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04
14.材料二中,有人认为,汉武帝即使没有厚赏卫青,也应当有所表示来安慰卫青。你是否认同
这一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陈述你的理由。(5分)
(四)阅读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车载板①(其一)王安石
荒哉我中园,珍果所不产。
朝暮惟有鸟,自呼车载板。
楚人闻此声,莫有笑而莞。
而我更歌呼,与之相往返。
视遇若抟黍 ,好音而肌脘⑧。
壤壤@生死梦,久知无可拣。
物弊则归土,吾归其不晚。
归欤汝随我,可相蒿里⑤挽。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闲居金陵期间。次年王安石去世
车载板:鸟名,据传它可预知人的生死,被楚人视为“不祥鸟”。②抟黍:黄莺。③舰睆:形容鸟羽
鲜亮美好或鸟鸣和谐悦耳。④壤壤:同“攘攘”,形容纷扰喧嚣。⑤蒿里:坟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园中荒芜的境况,这与诗人变法失败以后晚年的孤寂心境形成
呼应。
B.车载板被楚人视为“不祥鸟”,但诗人与它为伴,高声回应它的啼叫,与它一来一往地唱和。
C.“视遇若抟黍”指诗人将车载板当作黄莺精心饲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现实的逃避
D.全诗借鸟来寄托诗人深刻的哲思,将平凡的事物变成承载思想的载体,体现了以小见大
的特点。
16.王安石晚年诗风含蓄深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应该妨碍孩子的成长,而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叶茂果硕”。这种教
育理念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
”的种树理
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
的手法描写月光洁白明亮。
(3)在传统文化中,鸥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自由、淡泊、纯真等。中国古人就常以“鸥”
这一意象入诗,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古代数学给了我们后世自信的底气与骨气。2024年11月,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
“文明的烛火一中国科学文化探源主题讲座”活动,旨在围绕“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成就”,探
【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讨中国古代数学的“A”“言约旨远”。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优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春晚上2Q24年的扑克魔术在几轮操作下一
步步显示出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牌看似混乱,但无论何时,无论谁的牌,第一张牌与第
五张牌都可以拼成同一张牌;同样,第二张与第六张、第三张与第七张、第四张与第八张牌也分
别能拼成同一张牌。”这个数学规律就是这四对牌对应的两个数字除以四都有同样的余数,这就
是数学上的同余概念。神奇魔术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同余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理论。
中国古代数学开启了命题证明之先河。“勾股定理”是广为人知的数学原理,但(甲),
勾股定理及其证明在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就已经有了系统完善的阐述。“故折矩,以为勾广
三,股修四,径隅五。”许多人据此以为西周数学家商高只知道“勾三股四弦五”这一特例。数学
研究者阐释了《周髀算经》中的原文对于商高折矩思想的表述,以及商高对勾股定理的接续证明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商高通过“折
矩”、“既方之”(“皆方之”)、“环而共盘”、“积矩”,提出了对一般矩形都适用的思想与方法,展现
了定理证明之真谛,证明了勾方、股方与弦方有相同的等量表达一两个相等的勾股矩形加上
边长为勾股之差的方形,从而得到勾股定理,开启了命题证明之先河。
中国古代数学对(乙),有关准、绳、规、矩、筹、策等说法或俗语都源于数学。如人们
B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法律为准绳”等说法也与数学有关。
中国是数学启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做出了源头性的贡献,包括数论、代数、几何、无穷与
极限等,从而对华夏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影响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文化从根基
上是非常推崇数学的。“文明的烛火”燃烧绵延千年的智慧,发挥中国古代数学的“引擎”作用,
让数学之美与时代之美交相辉应。
封
18.文中最后一段将“中国古代数学”比作“引擎”,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信念”为本体
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4分)
22.文中最后一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线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
础。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语言对精神家园的维系作用却面临挑战,如随意性、碎片
化网络语言的侵袭使不少人热衷“梗文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