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19: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部编2024版
图中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 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新课导入: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时空观念:知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了解炎黄联盟的形成、逐鹿之战,尧、舜、禹的禅让的概况。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掌握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发现的意义;知道炎帝、黄帝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家国情怀:认识先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大禹的创新、奉献精神。
核心素养
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等专门从事管理权力的王
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城市也为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基本场所和必要。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大约在5000多年前
生产力发展
出现剩余产品
产生贫富分化
早期奴隶主
产生阶级
国家产生
早期奴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红山文化女神像
白玉猪龙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葬于积石冢上的少数人拥有玉器,表明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其他大部分成员无权获得玉器等奢侈品。
——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研究》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时间
发现地点
古城结构
规模
自主阅读课本P16并观看视频,完成下列表格
良渚古城概况
距今约5300-4300年
浙江余杭
宫殿区、内城和外城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观看视频“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考古发现 史料价值
1、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2、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3、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
这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说明当时人们已懂得利用自然
反映了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4、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
代表神权的玉琮
神人兽面纹
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
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
结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相关史事: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在神人、神兽的周边还有飞鸟。考古发现表明各地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诸文化的“神徵”。
根据相关史事,观察良渚玉器中的图案,说说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说明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信仰体系
陶寺古城遗址
(1)地点:山西襄汾
(2)年代:距今约4300一4000年
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分布集中,墓中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阶级分化严重
陶寺古城遗址
陶寺遗址铜环
陶寺遗址石磬
祭祀神权
早期文字
距今40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思考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
(1)源远流长。
(2)分布广泛。
(3)以中原为核心。
(4)自成体系。
(5)多元一体。
部落联盟时期
(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
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
炎帝(神农氏)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
黄帝(轩辕氏)
原在我国东部,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蚩尤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
阪泉之战
部落联盟时期
炎帝部落 VS 黄帝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外,遂禽杀蚩尤。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涿鹿之战
部落联盟时期
炎黄部落 VS 蚩尤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族
▲陕西黄陵县有一座黄帝陵,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到这里祭拜,表达对黄帝的景仰之情。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族
逐渐形成
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炎帝和黄帝
“人文初祖”
被尊崇为
海内外华人
“炎黄子孙”
自称为
禅让制
①含义:原始社会晚期,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②标准/依据:才德(选贤任能)
③实质:一种“非血缘继承制”;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司马迁《史记》
阅读材料,说说尧为何不传位与儿子丹朱,反而传位于舜。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制度叫什么?
禅让
禅让
鼓励生产、开垦农田
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
稳定局势、派禹治水
疏导治水、开凿河渠
三过其门而不入
禅让制
请大家说说尧、舜、禹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坚持不懈、同甘共苦
学史崇德
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夯实基础
1.(2024·山西真题)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答案】C
2.(2024·江苏苏州真题)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A
夯实基础
3.(2024·四川乐山真题)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答案】A
4.(2023·山东潍坊真题)“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A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