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解直角三角形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4 解直角三角形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5:33:43

文档简介

24.4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有下面两种情况:(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由于已知一个角是直角,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对应的直角三角形唯一确定,因此,可以求出其他元素.
考点1 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1】如图,在△ABC中,∠C=90°,AB=10,sin B=.求BC的长及∠A的正切值.
(1)有斜(斜边)用弦(正弦、余弦),无斜(斜边)用切(正切);
(2)宁乘勿除:选取便于计算的关系式,若能用乘法计算就不用除法计算;
(3)取原避中:若能用原始数据计算,应避免使用中间数据求解.
【变式训练】
1.(河南平顶山宝丰县期末)如图,在△ABC中,∠C=90°,cos A=,AC=4,则AB的长为( )
A.4   B.8   C.8   D.12
考点2 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和角
【典例2】如图,已知△ABC中,AB=6,∠B=30°,tan ∠ACB=.求边AC的长.
直角三角形是求解或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前提条件,故当题目中所提供的是非直角三角形时,需先通过作垂线(或高),得到直角三角形,再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作垂线(或高)时有两类角不能破坏:(1)30°、45°、60°这三种特殊角,因为其三角函数值已知,便于下一步的运算;(2)已知其某个三角函数值的锐角,如果破坏了,已知的三角函数值就不起作用了.
【变式训练】
2.在△ABC中,AB=6,∠B=45°,∠C=30°,求BC的长.
考点3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典例3】(江西上饶一模)暴雨过后,校园的两棵风景柏树同时侧倾在一起,如图,较低的树CD正好抵着高树AB的中点D.救援的小明通过测量得到了以下数据:BC=9.1米,∠B≈53°,∠C≈45°(取sin 53°≈,cos 53°≈,tan 53°≈,≈1.41).
(1)求两树的支撑点D离地面高多少米?
(2)求高树比低树高多少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当已知边长与所求边长不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时,可考虑“割补”已知线段,把所求线段设为未知数,并用未知数表示出“割”或“补”的线段长,再利用已知线段长列方程求解.
【变式训练】
3.如图,某小区的一块草坪旁边有一条直角小路,社区为了方便群众通过,沿AC又修了一条小路,已知AB=m米,新修小路与AB的夹角∠CAB=θ,则小路AC的长为( )
A.m sin θ米 B.米
C.m cos θ米 D.米
知识点1 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
1.在Rt△ABC中,∠C=90°,AB=,BC=1,求∠B=( )
A.30° B.45°
C.60° D.75°
2.(海南海口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若AB=8,AD=5,则sin B等于( )
A. B. C. D.
3.如图,在△ABC中,∠ACB=90°,O是AB的中点,CO=6.5,BC=5.求:
(1)AC的长;
(2)cos ∠OCA与tan ∠B的值.
知识点2 已知一边和一锐角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
4.(海南乐东县模拟)在Rt△ABC中,∠C=90°,AB=15,sin A=,则BC的长为( )
A.45 B.5 C. D.
5.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5,sin B=0.8,则对角线AC的长为 .
知识点3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6.(福建中考)如图所示的衣架可以近似看成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其中AB=AC,∠ABC=27°,BC=44 cm,则高AD约为(参考数据:sin 27°≈0.45,cos 27°≈0.89,tan 27°≈0.51)( )
A.9.90 cm B.11.22 cm
C.19.58 cm D.22.44 cm
7.(广西中考)如图,某博物馆大厅电梯的截面图中,AB的长为12米,AB与AC的夹角为α,则高BC是 米.
8.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为AB边的中点,连结CD,已知CD=4,cos ∠BCD=,则BC的值为( )
A. B.2 C.4 D.4
9.如图,沿AB方向架桥BD,以桥两端B、D出发,修公路BC和DC,测得∠ABC=150°,BC=1 800 m,∠BCD=105°,则公路DC的长为( )
A.900 m B.900 m
C.900 m D.1 800 m
10.如图,在Rt△ABC中,∠ABC=90°,点D在AC上,且DE⊥AC,BD=CD=4,若tan A=,则DE= .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B=10,cos ∠AOB=,点A的坐标为(20,0).
(1)求点B的坐标;
(2)求sin ∠OAB的值.
12.(推理能力)如图,在△ABC中,∠ACB=90°,sin A=,BC=8,D是AB中点,过点B作直线CD的垂线,垂足为E.求:
(1)线段CD的长;
(2)cos ∠ABE的值.
2课时 方向角问题
1.因为方向角是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角,所以方向角通常都写成“北偏……”“南偏……”的形式.
2.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利用正南、正北、正西、正东方向线构造 三角形来求解.
3.观测点不同,所得的 也不同,但各个观测点的南北方向线是互相 的,通常借助此性质进行角度转换.
考点 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如图,一艘轮船从位于灯塔C的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60海里的小岛A出发,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C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求此时轮船B与小岛A的距离.
1.方向角一般写成“北偏……”“南偏……”的形式;
2.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利用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
某次军事演习中,一艘船以40 km/h的速度向正东航行,在出发地A测得小岛C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2小时后到达B处,测得小岛C在它的北偏西45°方向,求该船在航行过程中与小岛C的最近距离(参考数据:≈1.41,≈1.73.结果精确到0.1 km).
知识点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方位角问题
1.如图,海中有一小岛A,在B处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30°方向上,渔船从B处出发由西向东航行10海里到达C处,在C处测得小岛A恰好在正北方向上,此时渔船与小岛A的距离为( )海里.
A.  B.  C.20  D.10
2.如图,一艘轮船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50海里的A处,它沿正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此时B处与灯塔P的距离为 海里(结果保留根号).
3.(海南海口龙华区校级月考)如图,在A处测得点P在北偏东60°方向上,在B处测得点P在北偏东30°方向上,若AP=6千米,则A、B两点的距离为( )
A.4千米 B.4千米
C.2千米 D.6千米
4.(海南琼海校级月考)如图,一艘船由A港沿北偏东65°方向航行30 km至B港,然后再沿北偏西40°方向航行至C港,C港在A港北偏东20°方向,求A、C两港之间的距离.
5.(应用意识)小亮乘车在一段正东方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看到远处与高速公路平行的国道上有一座桥,他在A处发现桥的起点B在A点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并测得AB=100米,当车前进200米到达D处时,测得桥的终点C在D点的北偏东55°的方向上,求桥BC的长度.(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55°≈0.82,cos 55°≈0.57,tan 55°≈1.43,≈1.73)
第3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
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 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 的夹角叫做俯角.
考点 俯角、仰角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天中柱又名天中塔,是驻马店的标志性建筑.某数学活动小组欲测量天中塔的高度,如图,他们选取的测量点A与天中塔DC的底部C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在点A处测塔顶D的仰角为37°,沿射线AC方向前行19.5 m到达点B,在点B处测得塔顶D的仰角为45°,求天中塔的高度CD.(结果精确到1 m,参考数据: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
 
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根据仰角、俯角的定义画出水平线、视线,找准仰角、俯角,结合题意,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含仰角或俯角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解直角三角形使问题获解.
【变式训练】
如图,小强从热气球上的A点测量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DAB=30°,测量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DAC=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AD=15米,则这栋高楼的高BC为多少米?
知识点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
1.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正下方的地面目标C,此时飞机高度AC为1 4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的俯角为α,则B,C之间的距离为( )
A.米 B.1 400tan α米
C.1 400sin α米 D.1 400cos α米
2.如图,某风景区为了方便游人参观,计划从主峰A处架设一条缆车线路到另一山峰C处,若在A处测得C处的俯角为30°,两山峰的底部BD相距900米,则缆车线路AC的长为( )
A.300米 B.600米
C.900米 D.1 800米
3.(海南海口龙华区校级月考)如图,在200米高的峭壁上,测得一塔的塔顶与塔基的俯角分别为30°和60°,那么塔高是( )
A.米 B.米
C.米 D.米
4.如图,两建筑物AB和CD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为30°,测得C点的俯角为60°,则建筑物CD的高为 米.
5.如图,从甲楼底部A处测得乙楼顶部C处的仰角是30°,从甲楼顶部B处测得乙楼底部D处的俯角是45°,已知甲楼的高AB是120 m,则乙楼的高CD是 m (结果保留根号)
6.在综合实践课上,某兴趣小组利用无人机航拍校园,已知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为4 m/s,从A处沿水平方向飞行至B处需20 s,在地面C测得A处的仰角为45°,B处的仰角为30°.(图中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则这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为 m.
7.如图,测绘飞机在同一高度沿直线BC由B向C飞行,且飞行路线经过观测目标A的正上方.在第一观测点B处测得目标A的俯角为60°,航行1 000米后在第二观测点C处测得目标A的俯角为75°.
(1)求∠A的度数;
(2)求第二观测点C与目标A之间的距离.
8.(应用意识)(海南海口琼山区校级月考)如图,在坡顶B处的同一水平面上有一座纪念碑CD垂直于水平面,小明在斜坡底A处测得该纪念碑顶部D的仰角为45°,然后他沿着坡比i=5∶12的斜坡AB攀行了39米到达坡顶B处,在坡顶B处又测得该纪念碑顶部的仰角为68°.(参考数据:sin 68°≈0.9,cos 68°≈0.4,tan 68°≈2.5)
(1)填空:∠DAE= 度,∠BDC= 度;
(2)求坡顶B到水平地面AE的距离;
(3)求纪念碑CD的高度.(结果精确到1米)
第4课时 坡度、坡角问题
1.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i=.
2.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
考点 利用坡度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如图所示,有一天桥高AB为5米,BC是通向天桥的斜坡,∠ACB=45°,市政部门启动“陡改缓”工程,决定将斜坡的底端C延伸到D处,使∠D=30°,求CD的长度(参考数据:≈1.414,≈1.732)
  首先要弄清楚坡角与坡度的关系(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值,即i=tan α),其次是作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
如图,某小区原地下车库的入口处有斜坡AC长为13米,它的坡度为i=1∶2.4,AB⊥BC,为了居民行车安全,现将斜坡的坡角改为17°,即∠ADC=17°(此时点B、C、D在同一直线上).求斜坡改进后的起点D与原起点C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17°≈0.29,cos 17°≈0.96,tan 17°≈0.31)
知识点1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
1.(海南海口校级期末)如图,一辆小车沿着坡度为i=1∶的斜坡向上行驶了50米,则此时该小车离水平面的垂直高度为( )
A.25米 B.25米
C.30米 D.35米
2.如图,某幢楼的楼梯每一级台阶的高度为20厘米,宽度为30厘米,那么斜面AB的坡度为 .
知识点2 其他问题
3.如图是一款汽车千斤顶,其主要部件为四根连杆组成的菱形ABCD和螺旋杆PQ,当BD=m,∠CBD=α时,A、C两点的距离为( )
A. B.
C.m tan α D.m sin α
易错易混点 不能准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江苏无锡中考)一条上山直道的坡度为1∶7,沿这条直道上山,每前进100米所上升的高度为 米。
5.如图,某地入口处原有三级台阶,每级台阶高为20 cm,深为30 cm,拟将台阶改为斜坡,设台阶的起点为A,斜坡的起始点为C,现设计斜坡的坡度i=1∶5,则AC的长度是( )
A.200 cm B.210 cm
C.240 cm D.300 cm
6.一个长方体木箱沿斜面下滑,当木箱滑至如图位置时,AB=3 m,已知木箱高BE= m,斜面坡角为30°,则木箱端点E距地面AC的高度EF为 m.
7.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小组用木板自制了一个测高仪测量树高,测高仪ABCD为正方形,AB=30 cm,顶点A处挂了一个铅锤M.如图是测量树高的示意图,测高仪上的点D,A与树顶E在一条直线上,铅垂线AM交BC于点H.经测量,点A距地面1.8 m,到树EG的距离AF=11 m,BH=20 cm.求树EG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 m).
8.(应用能力)(海南海口美兰区校级一模)如图,某移动公司为了提升网络信号在坡度i=1∶2.4(即DB∶AB=1∶2.4)的山坡AD上加装了信号塔PQ,信号塔底端Q到坡底A的距离为13 m.当太阳光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为53°时,信号塔顶端P的影子落在警示牌MN上的点E处,且AM=8 m,ME=9 m.
(1)AQ= m,∠PEN= °;
(2)求信号塔PQ的高度大约为多少米?(参考数据:sin 53°≈0.8,cos 53°≈0.6,tan 53°≈1.3)24.4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有下面两种情况:(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由于已知一个角是直角,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对应的直角三角形唯一确定,因此,可以求出其他元素.
考点1 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1】如图,在△ABC中,∠C=90°,AB=10,sin B=.求BC的长及∠A的正切值.
解:在Rt△ABC中,
∵∠C=90°,AB=10,sin B=,
∴AC=AB·sin B=6,
∴BC===8,
∴tan A===.
(1)有斜(斜边)用弦(正弦、余弦),无斜(斜边)用切(正切);
(2)宁乘勿除:选取便于计算的关系式,若能用乘法计算就不用除法计算;
(3)取原避中:若能用原始数据计算,应避免使用中间数据求解.
【变式训练】
1.(河南平顶山宝丰县期末)如图,在△ABC中,∠C=90°,cos A=,AC=4,则AB的长为( B )
A.4   B.8   C.8   D.12
考点2 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和角
【典例2】如图,已知△ABC中,AB=6,∠B=30°,tan ∠ACB=.求边AC的长.
解:如图,过点A作AH⊥BC,垂足为点H.
∵AB=6,∠B=30°,
AH⊥BC,
∴AH=AB=3.
∵tan ∠ACB=,AH⊥BC,∴=,
∴CH=2,∴AC==.
直角三角形是求解或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前提条件,故当题目中所提供的是非直角三角形时,需先通过作垂线(或高),得到直角三角形,再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作垂线(或高)时有两类角不能破坏:(1)30°、45°、60°这三种特殊角,因为其三角函数值已知,便于下一步的运算;(2)已知其某个三角函数值的锐角,如果破坏了,已知的三角函数值就不起作用了.
【变式训练】
2.在△ABC中,AB=6,∠B=45°,∠C=30°,求BC的长.
如图,过点A作AD⊥BC于点D.
∵∠B=45°,
∴∠BAD=∠B=45°,
∴AD=BD.
在Rt△ABD中,∵∠B=45°,∴sin B==.
∵AB=6,∴AD=3,∴BD=AD=3.
在Rt△ACD中,∵∠C=30°,∴tan C==,
∴CD=3,∴BC=BD+CD=3+3.
考点3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典例3】(江西上饶一模)暴雨过后,校园的两棵风景柏树同时侧倾在一起,如图,较低的树CD正好抵着高树AB的中点D.救援的小明通过测量得到了以下数据:BC=9.1米,∠B≈53°,∠C≈45°(取sin 53°≈,cos 53°≈,tan 53°≈,≈1.41).
(1)求两树的支撑点D离地面高多少米?
(2)求高树比低树高多少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1)过点D作DE⊥BC于点E,如图.
在Rt△BDE中,∵∠B≈53°,
∴tan B≈tan 53°=≈,
∴设BE=3x米,则DE=4x米.
在Rt△CDE中,∵∠C≈45°,
∴CE=DE=4x米.
∵BC=BE+CE=9.1米,∴3x+4x=9.1,解得x=1.3,∴DE=4x=5.2米.
答:两树的支撑点D离地面5.2米;
(2)由(1),得BE=3x=3×1.3=3.9(米),CE=4x=4×1.3=5.2(米),DE=4x=4×1.3=5.2(米),
∴由勾股定理,得BD==6.5(米),
CD==5.2≈7.332(米).
∵点D是AB的中点,∴AB=2BD=13(米),
AB-CD=13-7.332≈5.7(米),
答:高树比低树高5.7米.
当已知边长与所求边长不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时,可考虑“割补”已知线段,把所求线段设为未知数,并用未知数表示出“割”或“补”的线段长,再利用已知线段长列方程求解.
【变式训练】
3.如图,某小区的一块草坪旁边有一条直角小路,社区为了方便群众通过,沿AC又修了一条小路,已知AB=m米,新修小路与AB的夹角∠CAB=θ,则小路AC的长为( D )
A.m sin θ米 B.米
C.m cos θ米 D.米
知识点1 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
1.在Rt△ABC中,∠C=90°,AB=,BC=1,求∠B=( B )
A.30° B.45°
C.60° D.75°
2.(海南海口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若AB=8,AD=5,则sin B等于( C )
A. B. C. D.
∵在△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
∴BC=2AD=10.∵AB=8,
∴AC==6,
∴sin B===.
3.如图,在△ABC中,∠ACB=90°,O是AB的中点,CO=6.5,BC=5.求:
(1)AC的长;
(2)cos ∠OCA与tan ∠B的值.
(1)∵∠ACB=90°,O是AB的中点,CO=6.5,∴AB=2CO=13,∵BC=5,
∴AC==12;
(2)∵∠ACB=90°,O是AB的中点,
∴OC=AB=OA,∴∠OAC=∠OCA,
∴cos ∠OCA=cos ∠A==,tan B==.
知识点2 已知一边和一锐角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
4.(海南乐东县模拟)在Rt△ABC中,∠C=90°,AB=15,sin A=,则BC的长为( B )
A.45 B.5 C. D.
5.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5,sin B=0.8,则对角线AC的长为 2 .
知识点3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6.(福建中考)如图所示的衣架可以近似看成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其中AB=AC,∠ABC=27°,BC=44 cm,则高AD约为(参考数据:sin 27°≈0.45,cos 27°≈0.89,tan 27°≈0.51)( B )
A.9.90 cm B.11.22 cm
C.19.58 cm D.22.44 cm
7.(广西中考)如图,某博物馆大厅电梯的截面图中,AB的长为12米,AB与AC的夹角为α,则高BC是 12sin α 米.
8.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为AB边的中点,连结CD,已知CD=4,cos ∠BCD=,则BC的值为( C )
A. B.2 C.4 D.4
∵cos ∠BCD=,∴∠BCD=30°,∵∠ACB=90°,点D为AB边的中点,∴CD=BD=AB=4,∴AB=8,∴∠BCD=∠B=30°,∴AC=AB=CD=4,∴BC==4.
9.如图,沿AB方向架桥BD,以桥两端B、D出发,修公路BC和DC,测得∠ABC=150°,BC=1 800 m,∠BCD=105°,则公路DC的长为( B )
A.900 m B.900 m
C.900 m D.1 800 m
如图,过点C作CE⊥BD,垂足为E,∵∠ABC=150°,
∴∠CBE=180°-150°=30°,∠BCE=150°-90°=60°,又∵∠BCD=105°,∴∠DCE=105°-60°=45°,在Rt△BCE中,∠CBE=30°,BC=1 800 m,∴CE=BC=900 m,在Rt△CDE中,∠DCE=45°,∴CD=CE=900 m.
10.如图,在Rt△ABC中,∠ABC=90°,点D在AC上,且DE⊥AC,BD=CD=4,若tan A=,则DE= 2 .
∵BD=CD,∴∠DBC=∠DCB,∵∠ABC=90°,∴∠ABD+∠DBC=90°,∠A+∠DCB=90°,∴∠ABD=∠A,∴AD=BD=4,∵DE⊥AC,∴∠ADE=90°,∴tan A=,即=,∴DE=2.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B=10,cos ∠AOB=,点A的坐标为(20,0).
(1)求点B的坐标;
(2)求sin ∠OAB的值.
(1)如图,过B作BC⊥x轴于点C,∴∠BCO=∠BCA=90°,
在Rt△BCO中,cos ∠AOB==,OB=10,∴=,∴OC=8,
由勾股定理得BC===6,∴点B(8,6).
(2)由(1)得OC=8,BC=6,∵A的坐标为(20,0),∴OA=20,∴AC=OA-OC=20-8=12,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6,
∴sin ∠OAB===.
12.(推理能力)如图,在△ABC中,∠ACB=90°,sin A=,BC=8,D是AB中点,过点B作直线CD的垂线,垂足为E.求:
(1)线段CD的长;
(2)cos ∠ABE的值.
(1)在△ABC中,∵∠ACB=90°,∴sin A==,而BC=8,∴AB=10,∵D是AB中点,∴CD=AB=5;
(2)在Rt△ABC中,∵AB=10,BC=8,∴AC==6,
∵D是AB中点,∴BD=5,S△BDC=S△ADC,
∴S△BDC=S△ABC,即CD·BE=·AC·BC,
∴BE==,
在Rt△BDE中,cos ∠DBE===,
即cos ∠ABE的值为.
第2课时 方向角问题
1.因为方向角是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角,所以方向角通常都写成“北偏……”“南偏……”的形式.
2.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利用正南、正北、正西、正东方向线构造 直角 三角形来求解.
3.观测点不同,所得的 方向角 也不同,但各个观测点的南北方向线是互相 平行 的,通常借助此性质进行角度转换.
考点 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如图,一艘轮船从位于灯塔C的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60海里的小岛A出发,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C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求此时轮船B与小岛A的距离.
解:过C作CD⊥AB于D,
∴∠ACD=30°,
∠BCD=45°,AC=60(海里),
在Rt△ACD中,AD=AC=30(海里),
cos ∠ACD=,
∴CD=AC·cos ∠ACD=60×=30(海里),
在Rt△DCB中,∵∠BCD=∠B=45°,
∴CD=BD=30(海里),
∴AB=AD+BD=(30+30)海里,
答:这时轮船B与小岛A的距离是(30+30)海里.
1.方向角一般写成“北偏……”“南偏……”的形式;
2.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利用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
某次军事演习中,一艘船以40 km/h的速度向正东航行,在出发地A测得小岛C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2小时后到达B处,测得小岛C在它的北偏西45°方向,求该船在航行过程中与小岛C的最近距离(参考数据:≈1.41,≈1.73.结果精确到0.1 km).
由题意,得AB=40×2=80(km),∠CAB=30°,∠ABC=45°,如图,过C作CD⊥AB于D,
∴∠ADC=∠BDC=90°,∴AD=CD,BD=CD,∵AB=80 km,∴CD+CD=80,
解得CD=40-40≈29.2(km),
答:该船在航行过程中与小岛C的最近距离为29.2 km.
知识点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方位角问题
1.如图,海中有一小岛A,在B处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30°方向上,渔船从B处出发由西向东航行10海里到达C处,在C处测得小岛A恰好在正北方向上,此时渔船与小岛A的距离为(D)海里.
A.  B.  C.20  D.10
2.如图,一艘轮船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50海里的A处,它沿正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此时B处与灯塔P的距离为 25 海里(结果保留根号).
过P作PC⊥AB于点C,如图,
由题意得∠APC=30°,∠BPC=45°,PA=50(海里),在Rt△APC中,cos∠APC=,∴PC=PA·cos ∠APC=50×=25(海里),在Rt△PCB中,cos ∠BPC=,
∴PB===25(海里).
3.(海南海口龙华区校级月考)如图,在A处测得点P在北偏东60°方向上,在B处测得点P在北偏东30°方向上,若AP=6千米,则A、B两点的距离为( D )
A.4千米 B.4千米
C.2千米 D.6千米
由题意,知∠PAB=30°,∠PBC=60°,∴∠APB=∠PBC-∠PAB=60°-30°=30°,∴∠PAB=∠APB,∴AB=PB.在Rt△PAC中,∵AP=6千米,∠PAC=30°,∴PC=PA=3千米.在Rt△PBC中,∵∠PBC=60°,sin ∠PBC=,∴PB===6千米,∴AB=6千米.
4.(海南琼海校级月考)如图,一艘船由A港沿北偏东65°方向航行30 km至B港,然后再沿北偏西40°方向航行至C港,C港在A港北偏东20°方向,求A、C两港之间的距离.
根据题意,得∠CAB=65°-20°=45°,∠ACB=40°+20°=60°,AB=30 km.
如图,过点B作BE⊥AC于点E,
∴∠AEB=∠CEB=90°.
在Rt△ABE中,∵∠BAE=45°,AB=30 km,∴AE=BE=AB=30 km.
在Rt△CBE中,∵∠ACB=60°,
∴CE=BE=10 km,
∴AC=AE+CE=(30+10) km,
∴A,C两港之间的距离为(30+10)km.
5.(应用意识)小亮乘车在一段正东方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看到远处与高速公路平行的国道上有一座桥,他在A处发现桥的起点B在A点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并测得AB=100米,当车前进200米到达D处时,测得桥的终点C在D点的北偏东55°的方向上,求桥BC的长度.(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55°≈0.82,cos 55°≈0.57,tan 55°≈1.43,≈1.73)
如图,过B作BE⊥AD于点E,过C作CF⊥AD于点F,∴BE=CF,BC=EF,∵∠BAD=60°,AB=100(米),∴AE=50,BE=50(米),∴CF=50(米),
∵∠DCF=55°,∴DF=CF·tan 55°≈123.695(米),
∴BC=EF=AD-AE+DF≈200-50+123.695=273.695≈273.7(米),
答:桥BC的长度约为273.7米.
第3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
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 水平线 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 水平线 的夹角叫做俯角.
考点 俯角、仰角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天中柱又名天中塔,是驻马店的标志性建筑.某数学活动小组欲测量天中塔的高度,如图,他们选取的测量点A与天中塔DC的底部C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在点A处测塔顶D的仰角为37°,沿射线AC方向前行19.5 m到达点B,在点B处测得塔顶D的仰角为45°,求天中塔的高度CD.(结果精确到1 m,参考数据: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
 
解:设BC=x m,∵AB=19.5 m,∴AC=AB+BC=(x+19.5) m,在Rt△BCD中,∠DBC=45°,∴DC=BC·tan 45°=x(m),在Rt△ADC中,∠DAC=37°,∴DC=AC·tan 37°≈0.75(x+19.5) m,∴x=0.75(x+19.5),解得x=58.5≈59,∴CD≈59(m),答:天中塔的高度CD约为59 m.
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根据仰角、俯角的定义画出水平线、视线,找准仰角、俯角,结合题意,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含仰角或俯角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解直角三角形使问题获解.
【变式训练】
如图,小强从热气球上的A点测量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DAB=30°,测量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DAC=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AD=15米,则这栋高楼的高BC为多少米?
由题意,得∠ADB=∠ADC=90°.
在Rt△ABD中,∵∠DAB=30°,
∴BD=AD tan 30°=15×=15(米).
在Rt△ACD中,∵∠DAC=60°,
∴CD=AD tan 60°=15×=45(米),
∴BC=BD+CD=15+45=60(米),
∴这栋高楼的高BC为60米.
知识点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
1.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正下方的地面目标C,此时飞机高度AC为1 4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的俯角为α,则B,C之间的距离为( A )
A.米 B.1 400tan α米
C.1 400sin α米 D.1 400cos α米
2.如图,某风景区为了方便游人参观,计划从主峰A处架设一条缆车线路到另一山峰C处,若在A处测得C处的俯角为30°,两山峰的底部BD相距900米,则缆车线路AC的长为( B )
A.300米 B.600米
C.900米 D.1 800米
3.(海南海口龙华区校级月考)如图,在200米高的峭壁上,测得一塔的塔顶与塔基的俯角分别为30°和60°,那么塔高是( B )
A.米 B.米
C.米 D.米
4.如图,两建筑物AB和CD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为30°,测得C点的俯角为60°,则建筑物CD的高为 20 米.
如图,
延长CD交AM于点E,则AE=30.∴DE=AE×tan 30°=10.同理可得CE=30.∴CD=CE-DE=20(米).
5.如图,从甲楼底部A处测得乙楼顶部C处的仰角是30°,从甲楼顶部B处测得乙楼底部D处的俯角是45°,已知甲楼的高AB是120 m,则乙楼的高CD是 40 m.(结果保留根号)
由题意可得∠BDA=45°,则AB=AD=120 m,又∵∠CAD=30°,∴在Rt△ADC中,tan ∠CAD=tan 30°==,解得CD=40(m).
6.在综合实践课上,某兴趣小组利用无人机航拍校园,已知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为4 m/s,从A处沿水平方向飞行至B处需20 s,在地面C测得A处的仰角为45°,B处的仰角为30°.(图中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则这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为 (40+40) m.
如图,
过A作AE⊥CD于点E,BF⊥CD于点F,则AE=BF,EF=AB=80 m,∵∠ACD=45°,∴△A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CE,设AE=CE=BF=x,∵∠BCD=30°,∴tan 30°===,∴x=40+40,答:这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为(40+40)m.
7.如图,测绘飞机在同一高度沿直线BC由B向C飞行,且飞行路线经过观测目标A的正上方.在第一观测点B处测得目标A的俯角为60°,航行1 000米后在第二观测点C处测得目标A的俯角为75°.
(1)求∠A的度数;
(2)求第二观测点C与目标A之间的距离.
(1)∵∠B=60°,∠ACB=75°,
∴∠A=180°-∠B-∠ACB=180°-60°-75°=45°;
(2)如图,过点C作CD⊥AB于点D,
∵∠B=60°,BC=1 000(米),
在Rt△BCD中,CD=BC·sin 60°=1 000×=500(米),
在Rt△ACD中,AC===500(米),
故第二观测点C与目标A之间的距离为500米.
8.(应用意识)(海南海口琼山区校级月考)如图,在坡顶B处的同一水平面上有一座纪念碑CD垂直于水平面,小明在斜坡底A处测得该纪念碑顶部D的仰角为45°,然后他沿着坡比i=5∶12的斜坡AB攀行了39米到达坡顶B处,在坡顶B处又测得该纪念碑顶部的仰角为68°.(参考数据:sin 68°≈0.9,cos 68°≈0.4,tan 68°≈2.5)
(1)填空:∠DAE= 45 度,∠BDC= 22 度;
(2)求坡顶B到水平地面AE的距离;
(3)求纪念碑CD的高度.(结果精确到1米)
(1)由题意,可知∠DAE=45°,∠DBC=68°,DC⊥BC,∴∠DCB=90°,∴∠BDC=90°-68°=22°;
(2)过点B作BG⊥AE,垂足为点G,如图,∴i=tan ∠BAG==5∶12,
∴设BG=5k米,则AG=12 k米.
在Rt△BAG中,由勾股定理,得AB=13k米.
∵AB=39米,∴13k=39,解得k=3,
∴BG=15米,∴坡顶B到水平地面AE的距离为15米;
(3)如图,延长DC交AE于点F.
∵BC⊥DC,BC∥AE,∴DF⊥AE,
∴DF∥BG,
∴四边形BCFG是矩形,∴CF=BG=15米,
BC=GF.
∵∠DAF=45°,∴AF=DF.由(1),得AG=12k=36米,∴AF=(36+GF)米.
设DC=x米,则DF=(x+15)米,
∴x+15=36+GF,∴BC=GF=x-21.
在Rt△DBC中,∵tan ∠DBC=,∠DBC=68°,
∴≈2.5,解得x≈35,
答:纪念碑CD的高度约为35米.
第4课时 坡度、坡角问题
1.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i=.
2.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tan α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
考点 利用坡度解直角三角形
【典例】如图所示,有一天桥高AB为5米,BC是通向天桥的斜坡,∠ACB=45°,市政部门启动“陡改缓”工程,决定将斜坡的底端C延伸到D处,使∠D=30°,求CD的长度(参考数据:≈1.414,≈1.732)
解:在Rt△ABC中,∠BAC=90°,
∠ACB=45°,∴∠ABC=∠ACB=45°,
∴AC=AB=5米,
在Rt△ABD中,∠BAD=90°,∠D=30°,
∴∠ABD=60°,
∴=tan ∠ABD=tan 60°=,
∴AD=AB,
∴CD=AD-AC=AB-AC≈1.732×5-5≈3.66(米),
∴CD的长度约为3.66米.
  首先要弄清楚坡角与坡度的关系(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值,即i=tan α),其次是作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
如图,某小区原地下车库的入口处有斜坡AC长为13米,它的坡度为i=1∶2.4,AB⊥BC,为了居民行车安全,现将斜坡的坡角改为17°,即∠ADC=17°(此时点B、C、D在同一直线上).求斜坡改进后的起点D与原起点C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17°≈0.29,cos 17°≈0.96,tan 17°≈0.31)
由题意,得∠ABC=90°,i=1∶2.4,在Rt△ABC中,i==,设AB=5x,则BC=12x,∵AB2+BC2=AC2,∴AC=13x,∵AC=13,∴x=1,∴AB=5米,BC=12米,在Rt△ABD中,tan ∠ADC=,∵∠ADC=17°,AB=5米,∴≈0.31,解得CD≈4.1(米),
答:斜坡改进后的起点D与原起点C的距离约为4.1米.
知识点1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
1.(海南海口校级期末)如图,一辆小车沿着坡度为i=1∶的斜坡向上行驶了50米,则此时该小车离水平面的垂直高度为( A )
A.25米 B.25米
C.30米 D.35米
2.如图,某幢楼的楼梯每一级台阶的高度为20厘米,宽度为30厘米,那么斜面AB的坡度为 1∶1.5 .
知识点2 其他问题
3.如图是一款汽车千斤顶,其主要部件为四根连杆组成的菱形ABCD和螺旋杆PQ,当BD=m,∠CBD=α时,A、C两点的距离为( C )
A. B.
C.m tan α D.m sin α
如图,
连结AC交BD于点O,在菱形ABCD中,BO=BD=m,在Rt△BOC中,tan α=,∴CO=BO·tan α=,∴AC=2CO=m·tan α.
易错易混点 不能准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江苏无锡中考)一条上山直道的坡度为1∶7,沿这条直道上山,每前进100米所上升的高度为 10 米。
5.如图,某地入口处原有三级台阶,每级台阶高为20 cm,深为30 cm,拟将台阶改为斜坡,设台阶的起点为A,斜坡的起始点为C,现设计斜坡的坡度i=1∶5,则AC的长度是( C )
A.200 cm B.210 cm
C.240 cm D.300 cm
6.一个长方体木箱沿斜面下滑,当木箱滑至如图位置时,AB=3 m,已知木箱高BE= m,斜面坡角为30°,则木箱端点E距地面AC的高度EF为 3 m.
连结AE,在Rt△ABE中,AB=3 m,BE= m,则AE==2 m,又∵tan ∠EAB==,
∴∠EAB=30°,在Rt△AEF中,∠EAF=∠EAB+∠BAC=60°,∴EF=AE×sin ∠EAF=2×=3 m.即木箱端点E距地面AC的高度为3 m.
7.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小组用木板自制了一个测高仪测量树高,测高仪ABCD为正方形,AB=30 cm,顶点A处挂了一个铅锤M.如图是测量树高的示意图,测高仪上的点D,A与树顶E在一条直线上,铅垂线AM交BC于点H.经测量,点A距地面1.8 m,到树EG的距离AF=11 m,BH=20 cm.求树EG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 m).
由题意,可知∠BAE=∠MAF=∠BAD=90°,FG=1.8 m,则∠EAF+∠BAF=∠BAF+∠BAH=90°,
∴∠EAF=∠BAH,
∵AB=30 cm,BH=20 cm,
则tan ∠BAH==,
∴tan ∠EAF==tan ∠BAH=,
∵AF=11 m,则=,∴EF=,
∴EG=EF+FG=+1.8≈9.1 m.
答:树EG的高度为9.1 m.
8.(应用能力)(海南海口美兰区校级一模)如图,某移动公司为了提升网络信号在坡度i=1∶2.4(即DB∶AB=1∶2.4)的山坡AD上加装了信号塔PQ,信号塔底端Q到坡底A的距离为13 m.当太阳光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为53°时,信号塔顶端P的影子落在警示牌MN上的点E处,且AM=8 m,ME=9 m.
(1)AQ= 13 m,∠PEN= 37 °;
(2)求信号塔PQ的高度大约为多少米?(参考数据:sin 53°≈0.8,cos 53°≈0.6,tan 53°≈1.3)
(1)由题意,可知AQ=13 m,∠QPE=180°-90°-53°=37°.
∵PQ∥MN,∴∠PEN=∠QPE=37°;
(2)如图,过点E作EH⊥PQ于点H,则四边形HGME为矩形,
∴HG=ME=9 m,HE=GM.
设QG为x m.∵斜坡AD的坡度为1∶2.4,∴AG=2.4x m.
在Rt△AGQ中,由勾股定理,得QG2+AG2=AQ2,即x2+(2.4x)2=132,解得x=5(负值舍去),
∴AG=12 m,HQ=9-5=4(m),
∴HE=GM=12+8=20(m).
在Rt△PHE中,∵∠PEH=90°-37°=53°,HE=20 m,tan ∠PEH=,
∴PH=HE·tan ∠PEH≈20×1.3=26(m),
∴PQ=PH+HQ=26+4=30(m),
答:信号塔PQ的高度大约为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