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一课时 世界的气温
1.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多媒体放映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因为气温差异造成的不同景观:1月的奥伊米亚康和马来群岛的景观,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景观不同的原因是“气温”,展示1月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7月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带领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情况,探究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
学习活动 世界的气温
[自主学习] 气温的分布
1.通常我们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 分布情况 ,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相等 。
2.判读方法
(1)A处等温线呈 封闭 状态,且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 低温 中心。
(2)B处等温线 密集 ,气温差异 大 ;C处等温线 稀疏 ,气温差异 小 。
(3)图中0 ℃、-2 ℃、-4 ℃等温线大致沿 东西 方向延伸,说明 南北 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合作探究一]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分析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读课件P4或教材P5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用彩笔描出赤道南北的20 ℃、10 ℃和0 ℃6条等温线。
参考答案:描图略。
(2)归纳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①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发现等温线大致与 平行→② 因素是影响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③热带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多在 ℃以上,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多在 ℃以下→④全球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
参考答案:①纬线 ②纬度 ③20 -10 ④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
2.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
海洋和陆地升温或降温的快慢不同。可以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变化差异,并以此原理解释1月和7月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的差异。
(1)参考以下步骤和图,做水和沙的温度变化实验。
(提示:此实验需要在晴天做,沙子要保持干燥,温度计插入的深度要相同)
实验步骤:
装入沙和水时的读数 室外晒太阳2小时后的读数 移入室内2小时后的读数
①用相同的容器(如烧杯)分别取相同体积的水和沙,在同一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②中午,分别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并记录;
③把装有水和沙的容器放置在阳光下,2小时后再分别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并记录。
参考答案:略。
(2)分别计算水和沙温度的变化。说说水和沙哪个温度变化的幅度大。
参考答案:沙的温度变化幅度大。
(3)如果用水和沙分别类比海洋和陆地,请你解释下列现象。
①1月,北半球同纬度的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参考答案:同纬度情况下,冬季,陆地放热快,海洋放热慢。
②7月,北半球同纬度的陆地气温比海洋高。
参考答案:同纬度情况下,夏季,陆地吸热快,海洋吸热慢。
[拓展补充]
洋流对沿海地区的气温也有影响。一般而言,同纬度地区,有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 较高 ,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 较低 。
3.探究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计算峨眉山山顶的气温:
(1)第一步:计算峨眉山与重庆的相对高度: 2 839米 。
(2)第二步:根据气温垂直递变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计算两地的气温差约为 17 ℃ 。
(3)第三步:重庆的气温减去气温差,得出峨眉山山顶气温约为 11 ℃ 。
[归纳总结]根据合作探究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气温都是从 低纬度 向 两极 递减。
2.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冬季比海洋 低 ,夏季比海洋 高 。
3.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 降低 。
[合作探究二] 世界气温分布图的判读
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表示气温主要受 纬度 因素的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示气温主要受 海陆 因素的影响。
2.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远 大于 (填“大于”或“小于”)陆地面积,等温线比较 平直 (填“平直”或“弯曲”)。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等温线比南半球 弯曲 (填“平直”或“弯曲”)。
3.读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最高平均气温和最低平均气温出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最高平均气温出现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最低平均气温出现在南极洲。
通过生活中的气象资料,初步了解气温与生活,会分析气温,会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以及气温的影响。借助直观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区域的气温差异,学生能较快理解气温分布规律。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也较为活跃,大家积极探讨影响气温的因素。但仍存在不足,对基础薄弱学生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分析等温线疏密含义时理解困难。同时,时间把控欠佳,在拓展案例分析时略显仓促。后续教学要加强分层指导,优化时间安排,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课时 世界的降水
1.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利用有关降水资料、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
3.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资料,分析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多媒体播放课件P2降水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降水的基本知识,降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初步了解降水的形式,同学们是否想系统地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呢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有关降水的知识。
学习活动一 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
[自主学习] 等降水量线
1.表示:通常我们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 分布 情况。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 相等 。
[合作探究] 世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阅读教材P54世界年降水量图,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参考答案: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2 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比较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
参考答案: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大陆东岸年降水量多在1 000毫米以上。
3.以亚欧大陆为例,比较中纬度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
参考答案: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量少,沿海地区降水量多。
4.总结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完成下表。
地区 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 降水 多
两极地区 降水 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较 多 ,西岸降水较 少
中纬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较 少 ,沿海地区降水较 多
山脉迎风坡 降水 多
山脉背风坡 降水 少
学习活动二 影响降水的因素
[合作探究] 影响降水的因素
阅读教材55页内容,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赤道地区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对流强,降水多;两极地区纬度高,终年寒冷,蒸发微弱,降水少。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2.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中纬度沿海地区湿润气流充足,降水多;内陆地区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3.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降水多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拓展补充] 洋流对降水的影响
沿海地区并不都是湿润多雨的。一般来说,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 减湿 的作用;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 增湿 的作用。
[点拨]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学习活动三 世界降水的时间变化
[合作探究] 探究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差异:
A、B、C、D、E五地都位于北半球,下面是这五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
地区 降水特点 降水类型 季节变化
A地 各月降水量都 很多 全年多雨型 不大
E地 各月降水量都 很少 全年少雨型
C地 各月降水 均匀 ,雨量适中 常年湿润型
B地 夏 季多雨, 冬 季少雨 夏季多雨型 很大
D地 冬 季多雨, 夏 季少雨 冬季多雨型
通过介绍学生身边的降水形式,学生认识到降水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后进一步探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课堂中,通过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能清晰看到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小组合作分析降水成因时,思维碰撞出不少火花。教学应引入更多直观模型和动画,助力学生理解,同时优化时间管理,让教学更高效。