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诫子书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诫子书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险躁(zào) 俭以养德(jiǎn) B.淫慢(yín) 夫君子之行(fú)
C.淡泊(pō) 年与时驰(chí) D.枯落(kū) 悲守穷庐(lú)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夫学须静也 B.意与日去 C.非志无以成学 D.险躁则不能治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B.非淡泊无以明志 博学而笃志
C.意与日去 意味深长
D.将复何及 望尘莫及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B.非淡泊无以明志 可以为师矣
C.淫慢则不能励精 学而不思则罔
D.将复何及 水何澹澹
6.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和“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宁静”和“险躁”是一对反义词。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二、填空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
(4)险躁则不能治性
(5)悲守穷庐
8.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非志无以成学
原意:志向。句中意:
(2)形容词用作动词
非学无以广才
原意:宽阔,广大。句中意:
(3)形容词用作名词
非宁静无以致远
原意:远大。句中意:
9.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 今义: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 今义: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4)意与日去
古义: 今义:
(5)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 今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 , ”提出了修身养德的方法是“静”与“俭”。
(2)诸葛亮用“ , ”一句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3)“ , ”一句说明了过度享乐、消极怠慢与冒险草率、急躁不安都不利于修身养性。
四、语言表达
11.从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我们获益匪浅。如果让你选择文中某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来指导你对于“立志”与“学习”的认识,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综合性学习
12.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了以“优良家风我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着“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等字样的牌匾。
材料二: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我选 ,理由是:
(3)[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你帮老师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六、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静以修身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险躁则不能治性 (4)遂成枯落
1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5.读了《诫子书》这封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男儿读书,本为致君泽民,然四十而仕,尚未为迟。吾儿年方三十,不过君恩高厚,邀幸①成名,何德能才,而能居此?交友日益多,志气日益损,阅历未深,而遽服②官,实非载福之道。为父平日所以不言者,恐阻汝壮志,长汝暮气③。今吾儿既日知汲长绠短④,思告假回籍,孝以事母,静以修学,实先得吾心,又何阻为?惟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励自修。
(节选自林则徐《训长子汝舟》)
[注释]①邀幸:侥幸。②遽服:就担当。③暮气: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④汲长绠短: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B.遂成枯落 遂:最终
C.吾儿年方三十 方:正,正当,才
D.交友日益多 益:好处
17.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情险躁。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C.乙文林则徐对儿子告假回家表示赞赏,同时告诉儿子当官应该时时做好回家乡的谋划,不要贪图功名利禄,不要贪恋权势、地位,在家时也不要忘记治学。
D.这两封书信都写了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告诫,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恐阻汝壮志,长汝暮气。
19.作为父亲,甲文中诸葛亮和乙文中林则徐对儿子期待有何异同?
《16 诫子书》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C C B C D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C.淡泊(pō) ——bó;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
C.“夫学须静也”中的“夫”是句首语气词,应断开,“学”与“才”相照应,都是主语,要断开,故断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在“夫学须静也”中,“夫”是句首发语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它常用来引出议论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等,起到一种舒缓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夫”作为实词主要是指丈夫,而作为句首发语词这种用法在口语和现代书面语(除引用古文等情况外)基本不再使用,所以是古今异义词;
B.“意与日去”里的“去”意思是消逝、丧失。在现代汉语中,“去”主要意思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如 “他去北京了”,其含义重点在位置的移动,与古代表示“消逝”的意思不同,因此是古今异义词;
C.“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志”是立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志”同样有立志的意思,不属于古今异义词;
D.在“险躁则不能治性”里,“险”是轻薄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险”主要是指危险(如“冒险”)、险恶(如“阴险”)等意思,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品行,德行/同行,出行;
B.志向/志向;
C.意志/意义;
D.来得及/赶上;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善者”;
B.连词,拿来/介词,凭借;
C.都表示否定;
D.副词,怎么/副词,多么;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理解与分析。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又怎么来得及呢”,这句话表达了如果不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表达了珍惜时光的情感,而非“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故选D。
7. 明确、坚定 增长 放纵懈怠 修养性情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明:明确、坚定。
(2)句意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3)句意为: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淫慢:放纵懈怠。
(4)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性:修养性情。
(5)句意为: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8. 立志 增长 远大目标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1)句意: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志:动词,立志。
(2)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3)句意:不内心宁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9. 增长 广大,宽广 振奋 劝勉 轻薄 危险,不安全 修养 治理,统治 丧失,消逝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理解。
(1)句意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古义:增长。今义:广大,宽广。
(2)句意为: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励”,古义:振奋。今义:劝勉。
(3)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统治。
(4)句意为: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去”,古义:丧失、消逝。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5)句意为: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宁静”,古义:宁静专一;今义: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10.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德、淫、慢、励、精、险、躁。
11.(示例)我选择“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告诉我们“立志”是“学习”的前提,我们应该立下志向,努力学习,增长自己的才干。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诫子书》中的每一句话,明确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从原文中筛选出那些与你的个人价值观、生活目标或学习理念相契合的句子。这些句子应该能够触动你的内心,让你产生共鸣。对于选中的句子,要详细分析其为什么能够成为你的座右铭。可以从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对你的启示、以及它如何指导你对于“立志”与“学习”的认识等方面来阐述。
示例一:我选择“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它清晰点明立志与学习相辅相成,无学习积累,才能难拓展;若无志向引领,学习易缺动力、迷失方向。以之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既要怀揣笃定志向,锚定目标,为求知提供源动力;又要笃行学习之事,不断充实学识,铺就成长成才之路。
示例二:我选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对于“修身治学”而言,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宁静、淡泊对于明确志向和达成目标的重要性。
12.(1)学习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长辈学习。
(2) 示例一:A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家和”,人们才能积极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各种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起来。示例二:B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把“天道酬勤”作为家风,有助于提醒家族里的人勤劳、努力。
(3) 示例:身教 家风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结合材料,对每则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即可。
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家族是以对联或匾额的形式,来让后代记住祖训的;
从材料二中,结合“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的叙述可见,父亲的好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来传承;
据此整理出:记住对联或匾额的祖训;向父母直接学习。
(2)本题考查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先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家风。再分析清题干所给的家风的不同:A是强调“和”,B是强调“勤劳”,C则是强调“孝道”,说明理由时,紧密结合对应的家风说明即可。本题为开放式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选A。理由:俗语说“家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说明家庭和睦才是兴旺的基础。选这一条幅,可时时提醒家人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才会有幸福感。
示例二:选B。理由:家庭要过上好日子,不能指望投机取巧,要靠辛勤的劳动。选这一条幅,就是提醒家人要把勤劳作为持家、致富的根本途径。
示例三:选C。理由: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选这一条幅,就是时刻提醒子孙要传承孝敬长辈的优良家风。
(3)本题考查对联。
根据词性相当和内容相关分析,上联横线处应对应下联的成语“心领神会”,因此上联对应的应该是成语“言传身教”,二者都是并列短语;根据活动主题“优良家风我传承”,下联横线处应对上联的“祖训”,与“祖训”意思相对的,可用“家风”一词,二者都是名词。
13.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振奋 修养 终于,最终 14.(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15.示例:我们要修身养德,勤学励志,人生苦短,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意思接近即可)
【导语】《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训,全文以“静”为核心,阐述了修身养德、治学成才的道理。文章语言凝练,逻辑严密,通过对比论证(如“淡泊”与“明志”、“宁静”与“致远”),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文中“年与时驰”等句警示时光易逝,凸显了珍惜光阴的紧迫感。作为家训典范,其思想内涵深刻,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依靠宁静来修养身心。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励:振奋。
(3)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4)句意:最终凋落衰残。遂:终于,最终。
1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宁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学:学习。广才:增长才干。志:立志。成学:使学习有所成就。
15.本题考查主旨和阅读启示。
诸葛亮在信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让我们明白,想要提升自我修养、培养高尚品德,不能浮躁焦虑,而要在内心保持宁静专一,屏除外界干扰,同时以节俭约束自身行为,不贪图物质享受,唯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沉淀心性、涵养品格。他又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启示我们,若想明确人生志向、追求长远目标,就需摒弃对名利的过度追求,让内心恬淡澄澈,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不被眼前的诱惑所困。
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则提醒我们,才干的增长离不开持续的学习,若不主动学习,便难以提升能力;但学习也需有坚定的志向作为支撑,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最终难以有所收获。
最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更是敲响警钟,让我们深知时光飞逝,若不珍惜光阴,任由岁月流逝而不努力奋进,意志会逐渐消磨,最终可能一事无成,无法为社会贡献力量,留下无尽遗憾。
所以,这封信启示我们,在人生中要注重修身养德,以勤学积累才干,以坚定志向指引方向,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阴,脚踏实地追求目标,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6.D 17.B 18.(1)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我)担心阻碍你的远大志向,助长你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19.相同点:都希望儿子注重修身学习,不贪图名利,保持良好的品行。不同点:诸葛亮侧重劝勉儿子勤学立志,强调“静”与“俭”的重要性,警示儿子珍惜时光,避免怠惰险躁;林则徐侧重告诫儿子为官时勿贪利禄权位,归家后勿荒弃学业,要孝亲修学,平衡“用世”与“修学”。
【导语】这两篇家训展现了古代名臣教子之道的智慧结晶。诸葛亮以“静俭”为纲,强调内修德才的治本之策;林则徐则更注重仕隐平衡的处世哲学。二者皆以简练文风传递深沉父爱,甲文如清泉沁心,乙文似明镜照人,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双璧。在培养君子品格方面,前者重内在修为,后者重外任担当,体现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完美统一。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句意:结交的朋友一天比一天更多。“益”意思是“更加”,表示程度加深,而非“好处”;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B.根据甲文“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候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不要虚度光阴,否则年老时一事无成,只能悲守穷庐,追悔莫及。它强调的是惜时勤学,而非“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因此选项B的分析有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非:不,没有;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无法,不能;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恐:担心;阻:阻碍;长:助长;暮气: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1)相同点:
根据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乙文“静以修学”“须磨励自修”可知,两位父亲都强调修身治学的重要性,要求儿子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注重品德和学业的提升。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与乙文“勿贪利禄,勿恋权位”都体现了对淡泊名利的共同期待,反对追逐世俗功利。
(2)不同点:
诸葛亮侧重“惜时励精”与“志向坚定”:
根据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非志无以成学”等内容,诸葛亮特别强调珍惜时光、坚定志向,警示儿子避免“淫慢”“险躁”导致学业无成、人生虚度,最终“悲守穷庐”的后果。其核心是劝诫儿子内在的修养与时间的紧迫性。
林则徐侧重“为官之道”与“进退平衡”:
根据乙文“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等内容,林则徐更具体地指导儿子如何处理仕途与归隐的关系:为官时不贪恋权位,提前规划退路;归家后不忘社会责任,持续治学。此外,乙文还强调“孝以事母”,要求儿子兼顾孝亲与修学,体现了对家庭责任与个人修养的双重重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那穷困的居舍里,到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男儿读书,本是为了辅佐君王、造福百姓,然而四十岁再做官,也不算晚。我儿如今才三十岁,不过是承蒙皇上恩德深厚,侥幸成名,有什么德行才能,可以担任这样的官职?结交的朋友一天比一天多,志气却一天比一天消减,阅历还不深,就骤然做官,实在不是承载福运的方法。为父平日之所以不说什么,是担心阻碍你的雄心壮志,助长你萎靡不振的精神。如今我儿既然已经自知能力薄弱(如井绳短难汲深水),想告假返回家乡,孝顺地侍奉母亲,静心钻研学问,这正好符合我的心意,又为什么要阻止呢?只有一句话要嘱咐你:做官时应时常做好归乡的打算,不要贪图利益俸禄,不要贪恋权势地位;而一旦回家,就又应时常怀有经世致用的抱负。不要沉溺于儿女私情,不要荒废丢弃学业,必须磨砺自己,努力进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