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往事依依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雕镂(lòu) 浩渺(miǎo) 慷概(kǎi) 谆谆教导(zūn)
B.镌刻(juàn) 素峨(é) 依稀(xī) 鸦雀无声(yā)
C.婵娟(chán) 徜徉(yáng) 逃窜(cuàn) 眼花缭乱(liáo)
D.铭刻(míng) 绚丽(xuàn) 沉浸(jīn) 五采纷呈(cǎi)
2.于漪在《往事依依》中提到的《千家诗》是由 学者谢枋得选编的(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往事依依》出自于漪的哪部作品( )
A.《朝花夕拾》 B.《岁月如歌》 C.《呐喊》 D.《彷徨》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每当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仍心潮澎湃,往事历历在目。
B.重阳节时,我们来到郊外,却发现了一条臭气熏天的小河沟,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C.阳春三月,南湖公园里树儿长出新芽,花儿竞相开放,真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D.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再说话,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步在庐山风景区,怎不让人心旷神怡?
B.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C.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D.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使学生在行万里路中读好万卷书。
6.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中的“往事”指过去的事,“依依”指作者对过去的事存“留恋”之情。
B.作者回忆的往事可以概括为看图、读诗、听课。
C.文中回忆的往事是并列关系,因此可以调换顺序。
D.作者回忆学生时代最大的生活乐趣来自读书,她最喜欢读的是《千家诗》。
二、填空题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徜徉( ) 浩渺( ) 雕镂( )
模糊( ) chán juān( ) sōu suǒ( )枯肠
镌刻( ) níng( )视 chuī( )烟
lì lì( )在目 记忆yóu( )新 走tóu( )无路
狼狈逃cuàn( ) jīn jīn( )有味 美不shèng( )收
眼花liáo( )乱 心旷神yí( ) yóu( )然而生
感kǎi( )万端 鸦què( )无声 zhūn zhūn( )教导
8.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横线,然后将正确字写在括号里。
(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
(4)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
9.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安闲自在地步行。
(2) :水面辽阔无边。
(3) :雕刻。
(4) :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写诗文)。
(5)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6)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7)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8)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9)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10) :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11)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2) :形容非常安静。
(13)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三、语言表达
10.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虽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从《往事依依》中选取一二,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小段文字。全班合作,以“我们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出一期壁报。
四、综合性学习
某班正在筹划以“好书共读,文化共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1.核心素养:同学们挑选了一副对联,作为班级励志名言。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
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12.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哇。
13.课代表小勤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大家小书”。请根据以下介绍,简要概括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60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五、现代文阅读
1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往事依依(节选)
①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②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③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④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⑤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⑥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选文第③段大量引用《千家诗》中的内容,有何作用?
(2)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
15.《往事依依》这散文通俗易懂,文采斐然,生动形象的语言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思想的启迪。而且全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中心鲜明突出。文章的这些特点,对于大家写作叙事性记叙文有很好的临摹价值。
请仿照课文,叙写一件小事。(100字以上)
《10 往事依依》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C B B C C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慷概——慷慨,谆谆教导(zūn)——zhūn;
B.镌刻(juàn)——juān,素峨——素娥;
D.沉浸(jīn)——jìn,五采纷呈——五彩纷呈;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千家诗》是由南宋学者谢枋得选编的一部经典的蒙学读物,收录了唐宋时期的众多诗作。谢枋得为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与文天祥同科进士,他性格豪爽,以忠义自任。曾率兵抗元,兵败后流亡,元政府多次荐他为官,均被坚辞。谢枋得诗风朴素端直,著有不少伤时感怀之作,其主要作品除《千家诗》外,还有《批点檀弓》《碧湖杂记》《文章轨范》等。在南宋那个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谢枋得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更在政治与军事上展现出了坚定的爱国情怀与抗争精神。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往事依依》是于漪回忆少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收录于她的散文集《岁月如歌》,且《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均是鲁迅的作品;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在此指过去的事仿佛就在眼前,使用正确;
B.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不能形容看到臭气熏天的小河沟的感受,使用有误;
C.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在此指南湖公园的景色很美,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D.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在此形容在教室里很安静,使用正确;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在此形容漫步在庐山风景区的感受,使用正确;
B.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在此形容自然风光很美,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C.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不能用来形容自己已取得的成就,使用有误;
D.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在此指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给人以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的感受,使用正确;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文中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往事,因此事件之间不能调换顺序;
故选C。
7. cháng yáng miǎo lòu mó 婵娟 搜索 juān 凝 炊 历历 犹 投 窜 津津 胜 缭
怡
油 慨 雀 谆谆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hào miǎo):形容水面辽阔无边。
雕镂(diāo lòu):雕刻。
模糊(mó hu):不分明;不清楚。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
搜索枯肠(sōu suǒ kū cháng):形容动脑筋极力思索(多指写诗文)。
镌刻(juān kè):雕刻。
凝视(níng shì):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
炊烟(chuī yān):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历历在目(lì lì zài mù):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记忆犹新(jì yì yóu xīn):意思是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狼狈逃窜(láng bèi táo cuàn):形容逃跑时的窘迫和仓皇状态。
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特别有兴味。
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意思是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油然而生(yóu rán ér shēng):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感慨万端(gǎn kǎi wàn duān):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
鸦雀无声(yā què wú shēng):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jiàodǎo):意思是深情教诲、耐心引导的样子、耐心地教导。
8. 辐辐(幅幅) 头(投) 采(彩) 颂(诵) 摧(催)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1)一辐辐——一幅幅,表示数量为一幅一幅的,形容有许多幅,常用来修饰图画、画面等。
(2)走头无路——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3)五采纷呈——五彩纷呈,指各种各样的颜色都呈现出来了,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4)朗颂——朗诵,指大声朗读,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5)摧——催,有促使、推动的意思。
9. 徜徉 浩渺 雕镂(或:镌刻)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走投无路 美不胜收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油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气象万千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
(1)根据释义:安闲自在地步行。此处可填:徜徉。也可指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2)根据释义:水面辽阔无边。此处可填:浩渺。也可形容事物的辽阔、广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和能力所及。
(3)根据释义:雕刻。此处可填:雕镂(或:镌刻)。
(4)根据释义: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写诗文)。此处可填:搜索枯肠。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或思考时非常认真,努力思考,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情况。
(5)根据释义: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此处可填:历历在目。常用于描述事情、情景、人物等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某个事件或者经历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6)根据释义: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此处可填:走投无路。
(7)根据释义: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此处可填:美不胜收。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色、艺术作品、美食等引人入胜的事物。也可用于形容某个地方或场景中美好事物的数量之多。
(8)根据释义: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处可填:眼花缭乱。也可形容场面繁华、热闹,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
(9)根据释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此处可填:心旷神怡。
(10)根据释义: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此处可填:油然而生;常用于形容在特定环境或情境下感情或情绪的产生。
(11)根据释义: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此处可填:滚瓜烂熟。
(12)根据释义:形容非常安静。此处可填:鸦雀无声。
(13)根据释义: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此处可填:气象万千,也可填近义词,蔚为大观。
注意书写工整、正确。本题中的“徜、徉、渺、雕、镂、缭”等字词容易写错。
10.示例:初读《三国演义》,到底是什么时候,我已记不太清楚!当时的我,站在书柜前,好奇地打开那本厚重的书,马上就被开头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吸引住了。以后,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读几页,有时,我甚至觉得这些人物就在我的身旁。关羽的忠义,赵云的勇猛,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使我佩服,都让我肃然起敬。现在回想起来,我就是从那时起爱上了历史,爱上了诗词,爱上了古典小说,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续写、补写句子、小作文。
需从《往事依依》里选1-2件事,如第2段观山水画、读《水浒传》,第5段老师讲诗词等,围绕自己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的经历创作,贴合“我们的依依往事”壁报主题。
仿照段落:参照课文第2段,借具体事物/场景,结合感受与联想,体现形象思维、记忆深刻)或第5段聚焦老师授课场景,通过细节描写、情感传递,展现对阅读兴趣的影响)的写法。要有场景、细节刻画(如环境、人物动作神态),融入个人感受、联想,体现经历如何“历历在目”,传递真挚情感。
示例:学生时代,最难忘的是与《诗经》相遇。那本竖排繁体的《诗经选注》,封面泛着旧黄,翻开书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撞入眼帘。我常于课间,躲在教室角落诵读,读着读着,仿佛看见雎鸠鸟在清清河水边引颈和鸣,少女少年于荇菜间互生情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又似踏入雾气弥漫的水边,望着那个朦胧的身影,心也跟着在水湄畔寻寻觅觅。后来读的诗多了,可初遇《诗经》时,那些鲜活画面与心动感觉,始终在记忆里熠熠生辉,就像于漪先生难忘《水浒传》插图与诗句,这古朴诗句里的浪漫,也成了我青春里独特的光。
11.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12.B 13.内容上,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和著名学者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短篇作品;形式上,文章篇幅小,书本体积小;目的上,注重大众化和方便性。
【解析】11.本题考查书写。
楷书讲究笔画规整、结构端庄,书写时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起笔收笔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整体的布局等,力求书写得工整、美观。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A.提出张贴古代文化名人画像并阐述了理由;
B.使用了嘲讽、攻击性的语言,没有针对问题本身进行理性探讨,不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讨论,不利于讨论的顺利推进,反而会引发争吵和矛盾,破坏讨论氛围;
C.提出张贴外国作家、科学家画像并举例说明;
D.提出张贴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画像并表达观点,这些都是在正常地发表自己对于张贴名人画像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讨论的有效开展;
故选B。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这表明丛书在内容选择上有两大来源,一是过往经过时间检验的名家经典著作,二是邀请著名学者新创作的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多是篇幅相对短小的,体现了其在内容选取上的特点,也就是注重选取高质量且适合大众阅读的作品。据此可概括为:内容上,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和著名学者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短篇作品。
“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说明这套丛书在文章篇幅上相对短小,不是长篇大论的形式,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体现出书本的体积小这一形式特点,小巧的开本让携带变得很方便,是丛书外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书籍的一个重要体现。据此可概括为:形式上,文章篇幅小,书本体积小。
“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以及“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突出了丛书创作和发行的目的是面向广大普通读者,是适合大众阅读的读物,体现出注重大众化的特点。“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进一步强调了丛书方便读者在各种碎片化时间、不同场景下阅读的便利性,旨在让读者能够轻松利用闲暇时光进行阅读,这也是其重要的目的所在。据此可概括为:目的上,注重大众化和方便性。
14.(1)引用《千家诗》的词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有利于表现主题,写出阅读诗歌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表现了“我”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怀。
(2)最后一段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化中心,指出往事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和激励。
【分析】文章通过回忆童年与学生时代的生活片段,描绘了读书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对山水画、古诗、名作及老师授课的深刻记忆,展现了诗词与经典名著在少年心灵中留下的浪漫印记。读书拓展了作者的视野,激发了爱国情怀与文学兴趣,成为追求知识和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
【详解】(1)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分析。
结合第③段“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可知,此段开篇点明“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而引用的《千家诗》内容恰好是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将诗歌中的自然之美与作者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联系起来,体现“我”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怀。整篇文章主要讲读书等往事带给“我”的影响,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能很好地表现阅读诗歌带给“我”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脑海浮现五彩世界等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而对祖国风物诗歌的喜爱也能使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怀更具感染力。
第③段中明确提到“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如“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等引用,用鲜明的色彩词汇构建出“五彩纷呈的世界”,这种视觉化的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感受,印证了作者“生活情趣浓浓郁郁”的体验,强化了读书对生活乐趣的滋养作用。
本段大量经典诗句的引用,为文章注入了浓厚的文学气息。这些诗句本身语言凝练优美,与作者对读书体验的描写相互映衬,既展现了《千家诗》的魅力,也让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具文化底蕴,吸引读者跟随作者的回忆感受读书的乐趣。
(2)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分析。作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结尾句“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是对全文回忆内容的升华。文中回忆的往事,如读书、老师教诲等,都是“金色的回忆”,这些回忆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对作者产生了实际影响,即“唤起青春激情”“催我奋进”。这一表述点明了往事对作者成长的深刻意义,将回忆的价值从个人情感延伸到人生激励,深化了“往事对人成长具有积极影响”的中心主旨。
结构上:结尾段首句“往事依依”直接照应题目;另外,文章开头“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再次点出“往事”,首尾照应,强化了回忆往事的叙事主线,让文章结构更严谨。
15.例文:
雨夜的伞
那是个暴雨倾盆的夏夜,我站在公交站台下,望着被雨幕模糊的街道满心焦急。雨滴砸地,溅起层层水花,公交却迟迟不来。正发愁时,一把淡蓝色雨伞递到眼前,“小姑娘,看你淋着,先用吧。”扭头,是位面容和善的阿姨。
我愣神接过,连声道谢,她只是微笑摆手。躲进伞下,暖黄灯光映着伞面雨滴,宛如细碎金箔。公交缓缓驶来,我匆忙归还,她却执意让我撑着,自己转身隐入雨幕。车开动,我回望那雨中单薄身影,暖意漫上心头。此后每逢雨夜,那把淡蓝伞、那个微笑总会浮现,教会我:微小善举,暖人一生,心怀善意,雨也温柔。
【详解】本题材料微写作。
1.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仿照《往事依依》叙写小事,关键在于选取一件平凡却饱含真情、蕴含成长感悟或哲理的小事。立意层面,旨在透过小事挖掘生活闪光点,或收获温暖情谊,或体悟人生道理,使读者能于细微处品出生活真味,唤起情感共鸣,收获启迪。
2.思路点拨。写作本文,可从日常生活入手,像校园课间同学互助、家庭聚餐的小插曲、街头邂逅暖心一幕均可。开篇点明事由,寥寥数语勾勒背景;接着细致描绘关键场景,巧用细节描写,如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还原事发经过;结尾跳出事件,点明收获,升华主旨。语言打磨:学习《往事依依》文采斐然风格,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增添文采;融入心理、情感描写,使叙事更具感染力;引用诗词典故润色,彰显文化底蕴,打造生动鲜活的记叙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