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 3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导入新课
课标:(1)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何为国家?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阶级的存在
公共权力
【例题】下列属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的原因有:
①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②私有制的出现 ③社会分化加剧 ④人口显著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例题】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下列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的是( )
A.私有制 B.阶级 C.氏族 D.国家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上下五千年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五千年,而不是六千年,不是四千年呢?
这本书,很有名,叫《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中国的历史,意思是中国历史有五千年之久,中华文明有五千年之久。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华文明五千年这种说法。
良渚古城
距今年代:
生活地区:
古城结构:
历史地位:
阶级分化:
意 义:
浙江余杭
距今5300-4300年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古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阅读课本16页,同桌合作,找到以下知识点。
材料一: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
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背面丘陵地带
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水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20万千克碳化稻谷。
材料二: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考古发现表明,各地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
材料三:“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小组合作:根据材料,分析良渚古城文化的特点。
①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②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③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复原图
神人兽面纹
王权或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玉钺
【史料实证】依据教材第17页的内容并结合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陶寺古城哪些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陶寺古城
城市功能完备、规划明显,有宫殿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业区等。
乐器土鼓、鼍鼓
彩绘蟠龙纹陶盘
王权发达,
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强。
等级身份的象征;
礼制制度初步形成。
王权象征
【史料实证】依据教材第17页的内容并结合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陶寺古城哪些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墓葬遗址分布
六座大墓的规模都是长三米多,宽两米多,墓葬等级分明。同时还出土了鼍[tuó]鼓、石磬、铜铃、龙盘、玉琮、圭尺等大量高规格遗物。
观象台遗址复原图
朱书扁壶
有阶级分化的等级社会。
已会观测天象,确定节气,制定历法。
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文字,对研究古代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对比教材中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参考文明标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
共同点:
①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
②都发现了规格不同的墓葬;
③都发现了礼器;
重要意义:这些考古发现能够证实距今约5000-4000年,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且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第二阶段:
距今约5200-4300年前后
第一阶段:
距今约5800-5200年前后
古国时代
王朝时代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
距今约4300-3800年前后
距今约3800-3500年前后
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
长江流域:良渚古城遗址
黄河流域:陶寺古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
知识拓展
解读: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多元
一体
中华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表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阅读教材第18页的内容,写出上图中①中的内容。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帝
炎帝
蚩尤
之战
形成
形成
之战
黄
阪泉
炎黄联盟
涿鹿
华夏族
特点:众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庙
尧舜禹
尧帝像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得到人民的爱戴。
舜帝像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禅让
禅让原则:贤德
实质: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禅让
大禹像
大禹治水
阅读课本19页的学史崇德,并思考:大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你能感受到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
方法: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
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举出贤德之人。
例题1: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被推举为首领的,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从他们的事迹可以概括出禅让制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
A.只看才能 B.只看贡献 C.血缘近亲 D.选贤任能
例题2:《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夏有禹,终称王 B.除水患,稳民生
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
知识自检
1.写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指出良渚古城具有社会阶级分化的依据
3.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发现有何共同意义?
4.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以及两场多元一住.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说出禅让制的含义。
6.通过禅让制产生的著名首领有哪些?
7.说说传说中禹的贡献,以及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