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狼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积薪(xīn) 屠大窘(jǒng) 眈眈相向(dān)
B.假寐(mèi) 目似瞑(míng) 苫蔽成丘(zhàn)
C.尻尾(kāo) 意暇甚(xiá) 狼亦黠矣(xiá)
D.变诈(zhà) 倚其下(yǐ) 顷刻两毙(qīng)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久之 B.又数刀毙之 C.亦毙之 D.复投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D.夫君子之行/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文: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这时他)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眯着眼,原来是为了迷惑敌人。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6.下列对《狼》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B.本文说明对待这种象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C.狼虽然狡诈阴险,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D.文中的狼虽然贪婪凶恶,但最后被屠户砍死,作者认为狼还是值得同情的。
二、填空题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行( ) 尻尾( ) 奔倚其下( ) 大窘( )
苫蔽( ) 眈眈相向( ) 目似míng( ) 狼亦xiá( )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从:
(2)屠大窘 窘:
(3)苫蔽成丘 苫蔽:
(4)弛担持刀 弛:
(5)眈眈相向 眈眈:
(6)目似瞑 瞑:
(7)意暇甚 暇:
(8)前狼假寐 寐:
(9)狼亦黠矣 黠:
(10)顷刻两毙 顷刻:
9.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盖以诱敌
古义:
今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
(3)弛担持刀
古义:
今义:
(4)止增笑耳
古义:
今义:
(5)一狼径去
古义:
今义:
10.本文作者 ,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先生曾为其故居题联“ ”。老舍题词“ ”。
A.蒲松龄B.吴敬梓 C.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1.根据课文《狼》内容填空。
(1)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句子是:
(2)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3)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句子是:
(4)点明本文故事主题的句子是:
四、语言表达
12.请简要概括课文《狼》中屠户的心理变化及表现。
五、综合性学习
13.学习完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后,大家感触颇深,为此,班级决定举行以“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知识窗】汉语里有不少关于狼的成语,请你写出至少三个,并说说这些成语在感彩上有什么相似点。
(2)【思辨台】小明在读到“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时,认为“狼亦黠”“禽兽之变诈”只是文学家蒲松龄的评价。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两只狼的举动,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写出这样的结论。
(3)【智慧树】现代人赋予了“狼”很多新的意义,如:生态保护主义提倡要“与狼共舞”,请分析这句话中“狼”的新意义。
(4)【书写苑】请你将本次活动的主题“狼”按笔画顺序,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六、文言文阅读
14.《狼》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文中描述的狼与人的斗争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结局也出人意料。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阅读《狼》,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请你在理清《狼》这篇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完成下面卡片中对屠户与狼斗智斗勇过程的梳理,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
人物 屠户
事件 ①
行动 第一次交锋:惧怕并且“投以骨” 第二次交锋:② 第三次交锋:③
形象 由④ 转变为⑤
精神 ⑥
16.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7.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七、作文
18.作文。
一屠晚归,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屠暴起,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亦毙之。
上面是蒲松龄小说《狼》的主要故事情节。请根据情节提示,展开联想,合理想象,另拟一个题目,运用本学期学到的写人、记事方面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0 狼》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D A D C D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屠大窘(jǒng)——jiǒng;
B.苫蔽成丘(zhàn)——shàn:
D.顷刻两毙(qīng)——qǐng;
故选C。
2.D
【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A.句意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主谓之间应断开,应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B.句意为: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而”是连词,表转折,应划分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句意为: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根据屠户的几个动作行为,应划分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结构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B.之:代词,它;
C.之:代词,它;
D.之:代词,它;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用法及意义的辨析。
A.副词,仅,只/动词,停下;
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C.动词,攻击/名词,敌人;
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C.有误,重点词语: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正确译句为: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D.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以看出,选项“作者认为狼还是值得同情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文中并没有体现作者认为狼值得同情,文章通过写屠户杀狼,主要表现了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
故选D。
7. zhuì kāo yǐ jiǒng shàn dān 瞑 黠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缀(zhuì)行:紧随着走。
尻(kāo)尾: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奔倚(yǐ)其下: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
大窘(jiǒng):(屠户)感到处境危急。
苫(shàn)蔽:覆盖、遮盖。
眈(dān)眈相向:瞪着眼睛看着屠户。
目似míng(瞑):眼睛好像闭上了。
狼亦xiá(黠)矣:狼也是狡猾的。
8. 跟从 处境困迫,为难 覆盖、遮盖 解除,卸下 凶狠注视的样子 闭上眼睛 从容、悠闲 睡觉 狡猾 一会儿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1)句意: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从:跟从。
(2)句意:屠户感到处境危急。窘:处境困迫,为难。
(3)句意:覆盖成小山似的。苫蔽:遮蔽,覆盖。
(4)句意:卸下担子拿起屠刀。弛:解除,卸下。
(5)句意:眼凶狠的注视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6)句意:眼睛好像闭上了。瞑:闭上眼睛。
(7)句意:神情悠闲得很。暇:从容,悠闲。
(8)句意: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寐:睡觉。
(9)句意:狼也是狡猾的。黠:狡猾。
(10)句意:而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顷刻:一会儿。
9.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原来是” 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几何学 解除,卸下 放松 语气词,罢了 耳朵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为: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盖,古义: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遮蔽、覆盖。
(2)句意为: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几何,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
(3)句意为:卸下担子拿起屠刀。弛,古义:解除,卸下。今义:放松。
(4)句意为: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
(5)句意为: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10. A D 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第一空,《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的篇目。这篇文章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故选A。
第二空, 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写了一副对联 ,对联的内容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郭沫若对蒲松龄文学作品的赞赏,也反映了蒲松龄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故选D。
第三空,老舍题词为“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笔下小说充满了奇幻与真实交织的韵味。他以锐利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鬼狐形象,通过笑骂之间的嬉笑怒骂,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故选C。
据此作答即可。
11.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眈、径、瞑、隧、止”等字词容易写错。
12.①惧:投骨避狼。②大窘:骨尽,狼仍从。③恐:前后受其敌。④悟:刀劈两狼。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可知,屠户在晚归途中遇到两只狼跟随,心中产生了恐惧。他担心狼会攻击他,因此想要通过某种方式避免与狼发生冲突。屠户选择了投骨头给狼,希望狼会因为争夺骨头而分散注意力,从而避免直接面对狼的威胁。可概括为“惧:投骨避狼”;
结合第二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可知,当屠户发现骨头已经投完,但狼仍然紧紧跟随时,他感到更加窘迫和无助。他意识到自己的退避策略没有成功。屠户在无奈之下,选择了跑到一个麦场,倚靠在堆积的柴草堆下,准备与狼对峙。他放下担子,拿起刀,表现出了一定的勇气和决心,但同时也透露出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可概括为:“大窘:骨尽,狼仍从”;
结合第四段“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可知,屠户在麦场与狼对峙时,发现一只狼已经离开,但另一只狼却仍然坐在前面,似乎准备发动攻击。这让他感到前后都有狼的威胁,恐惧感倍增。屠户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观察到了狼的假寐状态,并趁机发起反击。可概括为:“恐:前后受其敌”;
结合第四段“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在成功杀死一只狼后,屠户发现了另一只狼企图从背后偷袭他。这时,他恍然大悟,明白了之前狼的行为是故意迷惑他。这一发现让他从恐惧和紧张中解脱出来,转而变得冷静和果断。屠户立即从背后砍断了另一只狼的腿,成功杀死了它。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也表明他已经从之前的恐惧和困惑中走出来,能够冷静地应对危险。可概括为:“悟:刀劈两狼”。
13.(1)“狼子野心”狼崽子的凶残之心。比喻凶残险恶的用心。“引狼入室”把狼引到室内。比喻把敌人或坏人引进内部,带来灾祸。“狼狈不堪”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形容处境困顿、窘迫。这些成语的共同的感彩是都含有贬义,是贬义词。
(2)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狼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它们的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形成。狼的这些行为是动物的求生的本能。
(3)生态保护主义提倡的“与狼共舞”这一概念,其背后的“狼”的新意义在于强调生态平衡和和谐共存。
(4)
【详解】(1)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成语: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
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比喻忘恩负义、心肠狠毒之人。
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像鬼哭泣,狼嚎叫一样。
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样凶狠,形容人勇猛强悍或凶狠残暴。
相似点:
这些成语大多延续了“狼”在文化中“凶残、狡诈、贪婪”的负面象征,通过比喻或夸张的手法,形容人或事物的负面行为、状态或品性,是贬义词。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作答时先区分文学与科学视角:文学描写常赋予动物象征意义(如“黠”“变诈”),而科学评价需基于动物行为学,聚焦生存策略的合理性。接着分析狼的行为本质:“假寐诱敌”“洞其中攻其后”属于捕食策略,是狼在进化中形成的本能行为,目的是提高捕猎成功率,而非主观“狡诈”。从生物学角度,狼的协作行为体现其社会属性(群居动物的分工合作),是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而非“变诈”。最后归纳科学结论:需强调狼的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应从“生存策略”“生物本能”而非道德批判的角度解读。
示例:从科学角度看,两只狼的举动是其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捕猎策略,是为了获取食物、保障生存的本能合作行为,体现了狼种群在自然选择中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和协作能力。
(3)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与拓展。
结合生态保护背景,“与狼共舞”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相互依存,狼是生态链重要一环,这里的“狼”代表自然生态中需要尊重、保护的野生动物,象征生态平衡的组成部分。
示例:“与狼共舞”里的“狼”,代表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野生动物群体,体现其在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寓意人类要尊重、保护狼及整个自然生态,与它们和谐共存。
(4)本题考查汉字的笔画顺序书写。
“狼”字笔画顺序,依次为撇、弯钩、撇、点、横折、横、横、竖提、撇、捺。按照笔画顺序,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狼”:先写左边“犭”,依次是撇、弯钩、撇;再写右边“良”,点、横折、横、横、竖提、撇、捺。
14. 两狼缀行 屠投骨尽 屠断狼股
【导语】《狼》以简洁笔法勾勒人狼对峙,暗喻人性与兽性的博弈。蒲松龄通过屠夫智胜双狼的情节,揭示狡诈终不敌机警,荒诞中寓含深刻警世意味。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结局以讽喻收笔,余味悠长。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
根据“屠担肉尽”,找到第一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知,故事起始于屠户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途中遭遇两狼紧紧跟随。概括为:两狼缀行。
第二空:
根据“两狼并驱”,找到第二段“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面对紧跟的两狼,屠户心生恐惧,采取扔骨头的办法试图摆脱,然而骨头扔完,两狼依旧一同紧追不舍。概括为:屠投骨尽。
第三空:
根据“一狼洞薪”,找到第四段“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屠户杀死前狼后,正欲离开时发现后狼在柴草堆打洞欲从背后攻击他,此时屠户果断出击,从后砍断狼腿将其杀死。概括为:屠断狼股。
15. 与狼三次交锋 背倚柴草堆,“弛担持刀” 奋起,杀二狼 怯懦 勇敢机智 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16.(示例)①贪婪。文中写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仍然跟从着。屠户又投骨头给它,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最后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②狡猾。文中写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似乎闭上了眼睛,神情很悠闲。另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17.这则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在正义的智慧与力量面前,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导语】本文通过屠户与狼的斗智斗勇过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与智慧较量。文章通过三次交锋的递进描写,刻画了屠户从畏惧到勇敢的转变,凸显了面对困境时冷静与智慧的重要性。狼的形象则被赋予狡诈与贪婪的特点,反衬出人性的成长。故事讽喻了面对强敌时,唯有沉着应对、善用策略才能取胜的道理。全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寓意深刻。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空,结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本文讲述屠夫在晚上回来的时候,偶遇两只狼。一开始,屠夫投他们骨头吃,希望他们不要跟上;可这两头狼吃完骨头依旧跟着,于是,屠夫靠在草垛前,和狼对峙相看;后来屠夫用刀砍死这两头狼。由此可见,本文叙写的是屠夫和狼三次交锋的故事。可概括为:与狼三次交锋;
第二空,结合“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可知:屠夫看到周围有一堆堆得很高的柴草,立刻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和这两头狼对峙。可概括为:背倚柴草堆,“弛担持刀”;
第三空,结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屠夫勇敢跳起来,把这两头凶狠的狼全部杀掉了。可概括为:奋起,杀二狼;
第四空、第五空,结合“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一开始,屠夫看到这两头狼,内心很惧怕的;后来他勇敢反抗,趁狼不注意的时候用刀杀死这两头狼。由此可见他一开始很怯懦胆小,后来勇敢机智。
第六空,本文记叙的是屠夫在路上碰见两头贪婪的狼,由原来的畏惧到后来的勇敢反抗,抓住机会杀死狼的故事,表现屠夫在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时毫不畏惧,机智,敢于反抗的精神。
16.本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
根据“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可知,狼跟随着屠夫,当屠夫丢给他们骨头的时候,它们一个吃骨头,另一个跟从着屠夫;一直到屠夫把骨头都丢完,它们依旧跟从着屠夫,可见它们贪得无厌。
根据“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这两头狼分工合作,一个在前面守着屠夫,另一个从屠夫背后的柴堆里钻过去,想前后夹攻屠夫,可见他们很狡猾。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结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本文记叙的是屠夫在路上碰见两头贪婪的狼,一开始,他对狼很畏惧,希望给予骨头给它们以后,它就不再跟从上来,可是狼吃完骨头依旧对他紧跟不舍,无奈之下,屠夫只能靠自己的勇气和狼斗争,最后他把狼都杀死了。这个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在正义的智慧与力量面前,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像狼这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看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8.例文:
屠户与狼
一个屠户晚上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白天生意不错,担子中的肉被抢购一空,只剩下几根骨头了。他边哼着小调儿,边快步前行。
突然,屠户发现身后尾随着两只凶恶的狼,这两只狼眼睛冒着绿光,看样子是准备从屠户身上弄吃的。 屠户害怕极了,边走边在心里想办法。最后,屠户决定把骨头丢给狼,自己好趁机逃跑。不料一只狼有了骨头不追了,另一只仍然尾随其后,屠户只好又扔了一根骨头,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追上来了。
“唉,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屠户恐惧地想着。不一会儿,骨头丢完了,可那两只贪得无厌的狼还是像刚开始一样一同跟在屠户后面……
屠户见两只狼不走,心里越来越害怕,心想:“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遇着这俩家伙,它们要是现在给我来个突然袭击,前后攻击我,可怎么办啊!要不干脆和它们拼了!”正想着,屠户往旁边一看,不远处的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中间还有场主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柴草。屠户不由暗自庆幸,连忙飞奔到柴草旁边。屠户松了一口气,从肉担中抽出一把锋利的屠刀握在手中,等待着狼的进攻。
狼看到屠户这架势,瞪着双眼紧盯着屠户。过了一段时间,屠户惊奇地发现有一只狼走开了,只剩下一只狼像只狗似的蹲坐着,并且神情悠闲得很,眼睛都闭上了。屠户趁机一个箭步窜过去,猛一挥刀,砍在了狼的头上,然后又猛砍了几刀,终于把狼砍死了。屠户杀死狼后正准备回家,忽然想起:原先是两只狼啊,怎么只剩一只了呢?他转到柴草堆后面看了看,发现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面奋力地打洞,准备趁屠户不备,从后面攻击他。屠户不禁抹了一把冷汗,挥刀向身子已经钻进去一半的狼身上砍去,斩断了它的后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屠户这时才真正明白了之前那只狼的意图:它制造出的假象原来是为了诱惑自己啊。
天色更晚了,屠户趁着月亮的光辉,挑起扁担,继续上路了……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材料“一屠晚归,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屠暴起,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亦毙之。”可知其基本情节为:一个屠户很晚回家,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非常害怕,就把骨头投给狼。骨头扔完了以后,两只狼还像之前那样并排追赶。屠户处境非常窘迫,看到田野里有打麦场,就奔跑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和手里的刀。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前面。屠户突然起身,砍了几刀将狼杀死。转头看到堆积的柴草堆后面,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就也将其杀死。结合“请根据情节提示,展开联想,合理想象”可知,应当采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对材料的情节进行扩展,“运用本学期学到的写人、记事方面的写作方法”可知,应当注重对人物行为、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以及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选材构思。根据要求应当注意基本意思不要改变,可以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如可以在其中加入对屠户心理的描写,例如看到狼的跟随的害怕,看到狼假寐那种狡猾,屠户会想些什么,增加环境描写、增加狼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还可以描写狼以及屠户的动作等等。叙述情节既可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展开,也可以以时间的变化为线索展开,如傍晚——夜深——后半夜,还可以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叙述情节,如路上—田野—路上,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