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一、外交方针的制定二、外交成就的取得知识结构背景具体方针第一次建交高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第14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
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
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
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
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
赔偿白银13亿两,
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二 战 后 世 界 形 势 图VS二、七十年代的外交
——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三、新时期的外交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建国初期的外交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外交建国初期(50年代)的外交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
民地的地位,在国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坚定不移的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
不致孤立“三大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第一年的外交成就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国家1、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17中苏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 周恩来 中印谈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1954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提高了国际声誉
1955参加亚非国际会议 坚持“求同存异” 促进了团结合作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日内瓦会议参加国家:中、美、苏、英、法五大国
主题: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 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会议第一天,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声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求同存异4、 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求同存异同:
异: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国家独立,谋求经济发展。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求同: 共同的发展目的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和意识形态
会议成果:
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形成了显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535455五项日内瓦万隆五大国
身份求同存异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思考?新中国初期(50年代)的外交内容概括为:一个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三大政策:即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五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关系随堂练习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事件划分的理论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4、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主要针对
A、外来势力对中国的敌视
B、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制造紧张局势
C、有的与会国反对共产主义,对中国怀疑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和各国间的分歧5、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亚非会议
B、第26界联大
C、日内瓦会议
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60年代的中国外交在苏联和美国不断压制中国的五六十年代,中国进一步开展对外援助活动,广交朋友。
周恩来曾这样说过:“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某些亚非国家提供一些经济援助。就其数量来说是极其微小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中国先后支援柬埔寨、尼泊尔、锡兰、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仍尽量满足非洲兄弟的请求,慷慨解囊。七十年代的外交
——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二、七十年代的外交 ——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历程(2)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联合声明》(3)影响打开外交新局面 建交热潮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126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
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请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1)为什么要说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没恢复?
(3)70年代又为什么能恢复?
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美国的阻挠(1)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971年4月,“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 敌视对抗、关系断绝
→抓住契机、逐渐缓和 →关系正常化、
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演变:中美历史性的握手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 周恩来:“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 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间的关系… …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再次强调美国认知中国的立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后,
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早日恢复中日邦交。
(2)正常化: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也对缓和 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3、中日关系正常化亚洲紧张局势70年代中美、中日历史性握手(掌握)尼克松1979田中角荣新中国50-70年代外交内容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