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散步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lèn) 信服(xìn) 习惯(guàn) 熬过(áo)
B.拆散(cāi) 散步(sàn) 毕竞(jìng) 咕咕(gū)
C.粼粼(lín) 蹲下(dūn) 水波(bō) 强壮(qiáng)
D.取决(jüé) 领袖(xiù) 鱼溏(táng) 两全(quán)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结合语境理解正确的是( )
A.指母亲在冬天做饭时的烹饪操作
B.体现母亲忍受冬天痛苦、顽强支撑,饱含作者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忧与心疼
C.单纯描述母亲在冬天的日常活动状态
D.说明母亲喜欢在冬天坚持做某件事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使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孝敬父母尽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的美德。
C.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
D.这次实践活动,为老人带去了精神关怀,传递了社会关爱,弘扬了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中年人对生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熬过( ) 分歧( ) 一霎( ) 水波粼粼( )
咕咕( ) 挺不住( ) 取决( ) chāi( )散
xìn( )服 鱼táng( ) 各dé( )其所
7.写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
(1)散 (2)铺
(3)累 (4)背
8.《散步》一文的作者是 ,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 (小说/散文)。
9.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1)熬 傲 煞
(2)嫩 赖 懒
(3)粼 鳞 麟
(4)蹲 遵 尊
(5)拆 折
10.填空。
散步的时间
散步的人
散步过程中发生
结果如何
三、语言表达
11.仿照画线句子,进行续写。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 , ;是 , ;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12.本文以《散步》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班级开展以“孝亲敬老,弘扬美德”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13.小语同学为“孝亲敬老专题板报”摘录了一段文字,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言连贯的排比句。
百善孝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顺……一个“孝”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亲敬长,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 , 。
14.小文的妈妈和奶奶因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时常闹别扭,二人都将意见藏在心里,于是积怨越来越深。小文冥思苦想,让妈妈和奶奶观看了一段家庭短剧,她还想让二人坐下来谈谈心,从而缓和婆媳关系。假如你是小文,你会对妈妈和奶奶说:“ ”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步》,回答后面的问题。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熬( )过 领袖( ) 桑( )树 粼( )粼
16.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替代括号中的内容。
(1)后来发生了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终不愿意。
17.结合上下文,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部分。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8.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理由。
阅读《大年初一,我们去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大年初一,我们去散步
徐杰
①大年初一,吃过中饭,看外面阳光很好,朱老师提议,说气温回升了,带爸妈下楼去晒晒太阳吧。
②母亲刚开始有点不想动,她说,太阳啊,我在沙发上也能晒到,就不下去了吧?
③我知道,她是怕我们麻烦。我就说,有轮椅呢,我推,一点也不累。母亲就开心地笑起来,赶紧去穿外套。
④父亲态度比较坚决,他说,我不去,我要睡觉。过了一会,我听见母亲在劝父亲,外面太阳这么好,下去走两步再回来睡觉吧。
⑤父亲一贯很听母亲的话,他说,好吧,那就去。我们先把母亲安顿在轮椅上,推到电梯门口,然后回转来,帮父亲换鞋子。父亲的动作很慢,手脚有点僵,很不利落。但母亲在电梯口那边,很耐心地等,她一点也不急。
⑥母亲前年摔了一跤,骨折,虽然康复得很好,但那以后,她走路必须依靠拐杖,且不能走远。我用轮椅推着母亲,朱老师陪着父亲,我们慢慢地,稳稳地,穿过小区,往运河公园去。母亲像个孩子一样,对什么都好奇。她说,啧啧,这么多高楼啊!她又说,啧啧,地上这么干净啊!她问我,去年那个好吃鸡店,还在不在?又问我,江阴大桥在哪里?江阴大桥在哪里呢?我一时也说不清,于是就说,在北边。母亲又问,北边多远呢?我只好说,往北,大概从界牌镇到金沙镇那么远——老家的地名,母亲一下就听明白了。
⑦我很为自己的机智而得意。
⑧过红绿灯路口,我推着车跑过去,时间充裕;朱老师扶着父亲,走不快,大约走到三分之二的地方,红灯就亮了,好在是大年初一,路上的车不多,父亲就慢慢地挪过来了。
⑨不远处,路边有一排椅子,我问他要不要坐一会儿再走,父亲点头同意了。我说,前面每隔一段路就有这样的一排椅子,你走累了就坐一坐,我们等你,不急的。
⑩父亲也有不少问题问我。比如,这公园弄得这么好,花了多少钱;比如,这里是市区还是郊区,市中心在哪里?……这些问题我都回答得磕磕碰碰。
我们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父亲似乎反而来了精神,脚步也比之前轻快了。经过两处的路边椅,父亲都自信地表示,不要坐,跑得动。
父亲嘴里的“跑”,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走”。我心里想,要是九十一岁的老父亲真的能“跑”,那该多好!
来到锡澄运河边。父亲看了看太阳,然后很有把握地说,这河,是南北方向的。我赶紧热情地表扬他的方位感太准了。父亲得到了表扬,也像孩子一样高兴起来,他继续说,这河往北,有桥,桥那边,就是长江了吧?我告诉他说,桥那边还有桥,从这过去,过四座桥,就到江边了。
我们在河边的椅子上坐下来,定心晒太阳,聊家长里短的,父亲和母亲的听力都不怎么好,我和朱老师只好扯着喉咙喊,引得散步的人都朝我们这边看,但我感觉,他们看我们的眼光,都是羡慕和赞许。
有风,但一点都不冷。
太阳西斜,我们慢慢往回走。
一路上,我们像约定好似的,都不再说话。我们,都很专心地走着路。
好像,这路,平坦又悠长,能让我们做子女的,一直陪着父母,走上好多好多年。
19.年初一,朱老师提议带爸妈下楼晒太阳,母亲起初为什么会拒绝?之后又为什么开心地接受“我”的提议?
20.选文第④段中,父亲开始时态度坚决,拒绝下楼散步,为什么最终同意与我们一同出行?
21.请合理推测,面对父母提出的诸多问题,“我一时也说不清”“回答得磕磕碰碰”的原因。(至少两点)
22.第 段说“但我感觉,他们看我们的眼光,都是羡慕和赞许”,这是“我”的错觉吗?请写下你判断的理由。
23.请写出你对第 段划线句“好像,这路,平坦又悠长,能让我们做子女的,一直陪着父母,走上好多好多年。”的理解。
24.选文与莫怀戚的《散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内容上都叙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但两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又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阐述。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六、作文
25.请参照课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一则人物描写片段。要求:突出人物特点;不超过200字。
《6 散步》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B C D C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嫩芽(lèn)——nèn;
B.拆散(cāi)——chāi,毕竞——毕竟;
D.取决(jüé)——jué,鱼溏——鱼塘;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熬(áo):①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②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所含水分、杂质,把东西放在容器里久煮;③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熬(āo):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
根据《散步》一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而今年的春天来得迟,有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由此可知“熬”读作áo,解释为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在这里表示母亲忍受住了冬天的严寒、顽强地支撑着身体,迎来了春天,可算渡过了一劫,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忧和心疼。
A.文章开头指出母亲身体不好且原文中并没有提到母亲做饭的场景,本项“指母亲在冬天做饭时的烹饪操作”表述有误;
C.根据作者表述,母亲年迈体弱,在冬天活动应该是很艰难的,本项“单纯描述母亲在冬天的日常活动状态”表述有误,“日常活动状态”太过平常、浅显,没有体现母亲行动的艰难;
D.以母亲的身体状况,能挺过冬天已经很不容易了,本项“说明母亲喜欢在冬天坚持做某件事”表述有误;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副词,表示理所当然/形容词,不呆板;
B.形容词,小心/形容词,认真、细心;
C.均译为:动词,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D.名词,情趣、趣味/名词,语言文字的意义;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者“使”;
B.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尽管”改为“不仅”;
C.表意不明,“几个单位先进人物”歧义,既可以理解为“不同单位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单位的几个先进人物”,可改为“单位的几个先进人物的事迹”;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C.课文《散步》是一篇散文,叙述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经过,在记叙的同时穿插了议论,但记叙是主体,议论是点睛之笔,用以揭示中心;
故选C。
6. áo qí shà lín gū tǐng jué 拆 信 塘 得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熬过(áo guò):忍受过去;忍耐过去。
分歧(fēn qí):两人或多人的意愿不一致。
一霎(yī shà):时间极短。
水波粼粼(shuǐ bō lín lín):形容水面明净。
咕咕(gū gū):低声说话;低语。
挺不住(tǐng bù zhù):坚持不住。
取决(qǔ jué):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来决定。
拆散(chāi sàn):使成套的东西分散,使家庭、集体的成员分散。
信服(xìn fú):相信并佩服。
鱼塘(yú táng):捕鱼或养鱼的地方。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7.(1)sàn 散步 sǎn 散漫 (2)pū 铺床 pù 当铺 (3)lèi 劳累 lěi 积累 léi 累赘 (4)bēi 背包 bèi 背影
【详解】本题考查多音字及组词。
“散”是一个多音字,分别是sàn和sǎn,具体意思如下:散[ sàn ]1、由聚集而分离:解~。~会。烟消云~。2、分发;分给:~传单。3、排遣;排除:~心。~闷。[ sǎn ]1、无约束;不密集;松开:~漫。~兵游勇。把稻子捆紧,别~了。2、碎的;不集中的:~装。~坐儿。3、中成药剂型之一。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七厘~。金黄~。避瘟~。
“铺 ”是一个多音字,拼音是:“pū”和“pù”。一、拼音:[ pù ]1、(铺儿)铺子;商店:肉铺、杂货铺儿。2、用板子搭的床:床铺。搭一个铺。3、驿站(今多用于地名):五里铺(在湖北)、十里铺(在浙江)。二、拼音:[ pū ]1、把东西展开或摊平:铺床、铺轨、铺被褥、铺平道路、平铺直叙。2、用于炕:一铺炕。
“累 ”是一个多音字,读“léi”时,意思为连续成串;颓丧的样子;不简洁、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读“lěi”时,意思为连续、重叠、堆积;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连及。读“lèi”时,意思为疲乏、过劳;使疲劳。
“背 ”是一个多音字,读音为“bēi”或“bèi”。读作“bēi”时表示人用背驮(tuó)东西,引申为负担:“背负”“背债”“背包”。读作“bèi”时表示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等;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等。
8. 莫怀戚 散文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9. 熬过 骄傲 煞白 嫩芽 耍赖 懒惰 粼粼 鱼鳞 麒麟 蹲点 遵守 尊敬 拆开 折射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辨析并组词。
(1)熬: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忍受、忍耐。组词:熬药
傲:表示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有一种傲慢的态度;也可表示不屈服。组词:傲慢无礼
煞:收束、勒紧;还有消除;极、很;迷信中的凶神。组词:煞气
(2)嫩:一是指初生而柔弱;二是指颜色浅;还可表示食物烹调时间短,容易咀嚼。组词:鲜嫩
赖:倚靠、依靠;指不认账、抵赖;诬赖、怪罪。 组词:抵赖
懒:指怠惰、不勤快;形容疲倦、没力气。 组词:懒虫
(3)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组词:碧波粼粼
鳞:鱼类、爬行动物等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像鱼鳞的东西。组词:鳞次栉比
麟:麒麟的简称,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认为麒麟是吉祥的象征。 组词:麒麟
(4)蹲: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待、停留。组词:蹲伏
遵:表示依照、按照。组词:遵命
尊:指地位或辈分高;敬重。组词:尊严
(5)拆:把合在一起的东西弄开、分散;拆除、毁掉。组词:拆迁
折:翻转、倒腾;反复做某事或折磨;组词:折叠
10.示例
散步的时间 初春
散步的人 我 、母亲、妻子、儿子
散步过程中发生 分歧
结果如何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课文第4段“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可知,散步的时间是:初春;
结合课文第5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可知,散步的人是:我 、母亲、妻子、儿子;
结合课文第6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偶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结合课文第8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散步的结果是: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11. 示例:一幅传世名画 精美隽永 一首经典老歌 轻柔温婉
【详解】本题考查续写仿写。作答此题,首先分析给出的例句“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以及 “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可知需要按照“亲情,是一……,……”的句式进行续写,且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要能体现亲情的特点,横线上所填词语要能描绘出喻体的特性。
示例:一首传世歌谣,悠扬婉转;一本精美书籍,耐人寻味。
12.①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②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③吸引读者,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思考的空间。
【详解】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一般而言标题作用有:点明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或暗示主旨,暗示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采用某种方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结合课文第1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和第6段中的“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等可知,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散步,故题目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
“散步”这种行为本身具有舒缓、自在的特点,以它为题目,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
“散步”是一件比较常见的小事,要以之为对象进行写作会写些什么呢?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思考的空间,吸引读者阅读。
13. (示例一)就是多一些理解 耐心倾听长辈的唠叨 (示例二)就是多一些尊重,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 14.妈妈,奶奶,一家人嘛,意见不一致不怕,只要心在一起,把话说开,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家开诚布公、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好吗?
【解析】13.本题考查仿写。
从结构上看,画线句“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整体句式呈现“就是多一些+名词,动词 +名词性短语(与长辈相关且体现对长辈的积极回应)”的形式。其中,“多一些努力”的“努力是一个抽象名词,“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中“全力”修饰“实现”这一动词,“长辈的期待”是宾语,且“实现期待”是一个常用搭配,表明了一种针对长辈心意的积极作为。
“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同样遵循此结构,“感恩”为名词,“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里“真诚”修饰“回馈”,“长辈的恩泽”为宾语,“回馈恩泽”也是合理搭配,进一步阐释了对长辈恩情的感恩之举。
示例:就是多一些耐心,用心舒缓长辈的忧愁;就是多一些理解,真心体谅长辈的苦心;就是多一些问候,热心温暖长辈的心田。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首先要理解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矛盾根源是生活观念与习惯差异,且双方都把意见憋在心里。所以在劝说时,要先肯定她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对家庭的付出,让她们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从而放下防备心理。接着要委婉地指出把意见藏在心里不利于家庭和谐,鼓励她们坦诚交流,强调沟通能够化解误会、增进感情,并且要表达出对她们能够改善关系的信心与期待。
示例:妈妈、奶奶,你们都是我最爱的人,一直以来都为这个家默默付出了很多。我知道你们在生活观念和习惯上有些不同,但这都是因为你们都想把这个家打理得更好呀。只是一直把心里的想法憋着,可能会让彼此有些误解和委屈。咱们一家人,有什么不能说开的呢?要是你们能坐下来好好聊聊,把心里的想法和感受都坦诚地说一说,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加理解对方,咱们家也会更加和睦幸福的。
15. áo xiù sāng lín 16. 分歧 各得其所 17.“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我”和妻子分别背着母亲和儿子时的小心、稳重。“我”和妻子人到中年,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养育子女的责任,表现了“我”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8.因为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一家四口人散步,所以取题为《散步》。我会以《责任》为题。因为在散步的过程中,表现了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责任》为题可以点明主旨。
【导语】《散步》以一家三代散步的小事为切入,用细腻笔触勾勒亲情。从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分歧,到相互体谅的和解,平淡叙事里藏着代际温情与责任传承,如细流润泽心灵,展现家庭纽带的珍贵,尽显人性美好。
15.本题考查字音。
熬过(áo guò):意思是忍受过去、忍耐过去。
领袖(lǐng xiù):指在某个领域或团体中具有领导地位的人,通常具备卓越的能力、智慧和魅力,能够带领团队实现共同的目标。
桑树(sāng shù):是一种植物名,其叶可饲蚕,果实可生食或酿酒,叶、果、皮、根皆可入药。
粼粼(lín lín):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1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运用。
第一空:“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即发生了“分歧”,在这里指母亲和儿子分别想走大路和小路。
第二空:“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即“各得其所”,在这里指家人都走自己想走的那条路。
17.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慢慢地”“稳稳地”是“小心、稳重”的意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母亲给了我生命,儿子又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和妻子人到中年,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写出了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表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18.本题考查标题理解及拓展探究。
第一问,结合第①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知,开篇直接点明“散步”这一核心事件,全文围绕散步途中的所见(初春田野)、所遇(路线分歧)、所感(家庭温情)展开叙事,“散步”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串联起三代人相处的细节。 结合第④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和第⑧段“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散步场景下的自然景物(新绿、嫩芽、冬水)暗含生命的轮回与延续,而背负亲人的举动则升华出对家庭责任、生命重量的哲思。这种含蓄的情感与哲思,通过“散步”这一具象化标题得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由此可知,以《散步》为题,既紧扣事件本身,奠定舒缓从容的叙事基调,又以“小事件”承载“大主题”,避免直白说教,赋予文本余韵悠长的文学张力。
二问,开放试题,可基于文章主要内容或情感主旨拟写标题。
示例一:《三代》,结合第⑤段“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和第⑧段“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文中反复强调“三代人”的结构关系,无论是散步队伍的排列,还是分歧时不同代际的选择,都凸显家族传承与情感纽带。以《三代》为题,能更聚焦于家庭代际间的互动,直接点明文章“生命延续、责任传递”的深层主旨。
示例二:《肩上的世界》,结合第⑧段“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背人”这一动作是全文情感的高潮,“肩上”既实指背负亲人的行为,又象征着对长辈的赡养之责、对晚辈的抚育之任;“世界”则将家庭责任升华为生命的重量与意义。以《肩上的世界》为题,既保留了原文含蓄的哲思韵味,又通过具象化的意象(肩、世界)强化了“责任与传承”的核心主题,引发读者对亲情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19.母亲行动(行走)不便,怕麻烦我们(或母亲前年摔了一跤,骨折,虽然康复得很好,但那以后,她走路必须依靠拐杖,且不能走远)。我提出用轮椅推着母亲去散步,打消了她的顾虑。 20.母亲对父亲的劝说;父亲一贯很听母亲的话;室外天气好,适合晒太阳(外面太阳这么好);可以晒过太阳后,再睡觉,不会影响睡觉(也可)。(主要从自然因素、母亲、父亲三个角度分析) 21.父母因年龄身体原因甚少出门,他们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我平时忙于工作,同时兼顾照料年迈的父母,未曾留心身边的变化;父母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用“我”所掌握的知识、规律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准确而清晰的解答;父母对身边事物的关注点与我不同,父母所问可能确为我的“盲区”(每一点都应从父母和“我”两个角度考量作答) 22.示例一:“我”的感觉是正确的,大家羡慕“我”在这个年纪还能父母健在;且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全家在一起散步聊天;赞许“我”和朱老师耐心地陪父母聊天的行为,(对父母的孝顺)。
示例二:“我”的感觉不对。因为毕竟是公共场合,“我”和朱老师对着两个老人扯着喉咙喊,影响到他人,同时也不文明,因此大家看“我”的目光很可能是好奇和不解甚至是责怪。 23.这句话通过描绘一条“平坦又悠长”的路,表达了子女对父母陪伴的深刻愿望和情感。这里的“路”不仅指代实际的道路,更是一种比喻,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岁月和陪伴。平坦代表着生活中的安稳与顺畅,而悠长则暗示着时光的延续与长久。在这条路上,子女希望能够与父母携手同行,陪伴他们走过漫长的岁月。(作者希望安稳且长久地陪伴父母的愿望。) 24.本文的内容侧重于陪伴家人,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希望能长久的陪伴莫怀戚的短文倾向于中年人的责任,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温情的笔触,描绘了大年初一陪伴年迈父母散步的温馨场景。作者通过轮椅、拐杖等细节呈现父母的老态,又以“跑得动”“南北方向”等对话展现老人孩子般的纯真。文中反复出现的“慢慢”“稳稳”形成节奏感,与结尾“平坦又悠长”的道路意象相呼应,巧妙地将具象散步升华为对亲情陪伴的永恒期许。全文在平淡日常中见深情,用阳光、微风等自然意象烘托出温暖祥和的亲情氛围。
19.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起初拒绝:根据第②段“母亲刚开始有点不想动,她说,太阳啊,我在沙发上也能晒到,就不下去了吧?”以及第③段“我知道,她是怕我们麻烦。母亲前年摔了一跤,骨折,虽然康复得很好,但那以后,她走路必须依靠拐杖,且不能走远”可知,母亲因自身行动不便,担心下楼散步会给子女带来麻烦,所以一开始拒绝。
后来接受:由第③段“我就说,有轮椅呢,我推,一点也不累。母亲就开心地笑起来,赶紧去穿外套”可知,“我”提出用轮椅推着母亲去散步,解决了她行动不便的问题,也打消了她怕麻烦子女的顾虑,所以母亲开心地接受了提议。
2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母亲劝说:从第④段“母亲在劝父亲,外面太阳这么好,下去走两步再回来睡觉吧”以及“父亲一贯很听母亲的话”可知,母亲的劝说对父亲很有作用,因为父亲平时就听母亲的话,所以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天气因素:文中多次提到“外面阳光很好”“气温回升了”,如第①段“大年初一,吃过中饭,看外面阳光很好,朱老师提议……”,这样适合晒太阳的好天气,吸引父亲下楼。
不影响休息:母亲提到“下去走两步再回来睡觉” ,让父亲觉得下楼散步不会影响他睡觉,这也是他同意出行的一个原因。
21.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陪伴与关注不足:结合全文可知,父母年龄大了,很少出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像第⑥段母亲问“这么多高楼啊”“地上这么干净啊”等,第⑩段父亲问“这公园弄得这么好,花了多少钱”等。而“我”平时忙于工作和照料父母,没有太多精力去留意身边事物的变化,所以面对父母的问题一时说不清。
知识理解差异:父母由于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认知有一定局限性,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知识储备与“我”不同。比如父亲问的一些关于方位、建设花费等问题,“我”很难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全面准确解答,导致回答磕磕碰碰。
关注点不同:父母关注的可能是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变化,像母亲关心“好吃鸡店”还在不在,父亲关心公园建设等,这些并非“我”平时关注的重点,属于“我”的知识盲区,所以回答不上来。
2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示例一:“我”的感觉是正确的 文中多处体现出“我”和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温馨的氛围。如第③段“我就说,有轮椅呢,我推,一点也不累。母亲就开心地笑起来,赶紧去穿外套” ,“我”为了让母亲能下楼晒太阳,主动提出用轮椅推她,母亲开心接受,这展现出子女对父母的关心。第⑤段 “父亲的动作很慢,手脚有点僵,很不利落。但母亲在电梯口那边,很耐心地等,她一点也不急” ,体现出父母之间相互的耐心与包容。在大年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都重视家庭团聚。当人们看到“我”和朱老师陪着年迈的父母出来散步,耐心地和听力不好的父母扯着喉咙交流,会联想到自己或许因各种原因无法如此陪伴父母,从而产生羡慕之情。同时,“我”和朱老师的这种陪伴行为符合社会所倡导的孝顺、关爱老人的价值观,所以人们会赞许“我”和朱老师对父母的这份孝心。
示例二:“我”的感觉不对 从文中第 段“我和朱老师只好扯着喉咙喊”可知,在公共场合,“我” 和朱老师为了让听力不好的父母听清话语,扯着喉咙大声交流。这种较大的声响可能会打破公共场合原本安静和谐的氛围,影响到周围其他人的正常活动。例如在公园这样的公共场所,人们可能是来享受安静悠闲的时光,“我”们的大声喧哗会让他们感到不适。所以,大家看“我”们的目光很可能是因为好奇为什么要如此大声交流,或是对这种影响他人的行为表示不解,甚至是带有责怪的意味。
2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从表层看,第 段“这路”指的是一家人散步所走的实际道路。从深层含义来说,它象征着人生之路。“平坦又悠长”表达了子女希望生活平稳顺利,能够长久地陪伴父母走下去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子女对父母深深的眷恋和珍惜,希望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陪伴父母,共享岁月。
2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文文章围绕大年初一一家人散步展开,从提议散步,到父母的反应,再到散步过程中的交流等,主要侧重展现子女陪伴父母散步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表达出珍惜当下与父母相处时光,渴望能够长久陪伴家人,享受家庭幸福的主题。
莫怀戚的《散步》中,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情节,重点突出了在家庭中,中年人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肩负着照顾老人、关爱小孩的责任,弘扬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主题。
25.示例:祖母病危,父亲领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匆匆地回到乡下老家。已经80岁高龄的祖母,被冠心病折磨得清瘦、憔悴。父亲见状,慌忙奔到祖母炕前。只见祖母艰难地伸出手,用她满是青筋和老年斑的双手反复摩挲着父亲的袖口,喉咙里咕哝几声,费了很大力气,才说了一句“穿……厚……点……儿……”。说完,她好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安然地合上了双眼。“穿厚点儿”,这是一个80岁的老人临终前对儿子说出的最后几个字。
【详解】写作之前一定要读懂题干要求。抓住三个方面:方法是以小见大,内容是人物描写,描写时要突出人物特点。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刻画人物时,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段,描绘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