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除了乙肝,还有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丙型病毒性肝炎等,它们都具有传染性,但脂肪性肝炎不传染。同样都是肝炎,有的传染,有的不传染,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导入] 近视眼和角膜炎都是眼睛疾病,它们都能传染吗 为什么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播放有关非典、甲流、禽流感、手足口病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在刚才放映的幻灯片中,大家都看到了哪些疾病 为什么这些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以至于引起人们的极大恐慌。结合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对,它们具有传染性,是传染病,哪位同学能举出你和家人曾经患过的传染病的例子。(如果学生能回答,就顺势导入:我们今天就更深入的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回答也可顺势导入:大家对传染病的知识不熟悉,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重点)
重点分析:
传染病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容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学生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忽视其科学性,受错误概念影响较严重。学生会认为传染就是疾病症状在更多人身上体现,没有意识到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区别,不清楚传染病的病因。有些学生还会将传染病的病因“病原体”与其传播起点“传染源”相混淆。
突破策略:
以感冒和流感为例,询问学生“什么样的病算是传染病”,同时以“近视”为例,理清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区别,进而思考“传染病的传染性从何而来 病因是什么 ”结合教材中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流感和甲肝的传播途径,从而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对每一环节,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素材,使学生较全面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具体内容。
[重难点二] 说明常见病原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难点)
难点分析:
传染病的病因往往是病原微生物,是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微观世界。学生往往只是对某些致病菌或病毒有所耳闻,但其科学概念是混沌的状态,甚至盲从于一些不科学的预防措施。
突破策略:
以巴斯德和科赫为代表的科学家对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医学史的细菌时代。教师补充相关科学史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学生对“传染病的根源是病原微生物”有更深入的理解。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常见传染病的致病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图片,使病原体概念具体化。在讲解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时,逐一梳理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这样做好铺垫后,接下来对预防措施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我国古代天花预防与治疗方面的成就(依据新课标)
2.MERS病毒
ME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已经被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大多数MERS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在沙特。
MERS CoV最早于2012年9月在沙特被发现,早期因与SARS临床症状相似得名“类SARS病毒”,也成为第6种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也是过去10年里被分离出来的第3种。人体内的冠状病毒最早于1960年在英国被分离出来,病毒因其表面皇冠状的突起物而得名。它可能与人、猪、猫、狗、鼠和鸡的呼吸系统感染相关。
出于通俗易懂的考虑,媒体经常把MERS称为新SARS,但事实上,虽然这两种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但它们在基因上具有明确的差异,而且感染人体时使用不同的受体。
2014年4月13日沙特阿拉伯确认,一种致命病毒感染病例在过去两周内激增。这种病毒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病毒),2012年9月被确认,迄今已致死92人。此前,一个国际医生团队在对MERS病毒进行研究后发布报告称,这种病毒比SARS更易致死。
首例MERS病毒感染病例2012年9月在实验室获得确认。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自那时起,全世界已有228例病例。大多数MERS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在沙特。不过,欧洲也已确认MERS病毒感染病例,但全部病例据信与中东有关系。
2015年5月27日晚10时世界卫生组织通报:韩国一例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经香港入境广东省惠州市,已出现发热症状。广东惠州MERS疑似病例韩国亲属2人已确诊。
2015年6月13日韩国首次发现第三代人传人MERS病例,并有儿童疑似感染,韩联社援引韩国保健福祉部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管理对策本部的消息说,MERS确诊患者增至138人,其中包括第三代人传人病例。
3.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其中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②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③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疫情预防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3)勤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以下情况时应要洗手: ①在接触眼、口及鼻前; ②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打喷嚏或咳嗽后; ③触摸过公共对象,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或门柄后; ④处理食物及进食前及如厕后。正确洗手步骤:①开水后洗涤双手。 ②加入皂液,用手擦出泡沫。 ③用最少二十秒时间洗擦手指、指甲四周、手掌和手背,洗擦时无须冲水。 ④洗擦后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⑤用干净毛巾或抹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用干手机将双手吹干。 ⑥双手洗干净后,可以先用抹手纸包裹着水龙头,再关上水源,不要直接触摸水龙头。
5.19世纪的“白色瘟疫”——肺结核
6.牛痘与天花的故事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分析 1.《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五)人体生理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课标中相关内容要求“6.1.2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6.1.3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6.1.4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6.1.5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6.1.6某些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2.本节课通过“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与传染病的密切关系、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本节内容中也会涉及“免疫与免疫规划”,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3.本节教材“想一想,议一议”通过分析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便于学生通过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比较,归纳出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分析·讨论”从常见的传染病病例入手,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够结合资料由浅入深地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科学家的故事”中“汤飞凡: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可以作为课外资料,进行延伸阅读,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影响,但同时人类抗击传染病的脚步从未停止……
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叙写) 1.通过调查当地的传染病、查阅和分析资料,能够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 2.通过调查当地的传染病,能够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在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4.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
重点难点 重点 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 结合资料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和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当地的传染病,查阅传染病的相关资料。 教师:相关的图片、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除了乙肝,还有甲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它们都具有传染性。但脂肪性肝炎不传染。同样都是肝炎,有的传染,有的不传染,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并结合自己的认知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染病及 其危害 1.传染病概念及特点。 由甲肝、乙肝等传染病引出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2.传染病的种类。 (1)出示三种病原体,引出传染病种类。 (2)学生举例说出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3.传染病的危害。 播放相关视频,分析传染病给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和科技带来的影响。 学生结合预习,说出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传染病。 观看视频,意识到传染病带来的危害。 通过列举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种类及危害。
传染病流行 的基本环节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5“分析·讨论”中的资料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2)分析流感的传播途径。 (3)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容易患流感 (4)流感在人群中流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5“分析·讨论”中的资料2,思考: 甲肝在人群中流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总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并分别举例。 3.判断:传染源与病原体是否等同 引导学生结合举例进行判断并总结区分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35“分析·讨论”中的资料1,以小组为单位对流感的传播进行分析,最终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学生阅读教材P35“分析·讨论”中的资料2,分析甲肝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学生对传染源和病原体进行比较,并总结出区分二者的方法。 以教材P35“分析·讨论”为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再通过比较辨析,深入理解科学概念。
传染病的 预防措施 1.展示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图片,学生判断图片中的措施针对的是哪一个环节。 2.引导学生举例说出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尽可能让学生说,也可以展示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 学生根据图片场景,判断图片中的措施针对的是哪一环节。 学生说出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并且判断这属于传染病预防的哪一措施。 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到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切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而且学生也能够意识到传染病的预防就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环节采取的措施,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传染病到传染病的预防,能使学生意识到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自觉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调查当地的 主要传染病 1.活动背景。 调查了解当地主要传染病的基本情况,分析自身可能受到哪些传染病的威胁,以及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2.分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方法提示: (1)调查前拟好调查提纲。 (2)可以访问当地医学院校的老师、医院和防疫站的医务人员、出入境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等了解情况;可以查阅书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资料。 (3)可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当地的主要传染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可以多样化。 (4)应形成调查报告。 注意事项:不得擅自前往传染病医院等处进行调查,以免染上传染病。 3.成果交流与展示。 聆听。 结合教师的提示,分小组讨论调查方法,并分别展示具体的调查方案。 进行实地调查。 在班内展示自己小组的调查报告,阅读其他小组的调查报告,提出问题,分析讨论。 根据调查报告,针对某一传染病,制作海报或展板开展一次防疫知识宣传科普活动。 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与整理能力。 培养学生问题分析与验证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课堂小结 1.什么是传染病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思考、讨论、补充。 归纳提升: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及其危害 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作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课后反思 采用直观教学和分析资料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导学设计
探究点一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情境展示] 一天,小明感冒了,老是打喷嚏,搞得“飞沫四溅”。 没几天,坐在他旁边的小丽也感冒了。
[问题探究]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等。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课堂速记]
探究点二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情境展示] 2013年,全国各地又有多起H7N9禽流感病例。下列很多做法可以有效阻止传染病的传播。
[问题探究]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课堂速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