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猫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7猫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0: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猫
一、选择题
1.(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似的(sì) 咕噜(gū) 颈下(jǐng) 相称(chèn)
B.污涩(sè) 衔着(xián) 红绫(líng) 怅然(chàng)
C.怂恿(sǒng) 屋脊(jí) 懒惰(duò) 安慰(wèi)
D.蜷伏(quán) 诅骂(zǔ) 倚靠(yǐ) 惩戒(chěng)
2.(22-23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规途的。
B.我心里也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拌的小侣。
C.冬天的早晨,门口卷伏着一只可怜的小猫。
D.那只花的猫,对于这一对小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
3.(22-23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语段中的词语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一到晚上,白天懒洋洋的小花猫变得精神十足,一双黑眼睛闪闪发光,耳朵竖起来,细心地捕捉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它行走的时候悄无声息,身子舒展得长长的,拖着长长的尾巴,背上的皮毛一阵翻滚,那模样像只小老虎似的。这个时候,你叫它一声,它对你不理不睬,像是完全没听见似的,那傲慢的神气叫人哭笑不得。
A.晚上 发光 耳朵 声音 B.傲慢 模样 懒洋洋 长长的
C.捕捉 行走 舒展 翻滚 D.一双 一声 一个 十足
4.(24-25七年级上·辽宁·课后作业)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养猫的经历,使我明白了要善待动物的道理。
B.猫的逃亡,证明了它是否咬死鸟的事情。
C.第二只小猫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
D.因为“我”的冤枉、追打间接造成猫的死亡,因此,“我”决定“我”家严禁不再养猫。
5.(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路上总是想着爸爸会怎样处置我,真让人提心吊胆。
B.小时候做错了什么事,总想着尽快离开现场,有种畏罪潜逃的感觉。
C.他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受到了惩戒,所以他决定痛改前非。
D.爸爸妈妈怂恿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试拿第一名。
6.(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前预习)对下面选文中画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A.拟人、夸张 B.比喻、夸张 C.拟人、比喻 D.对比、借代
7.(21-22七年级·全国·假期作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作者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本文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三只猫亡失的内疚、痛苦之情。
C.本文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评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D.本文还表达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别人,还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二、填空题
8.(25-26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郑振铎是现代著名 家、 家、 家,笔名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散文集《 》。《猫》选自其小说集《 》。
9.(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冤枉 酸辛 安祥 毫无生意 辨诉 愤恨 爆怒 销耗光阴
错别字
改正
10.(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缕( ) 倚着( ) 消耗( ) 怂恿( )
预警( ) 衔着( ) 小侣( ) 懒duò( )
安xiáng( ) 乞gài( ) chàng( )然 quán( )伏
叮zhǔ( ) 悲chǔ( ) nüè( )待 chéng jiè( )
污sè( ) fú róng( ) 畏罪qián( )逃
提心diào( )胆 mò mò( )无言
11.(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肮脏且不光滑。
(2) :弯着身体趴着。
(3)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4)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 :犯罪后害怕定罪而逃走。
三、语言表达
12.(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2)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
(3)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
13.(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学校计划开展“关爱动物,从我做起”宣传活动。请从下面两幅图中任选一幅,推荐给学校,并说明推荐理由。
四、综合性学习
14.(20-21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学习了《猫》后,班上准备开展“动物杂谈——猫”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课文感悟】读了郑振铎的《猫》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对于文中的“我”和第三只猫,你想说点什么呢?请写在下面。
①对文中的“我”,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文中的第三只猫,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新闻】读下面的文字,归纳这两则新闻材料共同揭示了什么。
材料一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猫咪也会像婴儿、狗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与主人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猫会把主人当作安全感的来源。简单地说,就是你的存在能让猫咪感到安心。
材料二 最近,印尼男子法迪勒 拉伊汗讲述了他家猫咪的故事:“我们家的猫兰博是我的父亲收养的流浪猫。平时,我父亲到哪儿,兰博都形影不离。我父亲去世后,兰博变得抑郁而虚弱,甚至不吃不喝。我没有办法,决定带兰博去拜祭父亲的陵墓。当我们去到父亲的墓地时,兰博独自走着,四下察看。然后它蹲了下来,眼睛盯着我父亲的墓碑,我们一起为父亲祈祷。要离开的时候,兰博依然一直盯着墓碑。”法迪勒和他的家人见证了这一时刻。
(3)【口语交际】周末,周涛沉溺于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与杰瑞的相互捉弄而不能自拔,把作业抛到了九霄云外,作为他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劝说他?
(4)【解读漫画】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五、现代文阅读
15.(25-26七年级上·全国·随堂练习)阅读郑振铎的《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张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24七年级上·浙江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燕 子 窝
胡明宝
①我小时候很皮,没少让家长操心。有一回,我站在我家屋檐下转着眼珠打燕子的主意。一个燕巢像壁虎一样紧贴在屋檐下,有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撞击着屋檐上探出的瓦片。这叫声乍听,稚嫩悦耳,听久了全是噪声。好了,既然是噪声,既然“全家人”都认为吵得不行,我捣碎燕子“老巢”的行为便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②就在我把竹竿当成凶器对准燕巢的时候,【A】奶奶挪着步子从屋里杀出来,她夺过我的竹竿,扔到一边,沉着脸说:“谁让你戳的?”我傻在一旁,好久才不服气地反问:“为什么不能戳?”奶奶说:“就是不能戳!”
③奶奶不让我戳燕子窝,我偏戳!谁让我又皮又叛逆呢。
④我扛着竹竿在村庄里四处游荡,寻找可以“作案”的目标。
⑤一天后,我便在老周家过门楼檐下发现了一个燕子窝。嚯,这个窝大,看上去像个硕大的冰激凌,“冰激凌”顶端站着几只黑色羽翼的小燕子,偶尔某只会抖抖翅膀叫几声。我举起竹竿戳过去,“噗”“冰激凌”从下面破了个洞,又一下,“冰激凌”变得摇摇欲坠,泥土“噗噗噗”掉下来,鸟毛翻飞,几只小燕子乱抖着翅膀惊恐地大叫。
⑥“住手,你就不怕瞎眼睛!”【B】当我第三次举起竹竿时,老周怒气腾腾地站在了我身后,他的一只手用力攥着锄柄,好像随时会举起锄头打狼一样照我的脑袋砸下来。老周扳过我的身子,盯着我的眼睛,又无奈又惋惜地说:“你个熊孩子,完了,戳燕子窝要瞎眼,难道你奶奶没告诉你?”我立刻吓傻了,扔掉竹竿连滚带爬、连哭带嚎地跑回家。
⑦奶奶正坐在院子里的马扎上择芹菜。她看见我痛哭流涕的样子,眼都直了,慌忙迎上来问我“怎么了”,我说:“老周说我的眼要瞎了!”奶奶扔掉菜叶,气愤地说:“那个老头子,胡说八道,他咋这样咒你,我去找他算账!”我拽住奶奶的手说:“我戳他家的燕子窝了。”奶奶脸一沉,瞪我一眼,那神情完全是在说我自找的。接着,奶奶说:“傻孩子,他是装模作样吓唬你呢。他是警告你不能伤害燕子啊,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不能怪他说得难听。咱做人可得守规矩,以后别再戳燕子窝、伤害燕子就好了。”
⑧这件事就这样深深烙刻在我心里。我不知道人们究竟为何对燕子如此爱护和敬畏?是因为它穿着像绅士一样的燕尾服,又像绅士一样傲岸优雅吗?是因为它是益鸟,能吃掉很多糟蹋庄稼的虫子吗?是因为它每年春天都要不远万里从南方重返小村的故居养儿育女吗?是因为它从不像麻雀一样整天和人们争抢居住领地和企图占有人们的粮食吗?是因为古人一次次把它写进最得意的诗作里让人们觉得它可爱、高贵、神圣,凛然不可侵犯吗?或许还有很多的理由,不过这件事后,我再也不敢对燕子“动手动脚”了。
⑨我产生了千方百计赎罪的念头,渴望能救一只或几只落难的燕子,让我负疚的心找到平衡。
⑩我在村里的小巷和老屋前徘徊,在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边徘徊,在长满青苹果的果园里徘徊,我的眼睛滴溜溜转,不懂我的人看到我一定会觉得我像个贼眉鼠眼、形象猥琐,在寻找目标的小偷。只有奶奶懂我,奶奶知道我在寻求“见义勇为”的机会,我在渴求救一只突然落难的燕子。但是没有人给我提供这个机会,燕子更不会给我提供这个机会。这样也好,燕子平安,我亦心安。以后的日子,我一直这样安慰自己,直到岁月的尘埃渐渐填平我与燕子之间的沟壑。
今年五月的一天,我去拜访一位老人。老人住在一个老旧的居民区,环境卫生不怎么好。夏日一到,苍蝇乱舞,蛾子乱扑,这里的人们便早早用纱网将整个院落遮罩起来,既防飞虫袭扰,又干净卫生。到了老人家里,我习惯性地抬头看“天”,却没见头顶的纱网,感到奇怪,便问老人:“今年咋没罩起纱网?是不是缺少帮手?”老人摇摇头,领我到门楼下,指着门楼的三角形顶棚说:“今年来了两只燕子筑巢育雏,它们从天井里飞进飞出,如果罩上网子,就堵住了燕子的路。”我抬头,果然一个“火炬状”的巢穴紧贴在顶棚一侧,里面传出雏燕细细的叫声,仿佛在回应着老人的话。
多少年来,我又一次如此迫近地看到了燕子的巢穴,听到了雏燕的叫声,它们又一次激活了我儿时的记忆神经,让我倍感亲切和舒畅。回到小客厅,老人边泡茶边说:“等小燕子学飞之后,我再罩纱网也不迟。”我说:“如果燕子孵两窝呢?”“那就再等。”老人脱口而出。
我没有问老人为什么执意为燕子自由出入而“不罩纱网”,因为这个问题太幼稚了。
因为爱而爱,因为爱而护,因为爱而畏,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很多人做不到,老人、奶奶和秃老周他们都做到了。
——(选自2023年5月5日《潍坊日报》,有改动)
16.【文之情节·理而明晰】
请根据下面的简笔漫画,结合文章补全内容。
图一中,奶奶阻止“我”戳鸟窝,“我” 。
图二中,老周怒斥“我”戳鸟窝要眼瞎,“我” 。
图三中,老人 ,“我”深刻明白了这一行为背后的良苦用心。
17.【言之心声·行为心表】
本文对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十分精彩,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简要赏析。
18.朗读下面这句话时,重音应该落在哪个词语上?请说明理由。
我不知道人们究竟为何对燕子如此爱护和敬畏?
19.【名之趣味·独具匠心】
作者儿时称燕子窝为“冰激凌”,长大后称之为“火炬”。请揣摩作者改变称呼的用意。
20.【情之浪漫·意蕴深远】
老师计划将这篇文章与郑振铎的《猫》进行“群文联读”,你觉得合适吗?请结合文本,从内容、主题等角度阐述理由。
【小贴士】“群文联读”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紧扣议题进行阅读和探究的过程。
六、作文
21.(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本文《猫》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显得真实可信,又亲切生动。请同样运用这种人称,从第三只小猫的角度出发,来为自己申辩。
《17 猫》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D C C D C C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似的(sì)——shì;
C.屋脊(jí)——jǐ;
D.惩戒(chěng)——chéng;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规途——归途;
B.相拌——相伴;
C.卷伏——蜷伏;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判断词性的能力。
A.“发光”是动词,其余都是名词;
B.“模样”是名词,其余都是形容词;
C.都是动词;
D.“十足”是形容词,其余都是数量词;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
A.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B.一面对两面,可删去“是否”;
D.否定词使用不当,可将“严禁”或“不再”删去;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在“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路上总是想着爸爸会怎样处置我,真让人提心吊胆。”这个句子中,因为考得不好担心爸爸的处置,使用“提心吊胆”是合理的;
B.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定罪而逃走。在“小时候做错了什么事,总想着尽快离开现场,有种畏罪潜逃的感觉”里,“畏罪潜逃”是一种诙谐的表达,用来形容小孩子做错事想逃离现场的心理,是恰当的;
C.在“他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受到了惩戒,所以他决定痛改前非。”中,“惩戒”使用正确。“惩戒”表示通过惩罚来警戒,这里表明他因为不良行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而想要改正错误,用词恰当;
D.“怂恿”指鼓动别人去做(多指不好的事情),但学习是积极正面的事情,不能用“怂恿”,此处使用有误;
故选D。
6.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句中把这只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这是比喻。以“活泼”形容猫,把这其人格化,这是拟人。所以修辞方法有比喻和拟人;
故选C。
7.C
【详解】C.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故选C。
8. 作 文学史 翻译 西谛 山中杂记 家庭的故事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兼具多重核心身份,他既是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作品的作家,也是在文学历史整理与研究上有深入贡献的文学史家,还是推动中外文学交流的翻译家,其创作中常用的笔名是“西谛”。
作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上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其代表作有散文集《山中杂记》《海燕》等。我们熟知的《猫》一文,则选自他的作品集《家庭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多围绕家庭生活、社会人情展开,既有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也暗含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猫》便以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为线索,在平实叙事中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反思,是该集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目之一。
据此作答即可。
9.祥——详 辨——辩 爆——暴 销——消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安祥——安详,意为: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
辨诉——辩诉,意为:法律用语,指法院审判案件时,被告人为自己申辩。
爆怒——暴怒,意为:指极端愤怒。
销耗光阴——消耗光阴,意为:时间在使用过程中渐渐流逝,一般带有一种惋惜的情感,用于表达虚度时间。
10. lǚ yǐ hào sǒng yǒng jǐng xián lǚ 惰 详 丐 怅 蜷 嘱 楚 虐 惩戒 涩 芙蓉 潜 吊 默默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1)一缕:yī lǚ,形容一丝,一股,常用来表示数量少且较细的事物。
(2)倚着:yǐ zhe,靠着、凭借某种物体支撑身体的状态。
(3)消耗:xiāo hào,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的意思。
(4)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
(5)预警:yù jǐng,事先发出警报,提醒做好防备等。
(6)衔着:xián zhe,用嘴含着东西的动作状态。
(7)小侣:xiǎo lǚ,指小伙伴、小同伴。
(8)懒惰:lǎn duò,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的意思。
(9)安详:ān xiáng,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的样子。
(10)乞丐:qǐ gài,靠向人要饭要钱过活的人。
(11)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失落的样子。
(12)蜷伏:quán fú,弯着身体卧着,常表示动物或人蜷缩着身体的状态。
(13)叮嘱:dīng zhǔ,再三嘱咐,提醒对方要注意某些事。
(14)悲楚:bēi chǔ,悲伤痛苦的样子。
(15)虐待:nüè dài,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等。
(16)惩戒:chéng jiè,通过处罚来警戒、告诫。
(17)污涩:wū sè,肮脏且不光滑的样子。
(18)芙蓉:fú róng,一种植物名称,常见的有荷花等也叫芙蓉,也可指木芙蓉。
(19)畏罪潜逃:wèi zuì qián táo,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20)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21)默默无言:mò mò wú yán,不声不响,闭口无言的状态。
11. 污涩 蜷伏 怅然 怂恿 提心吊胆 畏罪潜逃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污涩:指肮脏不光滑。注意易错字:涩
(2)蜷伏:指弯着身体卧着;引申为屈服﹐驯服。注意易错字:蜷。
(3)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指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注意易错字:怅。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注意易错字:恿。
(5)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注意易错字:吊。
(6)畏罪潜逃:指犯罪后害怕定罪而逃走。注意易错字:畏。
12. 比喻 拟人 反复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
(1)运用了比喻,将“猫”比作“白雪球”。
(2)运用了拟人,“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把猫人格化。
(3)运用了反复,两个“可惜”连用,突出人物的惋惜之情。
13.示例:我推荐图一。图一中,一只巨大的狗正低头冷漠地审视着渺小的人,强烈的反差让人顿失安全感,下面的文字“如果弱小的是你……”引人换位思考,能唤醒人类关爱动物的良知,十分契合活动的主题。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从两幅图中任选一幅推荐给学校,分析图片上的内容和隐含的意思,结合主题“关爱动物,从我做起”去阐述理由。
如图一:图片中有一只很大的狗正低头冷漠地审视着如蝼蚁般渺小的人,狗的巨大与人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站在这只狗的面前顿失安全感,下面一行醒目的大字“如果弱小的是你……”不免引人思考,这几个字让人意识到在庞大的动物面前,人类显得非常渺小,如果动物像人类伤害自己一样伤害人,会怎么样呢?由此引起人换位思考,并唤醒人们要去关爱动物,凸显了主题“关爱动物,从我做起”。
如图二:图片中的小狗被绳子勒住脖子,仰头眼巴巴期盼着主人归来,图片构成一个“宅”字,人类将动物“宅”在家里,动物失去了自由,如果将人类整天“宅”在家,会怎么样呢?图片下面的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它”马上让人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下之意是:自己不希望它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它。这里是呼吁人们要多关爱动物,凸显主题“关爱动物,从我做起”。
14.(1)(示例)①凡事不能单凭表象而主 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私心偏见,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②弱小者总是饱尝不幸,所以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避免不幸。
(2)猫同人类一样,也是有灵性、有感情的。
(3)(示例)周涛,我们先一起做完作业,再看动画片放松,好吗?
(4)这幅漫画批评了只吃鱼、反对捉老鼠的猫,它们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职能,不能自食其力;赞扬了不顾别人的指责、义无反顾地捉老鼠的猫,它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
【详解】(1)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文章主旨回答即可。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非常难过,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所以,可劝告文中的“我”做事不要凭主观臆断,不要心存偏见等;对弱小的“猫”可以从注意保护自己等方面说。
(2)通读这两则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归纳它们的共同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关键信息,如材料一中的“依恋关系”“感到安心”,材料二中猫在主人去世后的表现以及祭奠主人时的行为等。
(3)劝说要有称呼,要用商量的语气,还要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本题可从写作业的作用劝说:写作业是最当天知识的巩固,这样记忆才牢固,也是夯实基础的过程。或者劝他只有早点写完作业,才有时间看动画片,而且玩得开心。若不能按时完成,会受老师批评,同学会笑话。
(4)先仔细观察漫画,明确漫画的构成要素,尤其要关注其中的三只猫对另一只捉老鼠的猫的态度“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联系社会生活,体会漫画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捉老鼠”是猫的天性和本能,不捉老鼠的“猫”贪图享受,这是作者想批评的;另一只捉老鼠的猫,没有听同伴们的“苦心劝告”,赞扬了它尽职尽责的行为。
15.表达了“我”强烈的痛苦、愧疚、自责之情。
【导语】郑振铎的《猫》通过一只不受宠爱的花白猫的遭遇,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偏见与武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猫的忧郁形象,与人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情节转折处,猫被冤枉后的无抵抗与最终真相的揭露,直指人类的自以为是。结尾的悔恨与“永不养猫”的决绝,凸显了道德自省的主题。文章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借猫喻人,发人深省。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本文讲述了作者家收养了一只忧郁、不讨喜的花白猫,因芙蓉鸟被咬死后,家人误以为是这只猫所为,对它进行惩戒。后来发现真凶是一只黑猫,作者深感愧疚。猫最终死去,作者因无法弥补过失而痛苦,决定永不养猫。
结合 段中“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可知,表现了我的愧疚与自责,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这只猫被我冤枉致死,而且我永远没有改正的机会。
结合 段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知,表现了我强烈的痛苦,正是因为这份痛苦,怕睹物生情,所以才永不养猫。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6. 不服气偏要戳鸟窝 连滚带爬、连哭带嚎地跑回家 为使燕子自由出入而不罩纱网 17.示例一:A句中运用了“杀”“夺”等一系列动词和“沉着脸”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奶奶看见“我”要戳燕子窝时阻拦的动作之迅速、内心之急切,体现了奶奶对燕子窝的呵护、对燕子的敬畏。
示例二:B句中运用了“怒气腾腾”的神态描写和“攥”“砸”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老周看见“我”戳燕子窝时内心的怒不可遏,体现了老周对燕子窝的呵护、对燕子的敬畏。 18.示例一:重音落在“为何”(或:“究竟”)上,强调“我”已开始深究燕子深受人们爱护和敬畏的原因,表明“我”的内心已深受触动。
示例二:重音落在“如此”上,强调燕子受到人们爱护和敬畏的程度之深,表明“我”内心深受触动,并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 19.作者儿时将燕子窝比作冰激凌,凸显了燕子窝对“我”的吸引力之大,体现了作者的童真。多年后,作者将燕子窝比作火炬,写出了燕子窝是雏燕温暖的家,也是燕子家族生命延续的堡垒,更赞扬了众人呵护燕子窝的行为,是对敬畏自然、呵护生命的美好品德的传承。称呼的改变,表明作者已然成熟。 20.示例:合适。郑振铎的《猫》写了三次养猫经历,特别是第三只猫含冤死去后,“我”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体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无尽的忏悔之意、强烈的自省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本文中的“我”在多次戳燕子窝被阻后,连用五个反问句道出燕子的可敬之处,更由此产生了千方百计赎罪的念头,流露出“我”的负疚之心和对幼小生灵的敬畏之情。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我的反省,所以适合群文联读。
【导语】这篇散文以“燕子窝”为线索,串联儿时顽劣、祖辈训诫与成人后的感悟,通过捣窝、赎罪、护燕三幕场景,展现人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语言质朴鲜活,方言运用(如“熊孩子”“秃老周”)增添乡土气息;细节刻画生动,燕巢如“冰激凌”“火炬”的比喻富有童趣。结尾以老人“不罩纱网”的温情之举,深化了对生命敬畏的主题。
16.本题考查内容提炼与概括。
第一空,由第②段“奶奶挪着步子从屋里杀出来……沉着脸说:‘谁让你戳的?’”及第③段“奶奶不让我戳燕子窝,我偏戳”可知,图一中奶奶阻止“我”戳鸟窝时,“我”的态度是不服气且故意反抗。此处应填写:不服气偏要戳鸟窝。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老周怒气腾腾地站在了我身后,他的一只手用力攥着锄柄,好像随时会举起锄头打狼一样照我的脑袋砸下来。……我立刻吓傻了,扔掉竹竿连滚带爬、连哭带嚎地跑回家”可知,图二中老周的威胁直接引发了“我”的极度恐惧,哭嚎着跑回家。此处应填写:连滚带爬、连哭带嚎地跑回家。
第三空,根据第 段“到了老人家里,我习惯性地抬头看‘天’,却没见头顶的纱网,感到奇怪,便问老人:‘今年咋没罩起纱网?是不是缺少帮手?’老人摇摇头,领我到门楼下,指着门楼的三角形顶棚说:‘今年来了两只燕子筑巢育雏,它们从天井里飞进飞出,如果罩上网子,就堵住了燕子的路。’我抬头,果然一个‘火炬状’的巢穴紧贴在顶棚一侧,里面传出雏燕细细的叫声,仿佛在回应着老人的话”可知,老人为使燕子自由出入而不罩纱网。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由第②段画线句A“奶奶挪着步子从屋里杀出来,她夺过我的竹竿,扔到一边,沉着脸说”可知,“挪”“杀”“夺”“扔”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奶奶行动的连贯性和迅速程度。“挪着步子”体现奶奶平时行动的状态,而“杀出来”则形象地表现出奶奶得知“我”要戳燕子窝时,从屋内冲出来的急切。“夺过竹竿”和“扔到一边”,动作干脆利落,突出奶奶阻止“我”行为的果断;“沉着脸”这一神态描写,直接反映出奶奶此时严肃的心情。结合前文“我”要戳燕子窝的行为,可知奶奶是因为对燕子窝的重视和对燕子的呵护,才会有如此表现,体现出奶奶对燕子的敬畏之情。
由第⑥段画线句B“老周怒气腾腾地站在了我身后,他的一只手用力攥着锄柄,好像随时会举起锄头打狼一样照我的脑袋砸下来”可知,“怒气腾腾”一词,鲜明地刻画了老周看到“我”戳燕子窝时愤怒的神态,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老周内心的怒火;“攥”“砸”等动词,将老周愤怒的情绪通过动作进一步强化。“用力攥着锄柄”表现出他愤怒时的用力,“好像随时会举起锄头……砸下来”是一种夸张的表述,生动地展现出老周极度愤怒的状态,体现了他对燕子窝的保护欲和对燕子的敬畏,不容许“我”伤害燕子。
18.本题考查诵读设计。
可以落在“为何”或“究竟”上:“为何”是对原因的询问,“究竟”起到强调这种询问的作用。朗读时将重音放在“为何”或“究竟”上,突出了“我”对人们爱护和敬畏燕子原因的深入探究。从文中来看,“我”之前有过伤害燕子窝的行为,而经过一系列事情后,“我”开始认真思考燕子受人们喜爱的原因,这种重音处理表明“我”的内心已经因为这些经历而深受触动,开始反思和探究背后的原因。
也可以落在“如此”上:“如此”在这里用来强调程度,突出人们对燕子爱护和敬畏达到的程度之深。通过重读“如此”,可以让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我”对人们这种行为程度的惊讶和触动。结合前文“我”伤害燕子窝的行为,这种重音处理也体现出“我”在反思自己之前的不当行为,意识到人们对燕子的态度和自己行为的巨大反差。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的能力。
从儿童的视角看,“冰激凌”通常是孩子们喜爱且极具吸引力的事物。作者儿时将燕子窝比作“冰激凌”,形象地展现出燕子窝在儿时作者眼中的吸引力,这种比喻充满童趣,体现了作者儿时的天真无邪和童真。
“火炬”一般象征着光明、温暖和传承。作者长大后,对燕子窝有了更深的理解。把燕子窝比作“火炬”,一方面写出燕子窝为雏燕提供温暖的家,如同火炬带来温暖;另一方面,燕子在窝里繁衍后代,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就像火炬传递光明一样,是燕子家族生命的传承。同时,结合文中众人对燕子窝的呵护,这一称呼也赞扬了人们呵护燕子窝的行为,是对敬畏自然、呵护生命这种美好品德的传承。称呼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出作者随着年龄增长,思想逐渐成熟。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的能力。
由第⑧段“‘我’连用五个反问句道出燕子的可敬之处”和第⑨段“‘我’产生了千方百计赎罪的念头”可知,本文通过“我”伤害燕子后的反思与赎罪心理,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自省。郑振铎的《猫》通过三次养猫经历,尤其是第三只猫的悲剧,体现作者的忏悔与对生命的尊重。
由第 段“因为爱而爱,因为爱而护,因为爱而畏”可知,本文主题是对生命的爱护与敬畏;《猫》的主题同样聚焦于生命尊严与自我反省,两文在情感和思想上高度契合。
由“小贴士”可知,群文联读需围绕共同议题。两文均以“生命关怀”为核心,适合作为探究“敬畏生命”议题的联读材料。
21.(示例)我好饿啊——自从被主人打了一棍逃出来,我已经三天没进食了。我漫无目的地荡啊荡,只敢在房顶上来回走动,不敢跑,更不敢叫。瓦片上好冷啊,每天我都得蜷缩着身子,即便这样,风还是呼呼地围着我转。我好想回家。我不止一次眺望着主人家的那片屋脊,也好几次走近,但我终究没有进去——一想到当时的那一幕我就揪心。的确,他对我还算不错,这我承认,毕竟他也曾给过我温暖的床、可口的饭菜。但他对我们小猫的感情,到底是建立在什么之上?可爱、机警吗?这就是他对我和那黄鸟以及前面两只猫价值判断的依据?我很伤心,这是什么世道?哪天我知道谁吃了鸟,我一定不会放过它,我要让主人明白,我丑,但我不坏,丑并不是我的错误呀……呜——呜——我忘了,这不可能实现了。我毕竟是只猫罢了,一只很丑的猫。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能力。要求变换角度,运用第一人称,从第三只小猫的角度出发,来为自己申辩。
首先要理解第三只小猫的经历。它不像先前那两只活泼、有趣,所以全家都不大喜欢它。小猫长大后,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要表现出它受冤枉却不能辩诉的特点。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主人,您知道吗?我曾经也是一只可爱的小猫,让主人喜爱的小猫。可是有一天,主人的女儿把我从三楼的阳台上扔了下来,我在受伤的情况下爬回了您家,有一天您养的小鸟死了,您就把我当成了杀鸟的凶手,虐待我,打我。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但我不会去吃一只您喜欢的黄色的芙蓉鸟。您常常说‘三思而后行’,可事实上,您真正的做到了吗?我还能相信您吗?再见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