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上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作者简介
三
精读课文
四
课堂小结
五
拓展延伸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深入理解《望洞庭》中展现的洞庭山水之美,感受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古典文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积累诗中描写洞庭美景的经典句子,并能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尝试在口语表达或书面写作中借鉴运用。
通过分析《望洞庭》前两句 “近望所见” 与后两句 “遥望所得” 的描写内容,梳理诗歌的观察顺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视角感知事物、理解文本结构。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洞庭山水的优美画面,尝试用绘画、文字描述等方式将诗中的审美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培养审美表现能力,激发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
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yǔ xī
wèi mó
luó
学习《望洞庭》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
学习《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等。
学习《望洞庭》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yǔ
xī
wèi
学习《望洞庭》
借助注释,理解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各写了什么内容。
注释
———————
〔和〕和谐。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近望所见:水月交融、湖平如镜。
遥望所得:“山水翠”“青螺”。
学习《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诗意: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学习《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比喻
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
学习《望洞庭》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平静、和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
示例:洞庭湖山水相依,水光与月色交相辉映,这种和谐而又宁静的意境,多么令人陶醉啊!
学习《望洞庭》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望洞庭》
景色迷人
山水
君山
湖月
潭面
望洞庭
近望
远望
相和
如镜
青翠
祥和宁静
山水相衬
青螺
结构梳理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拓展延伸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古诗三首》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文化自信
感受《望洞庭》中洞庭山水的淡雅之美,体会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中华古典文学的认同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如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与白居易并称 “刘白”,积累文化常识,初步树立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
准确认读《望洞庭》中的重点字词,如 “潭(tán)”“螺(luó)”“未(wèi)” 等,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积累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等经典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展现的画面。
(三)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前两句 “近望” 与后两句 “遥望” 的描写内容,梳理诗人的观察顺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诗中的比喻手法,理解比喻对突出洞庭湖特点的作用,提升联想与分析能力。
(四)审美创造
感受诗中 “湖光”“秋月”“山水” 等意象营造的和谐、宁静意境,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尝试用简单的绘画或文字描述洞庭美景,激发审美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望洞庭》诗句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比喻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营造的淡雅、宁静意境,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 分钟)
谈话导入: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分享秋天的景色特点(如枫叶变红、果实成熟等),随后小结 “秋天不仅有丰收的喜悦,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景的古诗 ——《望洞庭》”。
板书课题:《望洞庭》,并标注诗人 “[唐] 刘禹锡”,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初步感知诗题含义(“望” 即 “远望、眺望”,“洞庭” 指 “洞庭湖”)。
简介洞庭湖:展示洞庭湖风景图片,结合课件讲解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位于湖南、湖北交界处,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写景对象”,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7 分钟)
自由朗读:教师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正音识字:
出示生字卡片,重点指导 “潭(tán)”“螺(luó)”“未(wèi)”“磨(mó,此处指打磨)” 的读音,通过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巩固。
结合字形简单讲解记忆方法,如 “螺” 是 “虫” 字旁,与 “青螺”(一种水生小动物的外壳)的形态相关。
范读与跟读:教师配乐范读古诗,强调诗句节奏(如 “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学生跟随教师轻声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指名朗读:指名 2-3 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 “是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针对性点评,帮助学生调整朗读状态。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5 分钟)
1.学习前两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提问引导:“诗句中的‘湖光’和‘秋月’分别指什么?‘两相和’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和” 即 “和谐”),引导学生理解 “湖光与秋月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和谐”。
分析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 “把无风的洞庭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并追问 “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比喻?”,引导学生体会 “未打磨的镜子表面朦胧,与无风时湖面平静、略带朦胧的样子相似,突出了湖面的平静”。
想象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秋月映照湖面,湖面平静如镜’的画面,用一句话描述你想到的场景”,指名分享,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具象化诗句内容。
2.学习后两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明确视角:“从‘遥望’一词,我们能知道诗人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洞庭湖的?”(远望视角),对比前两句 “近望” 视角,梳理观察顺序。
理解意象:“‘山水翠’指的是什么?”(洞庭湖周围的青山和湖水相映,呈现出翠绿的颜色),结合 “青螺” 的注释(“青绿色的螺,比喻君山”),引导学生理解 “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体会妙处:“这样的比喻好在哪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白银盘’突出了月光下洞庭湖的洁白、开阔,‘青螺’突出了君山的小巧、翠绿,一‘大’一‘小’,一‘白’一‘绿’,画面鲜明又和谐”。
整体感知:全班齐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完整描述《望洞庭》展现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
(四)品悟情感,拓展延伸(10 分钟)
体会情感:提问 “读了这首诗,你们能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抱着怎样的情感吗?”,结合诗句中 “和谐”“翠”“白银盘”“青螺” 等充满美感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简介诗人:出示刘禹锡生平资料(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等),帮助学生了解诗人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阅读:出示刘禹锡的《秋词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感受诗人对秋天的不同赞美角度,拓宽文学视野。
实践活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心中的洞庭美景 —— 可以用彩笔画一画,也可以用几句话写一写”,学生自主创作,时间 3-4 分钟,之后指名展示分享,教师鼓励评价。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3 分钟)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不仅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诗意,还体会到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感受到了唐代诗歌的美。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能多积累古典诗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布置:
必做题:熟练背诵《望洞庭》,并把诗句意思讲给家人听。
选做题:搜集其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读一读、记一记。
五、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近望: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谐、平静,比作 “未磨的镜子”)
遥望: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翠绿、雅致,比作 “白银盘”“青螺”)
情感:喜爱、赞美洞庭美景《望洞庭》课后同步练习
一、基础字词题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1)潭面无风镜未磨(mó mò)
(2)遥望洞庭山水翠(cuì chuì)
(3)白银盘里一青螺(luó nuó)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湖光秋月两相和( )
(2)遥望洞庭山水翠( )
二、判断下列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的意思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一片翠绿,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颗青绿色的螺。( )
三、手法分析题
《望洞庭》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请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内容梳理题
诗人观察洞庭湖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诗的前两句是从( )视角描写,展现了( )的景象;后两句是从( )视角描写,展现了( )的景象。
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想象你站在洞庭湖边欣赏美景的画面,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望洞庭》课后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字词题
(1)mó(√) (2)cuì(√) (3)luó(√)
(1)和谐 (2)远远地看
二、诗句理解题 1.√ 2. √
三、手法分析题
“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无风的洞庭湖面比作尚未打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四、内容梳理题
近望;水月交融、湖平如镜;遥望;洞庭湖如白银盘、君山如青螺(或 “洞庭山水翠,山水相衬”)
五、情感与拓展题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优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我静静地站在洞庭湖边,秋夜的月光温柔地洒在湖面上,湖水和月光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和谐。湖面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朦胧又雅致。远远望去,青翠的君山矗立在洞庭湖中央,洞庭湖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而君山就像是盘里那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样的美景真让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