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七年级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七年级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15:37:43

文档简介

2025 年立山区小升初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附:凡主观性试题,大意正确,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一、积累与运用(36 分)
1.(2 分)(要求:使用正楷字体,笔画完整无错误,字体大小均匀、结构匀称,卷面整洁。错字、漏字、
多字每处错误扣 0.5 分,扣完为止;字迹稍有潦草,扣 0.5 分,半数以上字潦草或难以辨识,可赋 0 分)
2.(6 分)
(1)(4 分)①jìng ②zhú ③支 ④梁
(2)(2 分)C
3.(2 分)D
4.(8 分)
(1)(2 分)④ 将“逗号”改为“顿号”
(2)(2 分)⑤ 删去“通过”
(3)(4 分)纟 4 竖 ③
5.(5 分)
(1)(2 分)D
(2)(3 分)时间错误,武松打虎是在晚上,不应该有太阳;道具错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不应该
拿刀;服装错误,打虎时武松还不是“行者”装束(第①题和第②题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一点 1 分)
③施耐庵
6.(2 分)作比较,列数字
7 (4 分)
(1)阳光照在书页上。
(2)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3)难道真理不是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4)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不得不回家里去。
8.(7 分)
(1)朝露待日晞(2)春来江水绿如蓝(3)南朝四百八十寺(4)一水护田将绿绕(5)只留清气满乾坤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每空 1 分,增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13 分)
(一)(3 分)
9.(3 分) B
(二)(10 分)
10.(3 分)A
11. (2 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
12. (2 分)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3. (3 分) 参考示例:
小语,《书戴嵩画牛》这篇课文中戴嵩因为没观察真牛斗架,所以把尾巴画错了,说明实践才能出真知
(或:要尊重事实,脱离实际容易犯错。1 分)。观察植物也是这样,查资料只能得到别人的结论,会忽
略植物真实的现象。所以你要亲自观察,才能了解植物真实的生长变化,真正了解生命规律,这比单纯查
资料更有意义(2 分)
三、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7 分)
14. (2 分) C
15. (3 分) ①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种植区域更广。②食用更方便,脱壳可直接煮食。③产量高,能供养
大量人口。
16. (2 分) 2024 年我国稻谷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小麦和豆类;豆类的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低于稻
谷和小麦;小麦的播种面积和稻谷接近,但总产量明显低于稻谷;三种作物中,稻谷的种植效益最高。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 1 分)
(二)(14 分)
17. (3 分) ①清晨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训练场,进行体能或队列训练 ②战术演练中,听到冲锋号后奋勇冲
锋③熄灯号
18. (3 分) 运用比喻,将“军号声”比作“纽带”(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军号声连接着“我”与军
营之间亲密的情感,突出了军号声对于“我”的重要意义(2 分)。
19. (3 分) 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长教育“我”时的严肃态度和坚定语气;表现了班
长纪律严明,对战士要求严格,揭示了军纪的严肃性。
20. (3 分) 对军营生活和战友的深切眷恋与不舍;对军旅生活的无限珍视,对军人身份的自豪;对青春岁
月逝去的感伤。
21. (2 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具体声音 1 分,清晰描述出感受或影响 1 分。)示
例一:厨房里妈妈炒菜的“滋啦”声让我难忘。每次听到这声音,心里便涌出一股暖流,知道妈妈正在为
我们准备晚餐,这声音让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来自家人点滴的关爱。
示例二:运动赛场上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让我难忘。当我精疲力竭时,这声音化作力量推着我冲向终点,
让我明白了集体的团结与力量。
示例三:下雨时,屋檐上的雨滴敲打青石板的“嗒嗒”声深深印刻在我心里。它让我想起暑假在乡下外婆
家的童年时光,嘈杂中透着宁静。
四、写作(30 分)(略)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
(全卷共四道大题。满分 10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6 分)
1. 请用正楷字体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 分)
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小题。(6 分)
体育的盛会,从来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________是文化交流的盛会。在 2025 年第 12 届世界运动
会的赛场内外,处处可见________的文化印记。吉祥物“蜀宝”“锦仔”分别以大熊猫和川金丝猴为原
型;奖牌“竹光”正面________金沙太阳神鸟纹饰;作为世运会历史上首(zhī)火炬,“竹梦”的外观设
计巧借火炬造型、竹子色彩、青铜纹样等,取名意为“逐梦”,呼应了火炬传递的口号“牵手世运,点燃
梦想”……这些文化符号如同一座无形的桥(liáng),连接起不同国家的青年,让他们在交流中________
情感、在互鉴中分享收获。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①竞________ ②逐________ ③(zhī)________ ④(liáng)________
(2)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却 鲜艳 融入 增强 B. 却 鲜明 混入 增进
C. 更 鲜明 融入 增进 D. 更 鲜艳 混入 增强
3.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A. 在大自然这位魔术师手中,云海的形态似千变万化的画卷,让人应接不暇。
B. 只有登得高、望得远,看清事物发展的大势,处理问题时才会胸有成竹、收放自如。
C. 在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想把身体里贮蓄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D.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半年后,整个人已是万象更新。
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小题。(8 分)
①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②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纽带。
③2024 年 12 月 4 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④贴年画,逛庙会、赏花灯……⑤春节期间,通过各地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延续着中国人的过年
传统,烘托出浓浓年味。
(1)语段中第______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第______句存在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纽”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第五笔的笔画名称是______。“纽”
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器物上可以抓住而提起来的部分②纽扣③枢纽④瓜果等刚结的果实。在“纽带”
这个词语中应选第______种解释。(4 分)
5.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 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B.冰心,原名谢婉莹,著有《繁星》《春水》等,她在《忆读书》中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
书。
C.《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D.诸葛亮、刘备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草船借箭”和“猴王出世”这两个故事都选自这部小说。
(2)学校开展“读水浒·绘插图”阅读展示活动,小文同学为《景阳冈武松打虎》绘制了一幅插图(下图所
示),却未能入围。评委给出的理由是“插图与原著不符,存在知识性错误”。依据原著,指出插图中的
错误(请至少指出两处),并填写出这部名著的作者。(3 分)
①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浒传》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2 分)
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光学空间望远镜全称是载人空间站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望远镜的大小相当于一
辆大客车,立起来有三层楼高,重达十几吨。
这句话运用了(1)__________和(2)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巡天空间望远镜
大、高、重的特点。
7. 按要求改写句子。(4 分)
(1)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摊开的书页上。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古诗文填空。(7 分)
(1)青青园中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2)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忆江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冕《墨梅》)
( 6) 清 代 郑 燮 的 《 竹 石 》 一 诗 中 , 借 岩 竹 的 坚 韧 顽 强 , 表 达 诗 人 刚 正 不 阿 的 骨 气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3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9 题。(3 分)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9.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句中“九”“万”是虚指,“九曲”“万里”两个词突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
点。
B. 前两句描绘了两个静止的画面,写出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
气势。
C. 后两句想象丰富,巧用牛郎织女的典故,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人奇异的神话世
界。
D.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0 分)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
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0.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好书画 勤奋好学
B. 尤所爱 怨天尤人
C. 一日曝书画 日初出大如车盖
D. 有一牧童见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
11. 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处士笑而然之。
1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古 语 有 云 耕 当 问 奴 织 当 问 婢
13. 班级开展"校园植物观察记录"活动,要求同学们观察一种校园植物并记录其生长变化,完成观察报告。
小语同学却说:"查资料就行,何必自己观察?"打算随便应付。请你结合上文所揭示的道理,写一段话劝
说小语。(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4—16 题。(7 分)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
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
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
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
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摘编自《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①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
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
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
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②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
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
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
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
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 1 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
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
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摘编自《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4 年中国稻谷、小麦、豆类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万吨) 单位面积产量
(公斤/公顷)
稻谷 29006.9 20753.5 7154.7
小麦 23578.4 14009.9 5939.6
豆类 11822.0 2362.8 1998.6
14. 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2 分)
A. 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 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 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 1 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D. 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15. 材料一提到“水稻比小麦占优势”,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水稻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 分)
16.观察材料三的统计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至少写出两点)(2 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7—21 题。(14 分)
声声军号入梦来
余国强
①我离开军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声声军号依旧时常在我的梦中响起。那声音宛如一条纽带,将我
与火热军营紧紧连结。
②记得刚入伍的时候,每到清晨,起床号准时划破寂静。老兵们总能迅速起床,动作麻利地整理内
务。他们三两下就能把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我有时睡眼惺忪地起床,动作缓慢。有一次,我
因为动作太慢,挨了批评。班长严肃地说:“军号就是命令,军人要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若是在战场
上,晚一秒钟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从那以后,我开始严肃对待每一次军号响起。声声军号以及班
长的批评教育,让我养成令行禁止的作风。
③出操号是饱含活力的乐章。清晨,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走向训练场,进行体能
或队列训练。一股昂扬的精气神,洋溢在我们身上。
④在众多军号声中,冲锋号最让人热血沸腾。在一次战术演练中,对方炮火轰鸣,战场环境恶劣。我
们只能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地面上遍布的尖锐石子和荆棘,划破了我们的皮肉。然而,大家都咬紧牙关,
一声不吭。突然,冲锋号响起,战友们瞬间跃起,向前冲去。我也不顾一切奋勇向前。我们的心中只有一
个信念: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冲锋过程中,我看到身边有战友被障碍绊倒,又迅速爬起来,继续向前
冲。尽管这只是一次演练,但冲锋号所激发的战斗血性,让我刻骨铭心。
⑤离开军营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我静静地听着熄灯号。想到即将离开这片浸透我青春汗水的热土,离
开朝夕相处的战友,心中顿时五味杂陈。我想起和战友在烈日下站军姿,汗水湿透衣衫的模样;想起在雨
中进行拉练奔袭,满身泥水的样子;想起在节日里,我们一起帮厨包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食堂的温馨场
景……点点滴滴的军旅生活细节,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回放。
⑥那些火热的日子以及声声军号,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成为珍贵的回忆。它让我始终记得自己曾
是一名军人,激励我在今后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17.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 分)
军号种类 “我”的军旅生活场景
起床号 清晨起床整理内务,因动作慢被批评,由此养成令行禁止的作风
出操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冲锋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夜晚就寝,临别前一夜回忆军旅生活点滴细节
18.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直线的句子。(3 分)
那声音宛如一条纽带,将我与火热军营紧紧连结。
19. 选文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班长严肃地说:“军号就是命令,军人要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若是在战场上,晚一秒钟就可能付出
生命的代价……”
20.选文第⑤段中写“心中顿时五味杂陈”,说说作者在那一刻内心有哪些复杂的情感?(3 分)
21.军号声在作者心中是“珍贵的回忆”,生活中有没有一种声音让你印象深刻?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或影
响?请简要分享。(2 分)
四、写作(3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30 分)
当你跨进新校园的大门,一段崭新的旅程已然开启。回望成长路上,总有一些回忆会让你心头一暖:
或许是某个难忘的瞬间,比如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时;或许是某个重要的人,比如雨中为你撑伞的老师;
又或是某个有意义的地方,比如老屋门前的梧桐树下……这些珍贵的记忆,如同藏在心底的烛光,永远温
暖着你。
请以“往事依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写出真情实感。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④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 5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