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瓷、赵、抗(二上)、束(二上)、缸、顿、灶、沾、锅(二上)、侦”10个生字,读准“还、禁”2个多音字。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能查找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4.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2.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共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趣揭题
1.情境创设:这是一个粗瓷大碗(板书:一个粗瓷大碗),板书后出示一个粗瓷大碗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的样子,有什么用呢?
预设:这是一只带有“福”字等装饰的瓷碗。它的造型很简洁,是敞口的,碗肚子很深,能装不少东西,像个小深深的口袋,碗底下有一圈像圆环一样的“小脚丫”,把碗稳稳托起来。瓷碗主要用途是盛放食物,像米饭、汤等,在日常生活里是常用的饮食器具。也可能因有“福”字等装饰,有一定文化寓意,可用于民俗展示等。
这只碗,与平时我们使用的碗有什么区别呢?
2.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提问:读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这只粗瓷大碗与我们平时使用的碗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陈列位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使用情况:赵一曼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仅仅用过一次。
3.借助资料,了解人物。
过渡:原来这只碗是赵一曼用过的物品。
提问:课前大家收集了哪些有关赵一曼的资料呢?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到的?学生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赵一曼的相关资料:
赵一曼(1905-1936),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1936年8月就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4.引发质疑: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粗瓷大碗为什么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身后又有怎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开启红色阅读之旅,一起去聆听赵一曼的故事。
齐读课题。
二、红色阅读之旅第一站:初读故事
1.出示初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尝试完成思维导图。
学生按照初读要求,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检查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
粗瓷大碗 赵一曼 抗联 结束 搪瓷缸子
吃顿饱饭 病号灶 沾过 锅里 侦察
认读生字:
瓷:形声字,由“瓦”和“次”组成。“瓦”表示与陶器、瓷器相关,是形旁;“次”是声旁,提示读音。可联想“瓦”是烧制瓷器的基础材料,而“次”表示层次、质地精细,合起来表示瓷器的精致特性。组词:瓷器、瓷砖、瓷瓶、瓷碗、瓷盘、陶瓷、青花瓷。 粗瓷 是以普通粘土为原料,通过常规工艺烧制的低档民用瓷器,具有胎质粗糙、釉面透明度差、装饰简单等特点,与细瓷构成瓷器品质的两大体系。
赵:姓氏,身边姓赵的同学。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缸:
装水的叫——水缸,装鱼的叫——鱼缸,装酒的叫——酒缸,装茶的叫——茶缸,装烟灰的叫——烟灰缸。出示搪瓷缸子图片:
顿:看小视频,组词:顿时、停顿、一顿、牛顿、安顿、顿号、整顿、抑扬顿挫、茅塞顿开。吃顿饱饭,这里是量词,表示一顿饭。
灶:看小视频,组词:灶台、灶火、灶具、炉灶、病灶。病号灶的意思就是专门给生病或受伤的人安排的高于普通标准的伙食,一般在战争时期的部队里用的多。
沾:比较辨析,粘——沾,“沾”指因接触而附着,强调的是接触后附着,没有黏性。“粘”指用黏性物(或有黏性的东西)把物体连接起来,强调黏性。组词:沾光、沾边、沾亲、沾染、沾沾自喜、沾亲带故、雨露均沾、滴酒不沾。
侦:本义:探听,暗中察看。如:侦探、侦查、侦缉、侦察、侦破、侦听、侦讯。侦察的意思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认读多音字:
还:huán ①回,归;②回报;③归还;④姓。
hái ①仍旧,依然;②更;③再,又;④尚,勉强过得去;
⑤尚且;⑥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
语境训练:
面对敌人的挑衅,我军战士进行了强有力的还( )击。
我还( )有一点儿作业没写完。
禁:jīn ①受得住,耐(用);②忍住。
jìn ①明令取消;②拘押;③法律或习惯所不允许的事;
④皇帝的住处。
语境训练:
林则徐禁( )受住各方面的压力,坚决地开展了禁( )烟运动。
回读词语,巩固生字。
(2)交流问题,梳理结构,概括内容。
把生字词语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之前提出的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尝试完成思维导图。
本文围绕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讲述了一次战斗结束后,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粗瓷大碗,开饭时赵一曼把碗里满满的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让给战友,第二天还把碗送给七班当菜盆,通讯员发现碗“丢”了急得直叫,表现了赵一曼艰苦朴素、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练说主要内容。
三、红色阅读之旅第二站:读懂故事
过渡: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1.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用“ ”画出一两处让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尝试着说一说自己感动的原因。
2.学生带着要求默读课文,自学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感动的原因。
3.学生汇报:分享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1)预设: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①出示句子,学生谈感受。抓住“赵一曼倒掉的是什么?盛起的是什么?”,抓住关键词“半碗”,体会赵一曼宁可自己吃不饱,也要把好的留给别人的品质。
②赵一曼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当时想到了什么?引读第六自然段: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这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这就是赵一曼当时想到的,这里面提到了三种食物“野菜、草根、橡子面”,看图片,所以当想到这些,赵一曼能吃下这碗高粱米饭吗?(不能)所以,她——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③这一句话里你还找到了哪些让你感动的词语吗?抓住关键词 “轻轻”“趁人不注意”来理解。
④感受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关心战士的品质,并板书。
⑤指导朗读:在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艰苦岁月里,政委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这份情谊。
⑥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抓住关键的一句话,通过你们的自主品读,再现感人的场景,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与战士同甘共苦、关心战士的赵一曼。
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像这样去交流,你还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语句。
(2)预设: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抓住“早就”感受到了赵一曼对战士们的关心。从“好不容易”和“连忙”中感受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
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3)预设: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从赵一曼的语言中感受她以身作则的品质。
说这句话时,她是什么样的神态?(严肃的)有感情地朗读,尤其要读出赵一曼当时的语气。
(4)预设: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句子中“我们政委”指的是谁?(赵一曼)
从小通讯员的心理活动中感受他对赵一曼的关心。
(5)预设: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①为什么老李眼里含着泪花?感受老李对赵一曼的心疼。
②指导朗读。
(6)预设: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①关注特殊标点,认识单引号:
双引号:“”
单引号:‘’
用法:当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作用:与双引号一样。
引发思考:为什么丢字打上了引号?
②从赵一曼丢碗中进一步感受她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主的学习交流,赵一曼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大形象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
5.再次回读全文,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再次感受赵一曼的精神品质。
四、红色阅读之旅第四站:致敬英雄
1.师讲述:在1935年的冬天,赵一曼同志不幸中弹被俘。在狱中她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她宝贵的生命。牺牲前她给自己那年仅七岁的儿子留下了一封信。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2.谈谈读完这封信的感受。
3.小结:赵一曼把自己短暂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用牺牲留给孩子作为最后一次身教,用行动表明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儿子的眷恋。
4.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粗瓷大碗能够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吗?
承载英雄事迹,彰显革命精神;
见证战争岁月,具备历史价值;
传递教育意义,激励后人奋进。
理解这个粗瓷大碗能够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原因,体会文物的价值。
5.结束语:革命烈士身上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激励我们奋进。
五、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更多烈士的感人故事。
2.作业超市,三选一:
①热爱阅读的孩子可以读一读《刘胡兰的故事》《烈火中永生》。
②爱看电影的同学可以看看电影《赵一曼》《董存瑞》。
③爱做手工的孩子可以摘抄课文中印象深刻或让你感动的句子,制作成书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