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15-201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15-201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8-07 12:0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九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使用铁质炊具,原因之一是(  )
A.铁是维生素C的组成成分
B.铁有利于蛋白质的吸收
C.铁是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D.铁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二氧化碳
C.呼吸运动需要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
D.人工呼吸依据的是呼吸运动原理
3.下面是某同学的部分观察结论,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血液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
B.小鱼尾鳍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单行通过
C.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
D.动脉内有动脉瓣、静脉内有静脉瓣、心脏内有房室瓣
4.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其根本原因是(  )
A.肺的通气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D.组织细胞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5.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6.一些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能防止和治疗坏血病的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是(  )
A.口腔、胃
B.胃、小肠
C.食道、大肠
D.小肠、大肠
7.下列叙述中,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
①肺泡数目极多 ②肺泡位于支气管的末端③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⑤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8.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路线是(  )
A.外界气体→食管→肺
B.肺→气管→口腔→外界
C.外界气体→气管→肺
D.肺→气管→鼻腔→外界
9.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绘出如图简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是动脉
B.②是毛细血管
C.③是静脉
D.②处血流速度最快
10.尿液与原尿相比,一般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  )
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膀胱的储存
D.输尿管的输送
11.下面是小明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摘录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结果
参考值
备注
单位
红细胞(RBC)
2.3
4.0~5.5

1012个/L
血红蛋白(Hb)
90
120~160

g/L
白细胞(WBC)
37
4~10

109个/L
血板(PLT)
180
100~300
109个/L
A.显微镜观察小明的血液涂片可发现血小板的数量最多
B.小明皮肤受伤出血后,其伤口会血流不止
C.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小明的身体可能有炎症
D.如果给小明输液,针应该刺入他的动脉血管
12.下列关于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氧气与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
B.氧气与二氧化碳从肺泡进入血液
C.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
D.氧气从血液进入肺泡,二氧化碳从肺泡进入血液
13.如图曲线表示的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其中表示呼气过程的是(  )
A.AB
B.BC
C.AC
D.BD
14.当心脏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时,心脏的心房和心室的舒缩状况是(  )
A.心房心室同时收缩
B.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C.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
D.心房收缩,心室舒张
15.肾衰竭患者体内会潴留多种毒素及代谢废物,通常需要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时,血液向透析液内渗出的物质主要有(  )
A.血细胞、水、尿素、蛋白质
B.水、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
C.红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
D.水、无机盐、尿酸、尿素等
16.某个同学大腿受外伤,伤口出血,血色暗红,血流不止,这时止血的正确方法应该是(  )
A.在伤口的下方止血
B.在伤口的上方止血
C.用消毒纱布包扎
D.让血液自然凝固
17.下列有关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AB型的血
B.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一些
C.血液分层:上层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两层的交界面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
D.成熟的红细胞以及白细胞都没有细胞核
18.一氧化碳中毒,下列哪一过程首先发生了障碍(  )
A.肺的通气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9.血液进入肾脏后流经的途径是(  )
A.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肾静脉
B.肾动脉→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静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C.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静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D.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肾静脉
20.下列关于人体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痰是在鼻腔和咽部形成的
B.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C.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D.鼻腔和气管内均黏膜分布,可以分泌黏液粘住灰尘
二、非选择题(每空一分,共30分)
21.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人体细胞中的有机物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含能量的物质有_________.
(2)某人吃的鸡蛋在[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_________后才能够被人体吸收.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开始部位是_________.
(3)图中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___]_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_中不含消化酶.
22.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气体?A_________ B_________.
(2)C和D的交换过程是通过_________来完成的,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
换是通过_________来完成.
(3)组织细胞利用气体D,通过_________作用释放能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气体C.
(4)通过血液循环不仅为组织细胞提供了气体D,也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
23.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雾霾天气因光照不足,更要注意补钙、补维生素D.儿童生长时期缺钙和缺维生素D,易患_________病.
(2)雾霾发生时,人们往往要戴口罩出行,因为呼吸系统中_________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3)老张因为吸入过多的细颗粒物,引发支气管炎,医生运用抗生素在手背处的静脉输液时,药物要流经上肢静脉→上腔静脉→_________→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才能到达患病部位.
(4)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身体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_________,经过这一循环血液的变化为_________.
24.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形成尿液.如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表中的液体A、B、C分别取自于图示结构的不同部位,经过化 验得到如下数据,请分析数据并问答问题:
(1)图中结构[3]中流动的是_________.与结构[l]中流动的血液成分比较,_________含量较少.
(2)分析下表中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你认为液体B应是_________,取自于图中[_________]_________部位,是经过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成分
液体A
(g/100毫升)
液体B
(g/100毫升)
液体C
(g/100毫升)
蛋白质
7 20
0.00
0.00
葡萄搪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40
尿素
0.03
0.03
1.80
(3)液体C应是_________是经过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5.实验设计与探究:
(1)在如表1-3号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块.在此基础上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完成表格)
瓶号
加入清水
加入唾液
振荡均匀
处理温度
冷却后加碘液
1
0
2毫升

37℃
2滴
2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7℃
2滴
3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7℃
2滴
(2)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_________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是以_________为变量的对照试验.
(4)不变蓝色的是_________号试管,结论_________.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九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0
1.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使用铁质炊具,原因之一是(  )
A.铁是维生素C的组成成分
B.铁有利于蛋白质的吸收
C.铁是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D.铁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仅占体重的4%左右.无机盐对人体也非常重要,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例如,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
【解答】解:使用铁质炊具可以防止人体缺铁,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人体内缺铁会患贫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使用铁质炊具.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
2.下列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二氧化碳
C.呼吸运动需要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
D.人工呼吸依据的是呼吸运动原理
【考点】呼气和吸气.
【分析】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体,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正好相反.
【解答】解:A、吸气结束的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A正确;
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氧气,B错误;
C、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为呼吸运动提供动力,C正确;
D、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从而使患者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称肺的通气.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原理等.
3.下面是某同学的部分观察结论,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血液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
B.小鱼尾鳍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单行通过
C.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
D.动脉内有动脉瓣、静脉内有静脉瓣、心脏内有房室瓣
【考点】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
【分析】(1)毛细血管的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管腔极细,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3)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最小,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4)由主干到分支的是动脉,由分支到主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解答】解:A、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正确.
B、毛细血管的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管腔极细,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见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正确.
C、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正确.
D、静脉内有静脉瓣,房室瓣存在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动脉瓣存在于心室与动脉之间,错误.
故选:D.
【点评】明确判断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等不同的血管的依据是解题的关键.
4.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其根本原因是(  )
A.肺的通气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D.组织细胞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考点】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此题考查了人体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解答此题要从人体呼吸最终目的去分析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的变化.
【解答】解: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通过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此过程可以用表达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完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过一系列的途径被运输到肺,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选:D
【点评】做此题最容易马虎,把呼出气看成吸入气来进行分析.做题一定要仔细,切忌犯此类错误.
5.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掌握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本题考查的是胃的消化,明确的是胃液含有的胃蛋白酶,只能对蛋白质初步消化,而不能消化淀粉.
【解答】解:胃液内的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药物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A、B胃中只含有胃液这一种消化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没有消化作用;故B正确.
C、胆汁是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可以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利用脂肪的消化,胆汁可以暂时储存在胆囊内,流入小肠乳化脂肪.故C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淀粉的初步消化是在口腔中开始的,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故D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故选:B
【点评】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多以读图题的形式出现,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6.一些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能防止和治疗坏血病的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是(  )
A.口腔、胃
B.胃、小肠
C.食道、大肠
D.小肠、大肠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营养物质被吸收的情况.
【解答】解:各消化器官中,口腔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能力,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能大量吸收各种营养成分;大肠也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维生素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是小肠、大肠.
故选:D
【点评】注意: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终产物只有小肠才能吸收.
7.下列叙述中,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
①肺泡数目极多 ②肺泡位于支气管的末端③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⑤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考点】肺的结构.
【专题】生物习性类开放题;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
【分析】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这种功能与其结构有关.在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的树枝状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
【解答】解:①肺泡数目极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与肺泡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相适应,①正确;
②肺泡位于支气管的末端,只是说明了肺的位置,与肺泡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无关,②错误;
③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与肺泡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相适应,③正确;
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与肺泡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相适应,④正确;
⑤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慢,与肺泡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无关,⑤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①③④符合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因此选项C正确.
故选:C.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
8.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路线是(  )
A.外界气体→食管→肺
B.肺→气管→口腔→外界
C.外界气体→气管→肺
D.肺→气管→鼻腔→外界
【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呼气和吸气.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有效地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减小,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增大,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呼气,呼气时气体从肺→支气管→气管→鼻腔→外界.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呼气.
9.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绘出如图简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是动脉
B.②是毛细血管
C.③是静脉
D.②处血流速度最快
【考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2)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处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多分布在身体较深处.
静脉:将身体各部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很慢.静脉中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静脉多分布在身体浅处.
毛细血管:是连通微最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能允许红细胞(直径7.7微米)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也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得血液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3)①是静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动脉.
【解答】解:A、图中①血管内血液是由分支到主干,因此①是静脉不是动脉,A不正确;
B、图中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过,因此②是毛细血管,B正确;
C、图中③血管内血液是由主干到分支,因此③是动脉不是静脉;C不正确;
D、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因此②处血流速度慢不是最快,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
10.尿液与原尿相比,一般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  )
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膀胱的储存
D.输尿管的输送
【考点】尿液的形成.
【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解答】解:由分析知道:尿的形成主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所以,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能把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能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无机盐.
11.下面是小明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摘录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结果
参考值
备注
单位
红细胞(RBC)
2.3
4.0~5.5

1012个/L
血红蛋白(Hb)
90
120~160

g/L
白细胞(WBC)
37
4~10

109个/L
血板(PLT)
180
100~300
109个/L
A.显微镜观察小明的血液涂片可发现血小板的数量最多
B.小明皮肤受伤出血后,其伤口会血流不止
C.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小明的身体可能有炎症
D.如果给小明输液,针应该刺入他的动脉血管
【考点】血常规化验单.
【分析】血常规化验单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的数量,可通过与正常值对比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解答】解:A、由血常规由化验单可知,应该是显微镜下观察张叔叔的血液涂片红细胞最多细胞(RBC)最多,A错误;
B、由血常规由化验单可知,张叔叔皮肤受伤出血后,其伤口不会流血不止,因为他的血小板没有减少,血小板能促进血液凝固,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B错误;
C、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张叔叔可能身体有炎症,因为他体内的白细胞超出了正常范围,C正确;
D、动脉压力太高,液体的压力无法进入,一旦建立动脉通路,血液还会从血管内往瓶子中流,无法使药液进入身体.静脉血流速度较慢,压力较小,故输血时针刺入的血管为静脉血管,故输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D错误.
故选:C.
【点评】关键是会阅读血常规化验单,明确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的正常值.
12.下列关于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氧气与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
B.氧气与二氧化碳从肺泡进入血液
C.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
D.氧气从血液进入肺泡,二氧化碳从肺泡进入血液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其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解答】解: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由于肺泡内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氧气便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故选:C
【点评】气体的扩散方向决定于气体的浓度,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13.如图曲线表示的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其中表示呼气过程的是(  )
A.AB
B.BC
C.AC
D.BD
【考点】呼气和吸气.
【分析】本题考查呼气和吸气时肺内气压和大气压的关系.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解答】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中AB段、CD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则表示呼气,肋间肌,膈肌舒张,BC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呼吸运动的过程的理解,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属于中档题,难度中.
14.当心脏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时,心脏的心房和心室的舒缩状况是(  )
A.心房心室同时收缩
B.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C.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
D.心房收缩,心室舒张
【考点】心脏的工作示意图.
【分析】本题考查心脏工作示意图,考生结合心脏收缩和舒张示意图和心动周期的概念解答本题.
【解答】解:心脏跳动一次,就是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心脏每次跳动的过程是先两个心房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接着两个心房舒张两个心室收缩,心脏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然后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舒张,心脏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心脏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跳动着. 故当心脏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时,心脏的心房和心室的舒缩状况是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如图所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心脏工作特点等知识点的理解,考查学生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肾衰竭患者体内会潴留多种毒素及代谢废物,通常需要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时,血液向透析液内渗出的物质主要有(  )
A.血细胞、水、尿素、蛋白质
B.水、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
C.红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
D.水、无机盐、尿酸、尿素等
【考点】尿液的形成.
【分析】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的弥散作用,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半透膜.
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水、无机盐、葡萄糖、尿酸、尿素等可以通过半透膜.
【解答】解:A、血细胞、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A不正确;
B、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B不正确;
C、红细胞、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C不正确;
D、水、无机盐、尿酸、尿素等都能通过半透膜,D正确.所以
血液向透析液排出的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故选:D.
【点评】半透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半透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6.某个同学大腿受外伤,伤口出血,血色暗红,血流不止,这时止血的正确方法应该是(  )
A.在伤口的下方止血
B.在伤口的上方止血
C.用消毒纱布包扎
D.让血液自然凝固
【考点】出血的初步护理.
【分析】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缓慢渗出.
【解答】解: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血液流动方向是心脏→动脉;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脏←静脉.因此,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某人大腿受外伤,伤口出血,血色暗红,血流不止,因此判断是静脉出血.故应首先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即在伤口的下方止血,同时紧急拨打120送医院.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动脉、静脉血液流动的特点和止血的方法.
17.下列有关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AB型的血
B.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一些
C.血液分层:上层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两层的交界面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
D.成熟的红细胞以及白细胞都没有细胞核
【考点】输血的原则;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分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
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解答】解:A、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只能输给AB型的人,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只能接受O型血.故A错误.
B、人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平时多,但不会比红细胞多.故B错误.
C、给血液加抗凝剂,血液会分层:上层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两层的交界面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故C正确.
D、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注意:虽然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首选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18.一氧化碳中毒,下列哪一过程首先发生了障碍(  )
A.肺的通气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考点】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分析】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所以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量减少.
【解答】解:当人处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就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可见,一氧化碳中毒时,障碍发生在氧气在血液里的运输过程.
故选:C
【点评】关键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明确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是阻碍了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19.血液进入肾脏后流经的途径是(  )
A.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肾静脉
B.肾动脉→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静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C.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静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D.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肾静脉
【考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人体的泌尿系统专题.
【分析】(1)肾脏的血液循环比较特别,由肾动脉进入肾脏后,两次分支形成毛细血管.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
【解答】解:血液由肾动脉进入肾脏,逐渐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再分支出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毛细血管再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再分支成毛细血管,缠绕在肾小管外面,然后再汇集成肾静脉.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单位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0.下列关于人体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痰是在鼻腔和咽部形成的
B.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C.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D.鼻腔和气管内均黏膜分布,可以分泌黏液粘住灰尘
【考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如图: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解答】解:A、痰是在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形成的.A叙述错误;
B、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B叙述正确;
C、咽即是呼吸器官,也是消化器官.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一方面软颚会向后延伸,阻止食物进入鼻腔;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会厌软骨像门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令食物进入食道.C叙述正确;
D、鼻腔和气管内均黏膜分布,可以分泌黏液,粘住灰尘,清洁空气.D叙述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呼吸道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每空一分,共30分)
21.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人体细胞中的有机物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含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
(2)某人吃的鸡蛋在[10]胃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够被人体吸收.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开始部位是小肠.
(3)图中最大的消化腺是[3]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考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分析】由图示可以看出:1唾液腺;2咽;3肝脏;4胆囊;5十二指肠;6盲肠;7阑尾;8口腔;9食道;10胃;11胰腺;12大肠;13小肠;14肛门.
【解答】解:(1)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2)蛋白质在10胃内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为氨基酸;脂肪完全在小肠内消化.
(3)最大的消化腺是3肝脏,能分泌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
故答案为:(1)糖类、脂肪、蛋白质
(2)[10]胃;氨基酸;小肠
(3)[3]肝脏;胆汁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可结合着消化系统的组成图示掌握.
22.
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气体?A二氧化碳 B氧气.
(2)C和D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完成的,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
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
(3)组织细胞利用气体D,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气体C.
(4)通过血液循环不仅为组织细胞提供了气体D,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考点】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因此,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解答】解:(1)人体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含量比血液中的氧含量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比肺泡中含量高,肺泡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故图中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
(2)图示中A和B的交换过程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即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3)图中C代表二氧化碳,D代表氧气,组织的有机物在D氧的作用下,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肺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吸气过程;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呼气过程;可见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
(4)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为全身各器官、组织细胞运来营养物质和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氧气;
(2)气体扩散;呼吸运动;
(3)呼吸;
(4)营养物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原理知识点的理解,属于基础题,也是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知识.
23.
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雾霾天气因光照不足,更要注意补钙、补维生素D.儿童生长时期缺钙和缺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
(2)雾霾发生时,人们往往要戴口罩出行,因为呼吸系统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3)老张因为吸入过多的细颗粒物,引发支气管炎,医生运用抗生素在手背处的静脉输液时,药物要流经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才能到达患病部位.
(4)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身体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经过这一循环血液的变化为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血液循环的途径;呼吸系统的组成.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
【分析】儿童生长时期缺钙和缺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
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构成泌尿系统主要器官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人出生后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解答】解:(1)儿童生长时期缺钙和缺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
(2)呼吸系统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3)医生运用抗生素在手背处的静脉输液时,药物要流经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才能到达患病部位.
(4)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身体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经过这一循环血液的变化为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故答案为:(1)佝偻;
(2)呼吸道;
(3)右心房→右心室;
(4)体循环;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题,只有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正确答题.
24.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形成尿液.如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表中的液体A、B、C分别取自于图示结构的不同部位,经过化 验得到如下数据,请分析数据并问答问题:
(1)图中结构[3]中流动的是动脉血.与结构[l]中流动的血液成分比较,葡萄糖含量较少.
(2)分析下表中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你认为液体B应是原尿,取自于图中[]肾小囊腔部位,是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的.
成分
液体A
(g/100毫升)
液体B
(g/100毫升)
液体C
(g/100毫升)
蛋白质
7 20
0.00
0.00
葡萄搪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40
尿素
0.03
0.03
1.80
(3)液体C应是尿液是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的.
【考点】尿液的形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点的分析题,做此类题首先明确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名称,结合表中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还要对尿液形成的过程以及尿液原尿的成分熟悉.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肾小球,③出球小动脉,④肾小囊腔,⑤肾小管.
【解答】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原尿和血液的区别在于,原尿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和尿液的区别在于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1)图中的③是出球小动脉,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里面流的也是动脉血,但是两种血液是不同的,因为在肾小球有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尿素等被过滤到肾小囊腔中,所以③中动脉血中葡萄糖等的浓度比①中降低了
(2)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液体B中有葡萄糖但没有蛋白质,所以是原尿,原尿是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到肾小囊中的.
(3)C液体中无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葡萄糖,为尿液,是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1)动脉血;葡萄糖(2)原尿;肾小囊腔;肾小球的过滤(3)尿液;肾小管的重吸收
【点评】于尿液和原尿成分的比较,这是历年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学生一定要熟记于心,可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记忆;
25.实验设计与探究:
(1)在如表1-3号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块.在此基础上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完成表格)
瓶号
加入清水
加入唾液
振荡均匀
处理温度
冷却后加碘液
1
0
2毫升

37℃
2滴
2
2毫升
0

37℃
2滴
3
0
2毫升
×
37℃
2滴
(2)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因为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是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试验.
(4)不变蓝色的是1号试管,结论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专题】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对照实验思想;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分析】从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实验是设置两组对照实验: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有促进作用.
【解答】解:(1)以1试管和2号试管设置一组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2号试管中应加入清水,以便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以1号试管和3号设置一组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3号试管中应加馒头块,并且不振荡;除以上不同外其他条件都有相同.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这说明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
(3)1号试管和3号是一组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4)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1号试管中含有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2号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无变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比较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故答案为:(1)
瓶号
加入清水
加入唾液
振荡均匀
处理温度
冷却后加碘液
1
0
2毫升

37℃
2滴
2
2毫升
0

37℃
2滴
3
0
2毫升
×
37℃
2滴
(2)因为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4)1

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