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学情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学情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11:0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学情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五叶纹”陶块,图中刻画了栽种于筐状结构中的叶菜类植物,五叶中有一叶居中挺立,两侧各有两片叶子对称分布,叶片形态粗壮饱满,充满生机。该图案最能实证河姆渡人( )
A.已步入原始农耕社会 B.最早掌握蔬菜种植技术
C.具备高超的制陶技术 D.采用氏族共同劳动方式
2.汉初,诸侯王“掌治其国”。“七国之乱”平定后,朝廷剥夺了诸侯王在封国内任免官吏的权力,汉景帝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这( )
A.标志着郡国并行制度的终结 B.印证了郡县制的历史合理性
C.促使地方行政机构精简整合 D.拓展了西汉朝廷的管辖范围
3.宋文帝(424—453年在位)多次下令,要求各级官吏督责“游食之徒,咸令附业”,务使“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并修复了很多堤、堰、陂、泽等水利工程。宋文帝此举( )
A.取得了对北方政权的优势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C.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延续了传统的重农政策
4.在唐朝的达官显宦群体当中,“出自卑门,以文辞自立”者有之,“门阀有素,资望自高”者亦有之。因而有“文章世上争开路,阀阅山东拄破天”的说法。这说明唐代( )
A.官僚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存在差异化的晋升通道 D.以诗赋文学为取士标准
5.13世纪时,宋、金、蒙古激烈攻防对抗,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中国早期火器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火药与金属材料的结合,先后创制出铁火砲和铜火铳,这反映出( )
A.军事需求推动技术进步 B.农耕文明军事优势明显
C.火药技术始于宋元时期 D.政权并立阻碍技术传播
6.明前中期,“卑幼遇尊长,道旁拱手让先履”。到明后期,“冠人财主,驾车乘马,扬扬过闾里;刍牧小奚,见仕官辄指呼姓名无忌惮”。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弱化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嬗变 D.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7.甲午中日战争后,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890年上海有168129人,而到甲午战后的1910年时激增至1185859人,二十年中增加六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江浙地区的手工业者和农民。这一变化源于( )
A.农村人口的转移 B.实业救国的兴起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自然经济的解体
8.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0.8%,农民党员占17.8%。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时,农民党员占76%,而工人党员占10%。到1934年,全国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农民党员所占比例也进一步扩大。这说明( )
A.工人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地位下降
B.国民革命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出现了变化
9.1952年编写《农民文化课本》时,《人民教育》刊文批评了脱离学员生活实际的单纯识字观,强调“识字是手段,不是目的”,扫盲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工农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与责任”。这一主张意在( )
A.建构新型政治认同 B.提升经济生产技能
C.凝聚磅礴革命力量 D.完善基层文教体系
10.如下为2011—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演变趋势图。由此可见,党和政府( )
数据来源: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A.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D.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11.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古典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体现出( )
A.地理决定文明程度 B.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C.世界文明的多样化 D.农耕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12.亚里士多德说“那些在哲学、诗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杰出人物都明显地有着忧郁的性情”;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中进一步阐释:“在那个时代,任何认真的思考都必然使人陷入忧郁的情绪。”据此可知,“忧郁”的情感( )
A.反映了古希腊智者对个体价值的关切
B.凸显了宗教束缚下人们对命运的无奈
C.映射了文艺复兴前夜人文主义的曙光
D.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无所适从
13.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三年法案》规定:“至少3年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排除天主教徒的王位继承权,另外还规定非经“议会两院”奏请,国王无权免除“终身任职法官”的职务。这两部法律( )
A.确立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B.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C.体现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解决了教会与国王的矛盾
14.1849年,美国哲学家梭罗在《不服从论》中称:“如果政府的法律不公正,如果政府要你们对别人施加暴政,那么,我觉得,你们就应该不服从。”据此可知,梭罗( )
A.宣扬主权在民的理念 B.鼓动民众反对君主专制
C.强调法律至上的原则 D.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5.如图宣传漫画中,画面的主体是一位高大、健硕的工人紧握双拳,高抬右臂,伸出右脚踹向一群惊慌失措的欧美资本家和军人。画面上的标语是“劳动是世界的主人”和“无产阶级专政三年”。该漫画表明( )
A.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16.据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已达1.22亿,其中苏丹、缅甸和乌克兰等地的激烈冲突仍然是大规模流离失所的主要原因。这反映出( )
A.人类生存环境渐趋恶化 B.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凸显 D.地区冲突影响国际治理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致形成了两类城市,其一是在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或者是在近代国内资本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如蚌埠和郑州等;其二是由封建传统城市转变而来的资本主义城市,如一些城市长久以来就是全国或地区的统治中心,北京、成都、南昌等地均属于这些城市,另有一些是封建传统城市,在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形成旧、新两城并峙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有南京、宁波和九江等。
——摘编自江沛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德国19—20世纪城镇化主要包括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40—7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阶段,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技术进步带来了产业发展,使得人口集聚,城市初具发展规模。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加速发展阶段,德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城镇化加速。此阶段城镇化率从36%上升至60%,德国仅用了40年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步入了工业化、城镇化社会,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期。
——摘编自陈昱《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互动机理及政策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德两国城市发展的不同特征。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丰富的思想学说、经验智慧、道德传统与民族精神等,即便到了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王虎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流行的全球史著作通常将非洲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归因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将非洲描绘为被动的承受者。这些著作长期以来过于关注殖民时代以来的历史,对殖民时代以前的历史关注相对较少。近年来,非洲古代史和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非洲跨越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文明交往,力图证明非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迈克尔·A.戈麦斯(MichaelA.Gomez)将古代和中世纪的西非纳入世界历史的框架之中,强调西非国家马里和桑海与北非、埃及的商业联系和交往对地中海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影响。
——摘编自李鹏涛《全球史视野下的非洲史书写》
材料二 今日被视为“全球南方”的典型区域,如广大亚洲地区、非洲大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等,在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西方崛起”的动力解释众说纷纭,但不容否定的总体历史事实是,广大亚非拉世界牺牲了自然资源、劳动力、民族独立和精神自主,以不平等的全球化参与,助力了北方国家的崛起与繁荣。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西欧是世界关系中这场非凡革命的主要受益者。”
——摘编自王邵励《“全球南方史学”的三重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全球史著作书写非洲历史的局限性,并概括近年来非洲史研究的新突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角色,并说明近年来的非洲史研究对当代历史书写的启示。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A
6.B
7.D
8.C
9.A
10.D
11.B
12.C
13.C
14.A
15.C
16.D
17.(1)殖民外力主导:列强通过开埠通商、设立租界(如上海、天津),控制海关与贸易,塑造殖民地化城市格局;本土经济转型: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铁路枢纽建设(如郑州、蚌埠)推动工商业城市形成;传统政治惯性:封建统治中心(如北京、成都)依托官僚体系维持功能,部分城市在殖民冲击下形成“新旧并峙”二元结构。
(2)特征:殖民城市(上海、青岛)受控于外国资本,传统城市(南京、九江)新旧冲突,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德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联动,城镇化率高。
18.论题:“以民为本”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阐述:“以民为本”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早在西周时期,即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以民为本”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思想共识,统治者们更加关注对社会的治理和民众生活的调整,这为中华传统文化种下了民主性与人民性的基因;西汉时期,强调“仁”的传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此后绵延不断,并逐渐影响到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以民为本”的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自产生以来,始终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19.(1)研究时空局限:过度聚焦殖民时代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忽视前殖民时期非洲社会内在发展;叙事视角偏颇:片面强调非洲作为“被动承受者”,弱化其文明主体性。
新突破方向:通过考古与跨区域交往研究,重构非洲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2)双重角色:前殖民时代的主动参与者,殖民时代的被迫牺牲者,全球体系中的价值输出者,历史话语的失语者。
历史启示:打破西方中心叙事需发掘南方国家文明自主性,重构平等的全球史观;揭露殖民掠夺本质,批判资本主义扩张暴力;倡导多元文明互鉴与平等交流的正确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