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核心素养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3、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新课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长河中,到了一个渡口,他已经拥有了“金钱”“美貌”“才学”“荣誉”“幸福”“智慧”“诚信”七个背囊,小船一路驶来,风平浪静,可到了河中央,忽然风起浪涌,险象迭生。善良的船夫建议年轻人丢掉其中一个背囊,以求平安渡河,年轻人犹豫了一会儿,把诚信扔下了河。
把诚信扔下河的年轻人能平安渡过人生之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失。
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知识链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正字音
shě
fǒu
zāi
xiāng wěi
cán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约定,相约同行
正午时分
才
离开。丢下(他)而离开
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shí)的长子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
译
文
文言译读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译
文
文言译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拉,牵拉
回头看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译
文
文言译读
通读课文,内容探究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的人物是否符合“方正”的标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然后举手发表看法。
从文中_____可以看出_____是_____的人。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失礼
不失礼
陈太丘的家风是怎样的?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体现其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有趣的称呼
敬辞:用以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以表示敬重;
——只称对方
谦辞:是对人称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以表谦恭。
——只称己方
谦称记忆小窍门
“家大/舍小/令外人”
比自己大的用“家”字, 例如家父、家兄;
比自己小的用“舍”字,例如舍弟.
尊称别人用“令”字,例如令郎、令爱。
尊君在不?
不:通否(fǒu),表否定的含义
友人惭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委
古义:丢 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文言知识
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省略句)
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不卑不亢的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启示人们,办事要讲究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
布置作业
1、思考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具体事件中的具体 的任务形象表现出来的;
2、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收集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