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习作要求: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习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2个字,会写3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单元课文,把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2、3自然段和古诗《鹿柴》《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采莲曲》,默写《望天门山》。
3.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体会大自然的乐趣。
4.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5.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6.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学习内容:
◇精读课文:《20古诗三首》
《21大自然的声音》
《22读不完的大书》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梳理与交流、识字加油站、语句段运用、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学习重点: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体会大自然的乐趣。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二、三自然段。
3.能借助图示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单元整体设计: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探索大自然的奇妙旅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会、参观大自然的博物馆,我们还要化身为大自然的守护者,学会思考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自然宝库。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读页,明确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习作要求。
1.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本单元的:
人文主题: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习作要求: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2.发布任务,明确本单元我们要开启“奇妙的自然之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会,参观大自然的博物馆,呵护大自然的家园。
任务情境:奇妙的自然之旅
任务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古诗三首》
任务二: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会
《大自然的声音》
任务三:参观大自然的博物馆
《读不完的大书》
任务四:呵护大自然的家园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七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走进鹿柴、走进天门山、走进西湖,去感受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好。
《2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返、苔、亦、宜”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望、断、楚、至、岸、孤、饮、亦、欲、抹、宜”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
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
1.教师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先跟着诗人李白去看看天门山的景色。引出诗人李白,以“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
师: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夜宿山寺》。
教师对李白补充介绍:
你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师: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2.引出诗题:课件出示诗题《望天门山》,同时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
3.读懂诗题: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题“望/天门山”。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
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朗读节奏划分)教师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
3.教师范读。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关注“楚江开”“日边来”押ai韵。
4.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三、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1.厘清景物,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每句诗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用笔圈出来。(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部分,“碧水”指“长江水”。
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师: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天门中断楚江开:聚焦“断”“开”想象画面。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断”字的小篆字形图:引导:左边像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像一把锋利的斧子。看到这个“断”字,你们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
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追问: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预设:波涛汹涌、风号浪吼。
②聚焦“开”字想象画面。引导:假如这是天门山,那么把天门山给分开的“大手”是什么?教师演可示动作?出示图片:
追问: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天门山被奔腾不息的长江给冲断了;长江波涛汹涌,把天门山给冲断了。
(2)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
提问:一个“断”字,一个“开”字,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还看到了楚江的什么气势?
预设: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的意思:A.到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
追问: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说说你的理由。
启发:说说读第2句诗时你脑海里的画面。
预设:长江水奔到天门山,两岸高山把江面挤窄。江水猛撞山壁,水花翻滚,发出巨响。无法前进,江水只好回旋绕山,改变流向。看,天门山能让江水转向!
引导:想象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奔腾回旋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山险水涌的自然美景。有感情地诵读前两句诗。
四、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师: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品“出”“来”,想象画面。
(1)教师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3)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4)有感情地诵读后两句诗。
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联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
提问:对比此诗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的“孤帆”,说说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预设:
《望天门山》中的“孤帆”:洒脱豪迈的观景之乐,是诗人行船途中所见的远景。此时的李白正值壮年,胸怀壮志,出蜀漫游是为了寻访建功立业的机会。“孤帆”在广阔的江面上与青山、红日相映,非但不显孤寂,反而透着一种冲破束缚的自由感——仿佛这叶扁舟从天际而来,带着无畏的气势,与诗人自身昂扬的心境相呼应。这里的“孤”更多是“独一”的意思,突出画面的疏朗与壮阔,暗含诗人对前路的憧憬与豪迈气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送别后的怅然与不舍。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孤帆”,是友人孟浩然乘船离去的象征。此时的李白与孟浩然情谊深厚,送别时“烟花三月”的美景虽盛,却难掩离别之愁。当友人的船逐渐远去,最终只剩“孤帆”一点融入碧空,诗人仍伫立凝望——这“孤帆”既是实景,更是诗人心中孤独感的投射:友人已去,只剩自己独自面对茫茫江面,离愁别绪随江水蔓延。这里的“孤”带着鲜明的情感色彩,是“孤独”“孤寂”的意思,体现了送别后的怅然若失与对友人的绵长思念。
总结:核心差异在情感指向上:《望天门山》的“孤帆”:景随情明,是自由与豪迈的载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情因景浓,是离别与怅惘的象征。
3.总结学习这首诗的方法。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预设: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五、积累背诵,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
(1)齐读全诗,男女生比赛读。
(2)填充诗句,指导背诵。
(3)出示与诗句相关的图片,学生配相应诗句。
2.指导默写整首诗。
(1)出示生字:望、断、楚、至、岸、孤。
(2)重点指导书写“望”“断”“楚”“岸”“孤”。
(3)指导古诗书写格式。
预设: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4)生自主默写,师巡视。
3.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李白写的其他山水诗。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鹿柴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1.背诵并试着默写《望天门山》。
2.回顾学习《望天门山》的学习方法:
(1)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3)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3.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另外两首古诗,去领略古时鹿柴和西湖的美丽风光。
二、迁移学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过渡揭题:
(1)师谈话引出诗题。
(2)(师板书诗题)指导学生正确读诗题,猜诗题的意思: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的晴天和后来的雨景。
2.简介诗人苏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等。
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3.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
(1)(课件出示学法)学生自主学习:
①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②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
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检验自学效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①(出示晴天西湖)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板书:潋滟)
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想象说话:金色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课件出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西湖之雨”你们又是抓住什么关键词感受到的?(板书:空蒙)
(出示雨天西湖)想象说话:轻纱似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诗句)
③多种形式赏读“晴、雨西湖”:晴、雨两种天气,西湖两种美!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
(3)引导学生交流诗人把西湖比喻成“西子”的巧妙,入境体会赞美之情:
①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
②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指导朗读。
(4)链接两首写西湖的诗,进一步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课件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写西湖的诗):朗读下面两首写西湖的诗,读完后说一说:你感受到了西湖怎样的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杨万里 [宋] 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 黑云翻墨未遮山,
风光不与四时同。 白雨跳珠乱入船。
接天莲叶无穷碧, 卷地风来忽吹散,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望湖楼下水如天。
浓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淡妆:白雨跳珠乱入船。
感受到西湖怎样的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小结时回扣“淡妆浓抹总相宜”。
4.背诵、积累古诗:
(1)指名读,齐读。
(2)填空搭支架背诵。
(3)根据描述说诗句。
(4)齐背全诗。
三、运用学法,学习《鹿柴》
1.学习单助学,小组合作学习:
(1)谈话导入,引出诗题。
鹿柴: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
(2)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主要作品有《相思》《鸟鸣涧》《山居秋暝》等。
(3)(课件出示学习单)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单,运用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课件出示学法:
①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②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
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2.朗读古诗。提示:注意“柴”字的读音;把握好停顿,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读懂诗意:
(1)感知诗意:结合插图、注释,练习说诗意。
(2)适时点拨重点词语(“鹿柴”“但”“返景”)的意思。
4.想象诗境。
(1)白由读诗,说说整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幽静、深远)
(2)提问:哪句诗给你这种感觉?你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点拨:第一句直接写出山的空旷;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用人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寂静;第三句写出深山的幽深;第四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夕阳余晖照射在青苔上,更显幽暗。
5.熟读成诵。
师生合作朗读;同桌赛读;全班齐诵;小组比赛背诵。
四、指导书写,交流收获
1.指导书写“返、苔、饮、亦、欲、抹、宜”。
2.练习默写两首古诗。
3.学习多音字“抹”:读“mǒ”时,表示涂上、涂掉、除去、擦拭的意思,如涂抹药膏、抹粉、抹黑、抹杀、抹去、抹泪、抹拭汗水,还可用作量词,用于云霞、阳光等,比如一抹余晖、一抹彩霞。读“mò”时,表示把泥、灰等涂在物体的表面并用工具弄平,如“抹墙”“抹灰”“抹水泥”,还表示擦着边绕过,如“抹角”“抹门儿”“转弯抹角”。 读“mā”时,表示擦,如抹桌子、抹窗户、用抹布擦,还表示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如抹帽子、抹下眼镜,还可以表示抹不下脸。
给出语境,辨析读音:
傍晚的装修工地旁,李师傅正给徒弟小王演示工序。他指着墙面说:“这面墙得用水泥好好抹(mò)平,不然刷漆会掉。”小王蹲在地上,用抹布抹(mā)着瓷砖上的灰,嘟囔道:“师傅,您看我手上蹭的泥,能帮我找块布抹(mǒ)掉不?”
李师傅递过纸巾,瞥见窗外:“你看西边那一抹(mǒ)晚霞,等活儿干完,咱绕着巷口抹(mò)角走,去吃碗面。”小王笑着接话:“可别抹(mā)不开面子跟老板提加班费啊!”李师傅拍他一下:“放心,这事儿我绝不抹(mǒ)杀你的功劳。”
4.交流学习所得:学习了这三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点拨: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方面谈收获。
5.回顾学习三首古诗的方法以及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持续激发学生对“山水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去领略自然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