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世说新语》二则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fù) 俄而雪骤(zhòu)
B.谢道韫(wēn) 大兄无奕(yì)
C.差可拟(chà) 尊君在不(bù)
D.友人渐(cán) 太丘舍去(shè)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去后/乃至
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C.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4.对于“友人惭,下车引之”这句话,朗读时语调应( )
A.高昂急促 B.低沉缓慢 C.轻快活泼 D.平静无波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咏絮之才”用来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这个词出自东晋才女谢道韫曾吟咏的“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所写的陈太丘,是东汉末年人,曾做过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D.《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这里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谢太傅( ) 柳絮( )
撒盐( ) 无奕( ) 差可拟( ) 谢道韫( )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 今义:
(3)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4)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骤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陈太丘与友期行
(6)下车引之
(7)太丘舍去
(8)去后乃至
(9)尊君在不
(10)元方入门不顾
9.小文和小华在讨论古人对称谓的使用,请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文:我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发现古人对称谓的使用非常讲究,如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尊君”。
小华:你说错了,这里的“尊君”是尊称,是用来称呼别人的父亲的。
小文:哦,称呼自己的父亲应该用谦称,比如“① ”。
小华:没错。除此之外,古人用词也讲究谦辞和敬辞之分。
小文:是的,比如邀请别人吃饭时说“赏光”“赏脸”,称自己的家为“② ”。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默写。
(1)面对大雪纷飞的场景,《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咏出“ ”,显得朴拙;而兄女谢道韫则以“ ”一句加以形容,显得清雅。
(2)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含有谦辞的句子是“ ”。
四、语言表达
11.《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请结合内容说说为什么该篇能够选入《方正》篇。
12.一同学根据《咏雪》内容拟了一则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有关内容,对下联。
上 联: 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 下 联:
五、综合性学习
13.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又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之上,没有诚信,信息化无从谈起。为了教育同学们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校七年级举行了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则活动标语。标语已写好上句,请你补写下句。
上句:读书重在明理
下句:
(2)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提供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环顾身边思诚信
项目一:
项目二: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4.用“/”在下列句子的适当位置标出一处朗读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1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6.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太丘舍去 舍:
(3)去后乃至 乃:
(4)下车引之 引: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9.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关联“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链接材料]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名士,曹魏重臣。②捉:拾,捡。③尝:曾经。④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8 《世说新语》二则》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B B B A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谢道韫(wēn)——yùn;
C.差可拟(chà)——chā,尊君在不(bù)——fǒu;
D.友人渐——友人惭,太丘舍去(shè)——shě;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B.句意是: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舍弃朋友离开了。“期日中”省略了“陈太丘和友人”这一主语,“期”为谓语,“日中”为其宾语,不应拆分;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B.有误,句意: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泛指家里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朗读语调。
“友人惭”明确点出友人因自己的无礼(对子骂父)而感到惭愧,这种愧疚的情绪通常不会用高昂、轻快的语调表达;“下车引之”则是友人试图通过下车拉元方的动作来弥补过错,体现出他的歉意与缓和关系的意图,整体情感偏向内敛、懊悔。因此,朗读时应采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以契合友人惭愧、歉疚的心理状态;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南宋刘义庆”有误,应为“南朝宋刘义庆”;
故选A。
6. é zhòu fù xù sǎ yì chā yùn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俄而(é ér):不久,一会儿。
雪骤((xuě zhòu):雪下得急了。
谢太傅(xiè tài fù):即谢安。
柳絮(liǔ xù):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的白色绒毛,能随风飞散。
撒盐(sǎ yán):把盐撒出去。
无奕(wú yì):谢安长兄谢奕。
差可拟(chā kě nǐ):大体可以相比。
谢道韫(xiè dào yùn):人名。
7. 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子女 子女 趁、乘 因为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丢下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义辨析。
①句意: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古义: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子女。
②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③句意: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失掉,失去,除掉。
④句意: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8.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不如,不及 相约同行 拉 舍弃 才 同“否” 回头看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句意:跟子侄辈的人讲解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3)句意:不久,雪下得更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4)句意:不如把这比作柳絮乘风而漫天飞舞。未若:不如,不及;
(5)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期行:相约同行;
(6)句意:下车想去拉元方。引:拉;
(7)句意:太丘不再等待他而离开。舍:舍弃;
(8)句意: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9)句意:令尊在不在?不:同“否”;
(10)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9. 家君(家父) 寒舍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一空,家君,谦辞,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表达一种谦逊的态度。
第二空,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10.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君与家君期日中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拟、柳絮”等字词容易写错。
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本文主要体现了主人公陈元方的“方正”品质,例如:①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元方首次回答友人的话,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面对友人的无理,元方先点明约定时间,指出此事错在友人不守信,而非父亲的错,然后从“无信”“无礼”两方面去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从陈元方的据理抗辩,可见其从小就聪慧过人,明白事理,具有“方正”之气。②陈元方的行为举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此时的友人转怒为惭,表明友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体现了元方的率直方正。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太丘的朋友,言而无信,失约而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从“信”“礼”这两个角度来反驳友人失信在前,无礼在后的行为,表示这件事错在友人并非是父亲身上,表现“信”“礼”的重要,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结合最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后来认识自己的错误,想拉元方表示愧意,但元方以“入门不顾”的行为,表示自己对友人的“无信”“无礼”的有力回击,同时也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方正,即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故这些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12.示例:陈元方驳客有理有据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中“谢道韫”是《咏雪》中的人物,“咏雪”是其主要行为,“形神兼备”是对她咏雪表现的评价。要求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有关内容,对下联。《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年仅七岁的元方面对友人的无信和无礼行为,义正言辞、据理力争,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可据此进行拟写。
示例:陈元方驳客义正辞严。
13.(1)(示例)做人贵在诚信
(2) (示例)引经据典话诚信 班级演讲说诚信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
首先分析上句“读书重在明理”的结构与主旨。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主旨强调读书与明理的紧密关联,读书的核心目的是领悟道理。据此,下句可围绕“诚信”主题构建相似结构,突出诚信主题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与价值导向。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修身首推笃信。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明确活动主题为“诚信”,需围绕此设计多元互动、深度启发的项目,可从多个层面进行设计。比如从教育引导层面出发,可设计“诚信案例剖析会”。收集商业欺诈、学术造假等正负面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剖析根源、后果及防范策略,借真实案例冲击力深化理解诚信重要与复杂。也可以着眼实践行动,打造“诚信社区志愿行”。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诚信宣传、助老扶幼等,践行诚信同时,观察社区诚信生态,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①角色扮演悟诚信。②诚信征文绘心声。
1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或“与儿女/讲论文义”) 15.(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16.示例 1:“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轻盈飘逸,与白雪纷纷扬扬的形态更相似,且“因风起”赋予白雪动态美,还能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意境更优美。示例 2:“撒盐空中”更好。“撒盐”能精准体现白雪颗粒分明、下落迅疾的特点,更贴近雪的实际形态,描写更直白真切。
【导语】《世说新语》此选段,展现谢安与晚辈“内集讲论文义”的雅集场景,尽显魏晋清谈风尚。咏雪时,“撒盐”与“柳絮”两喻对比,鲜明凸显谢道韫的出众才情。结尾补叙其身份,既厘清人物关系,又暗寓对才女的赞赏。全文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篇幅虽短却意蕴饱满,堪称展现魏晋风度的经典小品。
14.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
句意为: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里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谢太傅”是句子的主语,“寒雪日内集”是谓语部分,主谓之间划分停顿,故句子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儿女”是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功能是明确动作“讲论文义”的对象;“讲论文义”是句子的核心谓语部分。古汉语朗读中,“介宾短语作状语”时,需在状语与后面的谓语之间划分停顿,故句子的朗读节奏也可划分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字词:纷纷:形容雪花飘落时又多又杂乱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
(2)重点字词:未若:不如、不及。因:乘、趁。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如,“柳絮”一喻好,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嫌了。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也可以回答认为“撒盐”一喻好。可从颜色和下落之态分析,雪的颜色是白色的,与盐的颜色接近,并且雪的下落之态和盐接近,雪像细沙一样的冰晶飘落,用“撒盐空中差可拟”来比喻很形象。而柳絮的颜色呈灰白色,由于比较轻盈,乘着风会向上扬扬飞起,与雪花的飘落状态不同。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注重形似。
【点睛】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里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促起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谢朗(小名胡儿)回答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的侄女(谢道韫)则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这侄女)原来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7. 约定 舍弃 才 拉,牵拉 18.(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导语】全文以“期行”为矛盾焦点,通过友人失约、元方辩驳、友人惭悔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信”与“礼”的伦理规范。七岁孩童元方的对答如流,既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成果,又以童言无忌反衬成人失礼。结尾“入门不顾”的细节,既彰显孩童的率真,又引发关于“礼”的边界思考。
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
(3)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4)句意:(友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非,不是;委,舍弃;去,离开。
(2)入,进入;顾,回头看。
【点睛】参考译文:
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9.因为元方指出了友人“无信”“无礼”的错误。 20.①以礼相待 ②志同道合 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导语】全文以“期行”为矛盾焦点,通过友人失约、元方辩驳、友人惭悔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信”与“礼”的伦理规范。七岁孩童元方的对答如流,既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成果,又以童言无忌反衬成人失礼。结尾“入门不顾”的细节,既彰显孩童的率真,又引发关于“礼”的边界思考。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友人一开始因为陈太丘先行离开而发怒。但元方指出友人在与陈太丘约定的正午时分没有到达,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而且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元方有理有据的指责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由“怒”转为“惭”。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陈太丘与好友约定同行,友人不仅食言,还指责陈太丘丢下自己;“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文章借元方之口点出陈太丘的友人才是失信之人,无礼之人;启发我们与朋友交往,要以礼相待,诚实守信;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启发我们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交往时注重诚信;
根据“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可知,华歆捡拾地里的金子,看书时分心去看门外的“乘轩冕过门者”,最后“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不再与华歆为友),启发我们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点睛】参考译文:
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链接材料]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挥动锄头,把金子看得和瓦石一样没有差别,华歆却捡起来又扔了出去。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大夫以上官员的车子、戴着官帽的人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