
B.话本文学受众广泛
C.话本小说属于民间文学
D.婚礼程序较为繁杂
15.郭守敬用改进了的天文仪器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历法改进,制定出新历,元世祖赐名《授时历》。这表明《授时历》( )
A.是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B.标志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
C.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D.领先于世界各国历法编制
16.许倬云在《说中国》一书中指出:“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拼音文字,辽文(契丹文)还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各有特定用途。”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B.少数民族政权的高度完备
C.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高度发展
D.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五代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另外派去的则是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身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附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需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上交中央,地方更无存储。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至于用人集中,则在唐代早已实行了。唯宋朝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的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的。
——摘编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作出的调整。(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调整地方行政管理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寨,虽其设立的初衷是出于军事需要,但实际上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出现了“蕃汉交易,市邑富庶,全胜近边州郡”的繁盛局面,一些堡寨甚至发展为较大的城镇。而范仲淹开通与蕃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一时间“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者达“数万户”。
——摘自杜雪飞《宋代边疆市场研究》
材料二 元“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
——摘自尹江伟《党项民族溯源及其最终
流向探考》、杨万全《回族族源探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概述北宋为维护西北边防安定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西地区民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及其积极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初 300多万户,人口1 000多万
北宋中叶 北方诸路户数突破567万,人口突破2 800万,南方六路676万户,3 380万人口
北宋末年 2 000多万户,人口1亿多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
《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人口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势力迅速衰微,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为了宣扬儒学之道,韩愈又对佛道思想和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给予了猛烈的批判,使文章成为传播儒学的新途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宋之际,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面对儒学的衰败,宋代儒者接续唐代儒者的理想,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最终形成理学,即儒学的复兴它越过汉唐诸儒,恢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儒学的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宋明理学有时候也被称为“佛老化的儒学”,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学术上,也有人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儒学复兴”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B 材料所述措施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所述措施可以防止内乱,而不是缓解边防压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员能力,排除C项;科举制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向学风气,排除D项。
2.B “军队每年总支出高达四千八百余万贯,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体现了军费开支的庞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费开支庞大,不能得出“管理混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队而非官僚队伍,排除C项;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3.D 根据材料可知,该评价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认为其改革发展速度过快,扰乱百姓,加重人民负担,但带有夸张的色彩,因此该评价可能是反对派的夸大之词,故选D项;材料认为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排除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B 根据材料“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都会举行宴射”可知,宋朝玉津园“宴射”是为民族交流所设,故选B项;A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5.B 材料体现的是元昊推行封建化改革,有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故选B项;A、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中国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状态,并非统一国家,排除C项。
6.A 猛安谋克制度规定民众平时从事捕鱼射猎活动,在战争时期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体现了兵民合一的特色,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少数民族特色的制度,排除B项;建立金朝的民族是女真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猛安谋克制的影响,排除D项。
7.C 元朝行省的设置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A项是实行行省制的影响之一,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D 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设立机构配备翻译人员有利于吸引域外人员,加强了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是为域外人员提供便利,域外人员的到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未构成威胁,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外交体制的变革,排除C项。
9.A 北宋时期政府推广新品种的水稻种植,宋太宗向南方推广麦、粟、豆等北方农作物,可知政府助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0.C 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C项正确;孩儿枕未体现理学对社会秩序的构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孩儿枕模仿古代设计,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C 表中内容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的财政贡献超过了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南方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选C项。
12.C 宋朝皇帝从军营中选拔勇武士卒,通过相扑的方式予以提拔褒奖,体现出对勇武之风的重视和培育,故选C项;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通过相扑比赛,给予奖赏,是为了培养勇武的风气,与多元化选官途径确立无关,排除B项;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3.B 材料中朱熹把“四书”比喻为“熟饭”,意为可以直接吃,意味着“四书”所蕴含的圣人之道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其他经典虽然也蕴含着圣人之道,却是“打禾为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后才可以吃,意为圣人之道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故选B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完全”表述绝对,理学思想还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排除C项;朱熹是在比较“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并没有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排除D项。
14.A 材料中关于婚俗的介绍,说明传统礼制婚俗在民间的流行,而礼制在当时主要是儒家倡导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材料整体上反映出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话本的受众范围,排除B项;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所述“六礼”是婚姻习俗的六个程序,不能说明当时婚礼程序的繁杂,排除D项。
15.A 《授时历》在继承宋代历法的基础上,又有郭守敬的实际观测和精密计算,是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故选A项;材料中的《授时历》没有体现中学与西学的融合,排除B项;封建王朝颁行历法主要是为指导农业生产,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历法的比较,D项无法得出,排除。
16.A 根据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接受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的教育,并借鉴汉字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A项正确;B项“高度完备”、C项“高度发展”程度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排除D项。
17.(1)崇文抑武,派文臣任知州,使地方民政权力逐渐掌握在文臣手中;把地方精兵都集中到京师充当由中央控制的禁军;设路级建置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些机构负有各自的行政职能,互不统属且相互掣肘;各路所设置的转运使,把本路所辖各州的赋税上交中央财政;在州一级政府设置通判之职,与知州同领州事,有“监州”之称。
(2)强化了中央集权,维系了宋代的长期统治;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官吏专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下;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在民族政权对峙中处于弱势的局面。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另外派去的则是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得出崇文抑武,派文臣任知州,使地方民政权力逐渐掌握在文臣手中;根据材料“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设路级建置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些机构负有各自的行政职能,互不统属且相互掣肘;根据材料“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需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得出各路所设置的转运使,把本路所辖各州的赋税上交中央财政;根据所学可得出把地方精兵都集中到京师充当由中央控制的禁军;在州一级政府设置通判之职,与知州同领州事,有“监州”之称。第(2)问,根据材料“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维系了宋代的长期统治;根据材料“唯宋朝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得出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在民族政权对峙中处于弱势的局面;根据所学可得出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官吏专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下。
18.(1)政权:西夏。
措施:建立堡寨;设立榷场(互市);达成和议。
(2)特点: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并产生了新的民族。措施:设置行省;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推行四等人制;开渠垦土授田等。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等。
解析:第(1)问,名称:结合所学可知,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措施:由材料一“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寨”可得出建立堡寨;由材料一“而范仲淹开通与蕃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可得出设立榷场(互市);结合所学可得出达成和议。第(2)问,特点:由材料二“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
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及所学可得出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并产生了新的民族。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包括设置行省;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推行四等人制;开渠垦土授田等。积极影响:由材料二“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加强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等方面说明。
19.(1)状况:人口呈稳步增长趋势;人口分布不均衡,南方人口多于北方。
(2)表现:商业城市和集镇的增多;城市内坊市格局打破和经营时间放开;纸币“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形式;海外贸易繁盛。
原因: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放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宋初”“300多万户,人口1 000多万”“北宋末年”“2 000多万户,人口1亿多”可概括出户数多、增长快,人口多增长快;根据材料一“北方诸路户数突破567万,人口突破2 800万,南方六路676万户,3 380万人口”可概括出南方户数、人口超过北方。第(2)问,表现:据材料二“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可概括出商业城市众多;根据材料二“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可概括出较大城市数量剧增;根据材料二“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可概括出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材料二“‘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可知出现纸币;根据材料“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可概括出海外贸易繁盛。原因:根据材料二“宋初”“人口1 000多万”“北宋末年”“人口1亿多”可知人口的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根据材料二“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可知,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放松。
20.观点:唐宋儒学复兴是唐宋政治、经济发展及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评述:唐宋之际,由藩镇割据走向中央集权需要恢复被破坏了的价值体系以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大增,代表士族势力的价值体系及文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当时儒学又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儒者为了复兴儒学,采用复古的方式,重视传统经典,又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开创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理学的形成实现了思想文化的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对宋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首先确立观点,根据材料一“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势力迅速衰微,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与材料二“唐宋之际,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去重读圣贤著作”可提炼观点为唐宋儒学复兴是唐宋政治、经济发展及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其次评述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唐宋儒学复兴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要做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 / 3(共55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和县两级,最高长官不允许
武将担任,也不在当地的行政官员中产生,而是由朝廷派文官去担
任,并且三年一换,不得连任。这些变化( )
A. 缓解了边防的压力
B.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提高了地方官能力
D. 直接促成了向学风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所述措施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故选B项;材料所述措施可以防止内乱,而不是缓解边防压
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员能力,排除C项;科举制的发展直
接促成了向学风气,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宋代蔡襄担任三司使后,曾做过一次统计:若按照禁军一人每年耗
费五十贯、厢军二十贯计算,军队每年总支出高达四千八百余万
贯,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表明宋朝( )
A. 军队管理混乱 B. 军费开支的庞大
C. 官僚队伍膨胀 D. 军队战斗力较强
解析: “军队每年总支出高达四千八百余万贯,占整个财政收
入的六分之五”体现了军费开支的庞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
军费开支庞大,不能得出“管理混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
军队而非官僚队伍,排除C项;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时人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
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
天下。”据该评价可以得出( )
A. 变法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B. 变法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
C. 变法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D. 可能是反对派的夸大之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评价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认为
其改革发展速度过快,扰乱百姓,加重人民负担,但带有夸张的色
彩,因此该评价可能是反对派的夸大之词,故选D项;材料认为变
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排除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宋人笔记《朝野类要》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
使,都会举行宴射。由殿前马步三司轮差,陪同来使,射于玉津
园,如果获胜会有“金带、升转官资之赏”。这表明,宋朝玉津园
“宴射”( )
A. 深受官僚阶层的欢迎
B. 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
C. 反映了社会尚武的精神
D. 体现了耕战结合的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
都会举行宴射”可知,宋朝玉津园“宴射”是为民族交流所
设,故选B项;A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
无关,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政治家之一,他任用汉人
制定各项政治制度,仿照宋朝建立官制,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 )
A. 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
B.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元昊推行封建化改革,有助于少数民族政
权的封建化,故选B项;A、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中国
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状态,并非统一国家,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金朝猛安谋克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凡猛
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以
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
A. 具有兵民合一的特色
B. 沿袭了唐宋政治制度
C. 保留契丹民族的传统
D. 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猛安谋克制度规定民众平时从事捕鱼射猎活动,在战争
时期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体现了兵民合一的特色,A项正确;
猛安谋克制是少数民族特色的制度,排除B项;建立金朝的民族是
女真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猛安谋克制的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
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
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
A. 促进民族交融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元朝行省的设置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山
川形便,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
项;A项是实行行省制的影响之一,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
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
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
措( )
A. 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
D. 加强了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设立机构配备
翻译人员有利于吸引域外人员,加强了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D项;据所学可知,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A项与史实不符,排
除;“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是为域外人员提供便利,域外人员
的到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未构成威胁,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材料未体现外交体制的变革,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占城稻又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北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福
建,后逐渐被政府推广至淮河流域;此外,宋太宗还曾要求将麦、
粟、豆等北方农作物向南方推广。由此可知,当时( )
A. 政府助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 农产品的南北交流推动了粮食的增产
C.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D. 中外经济的交流促进了人民生活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北宋时期政府推广新品种的水稻种植,宋太宗向南方推
广麦、粟、豆等北方农作物,可知政府助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故
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如图为宋代定窑的孩儿枕,该瓷器将枕头设计成幼童的形象,用
圆滑的腰部曲线来承接人的头部,儿童俯卧在床榻上,双臂环抱
垫起头部,而头部则转向一边,右手持一个绣球,两脚交叉上
翘,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宋代定窑孩儿枕( )
A. 体现理学对社会秩序的构建
B. 注重基本造型的仿古设计
C. 可用于研究当时的制瓷技术
D. 打破了官窑对烧瓷的垄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
瓷器中的珍品,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
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C项正确;孩儿枕未体现理学对社会秩
序的构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孩儿枕模仿古代设计,排除B
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
的表格。据此,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地区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上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
足” A. 北民大量南迁 B. 宋代财政收入
C. 经济重心南移 D. 苏杭历史渊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表中内容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的财政贡献
超过了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南方太湖流域成为重要
的粮仓,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
域,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相扑角力是宋朝皇帝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天子身边的“内等
子”都是从军营里选出的威武之士。他们日夜苦练,只为在之后
的相扑升级赛中赢得比赛,进而获得职位。这体现出宋代( )
A. 重文轻武的国策有所改变
B. 多元化选官体系正式确立
C. 统治者注重培养勇武之风
D. 统治者耽于享乐疏于朝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宋朝皇帝从军营中选拔勇武士卒,通过相扑的方式予
以提拔褒奖,体现出对勇武之风的重视和培育,故选C项;宋代
重文轻武的国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通过相扑比赛,给予奖
赏,是为了培养勇武的风气,与多元化选官途径确立无关,排除
B项;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朱熹曾比较过“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他明确说:
“《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他经,是打禾为
饭。”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映出理学对儒学摒弃和创新
B. “四书”直接显示圣人之道
C. 理学思想完全来源于“四书”
D. 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朱熹把“四书”比喻为“熟饭”,意为可以直
接吃,意味着“四书”所蕴含的圣人之道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其
他经典虽然也蕴含着圣人之道,却是“打禾为饭”,需要经过多
道工序后才可以吃,意为圣人之道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故选B
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完全”表述绝
对,理学思想还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排除C项;朱熹是在比
较“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并没有否定“六经”的作用
和地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有学者指出,宋元话本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下层市民,作品大都涉
及婚恋题材,其中不乏对婚俗的描写,从说媒相亲到下聘纳礼、
花烛成婚,礼制规定的传统婚姻六礼均有叙写。这可用于说明
( )
A. 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
B. 话本文学受众广泛
C. 话本小说属于民间文学
D. 婚礼程序较为繁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关于婚俗的介绍,说明传统礼制婚俗在民间的
流行,而礼制在当时主要是儒家倡导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
容,因此材料整体上反映出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话本的受众范围,排除B项;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材料所述“六礼”是婚姻习俗的六个程序,不能说明
当时婚礼程序的繁杂,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郭守敬用改进了的天文仪器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
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
了历法改进,制定出新历,元世祖赐名《授时历》。这表明《授
时历》( )
A. 是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B. 标志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
C. 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D. 领先于世界各国历法编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授时历》在继承宋代历法的基础上,又有郭守敬
的实际观测和精密计算,是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故选A
项;材料中的《授时历》没有体现中学与西学的融合,排除B
项;封建王朝颁行历法主要是为指导农业生产,C项材料没有
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历法的比较,D项无法
得出,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许倬云在《说中国》一书中指出:“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的教育,是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
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
拼音文字,辽文(契丹文)还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各有特定
用途。”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B. 少数民族政权的高度完备
C.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高度发展
D. 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演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接受中国(中原)传统的典
籍的教育,并借鉴汉字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反映了这一时期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A项正确;B项“高度完备”、C项
“高度发展”程度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生
活方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五代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另外派去的则是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身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附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
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需把
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中央,另一
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上交中央,地方更无存储。所谓宋代的
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至于用人集
中,则在唐代早已实行了。唯宋朝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
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的军
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
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的。
——摘编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作出
的调整。(6分)
答案: 崇文抑武,派文臣任知州,使地方民政权力逐
渐掌握在文臣手中;把地方精兵都集中到京师充当由中央控
制的禁军;设路级建置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这些机构负有各自的行政职能,互不统属且相
互掣肘;各路所设置的转运使,把本路所辖各州的赋税上交
中央财政;在州一级政府设置通判之职,与知州同领州事,
有“监州”之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另外派去的则是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得出崇文抑武,派文臣任知州,使地方民政权力逐渐掌握在文臣手中;根据材料“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设路级建置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些机构负有各自的行政职能,互不统属且相互掣肘;根据材料“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需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得出各路所设置的转运使,把本路所辖各州的赋税上交中央财政;根据所学可得出把地方精兵都集中到京师充当由中央控制的禁军;在州一级政府设置通判之职,与知州同领州事,有“监州”之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调整地方行政管理的影
响。(6分)
答案: 强化了中央集权,维系了宋代的长期统治;在
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官吏专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但也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下;造成宋
代积贫积弱,在民族政权对峙中处于弱势的局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维系了宋代的长期统治;根据材料“唯宋朝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得出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在民族政权对峙中处于弱势的局面;根据所学可得出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官吏专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
寨,虽其设立的初衷是出于军事需要,但实际上推动了西北地区
的经济开发,出现了“蕃汉交易,市邑富庶,全胜近边州郡”的
繁盛局面,一些堡寨甚至发展为较大的城镇。而范仲淹开通与蕃
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一时间“羌汉
之民,相踵归业”者达“数万户”。
——摘自杜雪飞《宋代边疆市场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元“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
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
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
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
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
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
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
——摘自尹江伟《党项民族溯源及其最终
流向探考》、杨万全《回族族源探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
并结合所学,概述北宋为维护西北边防安定所采取的措施。
(4分)
答案: 政权:西夏。
措施:建立堡寨;设立榷场(互市);达成和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名称:结合所学可知,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措施:由材料一“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寨”可得出建立堡寨;由材料一“而范仲淹开通与蕃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可得出设立榷场(互市);结合所学可得出达成和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西地区民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
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及其积极影响。(8分)
答案: 特点: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并产生了新的民
族。措施:设置行省;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推行四等人
制;开渠垦土授田等。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河西地区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丝绸之路的
畅通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特点:由材料二“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及所学可得出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并产生了新的民族。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包括设置行省;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推行四等人制;开渠垦土授田等。
积极影响:由材料二“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
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最终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
往交流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加强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管
理、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等方面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初 300多万户,人口1 000多万
北宋
中叶 北方诸路户数突破567万,人口突破2 800万,南方六路676万户,3 380万人口
北宋
末年 2 000多万户,人口1亿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
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
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
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
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
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
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人口状况。(6分)
答案: 状况:人口呈稳步增长趋势;人口分布不均衡,南方人口多于北方。
解析: 根据材料一“宋初”“300多万户,人口1 000多万”“北宋末年”“2 000多万户,人口1亿多”可概括出户数多、增长快,人口多增长快;根据材料一“北方诸路户数突破567万,人口突破2 800万,南方六路676万户,3 380万人口”可概括出南方户数、人口超过北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
及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8分)
答案: 表现:商业城市和集镇的增多;城市内坊市格
局打破和经营时间放开;纸币“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
要形式;海外贸易繁盛。
原因: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政府对社
会控制的放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表现:据材料二“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可概括出商业城市众多;根据材料二“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可概括出较大城市数量剧增;根据材料二“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可概括出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材料二“‘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可知出现纸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可概括出海外贸易繁盛。原因:
根据材料二“宋初”“人口1 000多万”“北宋末年”“人口1亿多”
可知人口的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手工
业的进步;根据材料二“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
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可知,政
府对社会控制的放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
族势力迅速衰微,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为了宣
扬儒学之道,韩愈又对佛道思想和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给予了
猛烈的批判,使文章成为传播儒学的新途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唐宋之际,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
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面对儒学的衰败,宋代儒者接续
唐代儒者的理想,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最终形成理学,即儒
学的复兴它越过汉唐诸儒,恢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
儒学的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宋明理学有时候也被称为
“佛老化的儒学”,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不同。因此
在学术上,也有人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儒学复兴”进行评述。 (要
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观点:唐宋儒学复兴是唐宋政治、经济发展及阶级关系变
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评述:唐宋之际,由藩镇割据走向中央集权需要恢复被破坏了的
价值体系以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
地主势力大增,代表士族势力的价值体系及文学已不适应时代发
展,当时儒学又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儒者为了复兴儒
学,采用复古的方式,重视传统经典,又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
开创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理学的形成实现了思想文化的创
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对宋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确立观点,根据材料一“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
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势力迅速衰微,唐代出现了韩愈等
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与材料二“唐宋之际,长期的战乱、分裂、
民族杂糅……去重读圣贤著作”可提炼观点为唐宋儒学复兴是唐
宋政治、经济发展及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其次
评述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唐宋儒学复兴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
展开,要做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