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9:0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地点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农作物 水稻(骨耜) 粟
家畜 猪、狗、水牛 猪、狗
房屋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陶器 黑陶(猪纹陶钵) 彩陶(人面鱼纹盆)
使用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温故知新
距今70万-20万年
北京人
河姆渡人、半坡人
距今六、七千年
距今五、六千年
炎帝黄帝

约公元前2070年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发现
(实物史料)
神话传说
(口述史料)
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从约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人们通过神话和传说世代口耳相传保存着他们的历史。
多年前,原始农业、畜牧业
发展
人口增长并集中,形成早期城市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社会分化加剧,出现 。
形成 。
从事生产劳动(被统治阶级)
从事管理、掌握权力的王( 统治阶级)
生产力发展
约5000
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阅读教材,梳理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过程,准确说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阶级
牛河梁遗址
(辽宁朝阳,西辽河流域,距今约5800-5000年)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以图证史:文明曙光
牛河梁遗址祭坛及埋葬贵族的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祭祀用具)
牛河梁遗址及出土文物反映的信息是?
红山文化晚期已有社会分化(出现权贵阶级);
存在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
牛梁河遗址证实了距今约5800年,西辽河流域已经迎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女神庙遗址
阅读教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史?
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陶寺古城遗址、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良渚古城
时间:
地点:
距今约5300-4300年
浙江余杭
古城概况:
复杂水利系统
630万㎡
300万㎡
蓄水量可达4600万m ≈3个西湖
土石方总量超过1000万m ≈4个胡夫金字塔
高等级
建筑
20万㎏
碳化稻谷
①古城: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②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③内城:高台、大型广场、高等级建筑物、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城市发达、兴建大型工程都反映了良渚文化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材料2:良渚古城的土石方量约1000余万立方米,假设参与建设的人数为1万人…每年工作365天,需要连续不断地工作七八年。实际上,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更大可能是利用冬春农闲时间间断完成.….如果以每年农闲时间参与古城建设100个工作日计算,则1万人完成土石方的时间需要29.3年。
——《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
材料3:古城并无从事农业生产的迹象,城内发现了大规模粮食仓储,据此推算古城直接垄断了大约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业剩余和其他资源,从而可知城乡之间存在着明确和紧密的辖制关系。
——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统治阶级。




稻田遗址
石犁
石镰
上图为良渚遗址出土的石犁、石镰。
——《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
莫角山遗址密集埋藏的(碳化)稻米
良渚遗址莫角山宫殿的南部,曾埋藏着两片大面积的碳化稻谷堆积点,据推算有近20万公斤稻米。
——孙庆伟:考古释中华—中华文明的起源
刻符陶罐
嵌玉漆杯
玉琮
木桨
稻田遗址
农业工具
稻谷遗存
手工业考古发掘——玉、陶、漆、木
古城内发现大量稻谷遗存以及不同类型的手工制品,反映了良渚社会已经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玉琮王
神人兽面纹
玉钺王
玉琮cóng(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玉琮象征神权)
玉钺yuè(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象征最高军权,只出土于大型墓葬)。
④贵族墓地: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不同墓葬规格的随葬品(根据出土文物和姜军《良渚文化综述》整理)
高等级的墓随葬大量玉礼器
第二等级以随葬少量玉礼器和部分陶器为代表。
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
低等级为无随葬品的殉葬墓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第一等级 少则一百多件,多的可达数百件 以玉器为大宗,皆有玉钺(yuè)和玉琮(cóng),均无生产工具
…… …… ……
第六等级 一件或几件不等 只有陶、石器
第七等级 基本上没有随葬品
贵族墓地和随葬品稀少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陶寺古城遗址
距今时间:
地点:
阅读教材,准确说出陶寺古城的距今时间、地点。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黄河中游
阅读教材,列举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并据此证实陶寺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参照证明“良渚古城步入文明社会”的方法:文明社会三标准)
私有制
阶级
国家的产生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十分丰富
陶寺遗址的大型墓葬中往往随葬诸多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贵族墓地用人殉葬。
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建筑。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考古发现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距今约4000年,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而且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
归纳陶寺古城出现的新特点。
材料一:(陶寺遗址)典型陶器具有山东、河南、江汉、西北和关中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玉琮、玉璧和大型厨刀继承了良渚文化的传统;透雕兽面玉佩受到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文化的影响;鳄鱼皮制作的“鼍
(tuó) 鼓”来自山东龙山文化;铃和齿轮形器铜器则受到西北地区的影响。
——李新伟《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铜齿轮形器
玉兽面
玉钺
彩绘龙纹陶盘
玉琮
鼍鼓
特点:各地文化因素汇聚到陶寺古城(中原地区),表明以陶寺古城为代表的中原文明的独特之处,即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材料:陶寺古城考古发现及解读
陶鼓
石磬
多类型乐器象征等级身份,可能反映了礼乐制度开始形成。
铜齿轮形器
朱书符号陶壶
书写符号的出现,为国家的管理和统治提供基础条件。
观象台遗址复原图
观象台是从国家层面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
新技术发明、新兴礼制、新的城市管理手段,代表中原地区出现文明新格局。
新式礼器、新式技术
以图证史
阪(bǎn)泉之战
炎黄部落联盟
VS
好小子,跟我干有饭吃!
好嘞!
涿(zhuō)鹿之战
蚩尤(chīyóu)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
VS
炎黄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黄帝
炎黄联盟
华夏族
炎帝
蚩尤
其他部落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华夏族的形成:
禅让制



治水有功,民族爱戴,尊称大禹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鼓励发展生产,推举舜做继承人
尧舜禹通过什么制度完成权力的交接?该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你能说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具有一定历史性、但具有夸张成分的故事。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远古传说可以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思路!
你能说明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吗?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有何意义?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华夏族形成
长江流域——良渚古城遗址
黄河流域——陶寺都城遗址
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中华文明起源
城市出现,有大型高等级建筑,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通过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
部落联盟
早期国家出现
课堂总结
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下图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城濮之战
2.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那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A.早期城市的形成 B.学会使用火烧烤食物、照明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达标检测
A
D
3.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 )
①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②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③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
④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