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1.4《植被与土壤》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1.4《植被与土壤》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7:56:4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植被与土壤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植被与土壤》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土壤”的第四课。教材围绕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展开,先点明土壤形成缓慢及面临的流失、沙化危机;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直观呈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进而分析土壤沙化的自然(气候干旱等)与人为(乱砍滥伐等)原因;最后介绍土壤沙化的治理措施(修筑梯田等)及我国防沙治沙的成果。内容衔接前三课土壤相关知识,聚焦土壤保护,兼具科学知识传授与环保意识培养价值。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土壤流失、沙化现象有一定生活感知(如见过沙尘暴、山坡泥土流失),但对植被与土壤的具体关联、沙化原因及治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备初步观察、对比能力,但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升,需借助直观实验、案例分析引导其构建科学认知,树立环保意识。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晓土壤形成缓慢,明确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掌握土壤沙化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分析,提升观察、对比、推理能力,能辩证看待土壤沙化相关问题。 探究实践:能完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并记录,会调查家乡防治土壤问题的措施。 态度责任:激发土壤保护探究兴趣,增强土壤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掌握土壤沙化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难点:从实验和分析中推理出植被与土壤的关联,辩证认知沙化成因并应用治理措施。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实验验证植被“守护”作用能按分工完成任务,公平实验条件把控到位,完整记录两组土壤3项现象,记录清晰准确,能准确对比两组实验现象差异,清晰总结结论,逻辑合理。能基本能不能分析土壤沙化“原因”在课本中准确圈画沙化原因,并正确标注类别,能清晰说出分类理由。能基本能不能思考土壤沙化“治理”方法能找出治理措施,且准确对应作用,能结合课本措施,提出1条及以上符合家乡实际的沙化治理建议。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环节:聚焦土壤 “危机”教师活动1 1.展示课本中“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插图,播放1分钟沙漠化地区短视频,提问:“视频和图片里的土地怎么了?为什么原本能长植物的土壤会变成这样?” 2.补充土壤形成周期(成百上千年)的小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土壤这么难形成,一旦‘受伤’,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1 观察插图和视频,描述土壤流失(雨水冲散泥土)、沙化(土地干裂、无植被)的现象,分享生活中类似场景(如暴雨后路边积土)。 自由讨论,说出土壤危机的影响(如 “没法种庄稼”“环境变差”)。活动意图说明:用直观的视听素材唤醒学生认知,通过生活关联引发兴趣,为后续探索 “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铺垫问题意识。环节二:实验验证植被“守护”作用教师活动2 1.明确探索主题:“植被能不能保护土壤?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照课本实验步骤,演示材料准备(两块等大土壤:一块种小草、一块无植被;倾斜托盘、等量水)。 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取两块同样大的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无植被覆盖,分别放入两个一端垫高的托盘中。 2.往两块土壤上以同样的方式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3.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2.指导分组实验:分配“浇水员”“观察员”“记录员”角色,强调公平实验(水量、托盘倾斜角度一致),实验后提问:“两组土壤浇水后有什么不同?这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2 按角色分工实验:浇水员匀速浇水,观察员记录 “土壤是否冲散”“水流浑浊度”“托盘积水多少”,记录员填写课本实验记录表。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如“无植被的土被冲得乱,水很浑;有植被的土没散,水较清”),总结“植被能减少水土流失”。活动意图说明:紧扣课本实验内容,通过明确探索主题,让学生带着 “植被是否能护土” 的疑问开展探究,体现科学探究的目的性;分配实验角色并强调公平实验原则,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与规范操作习惯;引导对比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帮助学生从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突破 “植被与土壤保护关系” 的教学重点,同时锻炼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环节三:分析土壤沙化 “原因”教师活动3 1.过渡提问:“既然植被能护土,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土壤沙化?我们一起找原因。” 结合课本 “沙化原因” 插图,讲解自然原因(干旱、少雨,土壤细颗粒易被风吹走)和人为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2.组织“原因分类”游戏:发放印有“长时间不下雨”“砍树造田”“牛羊啃光草” 的卡片,让学生贴到黑板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区域,引导说明分类理由。学生活动3 倾听讲解,在课本中圈画 “干旱”“乱砍滥伐” 等关键词,标注自然、人为原因类别。 参与分类游戏,将卡片贴到对应区域,说出理由(如 “砍树是人类做的,属于人为原因”)。活动意图说明:以“植被能护土却仍出现沙化”的矛盾点切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驱动其主动寻找原因;结合课本插图讲解自然与人为原因,确保知识传授贴合教材逻辑,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通过“原因分类”游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互动活动,既提升学习趣味性,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沙化治理措施做好铺垫。环节四:思考土壤沙化“治理”方法教师活动4 1.提出探索问题:“找到沙化原因后,我们该怎么治理?” 展示课本“治理措施” 插图(修筑梯田、植树造林、轮作休耕),讲解每种措施的作用(如“梯田减缓水流冲土”“树木根系固定土壤”)。 (1)修筑梯田 梯田像一层层台阶,能减慢雨水流动,防止土壤被冲走。田埂可以挡住泥沙,让水分慢慢渗进土里。这样,山坡上的土地就不容易流失了。 (2)轮作或休耕 轮作和休耕就像农民伯伯给土地“换菜单”和“放暑假”,让土地不生病、不累垮,这样庄稼才能长得更好,沙漠也不会跑来“抢地盘”啦! (3)植树造林 树木的根系像无数小手,紧紧抓住土壤,防止它被风吹走或雨水冲走。没有树木的地方,土壤会变成沙子,慢慢变成沙漠。 (4)宣传环保 宣传环保就像给地球“打广告”,让更多人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一起阻止沙化,让土地永远肥沃! 2.开展 “家乡治理小建议” 讨论:“如果家乡有小块土地沙化,结合课本措施,你会提什么建议?” 引导联系实际(如 “种耐旱的小树苗”“不让牛羊过度吃草”)。学生活动4 记录课本中 3 种治理措施及作用(如 “植树造林 —— 固定土壤”),补充到笔记本。 分组讨论,分享建议(如 “在沙化的地方种沙棘”“告诉家人不要乱砍附近的树”),每组推选 1 人发言。活动意图说明:承接前一环节的沙化原因,自然过渡到 “如何治理” 的问题,形成 “发现问题 — 分析原因 — 解决问题” 的探究闭环;依托课本治理措施插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治理方法,同时理解措施与原因的对应关系(如针对植被破坏,采取植树造林);开展 “家乡治理小建议” 讨论,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落实 “态度责任” 的学习目标。环节五:阅读资料与拓展教师活动5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和图片,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我国在“沙漠变绿洲”方面的成功案例,以及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的科学技术和方法。 播放我国防沙治沙的视频。 3.布置拓展任务:“课后调查家乡的土壤保护措施,比如有没有植树造林、修梯田,下节课分享你的发现。”学生活动5 先独立阅读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并分享我国治沙防沙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方法。 观看视频,扩展知识视野。 记录拓展任务,明确课后调查方向(如观察家附近的山坡、农田)。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核心知识点,帮助其构建 “土壤危机 — 植被作用 — 沙化成因 — 沙化治理” 的知识框架,强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布置家乡土壤保护调查任务,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调查能力与实践意识;同时,通过关注家乡土壤问题,进一步深化环保意识,实现 “课堂所学服务生活” 的教学价值。
7.板书设计 植被与土壤 一、危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二、作用无植被:冲刷严重、积水多有植被:冲刷轻、积水少→保护土壤,减少流失三、原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四、治理修筑梯田轮作或休耕植树造林宣传环保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土壤沙化表现的是( ) A. 土壤中出现大量蚯蚓 B. 土地逐渐变得干旱、贫瘠,植被难以生长 C. 土壤颜色变深 D. 雨后土壤中出现积水 2.在水土流失模拟实验中,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冲刷情况较轻,这主要是因为( ) A. 植被能阻挡雨水直接冲击土壤 B. 植被能让土壤变得更坚硬 C. 植被能吸收所有的雨水 D. 植被会使土壤中的颗粒变大 3.造成土壤沙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人们过度放牧 B. 气候干旱,降水少 C. 大量砍伐森林 D. 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4.以下治理土壤沙化的措施中,主要是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作用的是( ) A. 修筑梯田 B. 轮作或休耕 C. 植树造林 D. 宣传环保 5.下列哪种行为最可能加剧土壤沙化( ) A. 在荒地上种植耐旱植物 B. 定期给农田施肥 C. 过度樵采,获取薪柴 D. 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 二、判断题 1.土壤沙化只会影响到土地本身,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 ) 2.水土流失模拟实验中,无植被覆盖的土壤积水一定比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少。( ) 3.人为原因是导致土壤沙化的唯一因素。( ) 4.植树造林是治理土壤沙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为树木可以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对土壤的侵蚀。( ) 5.修筑梯田可以让雨水快速流走,从而加重土壤沙化。(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ABCC 判断题 ×××√× 作业布置:调查你的家乡为防治水土流失或土壤沙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聚焦“研究土壤”,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成分、类型、肥力及与植被的关系,认识土壤重要性与保护意义。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10.3岩石和土壤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三、学业要求: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 通过实验,识别土壤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土壤里面有什么观察、实验探究土壤成分,记录并分析2不同的土壤对比三类土壤特性,明确差异与适宜植物3肥沃的土壤了解肥力来源(腐殖质)、土壤改良4植被与土壤探究土壤形成、威胁(流失、沙化)及保护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研究土壤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土壤切入,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起点(对自然事物好奇、易观察),以“研究土壤”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探究。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落实课标中对土壤组成、类型、保护等探究与认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树立生态保护观念。 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与其他单元:是“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知识衔接,为后续“水”“空气”等物质探究、地球资源认知打基础;也关联“植物”单元,深化植物与环境(土壤)关系理解。 次级主题逻辑:从“是什么(成分)”→“有哪些类型”→“肥力怎样(肥沃)”→“与植被的相互作用(保护与威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完整土壤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土壤有生活经验(如玩土、见土壤种植物),但对土壤成分、类型等科学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以实验、观察驱动探究;但科学思维(如归纳、推理)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探究、深度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形成“土壤是复杂混合物,含多种成分”“土壤类型多样,特性不同”“土壤肥力影响植物,植被保护土壤”等观念。 2.认识土壤对生态、人类的重要性,树立土壤保护的生态观。 科学思维: 1.借助土壤实验观察、对比(如三类土壤渗水),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土壤特性与成分、类型关系。 2.从土壤沙化现象推理原因、提出治理措施,提升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 1.能规范开展土壤观察、实验(如搓纸巾、土壤分层实验),正确记录、分析数据。 2.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过程,提升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1.激发对土壤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树立土壤保护意识,主动关注土壤问题,在生活中践行保护行动(如参与堆肥、宣传环保)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观察土壤 到田野等地挖土壤,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记录土壤里的各种东西,把其中不属于土壤的东西拣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直观接触土壤样本,激发探究兴趣。挑出杂物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初步建立“土壤是复杂混合物” 概念。
任务2 名称:实验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1.用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观察纸巾上的印迹。 2.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4.停止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5.闻一闻土壤被加热后的气味。 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操作实验,引导学生用感官和实验手段探究。系列实验由浅入深,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土壤成分(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规范实验操作,基于现象推理成分,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激发探究热情,落实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目标。
第2课时 任务3 名称: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 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说一说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工具细致观察,发现土壤颗粒大小差异,为区分土壤类型打基础,培养细致观察习惯与用工具辅助探究的意识。
任务4 名称:探究不同土壤特性 1.“手捻体验”:“用手捻一捻三种土壤,感受手感差异,小组说说像什么感觉,记录下来。” 2.“加水塑形”:“加少量水,分别搓一搓、握一握,看看哪种能搓成条、握成团,思考为啥不同。” 3.“渗水实验”:“取同样多的三种土壤,放入底部铺滤纸的透明杯,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渗水速度和渗水量,想想土壤特性和渗水的联系。” “捻、搓、握、渗水” 对比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多感官、多方法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砂质土(颗粒粗、捻着糙,渗水快)、黏质土(颗粒细、黏手,渗水慢 )、壤质土(特性居中 )的不同。通过对比,清晰认知土壤类型差异,理解“结构决定特性”,也为后续认识土壤与植物关系做铺垫。
任务5 名称:土壤与植物生长 展示课本中不同土壤适宜植物表格及水稻、草莓、仙人球生长习性卡片,提问:“结合之前探究的土壤特性,想想这些植物适合哪种土壤,小组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小组结合土壤特性和植物习性讨论,分析“水稻喜水,黏质土保水性好,能存住水,适合水稻”“仙人球耐旱,砂质土渗水快,不会积水,适合它”“草莓需要肥沃、渗水透气好的,壤质土合适”。倾听教师追问和总结,深化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关系,完善科学观念 。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观察青菜长势差异,探究肥力原因 呈现教材中两块菜地青菜长势对比图,提问:“这两块地里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青菜长得却不一样,猜猜啥原因?” 介绍腐殖质。 设计意图:从生活常见植物生长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同播种同照料,长势不同),自然引出土壤肥力探究。了解腐殖质作用,明白土壤肥力关键,建立“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联系,贴近生活,提升探究关联性 。
任务7 名称:土壤里的 “功臣” 展示教材中土壤小动物插图,提问:“这些小动物在土壤里忙啥?对土壤有好处吗?”结合“土壤的‘功臣’”阅读资料,讲解小动物打洞通气、吞食排泄增肥力、促进养分混合的作用。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小动物的生态价值;通过推理讨论,深化对 “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 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
任务8 名称:土壤的改良与保护 呈现教材中山地土壤贫瘠、农民改良土壤及化肥发明的内容,学生阅读资料,提问:“土壤肥力不够咋办?有机肥和化肥咋帮土壤‘变肥’?”对比讲解有机肥(堆肥)和化肥的作用,分析化肥长期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的弊端。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良土壤的智慧与局限;通过方案设计,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任务9 名称:制作有机肥 阅读材料,了解什么是堆肥,堆肥的好处,以及制作堆肥的方法。 发放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碎果皮等 ),指导学生分组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晓土壤改良方法,理解 “变废为宝” 的资源循环理念。动手制作有机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感受科学知识对改善土壤、助力植物生长的价值 。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按步骤完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组讨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控制变量(有无植被覆盖),让学生直观观察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有植被土壤冲刷少、积水少 )。理解土壤形成缓慢与水土流失危害,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建立“植被-土壤”相互作用的科学观念。
任务11 名称:分析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 阅读教材,了解土壤沙化原因与治理措施,完成思维导图。 阅读《荒漠变绿洲》,了解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归纳沙化自然(气候干旱 )与人为(滥伐、过度放牧 )原因,探讨治理办法(修梯田、植树等 )。让学生认识土壤面临的威胁,树立保护意识,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态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应用能力 。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知、实验探究能力及观察记录的规范性。 第2课时:学生对土壤类型的区分能力、实验对比分析能力。 第3课时:学生对土壤肥力的理解、土壤改良方法的认知及实践意识。 第4课时:学生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认知、土壤保护意识及问题分析能力。
评价指标 第1课时: 1.能说出土壤中至少3种成分(如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描述其特征; 2.能规范操作“纸巾包土”“土壤入水” 等实验,准确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冒气泡、分层); 3.能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土壤成分(如气泡→含空气,湿痕→含水)。 第2课时: 1.能通过放大镜观察、手感触摸,区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颗粒差异; 2.能完成渗水实验,准确记录三类土壤的渗水速度差异; 3.能结合特性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如砂质土适合花生,黏质土适合水稻)。 第3课时: 1.能解释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2.能说出至少1种土壤改良方法(如堆肥、施加有机肥); 3.能参与简易堆肥制作(如收集果皮、菜叶),体现实践兴趣。 第4课时: 1.能通过模拟实验(有/无植被土壤浇水)说出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能列举土壤面临的威胁(如水土流失、沙化)及至少 1 种治理措施(如植树、修梯田); 3.能表达保护土壤的意愿(如宣传、参与护绿行动)。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 绘制“土壤成分结构图”,标注各成分名称及作用; 填写“土壤类型对比表”(颗粒大小、渗水速度、适宜植物)。 提升层(实践应用): 观察校园或社区的土壤,判断其类型,推测适宜种植的植物,并说明理由; 制作“土壤保护宣传卡”,列举3条保护土壤的生活建议(如不乱扔垃圾、参与植树)。 拓展层(探究延伸): 设计“家庭堆肥小实验”:用塑料瓶收集果皮、菜叶、土壤,观察2周内的变化,记录发现; 调查家乡是否存在土壤问题(如水土流失),尝试提出1条简易改善方案。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