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感悟美好品质,获取精神力量。
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
习作要求: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学习目标:
1.认识45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8个词语。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并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朗读、背诵关于立志、坚持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司马光》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5.能辨析“陆续、继续、连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能分类整理读书交流会所需物品的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能简单地写一次难忘的经历,表达出难忘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学习内容:
◇精读课文:《23司马光》
《24一定要争气》
《25手术台就是阵地》
◇略读课文:《26*一个粗瓷大碗》
◇口语交际:请教
◇习作:那次经历真难忘
◇语文园地:梳理与交流、识字加油站、语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司马光》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3.能简单地写一次难忘的经历,表达出难忘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单元整体设计:
师:美好的品质,如同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我们的心间。从伟人身上感悟其卓越品质,我们汲取到鼓舞人心的向上力量;在日常的点滴中,以尊重、理解与爱的言行,我们涵养并展现着自身的美好品质;在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发掘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我们共同珍藏这份美好,照亮彼此的人生之路。
从本节课开始,让我们走进最后一单元——第八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5页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读页,明确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习作要求。
1.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本单元的:
人文主题:感悟美好品质,获取精神力量。
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
习作要求: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2.发布任务,明确本单元我们要开展“榜样的力量”主题班会,感悟美好品质,获取精神力量。
任务情境:“榜样的力量”主题班会
任务一:共读榜样的故事
梳理与交流
任务二:讲评榜样的故事
《23司马光》
《24一定要争气》
《25手术台就是阵地》
《26*一个粗瓷大碗》
任务三:发现榜样的足迹
口语交际:请教
任务四:获取榜样的力量
习作:那次经历真难忘
语文园地八
任务一 共读榜样的故事
回忆自二年级以来的默读实践,链接“梳理与交流”,交流默读的基本方法:
1.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指读,也不要动唇,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2.默读时,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
3.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没读懂的地方可以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这些默读的方法,快速默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引导学生交流默读收获。
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第一个故事——《司马光》。
《2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皆、弃”3个生字,会写“司、登、跌、皆、弃、持、击”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通过想画面等方法品读关键词句,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想画面等方法品读关键词句,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2.正确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故事,激趣揭题。
(1)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猜故事名字:
出示第一幅图,学生猜——曹冲称象。
出示第二幅图,学生猜——凿壁借光。
出示第三幅图,学生猜——孔融让梨。
出示第四幅图,学生猜——司马光砸缸。
提问:你读过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的故事——《司马光》。(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2.认识“司”字,学习复姓。
(1)认识生字“司”,正音,组词。
(2)提问:对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发言后,出示司马光的简介:
司马光生于1019年,1086年逝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资治通鉴》。
(3)学习复姓。
①指名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②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
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③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
④教师讲解“司马”一词,引导学生了解“司马”不仅可以表示姓氏,还可以表示官职(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1.出示初读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1)学生根据要求初读课文。预设难读的字词为:登瓮(wènɡ)、没(mò)水中、水迸(bènɡ)、得(dé)活。
(2)指名读,教师随机正音,认读生字“皆、弃”、
皆(字源识字):会意字,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并排的两个兽头(虍)及残骨(歺),下部是“口”。金文字形的上部改成了并排的两个人(比)。篆文字形则把下部改成了“白(自)”。全、都的意思。组词:皆大欢喜、四大皆空、草木皆兵、有口皆碑、尽人皆知、妇孺皆知、比比皆是、满盘皆输、啼笑皆非。
弃(字源识字):看小视频,本义抛弃,又引申为离开、轻视、废除、遗忘等。组词:抛弃、丢弃、放弃、摒弃、遗弃、废弃、嫌弃、舍弃、弃权、不离不弃、自暴自弃、丢盔弃甲、前功尽弃、背信弃义。
2.今古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它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指名简单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仅有30个字;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2)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用这样的语言写出的文章就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
3.明确文中人物,读出停顿。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有哪些人?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人物。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①指名回答。预设:群儿、一儿、众、光、儿。教师板书人物名称:群儿、一儿、众、光、儿。
②提问:这些人物分别指谁?引导学生区分“群儿”“一儿”“儿”。
(3)合作朗读课文(人物——事件):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生合作读,师读人物,生读事件,再轮换;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人物,女生读事件,再轮换。
(4)教师小结:文言文朗读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三、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1.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要求:借助课文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温馨小提示:为了便于我们读者理解,课本的古文学习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课文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跟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是一样的。
学生按照自读要求开始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1)理解“群儿戏于庭”。
①提问:这一群小孩在干什么呢?
请学生说说句子的大意。
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要。
②学习“戏、庭”。
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在庭院里呢?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通过组词来理解。
提问:谁能给“戏”组组词?
小结:文言文真有趣,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差不多,组组词我们就理解啦。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过渡:他们正玩得开心,这时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提问:你想给这句话中哪个字来组组词?
预设:跌——跌倒;没——淹没。
过渡:你们瞧,这样读文言文一点都不难!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字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一个小孩子爬上了水瓮,一不小心跌倒,掉进了水里。
②过渡:刚才同学们说的“爬上……”,课文里用的是“登”,其实和“登山”“攀登”里的“登”是同一个意思呢。
③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瓮吗?
出示瓮和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瓮:口小,肚子大,是收口的。
缸:口大,肚子小,是敞口的。
④指导朗读,读出节奏: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指名读,齐读。
(3)理解“众皆弃去”。
①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做了什么?
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②提问:你还知道其他带有“皆”字的成语吗?
再次回顾“皆”组成的成语:皆大欢喜、人尽皆知……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过渡:众皆弃去,这个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②提问:司马光他是怎么砸的?
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高高地举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水瓮),理解“持”“击”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光/持石/击瓮/破之。
指名读,做动作读,齐读。
(5)理解“水迸,儿得活”。
过渡:故事的最后怎么样啦?
指名说。预设: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6)回读全文,小结:我们借助注释,通过组词等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部分词语。看来,学习文言文也挺简单哦!
2.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还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小窍门——有时可以通过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的方式来理解句意。
(2)教师读课文,学生边跟读,边画停顿线,注意读出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
(4)练习“声断气不断”。
①引导:同学们,你们吃过藕吗?藕切开来的时候还有丝连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藕断丝连”。文言文的停顿处就要读出“藕断丝连”的感觉。
②教师再次范读课文,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熟读成诵。
(1)齐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课文,只显示人物,其余留空。指名读,齐读。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司、登、跌、皆、弃、持、击。按结构给生字分类,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司、登、皆、弃、击。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3.学生练写,集中展示评议。
4.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选字填空。
迸 登 庭 跌 得 皆 持 弃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众( )(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 ),儿( )活。
2.尝试背诵全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司马光救人的过程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思考之后,同桌之间交流。可以把小孩跌落水中后,文中人物动作的相关词语圈一圈,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学生按照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同桌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圈画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学生圈画“众皆弃去”。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瓮”。那课文中的“瓮”到底有多大?
预设1:看插图发现,这个瓮比司马光人还高。
预设2:小孩子一掉进瓮里,就被淹没了,甚至会被淹死。
(2)提问:此时此刻,这个孩子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学生自由说。预设:情况危急,需要立刻解救落水的小孩,
(3)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小孩当时的表情和反应,比如:有的吓哭了,有的哭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预设2:学生圈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过渡:是呀,其他孩子都慌了,吓跑了。这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2)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救出这个小孩?同学们也想出了很多办法,咱们比较一下,咱们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谁的办法最好呢?
(3)指名读句子。提问: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相机板书: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4)提问:联系上文,想一想,司马光当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学生自由说)此时此刻,你想对司马光说什么?
(5)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3.齐读课文。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学生自由练说。(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说说故事,还可以关注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
(2)指名说,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点评标准如下:
★能把故事说清楚,语言基本通顺流畅。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
★能够加上自己的想象(人物的表情、语言、心理等)。
5.对比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出示文言文和学生所说的故事内容。
示例:
(2)学生默读,对比、交流两者的不同。
预设:文言文字数少,语言更简练;学生说的故事似乎内容更丰富,更容易读懂。
(3)引导学生了解、感受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
三、背诵积累
1.多种形式背诵。
(1)出示课文,将文中的人物隐去,指名学生背诵。
( )戏于庭,( )登瓮,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得活。
(2)只显示人物,男女生合作背诵。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3)全班齐背。
2.总结学习文言文的小妙招。
(1)过渡:《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我们可是了解了不少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
(2)指名学生说说在本课中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把不理解的字组成词来理解;借助课文插图来理解。
四、练习默写全文
学生练习默写全文。
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爬上了装满水的瓮,结果他的脚没站住,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水瓮中,眼看就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都吓跑了,而司马光却很镇定,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力气向水瓮砸去。终于,水瓮被他砸破了,只听“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涌了出来,小伙伴终于得救了!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