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节地形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并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地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农业生产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过程;人类活动对地形改造的表现及其具体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课堂检测
CONTENTS
目 录
01
02
03
课堂导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问题
在古代,为什么“蜀道”那么难 现在的“蜀道”还那么难吗?
PART ONE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TEACH
人口分布
聚落形成
农业生产
交通布局
习俗文化
不同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
人口分布
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
表现一: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人口分布
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
表现二:当今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人口分布
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
表现三:地表崎岖的山地、察冷干燥的高原人烟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河谷地区一般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地形较为平坦、临近河流水源较为充足、便于农耕适宜人口的分布
课堂活动
问题探究:
从地表形态的角度,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
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中下游主要受堆积作用,有广袤的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同时地形平坦,堆积作用,土壤肥沃,提供了物质基础;水网密布,提供了水源基础等。
农业生产
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
宏观地形影响: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形单元复杂,境内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是全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对长应基地。稻谷、大豆、甜菜、亚麻和温带水果占全国重要地位。三江平原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粒基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为全国最大的林区。辽河流域为全国重要的棉区之一。
农业生产
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
宏观地形影响: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水源充足的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
东北平原,由于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生产
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
宏观地形影响:山区——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内蒙古高原牧场
大兴安岭林场
农业生产
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
微观地形影响:坡度——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侵蚀,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 °,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缓坡梯田农业
陡坡水土保持
农业生产
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
微观地形影响:坡向——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阳坡
阴坡
课堂活动
问题探究:
图2-3- 3至图2- -3-6分别展示了什么样的农业景观与生产特征 这些农业景观的形成与地表形态有什么祥的关系?
图2-3-3展示了种植业农业景观,反映了生产规模小的特征。图2-3-4展示了畜牧业景观,反映了规模大、粗放式的特征。图2-3- 5展示了山区立体农业景观,反映了地形、坡度对农业的影响,机械化术平低,科技水平低,以梯田形式发展农业。图2-3-6展示了林业景观,反映了人工参与为主的集约经营特征。
关系分别是: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往往地块狭小,以种植业为主;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在起伏较大的山区以立体农业为主;在坡度较大的山区以林业为主。
课堂活动
问题探究:
说明我过耕地主要成片集中地分布在哪几个区域,分析其与地形的关系?
耕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等。以上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适宜发展耕作业。
课堂活动
问题探究:
分析我国林地分布的特征,说明其与地形之问的关系?
林地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以上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崎岖、坡度较陡,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适宜发展林业。
交通运输
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交通布局:平原利于交通线的建设,其建筑成本都比较低,因此线路度较大。而山区由于建设难度大,密度较低。
交通运输
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交通走向: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泽地。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因为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分布的公路。
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
交通运输
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科技发展:随着桥梁、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如今山区铁路与公路的建设难度已经大大降低。
鸡鸣三省大桥
中国基建●桥梁巅峰
中国桥梁建设宣传片
知识窗—地貌的“侵蚀循环”理论
TEACH
宝成铁路北起宝鸡市,向南穿越秦岭到达成都市,全长669千米。宝成铁路是我国连接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第一条山岳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铁路全线隧道304座,桥梁1001座,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17%。铁路穿越秦岭的坡度达到33°,迁回曲折,四个层次相叠,呈巨大S型。
PART TWO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直接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案例一:人们可以直接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改变丘陵原有的坡度,使得坡度变缓。同时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利于减少水土流失,保土保肥
直接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案例二:修筑堤坝,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使下游的输沙量减少,进而使尼罗河下游河床遭到侵蚀,入海口海岸线不断后退
直接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案例三: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迪拜棕榈岛由三个棕棚岛、一个世界岛组成。每座棕榈岛包括三部分:“树千”“树冠”和新月型围坝。
直接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案例四: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注地;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网等。
间接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案例一: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与植树造林工程。
植被破坏加剧坡面侵蚀
植树造林利于护坡保土
间接影响
案例二: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南水北调工程倒置长江入海口水量减少,对长江入海口的地形产生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间接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案例三: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其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把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入沙丘中,形点1米x1米左右的方格网,然后在草方格里面播撒耐旱的沙生植物种子。
和谐共生
人地协调:人类活动既受到地表形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此外,地表形态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将变得更加广泛与深刻。人类必须认识和遭循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知识窗—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TEACH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总面积1.86万平方千米。过去,这里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现在,1.1万平方千米的流沙被固定,绿化面积已达6460平方千米,成片的胡杨林、沙柳、樟子松进了沙漠腹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库布其的治沙工程开始于1988年。30年来,遵循“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割治理、丘间湿滩、点缀治理”的策略,采取水气种植、甘草固氮、飞播绿化、草方格、乔灌草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防风固沙,使沙漠出现了大面积的黑色土壤。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光伏项目,努力推进脱贫工作,实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貧”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库布其治沙模式已成为世界沙漠治理的一个成功典范,2017年被联合国授予“环境与发展奖”。
中国生态●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治理工程记录片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地名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等科学内涵。华北平原北部以海河流域为主,下图示意海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等级变化。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湿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秦汉时代,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推测当时人们聚居在这些地方的主要目的是( )
A.躲避洪水 B.选择墓址 C.利用光照 D.抵御外敌
A
课堂检测
地名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等科学内涵。华北平原北部以海河流域为主,下图示意海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等级变化。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湿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秦汉时代,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阴”、“阳”在我国地名中十分常见,“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湖北武汉的汉阳却在汉江南岸,推测其原因是( )
A.海拔较高,光照充足 B.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C.北有高山,取名为阳 D.汉江改道,城未改名
A
课堂检测
八达岭一带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穿行该地区的京张铁路(见下图)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图中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
A.沿等高线 B.沿山脊线 C.沿山谷线 D.连接聚落
B
课堂检测
八达岭一带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穿行该地区的京张铁路(见下图)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智慧。设计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目的是(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缩短运输距离
C.既可连接居民点又方便停靠车站 D.绕过山岭,降低线路坡度
D
课堂检测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河中游河谷地带的吉仁台沟口遗址、我国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一个规格较高、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考古发现:古人在此生活和进行生产的时间距今约3600~3000年,房屋随时间推移有“由大到小、由讲究到简陋”的演变规律,是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图示意该遗址所在喀什河河谷段的地质、地形横向剖面。图中T2阶地及其上覆砾石层和黄土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黄土堆积 砾石堆积 阶地发育
B.砾石堆积 黄土堆积 阶地发育
C.砾石堆积 阶地发育 黄土堆积
D.阶地发育 砾石堆积 黄土堆积
C
课堂检测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河中游河谷地带的吉仁台沟口遗址、我国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一个规格较高、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考古发现:古人在此生活和进行生产的时间距今约3600~3000年,房屋随时间推移有“由大到小、由讲究到简陋”的演变规律,是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图示意该遗址所在喀什河河谷段的地质、地形横向剖面。推测吉仁台沟口遗址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B
课堂检测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河中游河谷地带的吉仁台沟口遗址、我国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一个规格较高、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考古发现:古人在此生活和进行生产的时间距今约3600~3000年,房屋随时间推移有“由大到小、由讲究到简陋”的演变规律,是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图示意该遗址所在喀什河河谷段的地质、地形横向剖面。推测该遗址“房屋随时间推移由大到小、由讲究到简陋”反映的生产方式转变是( )
A.由原始的采猎农业向定居种植业转变B.由定居种植业向兼放养型畜牧业转变
C.由圈养型畜牧业向放养型畜牧业转变D.由放养型畜牧业向游牧型畜牧业转变
D
课堂检测
2018年宜宾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甘孜州研学活动。参与同学在游记中描述如下:“进入甘孜州大巴车多数时间都是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接近最高处经过很多隧道……”如图为研学活动行程路线示意图。读图,从安全角度来看,在最高处附近建隧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开( )
A.滑坡路段 B.大雾路段 C.强风路段 D.冰雪路段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