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季新修订教材】统编语文三上第七单元《22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季新修订教材】统编语文三上第七单元《22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19:0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麻、旋、序、贞、姿、笋、超、凡、俗、奥、秘”11个生字,会写“虾、昆、仅、序、荣、枯(二上)、姿、态、刺、梨、部(二上)、奥、秘”13个字,会写“昆虫、万物、沉思、搬家、井然有序、精神、植物、千姿百态、鲜美、池塘、秋高气爽、倒映、游玩、画册、无穷、奥秘、无尽”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语,说说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3.借助词语,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借助词语,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聊“读书”,学“大书”
承上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出示书籍封面图片。围绕“读书”展开交流: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这些书读过吗?哪本书让你觉得很有趣?
2.简介朱维之。
朱爷爷是一位爱读书的老爷爷,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园。他精通英语、日语、俄语等多国语言,著作等身(形容学术著作数量极多的固定表述),在我国教育界、学术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3.导入新课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他向大家推荐的“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围绕课题,质疑提问。读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或者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预设问题1:这部“读不完的大书”是什么?
预设问题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预设问题3:“读不完的大书”中的“读”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问题4: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大书”?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同学们,读读课文标题,提提问题就可以初步了解课文。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有意思的标题,仔细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内容。
二、听“大书”,读“大书”
1.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画出来。试着用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新词。
(2)读完后想一想:这部“读不完的大书”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学生按照初读要求,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反馈交流:
(1)根据学生反馈交流圈画的有新鲜感的词语,随机指导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第一组:空中的浮云飞鸟 水里的虾蟹游鱼 地上的走兽昆虫
①引导:读第一组短语,你发现了什么?(地点+事物)
②出示含有上面短语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长句子,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句子:
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③交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前仿佛铺开了一幅鲜活的画卷:天空如蓝宝石,浮云轻飘,飞鸟掠过。大地广阔,草地缀满野花,松鼠、蚂蚁、蝴蝶各得其乐。小河潺潺,虾蟹游鱼多么自在。岸边草木葱茏,生机满眼,引人沉思遐想。
④回读第一组词语。
第二组:高空盘旋 展翅滑翔 猛扑而下 井然有序 千姿百态
雨后春笋
①引导:读第二组词语,这是一组四字词语,“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描写的是动物的动作,出示句子:
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读出鹰击长空的感觉。
②认读“旋”(字理识字):看小视频,组词:盘旋、旋转、回旋、旋律、凯旋、螺旋、周旋、天旋地转。
③“井然有序”是什么意思?“井然”是整齐的样子。“序”是秩序的意思,认读“序”字(在哪儿经常接触到这个字?数学中有排列顺序的题,上课站排要有秩序)所以,这个词的意思是: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用“井然有序”造句:
例句1:图书馆里,读者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翻阅书籍,书架上的图书按类别整齐排列,整个空间显得井然有序。
例句2:放学时分,校门口的交警叔叔指挥着交通,同学们排着队依次走出校园,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一切都井然有序。
例句3:春天的花园里,蝴蝶按季节的约定如期而至,蜜蜂循着花香有序采蜜,花草在阳光下按生长规律舒展枝叶,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的生机。
例句4:超市的货架上,零食、日用品、蔬菜水果等分类摆放得清清楚楚,顾客们挑选商品后自觉排队结账,整个购物过程井然有序。
④“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认读“姿”(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二年级学过“咨询”的“咨”,把口字底换成女字底,就是“千姿百态”的“姿”,组词:姿势、姿态、姿色、多姿、身姿、舞姿、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所以,“千姿百态”的意思是形容姿态多种多样。用“千姿百态”造句:
例句1:黄山的奇石千姿百态,有的像昂首挺胸的雄鸡,有的像憨态可掬的熊猫,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每一块都充满了神秘的韵味。
例句2:艺术展上的雕塑作品千姿百态,有的是线条流畅的抽象造型,有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有的是充满动感的动物姿态,让人目不暇接。
例句3:深秋的公园里,枫叶经过寒霜的洗礼,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红,有的像燃烧的火焰热烈奔放,有的像天边的晚霞温柔绚烂,还有的带着些许橙黄,层次分明。
例句4:海底世界里的珊瑚千姿百态,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纤细的树枝,它们与穿梭其间的鱼儿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⑤认读“笋”:
⑥回读第二组词语。
第三组:雄健勇猛的感觉 勇敢忠贞的精神 超凡脱俗的样子
秋高气爽的样子 无穷的奥秘 无尽的乐趣
①引导:读第三组词语,偏正结构的短语,什么样的什么。
②认读“贞”(字理识字):看小视频,“忠贞”的意思是: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③认读“超”:组词识记:超过、超人、超出、超常、超脱、超凡、超越、超载、超前、高超、武艺超群、超凡脱俗。超凡的意思(拆分组合法):超出一般水平或世俗常态。
④认读“凡”(字源识字):看小视频,组词:凡人、不凡、但凡、凡尘、凡夫俗子、平凡、超凡、自命不凡。
⑤认读“俗”:
⑥认读“奥”(字理识字):
组词:奥秘、奥妙、深奥、奥运会、奥妙无穷、深奥莫测。
⑦认读“秘”(辨析识字):看微课视频,区分“秘”和“密”。给出语境,区分二者使用:
周末,妈妈对小刚说:“我藏了一个mì mì( )礼物,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啦。”小刚眼睛一亮,开始在屋里找起来。 他拉开衣柜,里面挂满了mì mì( )的衣服,没看到礼物。又打开书桌最下面的抽屉,发现里面有个神mì( )的小盒子。“这是什么呀?”小刚小声嘀咕着,打开盒子,里面是他最喜欢的玩具车。 妈妈走进来笑着说:“这是给你的惊喜,要保mì( )哦。”小刚抱着玩具车,觉得这个藏在抽屉里的mì( )宝太神奇了。
⑧回读第三组词语。
(2)回读三组词语,巩固生字词语。
空中的浮云飞鸟 水里的虾蟹游鱼 地上的走兽昆虫
高空盘旋 展翅滑翔 猛扑而下 井然有序 千姿百态 雨后春笋
雄健勇猛的感觉 勇敢忠贞的精神 超凡脱俗的样子
秋高气爽的样子 无穷的奥秘 无尽的乐趣
3.交流问题,梳理结构,概括内容。
(1)把生字词语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之前提出的问题:这部“读不完的大书”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学生再读后,一起回答:这部“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大自然”。那么,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全班齐读: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2)梳理课文结构。
强调句中“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启发学生寻找课文中对应的内容:这“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都藏在哪里呢?文中哪个段落告诉我们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①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总起、总结。
②剩下的第2~5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具体描写。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写了什么?
第2自然段:不同的动物给人带来的感觉各不相同,饶有趣味。
第3自然段:花儿和草的不同趣味。
第4自然段:“我”家房子前后的果树开花结果。
第5自然段:“我”家屋后的竹子和棕榈的美丽有趣。
③小结:所以,本文是“总分总”结构,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将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通过观察(不同动物),(植物花草),房前屋后的(果树)、(竹子)和(棕榈)等自然事物,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无穷(奥秘与乐趣),激发读者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文将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通过观察(不同动物),(植物花草),房前屋后的(果树)、(竹子)和(棕榈)等自然事物,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无穷(奥秘与乐趣),激发读者探索(自然)的兴趣。
④学生练说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虾、昆、仅、序、荣、枯(二上)、姿、态、刺、梨、部(二上)、奥、秘”:按照结构分类,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强调。
(2)教师重点指导范写“昆、序、姿、刺、奥、秘”。
(3)学生练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展示评议。
2.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昆虫 万物 沉思 搬家 井然有序 精神 植物 千姿百态、
鲜美 池塘 秋高气爽 倒映 游玩 画册 无穷 奥秘 无尽
(1)提问:这些词语中的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后抄写词语。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出示词语,复习认读:
空中的浮云飞鸟 水里的虾蟹游鱼 地上的走兽昆虫
高空盘旋 展翅滑翔 猛扑而下 井然有序 千姿百态 雨后春笋
雄健勇猛的感觉 勇敢忠贞的精神 超凡脱俗的样子
秋高气爽的样子 无穷的奥秘 无尽的乐趣
重点词语,回顾意思并造句。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将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通过观察(不同动物),(植物花草),房前屋后的(果树)、(竹子)和(棕榈)等自然事物,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无穷(奥秘与乐趣),激发读者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品读“大书”,体验“乐趣”
1.出示自学要求和学习单:
(1)自读课文第2~5自然段。
(2)小组分工,各自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品读。
(3)画出段落中你觉得有趣、生动的句子读一读,想想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4)和小伙伴们交流,说说朱爷爷为什么喜欢这些“好玩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借助学习单自学课文第2~5自然段。
学习单
段落序号 “好玩的东西” 表现方法 朱爷爷喜欢它的原因 我们的感受
学生按照自学要求,开展自学活动。
2.全班汇报交流:
(1)在课文第2~5自然段中,课文具体向大家介绍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归纳并板书:动物、花草、房子前后果树、屋后竹子棕榈。
(2)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学习单进行汇报,相机点拨精读。
预设“动物”篇:
①课文写了哪些动物?(小麻雀、老鹰、蚂蚁)
②“好玩”在哪儿?朱爷爷喜欢它们的原因?(麻雀的活泼可爱、老鹰的雄健勇猛和蚂蚁的勇敢忠贞)重点体会“蚂蚁的勇敢忠贞”:
蚂蚁搬家的情形是怎样的?“井然有序”是什么意思?想象:“蚂蚁搬家,井然有序”是怎样的画面?(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序地搬运东西)“两军对垒”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蚂蚁“两军对垒”的情形吗?(指名交流)作者用哪个词描述了蚂蚁的这种精神?从中能体会出作者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写了蹦蹦跳跳的麻雀、雄健勇猛的老鹰和勇敢忠贞的蚂蚁。在读麻雀蹦蹦跳跳、老鹰高空盘旋和蚂蚁搬家的情景时,各自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欢快、高昂、敬佩。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④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相机板书:声音描写、动作描写、拟人。
预设“花草”篇:
①组织学生运用学习“动物”篇的方式进行小组汇报:好玩儿在哪儿?朱爷爷喜欢它们的原因是?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写花儿时,重点写了花儿的颜色(红、黄、紫、蓝)、形状(单瓣的、重瓣的)和姿态(千姿百态)。
写草的叶子时,重点写了叶子形态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③相机板书:颜色描写、形态描写。
④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暑寒荣枯”的理解:
“暑寒荣枯”的意思?描述了季节更替与植物生长状态的词语,意为夏天花草树木茂盛繁荣,冬天枯萎凋零。
从“暑寒荣枯”这个词语中,你能联想到什么有趣的事物或者情景?
夏天,我仿佛看到了 ,感受到 ;冬天,我仿佛看到了 ,感受到 。
⑤指导朗读。
预设“房子前后果树”篇:
①组织学生运用学习前两篇的方式进行小组汇报:好玩儿在哪儿?喜欢的原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写树木时,重点写了各种果树——在不同的时间里,它们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
③指导朗读。
预设“屋后竹子棕榈”篇:
①组织学生运用学习前两篇的方式进行小组汇报:好玩儿在哪儿?喜欢的原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写了竹子长得快,棕榈树高大挺拔。
③相机板书:对比、拟人、比喻。
④指导朗读。
作者看到各种花草树木生长、开花、结果开的花不同,结的果也不同,他感到这些很有趣。
3.回读全文,思考:作者写了大自然中很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中,你觉得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
预设:我觉得作者最喜欢的是蚂蚁。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了蚂蚁搬家时的“井然有序”和两军对垒时的“勇敢忠贞”,言语间充满了对蚂蚁的喜爱和敬佩。
三、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1.课文已经学完了,那么还有两个问题你能找到答案吗?
“读不完的大书”中的“读”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大书”?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先自读思考,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天上有浮云飞鸟,地上有走兽昆虫、花草、树木,水里有虾蟹游鱼等。鸟兽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花草、树木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大自然丰富多样,充满无穷的趣味,大自然和书一样,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让人怎么看也看不完,所以作者把“大自然”比作“大书”,书需要不断地去读,大自然需要不断地去探索、观察。
再次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仿照“方法”,续写“大书”
1.你见过大自然的哪些景象?你享受过大自然给你带来的快乐吗?快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吧。出示海底珊瑚、鱼群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组织交流: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说一说。
2.回顾文中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准备续写。
引导学生对照板书中作者表现的方法,领悟作者是如何将文章写生动的。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讨论修改。
例文:
在深蓝色的海底,成群的鱼儿围绕着珊瑚丛游来游去。它们有的绕着珊瑚漫步,有的结伴在珊瑚丛的枝丫间你追我赶,还有的躲进珊瑚丛的空穴中和小伙伴们玩躲猫猫。在光影的照射下,它们的身体仿佛会变色一样,时而黄、时而绿、时而黄绿相间,美丽极了。因为它们,宁静的大海深处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五、布置作业,总结下课
1.发挥想象,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的“好玩的东西”写下来,让你的这部“读不完的大书”越来越厚。
2.作者朱维之小时候特别喜欢到大自然中玩,因为那里有蹦蹦跳跳的小麻雀、展翅飞翔的老鹰、勇敢忠贞的小蚂蚁,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了吗?聪明的你,快快走进大自然吧!那里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收获多多;那里一定会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因为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