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和对比分析,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兼并战争的特点。
2.通过史料阅读和合作探究,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认识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改革和创新精神。
3.通过观影学史,了解都江堰工程的构造和功能,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大国工程对世界的贡献。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战国七雄
背景
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大国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三家分晋
姜齐
田齐
田氏代齐
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发明显。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开始的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七雄
东
南
西
北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在中间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战争的性质由争霸转为兼并。
战国形势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思考:根据战国的局势变化,列举各诸侯国相互攻伐的典型战役?
材料: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名称 交战国家 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
增兵减灶
纸上谈兵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桂
陵
之
战
庞涓
孙膑
围
魏
救
赵
赵
魏
齐
桂陵
救命啊!
魏
齐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避实击虚,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遭齐军埋伏,庞涓被擒,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
①桂陵之战
比一比:
城濮大战 (春秋时期) 长平大战
(战国时期)
军队规模 晋:2万,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一天之内 三年
交战区域 城濮城郊 以长平为中心包括上党等地区涉及数十个城市
战争结局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
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思考】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改革?结合所学,分析各国变法的原因。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经济上(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军事上: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目的)。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吴起改革
李悝kuī变法
农民老李
祝贺彪兄,同魏国这一仗,立了大功,县令赏了你二级爵位和九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
地主富贵
新法实施以来,我心里踏实多了。又买了几十亩良田,租了出去,粮食吃不完,租金用不完。日子太舒心了。
贵族老刘
哼、你们倒是高兴了,我出生贵族,本该享有特权,但现在却失去了这些权利。这该死的商鞅,我与你势不两立。
将士阿彪
同贺同贺,记得去年你向国家交了那么多粮食,不也被县令奖励免除徭役了吗?
王县令
自从我被国家派来任县令,可把我累坏了,不仅要忙着登记百姓的户籍信息,还要处理各种打架斗殴的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3.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根据情境对话,探讨都是哪些商鞅变法的内容?
大秦相亲相爱一家人
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概况: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先后两次进行改革。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最深
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利于发展生产和商品流通
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壮大秦国军事力量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稳定社会秩序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强兵
封建性质
小组合作,探讨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有何作用?
商鞅变法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废井田开阡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井田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变法,秦实现了富国强兵,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成功了吗?
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水利之变—都江堰
时间
地点 主持者 功能 意义 公元前256年
防洪、灌溉、水运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成都附近的岷江
李冰
材料研读: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观看《都江堰》视频,结合教材,梳理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争性质:兼并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特权、改革户籍
经济: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有军功者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冶铁技术提高、牛耕推广、水利工程都江堰
由分裂走向统一
农业
分工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酿造
内容
手工业
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商业
商业发达、货币流通、商业城市
战争影响:促进政治变革、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百家争鸣
1.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根据下图,
表述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当堂练习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中“燕、赵、齐、魏、韩、秦、楚”等信息及其区域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吞并的战乱局面,形成了战国七雄,即图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故选B;春秋时期,三家分晋尚未发生,晋国还存在,故排除A;秦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束了战国战乱的局面,故排除C;三国鼎立指的是东汉之后的魏、蜀、吴三个政权相互对峙,故排除D。
2.孙膑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下列有关孙膑的叙述与史实有出入的是( )
A.典故“田忌赛马”反映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用“减灶计”制造了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
C.指挥的“围魏救赵”成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D.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四十万
当堂练习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四十万的是白起,不是孙膑,D项符合题意;典故“田忌赛马”反映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孙膑用“减灶计”制造了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孙膑指挥的“围魏救赵”成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892万亩,有49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追溯历史,使得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灵渠 D.郑国渠
当堂练习
【答案】A
【详解】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A项正确;隋朝时期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排除B项;秦朝时期开通灵渠,位于广西,排除C项;郑国渠不是位于成都平原,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