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历史 多元表达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是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闻作品,是一则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 其独特的视角,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的交织,恰到好处的对比和细节描写,值得反复品味。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 中国抗疫记》是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闻作品,是一篇综合报道,也是一篇工作通讯。记者运用翔实的材料,综合叙述了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深入总结了取得胜利的原因,深刻反思了抗疫斗争的经验教训,有着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其中弘扬的伟大抗疫精神、"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人蓬勃之力。文章政治站位高, 思想认识深刻,对于学生认识伟大抗疫精神、树立理想信念具有启示意义;精选的细节,感人的话语,精准的数字,凸显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品格;诗文典故的引用,凝练整饬的语句,精警动人的议论,使得文本厚重典雅,富有思想深度;饱含情感的语句与深刻睿智的思考相映成趣,使得文本摇曳多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过新闻的相关知识,对此并不陌生。但对于新闻特色的语言和新闻背景的作用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对新闻报道者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感知不够,无法把握新闻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观点和情感上还需加强。
三、新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确定了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 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梳理行文思路,了解新闻事实。
2.辨识消息和通讯的文体特征,掌握其写作技巧。
3.体会新闻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辨识消息和通讯的文体特征。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新闻作品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相结合的特点。
五、学习活动
情境导入:
级部走廊文化宣传栏要开设一期“国家记忆”专题,为完成版面制作,制作组要求我们从新闻作品中选择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进行展览宣传,为此我们决定从“香港回归”和“2020 抗疫”两个新闻事件中选择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完成宣传版面的画面选择和文字撰写。
学习任务一:梳理思路,了解新闻事实
活动 1.快速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梳理行文思路,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单
导语
主体 时间 新闻事实(现实场景) 背景材料(历史背景)
结语
教师明确
导语 末任港督离港,英国管制终结
主体 时间 新闻事实(现实场景) 背景材料(历史背景)
4 时 30 分 港督府告别仪式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6 时 15 分 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56 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子夜 时分 政权交接仪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0 时 40 分 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 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结语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设计意图】
立足文本,对消息的结构和行文思路有清晰的认识,了解新闻实,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活动 2.快速阅读《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圈画关键词句,给每一节拟小标题,完成“抗疫纪实大事表”。
导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参考分析】
导语 悲壮雄浑的篇章
(一) 党的坚强领导
(二)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三)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四)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五) 科学防治,效果显著
(六)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七) 合作抗疫, 中国担当
(八) 重换生机,展望未来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了解新闻事实,感受文章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特点。
学习任务二:品析语言,体会情感态度
活动 1.比较阅读法新社的相关报道和《别了,“不列颠尼亚”》,谈谈同一新闻事实背后的情感与态度有何不同。思考不同的情感态度是如何体现的。
法新社报道与本文的对比
法新社报道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第 28 任总督即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了他在这里的官邸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彭定康乘坐官方豪华轿车在《过去的好时光》乐曲声中前往码头, 出席由英国军乐团和歌舞演员参加的落日告别仪式 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 5 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问题链:
①法新社的报道客观吗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报道不客观吗
②两篇新闻都客观,但是两篇新闻的意味又很不同。《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意味 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法新社的报道是纯客观的,没有表现情感与态度吗
【参考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对外新闻,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香港 156 年的异族统治,我们有权表示愤怒,但是这种激情的表达,必须遵循理性和法制的原则,表达要得体,既要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一味的冷嘲热讽,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这点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功不可没。
【设计意图】
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中方的情感态度和倾向立场的作用。
活动 2.小组合作,品析语言。思考: 除了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中方的情感态度和倾向立场?
篇目 例句 赏析角度 情感态度
《别》
【参考分析】①用词②对比手法
【设计意图】体会用词、对比手法对表现中方的情感态度和倾向立场的作用,体会新闻作品将情感抒发和理性表达相结合的特点。
活动 3.小组合作,品析语言,体会其中的情感态度。
篇目 例句 赏析角度 情感态度
《在》
【参考分析】①名言②古诗③格言式句子④修辞
【设计意图】
体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 感受名言、诗句、格言式句子穿插其中的写法。
学习任务三:梳理归纳,辨识文体特征
活动: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填写以下学习任务单,辨识消息和通讯的文体特征。
篇目 文体 篇幅 时效性 结构 行文思路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别》
《在》
【参考分析】
篇目 文体 篇幅 时效性 结构 行文思路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别》 消息 短 强 结构严谨 时间顺序 叙述为主 简洁明了 含蓄克制
《在》 通讯 相对较长 相对较弱 灵活多样 多层次 多角度 综合多样 生动形象 饱含深情
图一: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维多利亚湾附近的建筑上张灯结彩庆祝回归。
图二:3 月 5 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0 多岁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 CT 途中,特意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 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图三:4 月 1 日,德州市齐河县,山东援助湖北首批返鲁人员完成集中隔离休整,分批返回,与亲人团聚。5 岁的儿子见到52 天未见面的妈妈任亚芸,紧紧拥抱,隔着口罩亲吻。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掌握新闻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设计
1.《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一等奖。请为本文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颁奖词。要求:语言凝练典雅,突出这篇新闻的特色,自拟标题,标题要对这篇新闻作整体评价。
2.同学们都经历了新冠疫情,对自我、民族、国家、世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