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7_2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人教新版八上生物 (备课素材+授课典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_7_2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人教新版八上生物 (备课素材+授课典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30:1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学分析  1.《免疫与免疫规划——人体的三道防线》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五)人体生理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课标中相关内容要求“6.1.1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2.“人体的三道防线”是《免疫与免疫规划》这节的第1课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了传染病及其预防之后,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及其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对传染病及其预防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免疫系统的具体机制和功能,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免疫系统的直观认识。
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叙写)  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作用。  2.通过对比,说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重点难点 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作用。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难点  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及其作用。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视频,PPT课件等。
教学策略  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思考,以学生已经体验过的生活常识、经历等为切入口,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先通过科学小常识导入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体内生活着大量的细菌,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人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健康地生活 再通过“分析·讨论”中的实例,得出人体具有保护自身的三道免疫防线。接着,通过对三道防线的特点进行比较,归纳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科学小常识:科学研究发现,在正常人咽喉部的黏膜上寄居着上百种细菌和病毒,而人类皮肤上大概存活有250种以上的细菌。即使天天洗澡,在你身上“安营扎寨”的细菌至少还有100亿个。  提出问题:人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健康地生活  学生思考,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人体的三 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分析·讨论”实例1。  设问:为什么呼吸道下端细菌会变少 这说明呼吸道黏膜具有什么功能  引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设问: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及其功能分别是什么  阅读教材、观看动画和视频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人体的三 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  播放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  引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分析·讨论”实例2。  设问: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侵入人体 人体的哪些组织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设问: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其功能分别是什么  3.非特异性免疫  设问: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具备什么共同的特点 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过渡语: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但这种防御能力弱,总有一些致病力强的病原体,如某些病毒会突破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在人体内繁殖,使人患病。当病菌穿过人体的前两道防线,人体就会启动第三道防线来进行防御。  4.第三道防线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分析·讨论”实例3。  设问: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能够抵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侵袭  播放视频:第三道防线。  设问: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是什么 什么是抗原和抗体 抗体有什么作用  5.特异性免疫  设问: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认识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功能,比较三道防线的特点,归纳总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通过探究人体的三道防线,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通过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非特异性免 疫和特异性 免疫的区别  出示表格: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结合表格,归纳总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本节课知识。  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回忆本节内容。  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及时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和设问,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通过观看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免疫系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通过对比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帮助学生理解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导学设计  
探究点一  非特异性免疫
[情境展示]
下图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卡通图解。
  [问题探究]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分别由什么组成 具备有什么功能 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其功能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防线 组成 功能 作用特点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或清除病原体  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病原体
  [课堂速记]  
探究点二 特异性免疫
  [情境展示]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一般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则容易患病。
  [问题探究] 接种疫苗,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是第三道防线的功能。那么第三道防线是由什么组成的 有什么功能 其功能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课堂速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注意到,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有这样的本能,就是每当发生意外创伤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例如,小猫或小狗,如果皮肤有破损的地方,会出于本能去舔伤口,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唾液中有什么神奇的物质呢 接下来我们学习本节新课。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内容较多,不好记忆,容易混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不够形象,初学,不容易区分开来。
突破策略:
“分析·讨论”中的三个实例分别对应人体的三道防线,可作为本环节教学的线索。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个实例,然后深入学习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样依次进行,完成三道防线的教学;也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三个实例都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先对人体的三道防线建立起粗略的框架性认识,再逐一学习三道防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直观性较强的实例。
教材中有关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插图生动有趣,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如果能将图片加工成动画,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了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之后,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遇到特定的病原体后产生的 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还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应按照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水痘(或其他病毒性疾病)患者的血常规化验单,提示学生关注化验单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升高,提出问题:为什么感染病毒后淋巴细胞数量会增加 淋巴细胞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什么部位 从而引出对免疫系统的介绍,教师应边讲解边展示淋巴细胞、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产生、成熟和聚集的器官。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可以让学生自己列表进行对比,然后小组展示,教师指导,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人体的免疫系统
  2.发生在人体内的战争
人体里的战争是怎样发生和结束的呢 如果我们不小心碰破了点皮,或被刺扎了一下,这时就在我们的防线上形成了一个小缺口,“敌人”立即沿着这个小缺口进入人体内。敌人一进入体内马上被分子侦察员和巡逻员发现,并发出警报,伤口周围组织里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变快,便于运送战斗部队。同时警报信号立即送到驻扎在附近的兵站——淋巴结里的指挥——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发出战斗信号并派出分子导航员,引导战斗部队到达出事地点。第一个到达的是敢死队——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一生非常短暂,只有几分钟,但它们把这“有限的一生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一接到战斗命令,立即奔赴前线,将敌人团团围住,结果与敌人同归于尽。伤口化脓流出的白色液体里就漂浮着敢死队员的尸体,英雄业绩,可歌可泣。稍晚一点到达的是行动较缓慢,但攻击能力很强的巨噬细胞部队。它们利用细胞内强大的酶系统消灭残敌,并清走战友嗜中性粒细胞的尸体。当战斗结束时,警报解除,血流加快,纤维细胞增生,修补战斗造成的损失。
战斗的规模往往取决于入侵敌人的数量和逃避能力。当敌人比较少和“愚蠢”时,巡逻的巨噬细胞部队即能消灭它们,但当敌人非常多而且很“狡猾”时,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就迫在眉睫了。警报信号传遍整个卫戍部队,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部队围截、追击入侵之敌,淋巴细胞释放淋巴素等信号兵传递信息,协调各部队之间的行动。B淋巴细胞接到信号后增生并制造出大量的“爱国者导弹”——抗体,有效地打击敌人,并且把有关的入侵之敌的信息储存起来,在下一次遭受同样敌人侵略时,能更快、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卫戍部队基地——骨髓则大量培养新兵,使它们掌握一种专项技术,分别增补到嗜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部队中去,保证兵员充足。
战斗信息随时汇报最高统帅,协调各地方政府与卫戍部队的行动,并决定是否向外发出求援信息,即到医院看病。
我们的卫戍部队——免疫系统不仅担负起抵抗外来入侵的职能,而且监视着体内的退化蜕变分子和清理衰老死亡的“公民”。每时每刻都可能有一两个蜕变分子想背叛我们,免疫系统随时把它们消灭。
3.天花疫苗的发现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对人类危害极大。天花的预防是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在医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贡献,作为生物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免疫学也是从此开始的。
在明朝的《治痘十全》和清朝的《痘疹定论》中,都记载了公元10世纪宋真宗统治时期(997—1022年)预防天花的一段史实,说的是宰相王旦恐其爱子王素患天花夭折。时有蜀人向他推荐,言蜀峨眉有“神医”峨眉山人,善种痘术,可免小儿受患天花之苦。王素种痘后,果未患天花。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接种人痘获得人工免疫的记载。到了明朝隆庆年(公元16世纪)人痘法才有了重大进展。当时分时苗(生苗)和种苗(熟苗)。将人痘(生苗)反复传代,连种7次,即为熟苗。熟苗抗原性保存而毒性尽除,使用无危险却有效。到了17世纪,我国已普遍实行人痘免疫天花,也因此引起了邻国的注意。当时俄国等国曾先后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技术,人痘法先后传入俄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后又经俄国传入土耳其。在1721年,经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Montagu将其法传入英国。
人痘法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人工的方法预防传染病,即使它是可以致命的。这无疑给研究医学的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子,看见了一片海阔天空。18世纪时,欧洲流行天花,就连牛群也不能幸免。人们发现当挤奶工人手有伤口时,牛痘也可由牛传染给人,但不会引起全身感染。在英国很多医生也都知道凡患过牛痘的人,不再患天花。到19世纪,也就是中国人发明人痘法的900年后,才有重大发展。当时一个英国乡村医生叫Jenner,在他接诊一位挤奶女工Sarah Nelmes时,发现她有发热、背痛和呕吐症状,怀疑可能患有天花,Nelmes因曾患过牛痘而加以否定。Jenner为证实此事,用Nelmes身患的牛痘脓液少许,注射到一个8岁男孩James Phipps臂内,6周后Phipps牛痘反应消退而无天花症状。Jenner又先后对Phipps进行了20次注射,而Phipps安然无恙,确认了牛痘的预防效果,从此牛痘代替了人痘。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