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选材,匠心独运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联读
一、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六篇纪实文章组成,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本单元人文主题是“伟大的复兴”,旨在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 感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获得崇高的体验和革命传统的浸润;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本单元的写作核心能力聚焦于“材料的积累与运用”,要求学生掌握积累材料的方法,明确运用材料的具体要求。基于此,单元学习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结合经典课文范例,通过对典型文章材料运用方式的揣摩分析,培养严谨运用材料的习惯,提升作文能力。
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三的写作任务是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合作编辑文集。本次专题活动作为单元综合性实践,以“家乡的文化生活”为核心,重点强化对“材料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指导。学生将通过搜集家乡英雄人物资料、撰写相关文章、参与班级交流展示、合作编辑《家乡英雄纪念册》这一系列实践,深化对英雄的理解与敬重,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分析能力,能理解新闻、回忆录等实用文体的表层内容,但对文本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及精神内核的挖掘仍较薄弱。需通过背景补充和对比阅读强化历史关联性。多数学生对革命传统题材兴趣较低,认为内容“说教性强”“距离现实远”。学生易对革命文本产生疏离感,需破解“情感隔阂”与“读写转化难”问题。需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将历史与当下生活连接,激发参与感。
学生选择材料的精准性不足:选材常流于表面或随意,选择标准模糊,对材料的来源、可靠性关注不足。
学生运用材料的逻辑性与深度不足:学生在写作时常缺乏对材料与论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深入分析和阐释。
三、教学目标
1.概括总结材料积累的方法,比较和梳理课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
2.体悟课文选材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3.积累整合家乡英雄材料,运用所学选材方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单元研习任务的提示材料和写作经验,总结材料积累的方法。
2.研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六篇纪实文章的选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选材特点,探究选材目的即选材内容、选材特点与精神内核的关联。
教学难点:
1.迁移选材方法指导写作,搭建“家乡英雄”写作支架。
2.引导学生突破双重困境:一是跨越历史语境理解特定时代英雄精神的表达逻辑;二是将革命文本的选材策略转化为当代生活化叙事的创作能力,实现精神内涵的深度传承。
五、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青岛市陆续开展“清明祭英烈”“为烈士寻亲”“云端祭英烈”"红色青岛的传承图谱"“编辑青岛英雄纪念册”等一系列活动,现向学校征集《青岛英雄纪念文集》,引导青少年缅怀英雄,赓续红色精神。这不仅是一次文字的集结,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要编好这部文集,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今天,就让我们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经典课文为镜,共同探寻"慧眼选材,匠心独运"的写作之道。
(二)学习任务一:定义·策划——明晰英雄内涵与选材方向
1.什么是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主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习主席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由此可见,英雄精神既是革命年代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平凡岁月里的执着坚守。英雄的品质有对职责的坚守、对弱者的关怀、对真理的追求、对困境的抗争、 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永不言弃的坚韧品格、超越小我的家国情怀、平凡中的伟大坚守……
设计意图:打破英雄概念的时空局限,建构涵盖革命壮举与平凡坚守的多元价值标准,为后续“家乡英雄”选材确立思想坐标。
2.请根据以下单元研习材料,概括选材特点。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也要有合适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个人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很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示,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就不愁笔下无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作者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典型材料料而写成的一篇优秀通讯。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要积累一些新的、属于自己的材料,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在考场作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就连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那样的作文很难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
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如果材料不够严谨甚至不真实,即使你的认识是积极的,也可能因言害意。有些经常被人引用的材料,辗转流传,已失去原貌,一定要核对鉴别;如果找不到出处,没有把握,应当果断放弃。
有了高质量的材料,还要注意恰当使用。如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中全文收录致日本官兵的信使这篇回忆录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材料运用恰当,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凌乱,令人不知所云。
总结选材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化、时代性、新颖独特、生活化、典型性、真实性、深刻性、丰富性、对照性、宏大或微观视角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单元研习材料中概括出选材特点,将抽象术语转化为可操作的写作维度,为材料的选择提供方法指导,建立方法论支持系统。
学习任务二:深研·提炼——解码课文选材特点与精神特质
请分析选必上第一单元课文的选材内容、选材特点,思考其选材目的,填写以下任务单。
课本篇目 选材内容 选材特点 选材目的
《中国 人民站 起来了》 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 介绍与会代表 全国人民大团结成功的原因 会议的背景、性质、基础和任务 建国的根本方针、路线、任务 近代落伍 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一百多年来,我们先人不屈不挠的斗争 建国后的未来发展规划 真实性 简洁性 宏观与微 观相结合 历史与现 实相结合 揭示中国历史的 伟大转折 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和喜悦。
《长征 胜利万 岁》 经过长途跋涉、无数次战斗,忍受物质困难,战士流血牺牲,终于到达吴起镇 吴起镇战斗敌人穷追不舍,毛主席 亲自指挥这一仗 全军干部会议 路遇邓小平同志 消灭反动民团、毛主席讲话口号声 欢呼声 真实性 典型性 丰富性 深刻性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 革命的艰辛 党的关怀与正确 领导 长征胜利的欣喜、激动和自豪
《大战中的插曲》 战时救助日本孤女 照顾孤女的细节:抱起受伤婴儿, 嘱咐医生和警卫员,给小女孩洗梨子,用小勺为她稀饭,送归时在筐里堆梨 收录聂将军至日本官兵的信 日阀野蛮横暴 晋察冀军区日本俘虏中西留下教八路军使用掷弹筒为抗日做贡献 被俘日兵组成“反战同盟”支部战后美穗子访华致谢 聂将军收到一大批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还有礼物、日本旧军人组织也送来书信和礼物 真实性 新颖独特 对照性 小视角 革命人道主义精 神 对日本侵略者的 控诉
《别了, 不列颠 尼亚》 降旗、交接仪式 港督府的修建、156 年前英国占领香港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港督府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 英国舰长首次在港岛升起米字旗。 三次降旗:分别对应港督离任、英军告别仪式、政权交接 “不列颠尼亚”号,以游轮离港 真实性 对照性 视角独特 时代性 捍卫国家尊严和 领土完整的决心。 百年屈辱结束的 自豪感。
《县委 书记的 榜样— —焦裕 禄》 刚上任就下乡观察灾情,说出兰考希望 组成调查队,亲自参与调研 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 周密部署给出详尽救灾方案 雪天送粮救济,访问生活困难老贫农 生患重病仍坚守在战斗岗位 压迫止痛法抵制肝痛 因药费贵,不肯买中药,挂念灾区困难群众 住院听取汇报、写文章预见兰考未来、病危询问抗灾情况,交代后事 去世后兰考人民对他的怀念 兰考抗灾取得的成绩 真实性 典型性 具体性 深刻性 对照性 丰富性 逻辑性 焦裕禄精神为党为民、实事求 是、务实创新、不惧困难、艰苦奋斗、心系群众、勇敢乐观、舍己为人、廉洁奉公、甘于奉献、有责任担 当的公仆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 中国抗疫 记》 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疫情爆发到抗疫艰难直至取得胜利。 张定宇、宋英杰、钟南山 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 八方驰援者, 火神山医院建设、物资运输 政治、制度、精神、价值、方法、 反思、国际、未来等方面。 党和国家领导人默哀 抗疫斗争的成果、回顾同为庚子 年的中国面貌 真实性 典型性 时代性 丰富性 生活化 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由苦难走向复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剖析选必上第一单元红色经典课文的选材内容,探究其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载体的选材特点,理解通过真实素材传承革命精神、建构精神谱系的选材目的,提升文本分析与精神体悟能力。
学习任务三:躬行·致敬——编纂青岛英雄文集实践
(一)整合搜集家乡英雄材料,参考选材特点,以“青岛英雄”为主题,写一段体现青岛英雄精神的文集片段。
(二)小组分享,展示作文片段,并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修改,将优秀的英
雄文段编辑成文集。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写作任务驱动学生迁移选材策略,运用评价量表校准“青岛英雄”片段,实现从方法认知到创作实践的闭环,强化精神体悟与写作素养的双重落地。
结语:让我们以笔为刻刀,精心选材,铭刻英雄精神;以心作火种,赓续星火,照亮中华民族复兴征程。让青春在民族崛起的宏图中,绽放最澎湃的浪花!
六、作业设计
1.从青岛红色历史、当代英模中精选典型物件、场景、事件等材料,运用单元所学的选材特点和方法,选择具有 “精神象征性”的青岛元素,如历史遗存、英雄信物、冲突场景、当代印记等物质符号、空间符号、文化符号融入青岛红色地标或地域特色,表现英雄精神的赓续和传承,创作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集片段。
2.根据"青岛英雄文集"写作评价量表,通过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优选精彩写作片段,汇成不同时代英雄事迹专栏,编纂《笔绘丹心·青岛英雄文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