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目标:
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能够熟练的绘制大气环流的模拟图,并利用大气环流分析气候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季风与季风气候
CONTENTS
目 录
01
02
03
课堂检测
04
课堂导入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问题
麦哲伦带领的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困难?
PART ONE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问题探究: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利用原理,描绘出山谷风的运动?同时,思考如果把热力环流的模式其范围扩大化,扩展到全球范围,是否还具有相同的运动特征?
山谷
山顶
山顶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有规模的大气运动
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
意义: 促进全球水分、热量 交换,调节全球水分、热量 的动态平衡
特点: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
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成因: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赤道地区 接受太阳辐射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
赤道上空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
极地高气压带:
成因:极地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冷却下沉
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
副热带高气压带:
成因:由于30°纬度附近高空的大气受来自于低纬度和高纬度的辐合下沉作用,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副高)。
赤道上空
被迫下沉
来自于高纬度的大气
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
副极地低气压带:
成因:从极 地高气压带吹来的极地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来的中纬西风相遇,在60°纬度附近形成锋面一一极锋。 此处气流上升,近地面成为一 个相对的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冷气团南下
被迫爬升
极锋: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之间的半永久性的锋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风带:
产生:地球近地面七个高低气压带之间,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呈带状分布的大气水平运动,称为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0°
30°
60°
60°
30°
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信风带: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存在着较稳定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驱动大气长年向较低纬度地区运动。由于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在南北半球分别形成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
赤道上空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被迫下沉
赤道低气压带
偏转成东北风
被迫下沉
赤道上空
偏转成东南风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盛行西风带: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驱动大气向较高纬度地区运动,并在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下,在北半球偏转为西南风,在南半球偏转为西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被迫爬升
被迫下沉
偏转成西南风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极地东风带:
成因:由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而形成。其在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下,在北半球偏转为东北风,在南半球偏转为东南风。
被迫爬升
冷却下沉
极锋
极地东风带
偏转成东北风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风带气压带的分布
N
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副高)
副热带高压带(副高)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东北信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盛行西风(西南)
盛行西风(西北)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
的特征差异:
受热膨胀上升
热力原因;湿热特征(性质)
重力下沉
重力下沉
动力原因;干热特征(性质)
动力原因;干热特征(性质)
被迫抬升
被迫抬升
动力原因;温湿特征(性质)
动力原因;温湿特征(性质)
冷却下沉
冷却下沉
热力原因;干冷特征(性质)
热力原因;干冷特征(性质)
干燥特征(性质)
干燥特征(性质)
温湿特征(性质)
温湿特征(性质)
干冷特征(性质)
干冷特征(性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规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移动范围:大约移动5个纬度。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有关B气压带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高纬流向低纬,大气冷干
B.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流暖湿
C.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D.高空气流堆积下沉
D
课堂检测
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完成图示高空西风( )
A.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 B.南北移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C.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南侧是副极地低压
A
课堂检测
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关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B.②为高空南风
C.③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D.④为东南信风
A
课堂检测
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
A.东南风、西北风 B.东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 D.东北风、西北风
B
课堂检测
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课堂检测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所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乙盛行东北风,干燥
C.丙盛行东南风,干热 D.丁盛行上升气流,湿润
C
课堂检测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丁所在地区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