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回忆我的母亲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回忆我的母亲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回忆我的母亲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妯娌(yóu) 辍学(chuò) 祖藉(jí)
B.衙门(yá) 溺死(nì) 血溅(jiàn) 哭泣(qì)
C.豪绅(shēn) 慰勉(wèi) 蛮横(héng) 赓子(gēng)
D.私塾(shú) 调料(diào) 仁慈(cí) 寥叙(liá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土改时,政府对那些称霸一方,为富不仁的乡绅土豪,根据人民的意愿,进行了狠狠的打击。
B.大伯身有残疾,家庭条件不好,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
C.身为班里的劳动委员,却在全班大扫除时不积极参加劳动,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批评,他心里有愧,只能任劳任怨,不敢反驳。
D.爷爷是个地道的中国农民,直到八十岁时,他依然不辍劳作。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B.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把“提高”改成“转变”)
D.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
4.小径也和同学们分享了一段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请帮其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A.“佃户家庭”“家织布”都属于偏正短语。
B.“聪明”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C.“却”是副词,“滋味”是名词。
D.“染了颜色”是动宾短语。
5.对选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典雅含蓄,隽永沉郁,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B.选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C.选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着抒情。
D.选文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来表现母亲的品格。
二、填空题
6.本文作者是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佃农( ) 溺死( ) 妯娌( )
不辍( ) 私塾( ) 慰勉( )
衙门( ) 豪绅( ) 瞒着( )
劳lù( ) 仁cí( ) 富yù( )
任劳任yuàn( ) 为富不rén( )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
(3)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
9.《回忆我的母亲》人物形象分析
母亲的经历及其表现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勤劳、任劳任怨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年老仍不辍劳作
三、语言表达
10.【赞母爱】中考新考法·根据所给情景仿写句子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仿照前半句,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11.班会开始,班长展示了下面的图片。请根据下面的图片及提示,描述“孝”字的构成。
提示:
金文的“老”字 金文的“孝”字 楷书的“孝”字
四、综合性学习
12.学习了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后,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感谢您,妈妈”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2)请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环节一:唱赞美母爱的歌曲
环节二:
环节三:
(3)概括材料中两位母亲的共同点。
【材料一】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歌曲《母亲》)
五、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④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⑨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⑩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阅读选文③~⑥段,在下面横线上补全小标题。
含辛茹苦,A →每日不歇,辛勤劳作→整日劳碌,教我生产→B ,维系用度
(2)有同学认为如⑦段中交代家庭成员的内容,与母亲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请给出你的理由。
(3)阅读挽联,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党史博览》
六、作文
14.以典型事件写人
《回忆我的母亲》选取了许多典型事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请你也试着选择一个或多个典型事件写一个人物,刻画人物的特征。
【写法指导】 以典型事件写人时注意:(1)确定所要写的人物的特征;
(2)围绕要写的特征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件;
(3)记叙事件时要抓住典型细节,如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突出人物特征。
《14 回忆我的母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C C B C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妯娌(yóu)——zhóu,祖藉——祖籍;
C.蛮横(héng)——hèng,赓子——庚子;
D.调料(diào)——tiáo,寥叙——聊叙;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在此形容称霸一方的乡绅土豪,使用正确;
B.节衣缩食:省吃省穿,形容节俭。在此形容家庭条件不好的大伯为了供孩子上大学,非常节俭,使用正确;
C.任劳任怨: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这是褒义词,不能用在因心中有愧而不得不劳动的语境中,使用有误;
D.不辍劳作:不停止劳作。在此形容爷爷一直坚持劳作,使用正确;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C.有误,词语搭配不当,“学习态度”不能与“提高”搭配,所以应该删除“学习态度和”,或把“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改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都有了很大转变,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短语结构和词性辨析。
B.这里的“聪明”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根据文章第④段“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可知,此两句均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其余都是记叙,并未使用抒情;
故选C。
6.朱德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朱德。朱德通过这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母亲的一生。文章主题围绕母亲的诸多优秀品质展开,如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等。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母亲自身的行为事迹,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感激之情。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从个人情感角度,它是子女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恩,从更广泛层面,母亲的品质也象征着无数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美德,展现出作者对这些美好品质的赞美和珍视。
7. diàn nì zhóu chuò shú wèi miǎn yá shēn mán 碌 慈 裕 怨 仁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佃农,diàn nóng,通常是指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溺死,nì sǐ,指淹死,通常是因为人淹没在水中,因水进入呼吸道等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妯娌,zhóu li,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
不辍,bù chuò,不停止,用于形容动作、行为等持续不间断。
私塾,sī shú,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通常是一位教师在自己家中或借用祠堂等场所教授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等。
慰勉,wèi miǎn,安慰勉励。
衙门,yá mén,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
豪绅,háo shēn,指旧时地方上依仗封建势力欺压人民的绅士。
瞒着,mán zhe,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
劳碌,láo lù,事情多而辛苦。
仁慈,rén cí,仁爱慈善。
富裕,fù yù,(财物)充裕,形容经济上富足有余的状态。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wéi fù bù rén,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8. 反复 设问 夸张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①空:从语句中可以看到“能做到的”重复出现,因此句子“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这里作者通过这种反复强调自己有能力做到某件事,增强了语气,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②空:作者提出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这个问题,然后自己进行了回答,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就是设问。设问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这里作者通过设问引出了自己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即通过为民族、人民和党奋斗,使像母亲一样的人过上幸福生活,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
③空:从“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农民被官兵毒打后的凄惨景象。夸张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在这里,作者通过夸张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官兵的残暴和农民所遭受的苦难,使读者对当时的情景有更强烈的感受。
9.示例
母亲的经历及其表现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勤劳、任劳任怨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明事理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勤劳朴实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坚强、独立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支持革命
年老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
结合“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可知,我家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母亲却没有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结合“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可知,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知道只有读书了,有知识了,有能力了,才能支撑门户,表现了母亲的明事理。
结合“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可知,母亲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即使这种情况下,家里失去了一个壮劳力、可能会招致一些灾祸,但是母亲却还是支持,表现了母亲的深明大义。
结合“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可知,在能够不劳动、只享福的情况下,母亲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表现了母亲的勤劳朴实。
结合“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可知,用微博的土地、收入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做到了,没有埋怨、没有放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独立。
结合“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可知,即使“我”在党内有了一定资历,但是母亲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表现了母亲的理解、支持革命。
结合“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可知,母亲年老仍不辍劳作,表现了母亲的热爱劳动。
10.示例:母爱是昏暗灯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一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并做到语意连贯。
作答此题,可以先理解所给出的情景材料,概括出母亲在灯下为子女补缀衣裤的情景;再仿照所给出的联系“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可知,仿写要符合“母爱是……,那份……”的形式,体现对“母爱”的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母爱是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那份辛苦陪伴我们入梦。
11.构成:一个孩子搀扶或背负着一个老人走路。
【详解】本题考查对图片和材料理解。
上边图片是一个孩童搀扶着右边的老奶奶;提示中金文的“老”看起来像是一个弯腰驼背的人,金文“孝”字是一个小小的“人”在支撑着上方的“老人”,“孝”的楷书是一个孩子背负着一个老人;根据图片和提示中“孝”字的字形可知,“孝”字的构成是:一个孩子搀扶或背负着一个老人走路。
12.(1)(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 (示例)画感恩母亲的作品 说感恩母亲的话语
(3)疼爱儿女;任劳任怨。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拟写宣传标语,内容要具体、紧扣主题,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巧用修辞、妙达情意,也可以利用谐音、熟语等,使标语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本题围绕着“感谢您,妈妈”的主题,语言简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感恩母亲养育恩,点滴关怀记心间/妈妈的爱伴成长,感谢之情永不忘。
(2)本题考查设计活动。
这道题要求仿照示例为“感谢您,妈妈”主题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紧扣感恩母亲的主题内容,且形式要与示例“唱赞美母爱的歌曲”保持一致,即动宾结构,动词是开展的具体活动形式,宾语围绕母爱相关内容。如可以从写故事、诵诗词、写信件、绘画作、写作文等方面作答。
示例:诵赞美母亲的诗词/讲歌颂母亲的故事
(3)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
材料一中“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每天在晚饭后,在“我们”都睡下后,母亲依然坐在床角为子女补缀衣裤,这体现出母亲对子女生活细节的关心,是疼爱儿女的具体表现,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彰显出深深的母爱。同时,母亲选择在那么昏暗的灯光下做补缀工作,没有因为条件不好就放弃,也没有丝毫抱怨,日复一日地坚持着,默默承担起责任,毫无怨言地付出,体现出了母亲的任劳任怨。
材料二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歌词里提到母亲会给孩子拿入学的新书包、打雨中的花折伞、包爱吃的三鲜馅、擦委屈的泪花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又饱含爱意的场景,母亲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情绪,时刻围绕在孩子身边提供帮助和关怀,全方位地展现出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疼爱。母亲从不计较自己的辛苦劳累,一直默默地在背后为子女操劳,更体现了母亲任劳任怨的特点。
所以综合来看,“疼爱儿女、任劳任怨”精准概括了这两位母亲在各自情境中展现出的共同品质,她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13.(1) A养育子女 B聪明能干
(2)不应该删去。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概述了母亲任劳任怨,协调一家人和谐相处,周济和照顾比自己穷的亲戚,更好地突出母亲勤劳能干,性格和蔼,有朴素阶级意识的形象。为后文写母亲对我各方面的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作铺垫。
(3)该挽联情真意切,“贤”字突出贤惠、善良,“劳动”突出勤劳,“教子”“好家风”突出母亲对后代的教育影响。母亲周济穷亲戚,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体现母亲的贤惠善良,宽厚仁慈;母亲在家里第一个起床,养育子女,整日劳碌,体现母亲任劳任怨,勤劳简朴;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吸烟喝酒,教我们生产知识,体现母亲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些事情都体现了母亲的“贤”。
【导语】这篇回忆性散文以质朴深情的笔触,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了母亲勤劳坚韧、宽厚仁爱的形象。作者以“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背景为底色,用“十三个儿女养大八个”“桐油灯”“家织布”等细节,构建起旧中国贫苦农民的生存图景。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具体劳动场景(煮饭、纺线)到精神品格(任劳任怨、周济穷人),最后升华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刻认知,实现了个人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A处,根据③段“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知,母亲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中,独自承担起养育八个孩子的重任。可概括为:养育子女;
B处,根据⑥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可知,母亲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维持着家庭的基本生活。可概括为聪明能干。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⑦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可知,本段讲述了家庭成员的情况,每个人都很早起床去劳作,而母亲是最早的一个,由此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面对繁重的劳作并不抱怨,还和家人相处和睦,这突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母亲的身上还体现出阶级意识,是因为她会照顾比自己穷的亲戚。该段不仅丰富了母亲形象,通过“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母亲的善良宽厚对“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感恩,故不能删除。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该挽联情真意切,“贤”字突出贤惠、善良,“劳动”突出勤劳,“教子”“好家风”突出母亲对后代的教育影响。
①母亲周济穷亲戚,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如第⑦段中“母亲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体现母亲的贤惠善良,宽厚仁慈;
②母亲在家里第一个起床,养育子女,整日劳碌,如第④段中“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第⑦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体现母亲任劳任怨,勤劳简朴;
③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吸烟喝酒,教我们生产知识,如第⑦段中“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第⑤段中“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体现母亲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些事情都体现了母亲的“贤”。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4.例文:
感谢那个关心爱护我的人——妈妈。小时候,我常常感到自卑难过,妈妈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要做最优秀的自己!”妈妈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重视我的学习,不仅为我买了许多有益的书籍,还努力培养我的兴趣爱好,让我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升入初中后,我每周末才能回家一次,为了每周一次短暂的团聚,妈妈会精心准备我爱吃的饭菜,在我写完作业后跟我聊天。妈妈就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温暖我的内心!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结合题干写法指导写作。以典型事件写人时注意:①首先确定人物,可选取身边熟悉的人,如老师、父亲、朋友、同学等。然后再确定所要写的人物的特征。如:温柔、慈祥、大方、宽厚等性格特征。②围绕要写的特征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写父母关爱子女,慈祥、仁爱的特征,可选取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突出其特征。③记叙事件时要抓住典型细节,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表达“我”内心的感受,突出人物特征。
示例: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通过写父亲带孩子们放风筝、用玻璃做些小玩意儿、做各种灯等典型事件,表现了父亲性子随和、爱孩子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